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3030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0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商代在祖先祭祀里,没有出现“孝”字。

西周时期,“孝”开始出现,并由生前的孝养发展为死后的祭祀,从物质的供养演变为精神的遵循。

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A.国家统治依赖宗教B.宗法秩序的强化

C.小农家庭普遍出现D.儒学影响力扩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相比于商代,西周的祖先祭祀中出现了“孝”而且更注重死后祭祀和精神遵循,意味着西周宗法伦理观念的强化,B正确;A不符合史实,西周的祭祀行为更多的体现出人而非神,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小农,排除C;儒学创立于春秋时期,排除D。

2.西周时期,对国人(周族平民)和野人(被征服的部族)实行分治,国人地位较高。

战国时期,各国先后“编户齐民”,统一户籍,消除国人与野人的界限。

这表明战国时期

A.国家组织能力增强B.民众赋税负担减少

C.农民人身依附减弱D.等级观念逐渐消除

【答案】A

【解析】

【详解】西周时期对本族的国人和被征服部族的野人实行分治,说明当时国家控制能力较弱,而战国时期实行编户齐民,统一户籍,说明这一时期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力强化,即组织能力增强,A正确;户籍制度的变化并不等于赋税负担减少,排除B;题干内容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无关,排除C;D表述不符合史实,古代中国是等级社会,等级观念并未消除,排除。

3.《左传》中的周公是廉洁奉公,鞠躬尽瘁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周公被《子》纳入儒家思想体系中,成为“大儒之效”的圣人。

周公形象的变迁反映了战国时期

A.诸子争鸣思想开放B.礼乐秩序得到恢复

C.儒家构建话语权威D.儒学成为统治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儒家思想把周公纳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是想借周公的形象提升儒学的影响力,以在诸子百家争鸣之中构建自己的话语权,故C正确;A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排除B;D项是在西汉时期,排除D。

4.汉朝建立后,在秦、韩、魏等西部地区设郡县“奉汉法以治”,在赵、燕、齐、楚等东部地区则设立王国,一定程度“因俗而治”。

据此可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A.照搬了西周分封制B.稳定了大一统局面

C.强化了中央集权制D.利于地方长治久安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朝初年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方式,即靠近统治中心的西部地区采取郡县制,远离统治中心的东部地区实行分封制,这样”因俗而治”有利于巩固统治,稳定大一统局面,B正确;汉初实行了郡县制,而非照搬西周制度,排除A;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最终导致七国之乱,排除D。

5.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徙地方豪强及富资三百万以上者至京师附近的茂陵,其中名望颇高的游侠郭解也在迁徙之列,众多官吏及将军认为“郭解家贫,不中徙”,为其求情,遭到汉武帝拒绝。

据此可知,汉武帝徙民旨在

A.抑制豪强操控市场B.推动区域经济交流

C.强化对基层的控制D.打击地方游侠势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武帝徙地方豪强、有名望

人士到京城附近,是为了加强对他们的管理与控制,防止形成地方割据势力,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市场的信息,排除A;材料与区域经济交流无关,排除B;地方游侠只是一个部分,不是其徙民的主要目的,排除D。

6.汉代开垦土地的工具有单、双两面之别,或用于耕翻土地,或用于开渠作垄;考虑到南、北土质的不同,北方的铁锸多为平刃,南方则多为尖刃。

这说明当时

A.铁业官营影响质量B.冶铁炼钢技术落后

C.各地缺乏经济交往D.农业重视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代开垦土地时,需要根据“耕翻土地”、“开渠作垄”等具体用途或南、北方的不同土质,选择不同的农具,说明当时农业重视精耕细作,D项正确;铁业官营影响质量与材料主旨无关,A项错误;农具的多样性不能说明汉代冶铁炼钢技术落后,B项错误;汉朝时期我国各地并不缺乏经济交往,C项错误。

7.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认为,“仁”是社会最高的道德原则,同时又认为“仁”是上天的意志,甚至说“仁”就等于天。

这一论述旨在

A.批评孔孟儒学B.宣扬君主专制

C.提高儒学地位D.对抗佛老学说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汉时期,董仲舒宣扬“仁”(孔子的核心思想)是社会最高的道德原则和上天的意志,旨在提高儒学地位,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董仲舒对孔孟儒学(核心“仁”)的推崇,A项错误;材料没有将“仁”与“君主专制”联系起来,主旨不是为了宣扬君主专制,B项错误;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董仲舒崇尚“仁”的目的不是为了对抗佛老学说,D项错误。

