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3015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14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7页
《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7页
《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7页
《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7页
《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7页
《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7页
《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7页
《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7页
《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7页
《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7页
《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7页
《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7页
《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7页
《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7页
《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7页
亲,该文档总共9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docx

《《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docx

《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

《圆柱与圆锥》综合练习

1、填表。

图形

半径

直径

底面积

表面积

体积

圆柱

4cm

5cm

6dm

282.6dm3

圆锥

2m

9m

12m

4m

2、一个圆柱形水池,从里面量得底面直径是16m,深是1.5m,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在它的四周和底面抹上水泥,至少用了多少千克水泥?

(每平方米用水泥10千克)

3、气象站的雨量器外壳是一个圆柱形。

底面直径22cm,高50cm。

它的外壳是用不锈钢做成的,并且无盖。

(1)做一个雨量器外壳,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不锈钢材料?

(2)雨量器里的圆柱形储水瓶底面直径14cm,一次雨后,储水瓶里的水深4cm,储水瓶里有水多少毫升?

4、一根竹筒从里面量直径是4厘米,长为10厘米。

把大米装至竹筒长的处做米饭。

如果每立方厘米大米约重3克。

这根竹筒里的大米重多少克?

(得数保留整数)

5、孔庙大成殿前檐有10根石雕龙柱,高6米,直径0.8米。

已知每立方米石料重2.7吨,这些柱子大约重多少吨?

(得数保留整数)

6、李老师做一件冰雕作品,要将两个棱长60厘米的正方体冰块分别雕成最大圆柱和圆锥。

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分米?

7、一个粮仓,下面是圆柱形,上面是圆锥形。

底面直径10m,圆柱高6米,圆锥高2.1米。

(1)这个粮仓的占地面积有多大?

(2)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墙壁的厚度忽略不计)

8、一盒牙膏,管口直径6mm。

如果每人每天刷牙要用2厘米长的牙膏,那么1个月(30天)要用多少立方厘米的牙膏?

如果管口直径减小1毫米,那么1个月(30天)大约可以节约多少立方厘米牙膏?

(得数保留整数)。

9、一罐杏仁露是圆柱形,底面直径6cm,高12cm。

把它倒入一个底面直径6cm,高4cm的圆锥形杯里。

(1)杯子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每罐杏仁露大约可倒多少杯?

(3)制作一个饮料罐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材料?

10、如右图,一个长方体纸箱内装有24听饮料(饮料罐数据如9题)。

这个纸箱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附参考答案

1、填表。

圆柱:

8cm,50.24平方厘米,226.08平方厘米,251.2立方厘米

3分米,10分米,28.26平方厘米,244.92平方厘米,

圆锥:

4m,12.56平方米,37.68立方米

6m,113.04平方米,452.16立方米

2、3.14×(16/2)2×1.5=301.44(立方米)

10×[3.14×(16/2)2+3.14×16×1.5]=2763.2(千克)

答:

水池容积301.44立方米,需要抹水泥2763.2千克。

3、

(1)3.14×(22/2)2+3.14×22×50=3833.94(平方厘米)答:

需不锈钢材料3833.94平方厘米。

(2)3.14×(14/2)2×4=615.44(毫升)答:

储水瓶有水615.44毫升。

4、3.14×(4/2)2×10×3/5×3≈226(克)答:

有大米226克。

5、2.7×[3.14×(0.8/2)2×6×10]≈81(吨)答:

这些石料重81吨。

6、3.14×(6/2)2×6=169.56(立方分米)169.56×1/3=56.52(立方分米)

答:

圆柱和圆锥体积分别是160.56立方分米、56.52立方分米。

7、

(1)3.14×(10/2)2=78.5(平方米)答:

粮仓占地78.5平方米。

(2)78.5×(6+2.1×1/3)=525.95(立方米)答:

粮仓容积525.95立方米。

8、3.14×(0.6/2)2×2×30=16.956(立方厘米)答:

需用16.956立方厘米牙膏。

16.956-3.14×(0.5/2)2×2×30≈5(立方厘米)

答:

大约可以节约5立方厘米牙膏。

9、

(1)3.14×(6/2)2×4=113.04(毫升)答:

杯子的容积是113.04毫升。

(2)3.14×(6/2)2×12÷113.04=3(杯)答:

每罐可倒3杯。

(3)3.14×(6/2)2×2+3.14×6×12=282.6(平方厘米)答:

用282.6平方厘米的材料。

10、6×6=36(厘米)6×4=24(厘米)答:

箱子长、宽、高分别是36厘米、24厘米、12厘米。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

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

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

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真香啊!

