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00418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1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

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下列成语中源自晋楚争霸的是()

A.问鼎中原B.纸上谈兵C.卧薪尝胆D.三顾茅庐

2.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到高级往前发展的,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有几位同学将我国境内出现的几类原始人进行了先后排列。

哪一位同学的排列符合这一规律()

A.小明:

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B.小芯:

北京人、元谋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C.小华:

北京人、元谋人、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

D.小丽:

元谋人、北京人、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

3.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商鞅能雷厉风行的推进B.顺应历史的潮流

C.秦朝封建经济的发展D.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4.据《通志》载“曹氏,叔振锋,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于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由此可以导致曹姓形成的制度应该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5.下列有关炎帝和黄帝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有关他们的传说是我们祖先经长期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历史”

B.他们是否真实还需要考古证实

C.有关他们的传说已经被证明是真实的历史

D.相传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距今约五六千年前

6.下列关于“好国君应该怎样作为”的表述,主要体现了春秋战国时代哪家思想()

A.法家、道家B.法家、墨家C.儒家、墨家D.儒家、道家

7.《礼记》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这段文字反映出()

A.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情况

B.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情况

C.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状况

D.阶级社会中的状况

8.“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A.封建制度B.社会的急剧变化

C.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政策D.各学派阶立场的差别

9.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主要是由于()

A.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B.相权威胁皇权

C.国家统一的需要D.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10.周王朝崇尚礼治,对礼器的使用规格还制定了制度,如“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等,而春秋时,楚庄王问周王的使者“鼎之小大轻重”;战国时,秦国直接“兴师临,而求九鼎”材料中的史实所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A.世袭制的加强B.分封制的瓦解

C.统一趋势的加强D.铁农具的出现

11.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素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

12.以下历史故事中,发生在有文字记载历史时期的是(  )

A.三皇五帝B.大禹治水

C.武王伐纣D.黄帝蚩尤的战争

13.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古代中国能够推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B.郡县制

C.行省制D.中央集权制

14.下图是2016年5月中国邮政发行“二十四节气”(中国文明的独特贡献)特种邮票中的两张,这两张邮票最能直接体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耕织结合

D.农商皆本

15.象棋是由两人轮流走子,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棋类运动。

根据棋盘,请你判断一下这种游戏的产生与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A.牧野大战B.晋楚争霸C.吴越争霸D.楚汉之争

16.下列关于秦末农民大起义说法错误的是

A.赋税沉重,徭役繁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B.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C.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完胜刘邦,直抵咸阳

D.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17.纪录片《文明》于2018年3月1日首播,作为中国古老文明代表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青铜面具惊艳亮相。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成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青铜器

B.夏朝时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C.商周时期成都平原盛行“三星堆”文化

D.四羊方尊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18.如图是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

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早期国家的产生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社会大变革的时代D.民族关系的发展

19.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令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样,诸侯王的疆土越来越小,势力大为减弱,材料中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郡县制

B.设立锦衣卫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行省制

20.中国历代疆域的沿革是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

下列四幅示意图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图一、图三、图二、图四B.图四、图二、图一、图三

C.图一、图三、图四、图二D.图四、图一、图二、图三

21.暑假期间,小聪高兴地参观了陕西西安一处原始人类遗址,下图是他拍下的照片,据此你推断这个遗址应该是

A.山顶洞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2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的流派()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23.下列对“文景之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劳动人民摆脱了剥削B.政治清明C.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D.人民生活安定

24.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中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

A.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B.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

C.统一趋势增强D.分封制彻底崩溃

25.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古代中国能够维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B.禅让制C.县制D.中央集权制

二、材料综合题

26.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基础。

土地制度、生产工具的变革和农业生产设施的改进,推动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识读如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是哪一原始居民的劳动工具?

他们最早种植哪种粮食作物?

他们主要生活在我国哪一区域?

根据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时期农业的到迅速发展的主原因是什么?

(2)图三水利工程位于哪一条江由谁主持修建?

建成之后,对当地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3)图四人物采取的哪些变法措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列举2条)

(4)结合上述图片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

27.材料论述题。

战国时期,新旧时代交替,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及在复杂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各国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实行变法。

商鞅变法重视“耕战”……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商鞅遭诬陷,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但是,由于变法内容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改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且符合材料主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

在途径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都江堰的主持者。

(2)围绕材料主题,任选以下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在你所选择的观点□里面打正确)

观点一: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观点二: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兴利避害、惠及后世的水利工程

2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

材料二:

材料三:

一法度衡十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中的”秦王”是指谁?