8.秦汉时期,简册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能呈送至县。

魏晋以后,户籍上移到县廷去制作,造好的户籍还上报到州郡,直至中央户部。

这一变化得益于

A.书写载体的革命B.统一政权的巩固

C.印刷技术的出现D.经济交流的频繁

【答案】A

【解析】

【详解】魏晋以后,户籍上移到县廷去制作,最后还能上报到中央,主要是由于纸的大规模使用,使户籍造册及运输更加方便,故A项正确;BD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印刷技术出现于唐代,排除C。

9.曹操的”唯才是举”对世家大族势力造成了不少抑制、打击。

后来,曹魏不得不改由中央委任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而中正官由世家大族出身的大官兼任。

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A.旨在卫世家大族的特权B.强化了君主集权统治

C.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D.无法选拔实用型人才

【答案】C

【解析】

【详解】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重新掌握了地方选官的权力,改变了曹操”唯才是举“对世家大族势力造成的抑制和打击,从而有利于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故选择C;九品中正制是选官制度,是世家大族重新掌握地方选官权力而缓和了矛盾,其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维护世家大族的特权,排除A;九品中正制下的地方选官权力被世家大族掌控,不利于加强君主集权,排除B;九品中正制下也有可能选拔到实用的人才,D说法过于绝对夸张,排除。

故选C。

10.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

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政权对峙。

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A.地理条件决定政治格局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中断

C.南方政治体制更具优势D.经済重心南移趋势已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孙吴政权、东晋和南朝政权之所以能以江南半壁江山与北方政权抗衡主要是因为南方得到了开发,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进行对抗。

而北方由于战乱频繁,经济遭到破坏,人口大量南迁,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故选D;地理条件影响政治格局,而非决定,排除A;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始终存在,并没有中断,排除B;当时南北双方的政治体制是相同的,排除C。

故选D。

11.下表为代宰相出身人数统计表(单位:

人)

宗室

世族

庶族

待考证

合计

玄宗时期

3

24

3

4

34

宪宗时期

1

19

2

3

25

对此表信息理解正确

A.门阀体制影响深远B.科举制不利人才选找

C.庶族成为政治中坚D.亲亲退出了政治舞台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玄宗、宪宗时期宰相出自宗室、世族的仍然占据多数,这反映出门阀体制影响深远,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科举,排除B;从数据来看,庶族出身的较少,排除C;出身宗族、世族的仍然较多,说明亲亲并没有退出政治舞台,排除D。

12.新疆吐鲁番出土了若干件唐代地契,上面写有田主、租田人和知见人,还有租种期限、租田数额和田租数额,田租的剥削方式有分成制和定额制两种。

据此可知,当地

A.均田制己经不复存在B.流民问題极其严重

C.国家对农民控制加强D.自耕农经济在衰退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地契”“租种期限、租田数额和田租数额”等信息反映的是租佃关系的发展,采用租佃式的土地经营方式,说明农民占有的土地减少,自耕农经济在不断衰退,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制度,排除A;材料与流民问题无关,排除B;租佃关系的发展,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排除C。

13.唐代以前,孟子与诸子无分高下,与荀子、董仲舒并称。

唐代后期,韩愈从道统的角度把孟予说成是孔子的继承人,并认为圣人之道在孟子以后失传。

韩愈拔高孟子的重要原因是

A.儒学丧失统治地位B.市民阶层力量壮大

C.佛教和道教的冲击D.理学道统思想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佛道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儒家学说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韩愈主张复兴儒学,因此通过拔高孟子的地位以实现儒学的复兴,故选C;唐朝时儒学并没有丧失统治地位,排除A;市民阶层的出现是在宋代以后,排除B;道统思想是韩愈倡导的内容,所以他拔高孟子不是因为道统思想的影响,而是他要建立道统,排除D。

故选C。

14.南宋时期,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枢密院实际上设办事机构。

这种做法意在

A.防范藩镇割据B.提高行政效率

C.加强中央集权D.限制君主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合并行政机构,并且进行合署办公,这主要是为了减少冗官冗员现象,提高行政效率,B正确;材料与地方的藩镇割据和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C;材料没有涉及到皇权,排除D。