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

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

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沭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

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问,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

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

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

“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

”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

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

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

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

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

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

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

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

他沉着脸问:

“小惠,哪来的橘子?

”“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

“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

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

”我的脸唰地红了:

“爸,我,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

”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

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④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

——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摘自《中国电视报》2018年04月19日(有删改)

(1)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了花”为标题,有何作用?

(2)从记叙顺序角度看,去掉第①②段将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请说明理由。

(3)结合语境,品味第②段画线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4)怎样理解第⑧段画线句“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的含义?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选文语言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B. 第③段中“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一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父亲对橘子丰收的憧憬。

C. 阅读第③④段,可以感受到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和睦。

          D. 第⑤段中“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是景物描写,生动写出了橘子熟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看到满树红橘子的喜悦心情。

【答案】

(1)暗示文章主旨,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橘子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并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前两段运用倒叙手法;交待发现橘林的过程,自然引出下文;有悬念效果。

(3)都是叠词,语言亲切、灵动,富有音韵美;形象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4)对于我来说,橘子花的香味使我想起了父亲的教导,它一直留在我的心中影响着我;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5)B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理解内容后再作答。

标题“开在心里的橘了花”从结构上说,橘子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并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从内容上讲,暗示文章主旨,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

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2)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其表达效果。

可分析标志性的句子“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表明下文要进行回忆。

所以第①②段运用的是倒叙手法。

内容上:

交待发现橘林的过程。

结构上:

引出下文并设置悬念。

(3)本题考查赏析文句。

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品味词语的角度分析作答。

“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明显是运用了叠词的表现手法。

语言角度的作用:

亲切、灵动,富有音韵美。

内容方面的作用:

形象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要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情感。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深刻含意的把握。

考查语句的作用,要考虑到语句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

语句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

要把表现的文章中心即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答出来。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抓关键语句,在一篇文章中,中心内容有时集中在一两句话,这些关键句有可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中间。

B项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

“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此句不是比喻。

是一种猜测与想象。

【点评】

(1)标题常见的作用,有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有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有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等。

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含义作用有:

暗示主旨,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

文章主要语段作用一般从两个角度去考虑:

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

要点:

倒叙,内容上:

交待发现橘林的过程。

结构上:

引出下文并设置悬念。

(3)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

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

点明方法:

叠词,语言亲切、灵动,富有音韵美;作用:

形象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感情:

喜爱之情。

 (4)句子含义理解,内容上:

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结构上:

能够彰显出文章脉络层次的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承上启下)、脉络句等;表达上:

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尤其是比喻)或结构上超常组合的句子(变式句)。

作用:

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信息筛选。

提取关键词语,有时文章的某一内容要点分散在一些段落中,提取这些段落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归纳总结。

“仿佛”一词,前后没有比喻关系,不是比喻。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败笔

田玉莲

   ①姥爷念过私塾,虽说腹中墨水不多,却极喜好收藏古玩和古画,并且花钱在小镇繁华地带租了一处房子,开起了一家经营古玩和古画的店铺。

   ②在一个春风依依、花开烂漫的日子,姥爷的店里走进一位衣着得体的客人。

交谈中,姥爷得知此人是经营茶叶的南方商贩。

那人在店铺里溜达了一圈,看中了一幅画。

那幅画是一人牵一驴过一座小木桥,小桥很狭窄,仅能容人和驴子走过。

因为桥过于狭窄的缘故,驴子非常胆怯,执拗着不肯过桥,牵驴人就用力拽着它前行。

   ③商贩非常喜欢这幅画作,在跟姥爷讨价还价之后,以二百两银子成交。

商贩先付了一百两银子给姥爷作为定金,讲好不要再卖给其他人,剩下的一百两银子,待他回到住处筹措够了再来取画。

   ④等那商贩走了之后,姥爷高兴得简直有些忘乎所以,手中掂量着那一百两银子,喝下了一大黑瓷碗地瓜酿的烧酒。

姥爷想,这幅画能卖二百两银子,真是个不小的数目恐怕开三年店也赚不了这么多钱。

姥爷得意地哼着小曲:

“姐儿呀,南园呀……”

   ⑤鸡叫天亮,商贩带着银子如期而至。

可是,令姥爷做梦也想不到的是,商贩重新打量一番那幅画后,竟不乐意了,硬要姥爷把预付的一百两银子退还给他。

   ⑥姥爷一头雾水,百思不得其解,就质问商贩:

“说得好好的,怎么说变卦就变卦呢?

这不是耍弄人吗?

   ⑦商贩见姥爷一副十分委屈的神态,就解释说:

“这幅画,是一个人牵着驴子过桥,画上并没有画出缰绳,但仍能清晰地感觉到牵驴人拖拽的力度,这正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啊!

”商贩接着说,“此处不落一笔,却蕴含着无限的奥妙,可谓神来之笔。

然而,这么一幅好画,却让你平白无故地给毁了。

”商贩长吁一声,晃晃头,极为惋惜。

   ⑧听着商贩的话,姥爷不由自主地“哎”了一声,懊悔得直跺脚。

   ⑨昨晚,他喝下一碗地瓜烧后,喜不自禁地把那幅画展开来看,突然,他发现画中有一处瑕疵—一牵驴人虽然在用力拽驴子,却没有缰绳。

嗨,姥爷禁不住埋怨起作画的人来:

太粗心,真是马大哈!

更让他纳闷的是,这样的画,竟还有人愿花二百两银子买,真是个外行。

   ⑩姥爷庆幸自己发现得及时,要不然,明日商贩要是察觉了这一疏漏,这二百两银子还不打水漂了!

于是,他研墨拈笔补上了一条粗壮的缰绳……

(选自《读者》2014年第9期)

(1)第①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2)姥爷在卖画过程中经历了由→________→委屈→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变化过程。

(3)标题“败笔”文中表现在“”,称其为“败笔”是因为________。

(4)若采用顺叙的结构,第⑨⑩段应放在第与段之间。

试分析作者把这两段作为小说结尾的好处。

(5)下列对小说主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告诉我们要努力提升艺术修养,否则会贻笑大方。

          

B. 嘲讽现实生活中那些外行充内行、弄巧成拙的人。

C. 提醒人们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败笔,留有遗憾。

          

D. 告诫人们在生活当中应诚信交易,不能出尔反尔。

【答案】

(1)画线句写出姥爷文化水平不高(或:

艺术修养不高),为下文姥爷自作聪明的一笔毁掉一幅好画的情节埋下伏笔

(2)得意(或:

高兴、兴奋);疑惑;懊悔

(3)“他研墨拈笔补上了一条粗壮的缰绳”,因为这幅画上并没有画出缰绳,但仍能清晰地感觉到牵驴人拖拽的力度,不落一笔,却蕴含着无限的奥妙,现在这一笔加上去就画蛇添足,破坏了其神韵

(4)④⑤。

将这两段内容暂不表明,能使商贩突然不要画作的情节显得出人意料,设置了悬念,使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把这两段放置在结尾处,突显了姥爷自作聪明的败笔行为,与标题相呼应,更能突出本文的中心。

(5)B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句子作用的理解能力。

用在记叙文开头的句子起到如下作用:

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开头“虽说腹中墨水不多”一句,意思是姥爷的文化水平不高,因而文化修养较低,所以才会出现自作聪明、弄巧成拙的错误。

所以,这句话为下文姥爷毁掉一幅好画的情节埋下伏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情感变化过程的梳理。

要仔细阅读文章,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情感的变化,可以用文中词语概括,如果不明显,可以自己概括。