“六合”是指秦先后灭掉的哪六个国家?

(2)根据材料二回答:

秦始皇在地方上采取什么措施?

这项措施有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包含了秦始皇大一统的哪些措施?

(4)学以致用。

在河南郑州黄河岸边的炎黄广场,有万众瞩目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塑像高106米,单眼长3米多,鼻高8米,以山为体,山人合一,浑然天成。

塑像左侧为,广额淳朴,智慧慈爱;下面为黄帝,威武刚强,气宇轩昂。

同学们,今天我们建造炎帝和黄帝的巨型塑像有什么意义呢?

请以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50的小论文。

要求:

自拟题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联系现实,文笔流畅,条例清晰。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始皇暴虐,之子而亡。

——《贞观政要》卷八

材料二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

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

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

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

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时下,我们对秦始皇是少骂一些,还是少赞一些?

从历史学上来说,这不是个问题,只要把史实考证清楚,当赞处则赞,当骂处则骂就是了。

……但从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来看,我以为还是少赞些为好。

因为,我们要建设先进文化,就必须与韩非、秦始皇的那一套专制主义政治文化彻底决裂。

所以,我说对秦始皇要少赞。

——2007年第6期《随笔》

(1)材料一中,唐太宗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毛泽东认为秦始皇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3)材料三中作者少赞秦始皇的理由是什么?

请结合所学史实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

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的相关知识点。

根据所学知识,问鼎中原源于晋楚争霸的楚庄王,纸上谈兵源于战国的长平之战,卧薪尝胆源于春秋的吴越争霸,三顾茅庐源于刘备三请诸葛亮。

分析选项可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A。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2.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元谋人是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原始人,北京人是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前的原始人,河姆渡居民生活在七千年前的长江流域,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黄河流域,由此可知,排列顺序正确的是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是不正确的,排除;故选A。

3.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向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的潮流,ACD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解析:

C

【解析】

依据题干史料可知,曹氏被周武王“封之于陶丘”,是周武王分封的对象,因此其姓氏来源与分封制有关,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5.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相传在黄河流域部居住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

其中,黄帝和炎帝是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

有关炎帝和黄帝的传说是我们祖先经长期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历史”,他们只存在于书籍和故事中,但是否真实还需要考古证实。

所以,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D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需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和联系。

两者之间的区别:

远古传说是在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一种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历史事实,则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两者之间的联系:

远古传说中有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是真实的历史,并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

有关炎帝和黄帝的传说都是通过长期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历史”,是否真实需要考古证实。

6.A

解析:

A

【解析】

根据题干中小女孩的说法“国君要用刑罚、权术和威势来统治臣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因此,小女孩的说法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法家的思想。

根据题干中小男孩的说法“国君要顺应情势,让人民自由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因此,小男孩的说法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道家的思想。

故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家及主张。

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因此,关于“好国君应该怎样作为”的表述也有不同的观点。

7.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只是对小康社会的描述。

这里的小康社会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建设小康社会”,这里的“小康”指的是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阶段,并进而进入阶级社会,D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8.B

解析:

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封建社会逐步确立,这种社会的急剧变化,使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学术繁荣局面“百家争鸣”,故B符合题意;封建制度在这时期还没有正式确立;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政策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无关,各学派阶立场的差别是百家争鸣的表现;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学术”“决定性”,据此可知本题设问的问题也就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背景,然后得出正确答案。

9.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加强管理;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君主专制,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

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都与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关。

A项符合题意;相权威胁皇权是中央集权发展中暴霹出来的问题,这只是废丞相的原因,B项不合题意;丞相的设立与废除主要针对的是皇权,与国家统一无直接联系,C项不合题意;丞相的废除使君主专制加强,无法体现权力的制约。

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10.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可知,地位高的人用的鼎多,地位低的人用的鼎少,天子、诸侯、大夫用鼎的数量跟身份成正比的信息,反映的是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而春秋时楚庄王曾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表明他想要称霸,说明分封制遭到冲击,但尚未废除,所以材料中的史实所反映的历史趋势是分封制的瓦解,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1.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二次反思开始于政治制度的探索,表现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因此B正确。

