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00733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课堂实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课堂实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课堂实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课堂实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课堂实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课堂实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课堂实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课堂实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课堂实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课堂实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课堂实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课堂实录.docx

《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课堂实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课堂实录.docx

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课堂实录

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课堂实录

  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课堂实录

  《藤野先生》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

  师:

今天我们学习《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什么人物?

  生:

鲁迅的老师。

  师:

是,但准确吗?

鲁迅的老师很多啊,三味书屋的寿老先生,也是他的老师。

  生:

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的老师,教解剖学。

  师:

哎,这就准确了。

学语,就是要把语言表达到最准确、最完美。

  下面老师提供两则小资料:

  1.藤野先生简介

  藤野先生全名藤野严九郎,1874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

藤野从小学过汉,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的助手,后到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1904年升为教授。

两个月后鲁迅此留学,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学兼副班主任,曾给鲁迅以特别关心和照顾。

1915年仙台医专升格为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解除职务。

1919年回故乡开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

  2.鲁迅看重《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最敬重的老师;叙事散《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

1935年,日本岩波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才好。

鲁迅回答:

“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

“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

  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

鲁迅先生叹息说:

“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师:

学习本课可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半个多世纪以,许多人对《藤野先生》的理解是浅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多种教辅资料的答案都有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要把半个多世纪的错误纠正过。

  师:

下面请大家预习课,边读边划,特别要划住不懂的问题。

  师:

读懂了吗?

  生:

没有……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师:

这一课比较难懂,所以必须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啊。

也不妨读一点教辅资料。

……

  

(二)检查预习,整体理解

  师:

我们先整体理解课,做个填空题吧:

《藤野先生》选自   ,体裁是  。

  生:

《朝花夕拾》……散。

  师:

我们学过的课,还有哪篇选自《朝花夕拾》?

  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

  师:

《社戏》也是吗?

  生:

不是,那是小说。

  师:

对了。

记住:

写自己的亲身经历的,是散,选自《朝花夕拾》;是小说的,选自《呐喊》。

  师:

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分为以下三部分:

  1.在  ,表达对   的厌恶;

  2.在,回忆与 的交往;

  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和。

  生:

在东京……在仙台……在中国

  师:

中国这么大,说在中国准确吗?

  生:

不准确……在北京。

  生:

表达对中国留学生的厌恶……是“清国留学生”……回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

  师:

这里用到了三个地名,这涉及到鲁迅的经历,下面老师再提供一则小资料——与本相关的鲁迅经历。

  1902年3月,鲁迅赴日本留学。

先在东京的弘书院学习日语,然后于1904年9月到仙台的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两年后又返回东京修德和筹办杂志,直至1909年8月回国,一共在日本住了七年多。

  回国后,先在杭州和绍兴教书,后应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的邀请去教育部工作,1912年2到南京,3个月后随教育部迁到北京。

在教育部工作了十三年,1926年初春,去厦门大学担任教授。

《藤野先生》即写于此时。

  师:

这是鲁迅1904年4月在东京弘书院的毕业照(图)。

这是雕塑《鲁迅与藤野先生》(图),在绍兴鲁迅博物馆。

  (三)阅读“在东京”

  师:

咱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

”……学习加红色词语(略)

  师:

上野公园,是东京最大的公园,也是东京的化中心。

这里原是德川幕府的家庙和一些诸侯的私邸,1873年改为公园。

公园面积很大,内有东京国立博物馆、国立科学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都立美术馆等,有“史迹和化财物的宝库”之称。

  上野公园的著名还在于每年春天盛开的樱花,上野赏樱是东京人的传统习俗。

下面我们看几幅图片(图:

上野公园、樱花)……

  师: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什么意思?

  生:

只不过。

  师:

它表现作者什么感情?

  生:

表达对东京的失望……表达对东京的不满。

  师:

是“失望”好,还是“不满”好?

为什么?

  生:

“失望”好,说明去留学时把东京想象得很好,结果不是那样。

  师:

对。

“不满”没有这个意思。

批上两个字——失望。

  师:

学习这一段,要特别理解外貌描写的艺术匠心。

先请找出这一段中的外貌描写。

  生: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师:

把这几句大声读一遍……作者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并非全面描写,而是只抓一个特点。

想一想抓了什么特点?

  生:

抓住了辫子的特点……抓住了“头顶上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师:

对,问题是为什么抓这个特点?