仔细阅读文章,了解姥爷在卖画过程,可以看出,因为有人出高价买画,姥爷很“得意”;因为商贩的退画,姥爷很“疑惑”;等明白真相后,姥爷无比“懊悔”。

(3)本题考查学生对题目含义的理解能力。

联系文章内容理解,标题“败笔”指的是姥爷自作聪明地“研墨拈笔补上了一条粗壮的缰绳”。

从文章的结尾部分可以看出,这幅画上并没有画出缰绳,但仍能清晰地感觉到签驴人拖拽的力度,不落一笔,却蕴含着无限的奥妙,而现在这一笔加上去就画蛇添足,破坏了其神韵。

可见,这一笔成了“败笔”。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记叙顺序的分析能力。

仔细阅读文章,可以看出,文章⑨⑩段属于倒序。

这两段交代了商贩不买画的原因,按照顺叙的记叙顺序应该放到④⑤段之间。

文中把这两段放在结尾处,突显了姥爷自作聪明的败笔行为,与标题“败笔”呼应,突出本文的中心。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分析能力。

仔细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确定作者的表达角度,结合文末点题的句子分析概括文章主旨。

这篇文章讲的是姥爷因为自己的自作聪明使一副好画成为败笔之作的故事,嘲讽现实生活中那些外行充内行、弄巧成拙的人。

据此分析,B项的表述最恰当。

故答案为:

(1)画线句写出姥爷文化水平不高(或:

艺术修养不高),为下文姥爷自作聪明的一笔毁掉一幅好画的情节埋下伏笔;

(2)得意(或:

高兴、兴奋);疑惑;懊悔;(3)“他研墨拈笔补上了一条粗壮的缰绳”,因为这幅画上并没有画出缰绳,但仍能清晰地感觉到牵驴人拖拽的力度,不落一笔,却蕴含着无限的奥妙,现在这一笔加上去就画蛇添足,破坏了其神韵;(4)④⑤。

将这两段内容暂不表明,能使商贩突然不要画作的情节显得出人意料,设置了悬念,使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把这两段放置在结尾处,突显了姥爷自作聪明的败笔行为,与标题相呼应,更能突出本文的中心;(5)B。

【点评】对题目含义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概括。

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概括出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即可。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水上行路

毕飞宇

   ①说起行,我的故乡顶有特色了。

我们的“行”其实就是行船。

我的故乡兴化在江苏的中部,所谓里下河地区,它的西边是著名的大运河。

因为海拔只有负一米的缘故,一旦大运河决堤,我的故乡在一夜之间便会成为汪洋。

这样的事曾多次发生,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严重影响了兴化人的文化基因,兴化人不太相信这个世界,他们更相信的,是自己。

   ②洪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刷让兴化的地貌变得很有特色,兴化成了一个水网地区。

河流就是我们的路,水也是我们的路。

兴化人向来是手走路的——两只脚站在船尾,用篙子撑,用双浆划,用大橹摇。

运气好的时候,就是顺风的时候,你就可以扯起风帆了。

   ③风帆意味着好运气——你赶上顺风了。

也许是因为我是兴化人的缘故,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我对“运气”就有了非常科学的认识:

有顺风的人就必然有逆风的人,有顺风的时候就必然有逆风的时候。

在一条河里,好运的人和倒霉的人相加,最终是零;在人的一生里,好运的时候和倒霉的时候相加,最终依然是零。

零是伟大的,恒久的。

零的意义不是意味着没有,相反,它意味着公平。

这是天道,一切都要归零的。

   ④不会撑船的人都有一个习惯——一上来就发力。

这是人在学习的时候常犯的错误:

努力。

老师经常告诫我们,要努力!

可努力有时候是愚蠢的。

以我撑船的经验来看,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初期,“感受”比“努力”要重要的多。

过分的“努力”会阻塞你的“感受”。

就说撑船吧,在掌握正确的方法之前,“努力”的结果是什么呢?

船在原地打圈圈,你在原地大喘气。

好的学习方法是控制力气,轻轻地,把全身的感受力都调动起来。

在人与物合一的感受出现之后,再全力以赴。

   ⑤我来讲一个撑船的故事吧。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曾经把一条装满稻谷的水泥船从很远的地方撑回打谷场。

以我那时的身高和体重来说,那条装满稻谷的水泥船太高、太大、太重了,划动它是我力所不能及的。

可事实上,我并没有费多大的力气就做到了。

奇迹是怎么发生的呢?