A、D属于第一次反思,学习西方器物,包括先进技术与军事技术,表现为洋务运动。

A、D错误。

C属于第三次反思,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表现为新文化运动。

C错误。

综上故选B。

12.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三皇五帝、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

相传东方的蚩尤部落强大,黄帝和炎帝联合打败蚩尤。

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

这些都是传说,远古传说时期还没有文字。

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建立是史实,发生在商朝末年。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故选择答案C。

13.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大一统,并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千年之久而不败。

可以知道是中央集权制度。

结合课本所学,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以后历朝各代都采用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统治,维持统一局面。

D项符合题意;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分封的各诸侯国势力不断强大,导致东周时期春秋战国的纷争。

A项不合题意;秦朝在地方推行行政制度——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B项不合题意;元朝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行省制。

C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题干“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是关键信息,结合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维护政治稳定,国家统一。

14.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张图内容是男耕,第二张图片内容是女织,两张邮票最能直接体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相结合,故C正确;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D

解析:

D

【解析】

根据棋盘中的“楚河、汉界”字样,联系所学可知,楚汉之争中,刘邦项羽本来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就是楚汉边界,即楚河汉界。

故选D。

点睛:

解题时需抓住图片中的文字,结合课本补充知识做出判断,直选答案即可,此题不宜采用排除法。

16.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项羽破釜沉舟,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秦军,取得胜利,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D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了青铜器,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到了夏朝,青铜器的种类逐渐增多,因此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因此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因此D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不正确”,结合青铜器的相关知识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逐一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利用分析法、比较法、排除法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识记能力。

18.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掠夺土地、大国兼并小国,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增多,出现封建生产关系;这时,王室衰微,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卿大夫手中,他们利用政权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变法运动,最终废除奴隶制度包括井田制、分封制,确立封建制度包括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体制,顺应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这段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所以从历史进程上看,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代,C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9.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了大臣主父偃的推恩令的建议,下令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推恩令的颁布,解决了诸侯王问题,有利于巩固汉王朝的统治。

所以材料中采取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

故C正确,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故排除A项。

明朝时期设置了锦衣卫,故排除B项。

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故排除D项。

故选C。

【点睛】

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解答题目要尊重原材料。

本题的关键语句是“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令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样,诸侯王的疆土越来越小,势力大为减弱”。

根据这一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0.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注意总结每幅图的典型特征。

如图一中有“岭北行省”,行省制为元朝时期;图二有西域都护府,结合所学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正式归中央管辖;图三的疆域与现今相似但又辽阔许多,为清朝前期疆域;图四出现了匈奴、长城、咸阳,故为秦朝。

所以按朝代排序选B项。

21.C

解析:

C

【解析】

根据图片中的彩陶和半地穴式的房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会制作彩陶。

AB项原始人类居住的是山洞;D项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制作的陶器是黑陶。

故选C。

22.D

解析:

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指的是道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指的是法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指的是墨家;“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指的是儒家。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专题复习百家争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列表格分析比较加深理解掌握。

23.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文景之治是封建时代第一个盛世,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政府实行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农耕等。

因此BCD都是文景之治的表现,但是封建时代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其本质就是一种剥削制度。

所以封建盛世只是对人民的剥削减轻了但不是完全取消了。

因此A理解不正确。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综上故选A。

【点睛】

盛世,指中国历史上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时期,即一个国家内政、外交均有建树时的状况。

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思想活跃,文化昌盛;军事强大,贸易繁荣,影响力大。

盛世出现时代普遍重视人民力量,轻傜薄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废除了剥削,只是剥削相对削弱而已。

24.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统一,故“战国时期国家兼并现象”突出反映了统一趋势加强,因此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综上故选C。

25.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古代中国能够推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制巩固了国家统一,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影响深远,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分封制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排除;B项是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排除;C项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

故选D。

二、材料综合题

26.

(1)河姆渡人;水稻;长江流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使用

(2)岷江;李冰;促进了周边农业的发展,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史称“天府之国”

(3)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

解析:

(1)河姆渡人;水稻;长江流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使用

(2)岷江;李冰;促进了周边农业的发展,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史称“天府之国”

(3)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4)国家政策的鼓励可推动农业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可以推动农业发展;水利工程等设施的建设可促进农业发展

【解析】

【详解】

(1)依据图一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河姆渡人的劳动工具,他们最早种植水稻,是我国长江流域的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根据图二的内容,春秋时期农业的到迅速发展的主原因是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使用。

(2)依据图三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三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