  生:

因为清朝人留辫子。

  师:

留辫子就该抓吗?

他们也穿衣服啊,为什么不抓?

他们也是黄皮肤黑眼睛啊,为什么不抓?

  生:

我觉得从辫子可以看出对大清的态度,那时的革命者是剪掉辫子的。

  师:

对喽,在当时,有没有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

抓住这一特点,就不仅画出了他们的皮囊,更画出了他们的灵魂。

  这里老师再介绍点小知识——辫子的故事: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

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

  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

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

  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

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

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

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

还有一种是革命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革命失败了,就放下。

当时鲁迅一到日本,就率先剪掉了象征耻辱的辫子。

  看,这是鲁迅当时的“断发照”(图)。

  可以这样说:

留辫子,是保皇党;剪辫子,是维新派。

那么这些“清国留学生”属于哪一派?

  生:

保皇党……不是,属于两面派。

  师:

为什么?

  生:

留着辫子,说明效忠清王朝,是保皇党。

辫子盘在头顶,是留有后路:

一旦维新失败,还可把辫子放下,就又变成了“保皇派”。

  师:

对啊!

所以鲁迅高明啊!

这是大师的手笔啊!

批上几个字——

  生:

大师。

  师:

当然也可以,但“大师”不如“画出灵魂”——画出灵魂了吗?

  生:

画出了。

  师:

所以以后你写外貌的时候,不能长什么样就写什么样,得抓住特点,画出灵魂。

  师:

理解作者修辞的艺术。

“修辞”有两个意思:

1.使用修辞格,如比喻、拟人等;2.选择字词句。

你们一般只知道第一个……“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

比喻……暗喻……夸张。

  师:

是夸张吗?

夸张有两条要求:

第一,必须是明显的吹大话——有座楼有10米高,你说它有12米,不能叫夸张,你得说它“高耸入云”才行。

第二,也不能夸张得没边没沿——说它高到月亮上去了,就不行了——帽子再高,也不能富士山那么高,所以不能说是夸张。

说是比喻,就不仅表现了它的高,而且表现出了它的——

  生:

形状。

  师:

对,既形象,又有嘲讽意味。

接着看看富士山的介绍,看看形象不形象。

  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峰,位于本州岛的东南部,距日本首都东京80公里,俯瞰波涛滚滚的太平洋。

它是个圆锥形的火山,海拔3776米,山巅终年白雪皑皑,顶上有一个直径800米、深200多米的火山湖。

自公元781年有字记载以,富士山共喷发过18次,最后一次是1707年,此后变成休眠火山。

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

(图)

  师: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油光可鉴……“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

  生:

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师:

“鉴”是什么意思?

  生:

镜子……用作动词,照镜子。

  师:

油光可鉴有什么表达作用?

  生:

有讽刺作用。

  师:

下面是“说解字”:

“监”与“鉴”——监,古字象一个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己的影子,意思是“照镜子”,引申为“镜子”。

(图)你看出了吗——右上角是一个人,左上角是一只眼睛,下面是“皿”。

  生:

看出了。

  后有了铜镜,“监”又写成了“鉴”。

这说明“鉴”的本意是什么?

  生:

照镜子。

  师: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是什么意思?

  生:

漂亮。

  师:

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

反语。

  师:

表达什么感情?

  生:

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师: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鲁迅的初稿并没有“成群结队的”这几个字,是后修改时添上的。

想一想,为什么添上?

  生:

“成群结队”表示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增强了讽刺的力量。

  师:

对。

下面朗读“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那是在学跳舞。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加红色的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生:

“几本”表示可买的书不多;

  生:

“有时”表示值得一转的机会也不多;

  生:

“倒也还”表示语义勉强。

  师:

如果你家长问我,你的语成绩怎么样,我说“好”,与“还好”或“到也还好”一样吗?

  生:

不一样……

  师: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

了解许多无聊的事。

  师:

为什么不说是“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人”?

  生:

这也是讽刺说法……对“清国留学生”充满厌恶。

  师:

这就又有一个问题了——鲁迅为什么那么厌恶“清国留学生”?

  生:

这些“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他们忠君保皇……

  师:

答这个问题,你得从清国留学生和鲁迅两方面答——看看老师的答案:

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

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在国家危亡之时,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而且思想腐朽,忠君保皇。

因此鲁迅厌恶他们。

——谁的答案好?