水泥船在离岸的时候被大人们推了一把,笨重的船体就开始在水面上滑行了,这是极其重要的。

巨大的东西往往具有巨大惯性。

这就是泰坦尼克号关闭引擎之后还会撞上冰山的缘故。

事实上,在巨大的惯性之下,只要加上那么一点儿的力量,它前行的姿态就保持住了。

问题是,你不能停,一停下来就再也无能为力了。

   ⑥我经常告诉我的儿子,无论多大的事情,哪怕这件事看上去远远超过你的能力,你也不要惧怕它。

“不可能”时常是一个巍峨的假象。

在它启动之后,一定会产生顽固的、巨大无比的惯性,你自己就成为惯性的一部分。

只要你不停息,“不可能”就会成为“可能”,并最终成为奇迹。

   ⑦农业文明的特征其实就是植物枯荣的进程,一个字——慢。

每个周期都是一年,无论你怎样激情澎湃,也无论你怎样“大干快上”,它只能而且必须是一年。

在农业文明面前,时间不是金钱,效益也不是生命。

为了呼应这种慢,农业文明的当事人——农民,他们所需要的其实就是耐心。

   ⑧在我刚刚学会撑船的时候,急,恨不得一下子就抵达目的地。

它的后果是,五分钟的激情过后就难以为继了。

一位年长的农民告诉我:

“一下一下地。

”是的,对农业文明来说,五分钟的激情可以忽略不计。

   ⑨“一下一下地”,这句话像河边的芨芨草一样普通,但是,我不会因为它像芨芨草一样普通就怀疑它包含的真理。

“一下一下地”这五个字包含着农业文明无边的琐碎、无边的耐心、无边的重复和无边的挑战。

   ⑩有时候,我们要在水面上“行”一天的路,换句话说,撑一天的船。

如果你失去了耐心,做不到“一下一下地”,那么你的处境就会像一首儿歌所唱的那样——小船儿随风飘荡。

那可不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场景,而是狼狈的,凄凉的。

这种事在我的身上发生过。

   ⑪在水上行路的人都有流水一般的耐心。

水从来都不着急,它们手拉着手,从天的尽头一直到另一个尽头。

(选自2018年8期《读者》,有删减)

(1)请你说出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2)请你谈谈对“零的意义不是意味着没有,相反,它意味着公平。

”这句话的理解。

(3)赏析划线句“水从来都不着急,它们手拉着手,从天的尽头一直到另一个尽头。

(4)阅读文章,请你概括出作者在划船的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5)初三的学习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挑战多。

读了此文,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将如何面对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

【答案】

(1)内容上:

写出了自然环境以及洪灾影响了故乡人的文化基因,形成了故乡独特的行路方式。

结构上:

引出下文关于水上行路的相关内容的描写。

(2)这句话十分富有人生哲理,写出“我”对运气的理性思考:

人生有顺风也会有逆风,有好运的时候也会有倒霉的时候,命运是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我们要用平常心来看待人生的各种境遇。

(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的不急不躁的特点,强调了耐心对于水上行路的重要作用,深化了文章主旨。

(4)①感受比努力更重要;②保持惯性,持续用力,不能停息;③要耐心持久,切忌心急。

(5)能结合文章,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

(1)内容上:

写出了自然环境以及洪灾影响了故乡人的文化基因,形成了故乡独特的行路方式。

结构上:

引出下文关于水上行路的相关内容的描写。

(2)结合第三段内容和本文主旨看,这句话写出“我”对运气的理性思考:

人生有顺风也会有逆风,有好运的时候也会有倒霉的时候,命运是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我们要用平常心来看待人生的各种境遇。

不管处于哪个阶段,都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不能因为处于逆境而自暴自弃,也不能在顺境中忘记自己的目标。

据此理解作答。

(3)本句把“水”拟人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的不急不躁的特点,强调了耐心对于水上行路的重要作用,深化了文章主旨。

据此理解作答。

(4)根据“‘感受’比‘努力’要重要的多”“在巨大的惯性之下,只要加上那么一点儿的力量,它前行的姿态就保持住了。

问题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