  生:

老师的好……

  师:

是不是这样,有诗为证: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师:

看懂了吗?

  生:

没有。

  师:

所以老师给你翻译成了新诗: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对你的眷恋,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师:

还要理解这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这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

  生:

不离题。

  师:

为什么?

  生:

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在仙台的事。

  师:

你的意思大致是对的,但考试时这样答不能得分。

我问,没有写藤野先生,为什么不离题,你答“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在仙台的事”,行吗?

  生:

不行……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师:

哎,这就对了。

另外,这还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暗线,也是主题的一个方面。

所以不离题。

  学到这里,开始懂一点了吧?

……(第一课时到此结束)

  (四)阅读“添改讲义”

  师:

下面朗读“过了一星期……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

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师: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么?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

根据上下推断,这两个“讲义”各是什么意思?

  生:

第一个是讲课内容,第二个是课堂笔记。

  师:

我拿下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

  生:

原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师:

“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

  生:

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许多脱漏和错误,让先生劳神费力;感激,是因为得到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

  师: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

“便”可以删除吗?

  生:

不可以。

“便”表现归还得快……说明藤野先生重视、抓得紧。

  师:

“添改”改为“修改”,可以吗?

  生:

不可以。

“添改”比“修改”更费心。

  师:

这些加红色的词语可以删除吗?

  生:

都不可以。

这些词语表现藤野先生给作者改讲义非常认真……“从头到末”说明改得全面;“不但……连”“一一”说明改得细致。

  师:

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讲义是否偶一为之?

  生:

不是。

  师:

请从中找出根据。

  生:

有两处证明:

1.藤野先生要求“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2.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

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师:

藤野先生添改讲义这件事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品质?

  生:

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学生的热情关心……

  师:

现在你们越越“懂”了吧?

……但究竟是不是真懂了,学完再说。

  (五)阅读“弃医从”

  师:

下面朗读“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了……爱国青年也愤然……

  师:

“新约”是一本怎样的书?

  生:

基督教圣经“新约全书”简称,记载耶稣和它的门徒的言行。

  师:

“托尔斯太”是什么人?

  生:

俄国著名作家,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师:

“爱国青年”是一伙怎样的人?

  生:

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

……称他们为“爱国青年”有讽刺意味。

  师:

“爱国青年”上的引号表示什么?

  生:

表示讽刺……表示否定……表示特殊含义。

  师:

究竟表示什么,请同学们看课本258页《标点符号简表》。

……究竟表示什么?

  生:

表示特殊含义。

  师:

根据是——

  生:

“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也用引号表示。

  师:

对喽。

这种用法,过去叫做“表示否定与讽刺”,不准确;还是“表示特殊含义”为好。

  师:

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根据后推测一下,“爱国青年”写给鲁迅的匿名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

攻击鲁迅成绩没有落第,是因为从藤野先生处知道了题目。

  师:

课有一段议论: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

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弱国的学生都是低能儿吗?

  生:

不是。

  师:

那鲁迅为什么这样说?

  生:

这是反语。

  师:

哦,那么意思是弱国的学生都是高能儿?

  生:

我猜着,这是日本“爱国青年”这么想。

  师:

哎,对喽,这是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

他们认为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鲁迅60分以上一定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是预先得了藤野先生漏泄出的题目。

这句话不应说是反语,应该说是表达了鲁迅极为愤慨的感情。

这句话的理解很重要的,将一定会考你。

现在批上,批上什么?

  生:

“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

  师:

再朗读“第二年添教霉菌学……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师:

这三个“他们”是指谁?

  生:

第一个是日本“爱国青年”,第二个也是“爱国青年”,第三个是中国人。

  师:

中国人吗?

不准确吧?

  生:

是围观的中国人……是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

  师:

这才对。

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自然”可以删除吗?

……是不是因为这次战争日本打胜了,就说“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生:

是……不是……这是说日本人总是自吹自擂,狂妄自大。

……我觉得这是揭露他们只宣传自己的胜利,不宣传自己的失败。

  师:

是,日本军国主义肯定是实行严格的新闻控制,进行政治欺骗——没有新闻自由、实行专制独裁的国家和政党都是这样,他们的宣传机器是不允许发表反对意见的……

  师: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为什么特别听得刺耳?

  生:

因为受到了伤害。

  师:

什么受到了伤害?

  生:

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

  师: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意见变化了”是指什么?

  生:

指弃医从。

  师:

对,但为什么弃医从呢?

我再给大家提供点背景资料:

鲁迅学医救国与弃医从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选择学医的,因此1904年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在《〈呐喊〉自序》中,他谈了自己弃医从的思想历程。

他说: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救助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但是两年后他决定弃医从,这是由于那次课堂上看幻灯片的经历。

他说: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zhā招数),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艺,于是想提倡艺运动了。

  这则资料,你们课本下面的注释也有,找到了没有?

  生:

找到了。

  师:

然后我们归纳一下要点:

——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我的意见”指——

  生:

学医救国。

  师:

“变化”指——

  生:

弃医从。

  师:

“变化”的原因是——

  生:

(念课下面的脚注)

  师:

不能这样念,太多了,很不容易背过;要归纳要点。

  生:

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要改变国民的精神。

  师:

意思对,但表述得不完备,最多只能得一半分。

  生:

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要改变国民的精神,首先是靠艺。

  师:

可以得80分了,但前两句之间还是缺乏逻辑联系。

  生:

认识到医学只能治病,不能救国,比治病更重要的是改变国民的精神,而改变国民精神首先是靠艺。

  师:

好,100分!

再复述一遍。

  (其他段的阅读略,第二课时到此结束)

  (六)探究性学习

  师:

课学完了,你们大概认为基本上读懂了,下面我们填个表,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什么思想品质——看你是不是真正读懂了。

  师:

……填完了吗?

  生:

填完了。

  师:

你们是不是这样填的?

  序号事例思想品质

  1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生:

是。

  师:

许多教辅资料都是这样说的。

你对这个答案有怀疑吗?

  生:

没有……有。

  师:

有什么?

  生:

典型事例不是四个……还有一个“告别藤野先生”……那叫“惜别”。

  师:

还有吗?

  生:

没有了。

  师:

要有怀疑精神啊!

要大胆怀疑啊!

看名言:

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陆九渊)……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还应有一句——

  生:

无疑则不进。

  师:

对。

想想,藤野先生的品质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吗?

  生:

茫然。

  师:

认真负责?

据说日本人个个都是工作狂,个个都很认真负责,下班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自动加班……我想比藤野先生更认真负责的大有人在,鲁迅为什么不写他们而写藤野先生,还说他“伟大”?

还有,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如此“认真负责”?

  生:

不是?

  师:

证据是什么?

  生:

他只给鲁迅一个人修改讲义……是添改讲义……鲁迅没写给别人添改讲义……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讲义还引起了日本学生的不满……

  师:

是啊。

  生:

我觉得藤野先生的品质应该是“不怀民族偏见”……是“一视同仁”。

  师:

“不怀民族偏见”和“一视同仁”,表述得到位吗?

  生:

到位……不到位。

  师:

为什么?

  生:

只要不歧视,就是不怀民族偏见和一视同仁了。

  师:

是啊……告诉你们一个探究的方法:

理解人物品质或主题,往往需要了解时代背景。

下面我们读一篇背景资料——《无法直面的人生》,也就是鲁迅传的第3《离乡者的凄哀》节选,作者是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华东师大教授王晓明博士。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

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

“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

”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

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

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

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进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

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

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

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

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

他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

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

“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这样傲慢,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替鲁迅辩护。

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师:

读完这片,我们也做两个阅读题:

当时弥漫日本全国的风气是——

  生:

歧视中国人……鄙视中国人。

  师:

哪个更准确?

  生:

鄙视更准确。

  师:

鄙视到什么程度?

中怎么说的?

  生:

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

  师:

对,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

那么在这种背景下,藤野先生最可贵的品质是——

  生:

对中国人的关照……帮助……热情友好……尊重。

  师:

表述还不到位。

在什么风气下的热情友好与尊重?

  生: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

  师:

答对了。

那么前面的表格应修改为:

  序号事例思想品质

  1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5惜别友好与尊重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

  “认真负责”之类,只是浅层次的理解;这个,才是深层次了。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热情友好与尊重——因难能而可贵啊!

所以,鲁迅才说他“伟大”。

应该说,这才是对《藤野先生》的正确理解,读到这里,才能算读懂……

  现在我们可以归纳《藤野先生》的主题了,应是一明一暗两个方面:

表现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