15.宋真宗时期,規定“衢巷广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收效甚微:

宋徽宗时,下令征收“侵街坊廊钱”,这说明北宋时期

A.城市管理发生变动B.商业税取代农业税

C.政府直接监管商业D.市镇经济蓬勃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宋真宗时期的禁令效果有限,于是到了宋徽宗时通过征收“侵街坊廊钱”来加强管理,反映出城市管理发生变动,A项正确;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管理方式的变化,而不是体现政府直接监管商业,排除C项;D项是在明清时期,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

16.文人画,也称“士大夫写意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下列属于文人画典型代表的是

A.《韩熙载夜宴图》B.《秋风执扇图》

C.《晴峦萧寺图》D.《鞭春牛图》

【答案】B

【解析】

【详解】《秋风纨扇图》画中描绘了立有湖石的庭院,一仕女手执纨扇,侧身凝望,眉宇间微露幽怨怅惘神色。

她的衣裙在萧瑟秋风中飘动,身旁衬双勾丛竹。

该画为唐寅绘画的代表作,不仅仅是人物形态刻画得十分准确,线条如飞,墨色如韵,还把画家本人的心情展现得含蓄而丰富,直接而妥贴。

符合文人画的特点,故B正确;A是人物画,C是山水画,D是风俗画,排除ACD。

17.元代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

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等政务,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

此举

A.改变了行省职能B.扩大了地方权力

C.完善了监察体制D.便于对地方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元代行省官员由中央高官兼任,掌管地方军、政、财务,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地方事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D项正确;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并没有改变行省职能,A项错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只是地方管理方式,没有扩大地方权力,B项错误;元代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处理地方政务,与“监察体制”的完善无关,C项错误。

18.明朝前期,皇帝让司礼监太监协助批红,以牵制内阁。

到明代后期,魏忠贤等宦官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民间甚至“只知太监,不知有天子”。

这反映了明朝

A.皇权渐趋衰弱B.宦官权力失控

C.内阁职能丧失D.君主集权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不论是内阁,还是宦官,其权力的大小都来源于皇帝的信任,这体现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正确,排除A项;宦官权力来源于皇帝,并不会失控,排除B;内阁被牵制并不代表其职能丧失,排除C。

19.下表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统计人数表。

据此推知,军机处

皇帝

乾隆

嘉庆、道光、咸丰

同治

光绪

军机大臣人数

60%时间6至7人

89%以上时间4至6人

5—6人

76.5%时间4至6人

 

A.机构健全B.精干高效C.权力扩大D.决策开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表格内容可知,从乾隆到光绪年间,军机处的军机大臣的人数始终维持在五六人左右,机构规模并没有扩大,说明军机处精干高效,故选B;军机处人数较少,没有体现其机构健全,排除A;由军机处的人数变化无法看出其权力是否扩大,排除C;军机处强化了决策的封闭性,而非开放性,排除D。

故选B。

20.明朝初年,政府禁止使用白银,并通过发放官俸和赏赐官军等方式强行推行纸币;但到明代中后期,白银却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纸币逐渐停止使用。

这一现象说明明初

A.货币秩序违背规律B.商业发展趋于停滞

C.区域经济差异明显D.白银不具货币价值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使政府不得不接受公私交易中普遍使用白银的事实,放弃禁止使用白银、强行推行纸币的政策,说明明初货币秩序违背了经济规律,A项正确;明初期商业发展并未趋于停滞,B项错误;区域经济差异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政府禁止使用白银不能说明白银不具货币价值,D项错误。

21.明代后期,一些儒生一改“束手谈心性”,转而研究蒙元史、外国史、科技史,一大批关于农业技术、军事武器、医学制药的著作问世。

这反映了

A.理学丧失统治地位B.儒家开始关注民生

C土人反思君主专制D.时势影响学风变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明代后期,社会问题突出,矛盾不断激化,明朝面临统治危机,因此儒生通过研究蒙元史、外国史、科技史等,试图找到解决问题之道,故反映出时势影响学风变迁,D正确;理学仍然是主流思想,排除A;儒生关注的不属于民生方面,且“开始”的表述也不能证明得出,排除B;反思君主专制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

22.伯里克利时期,雅典绝大多数职官都由抽签产生,并实行集体任职制,如议事会议员有500人,陪审法庭的陪审员高达6000人之众。

这些做法

A.扩大了公民权范围B.杜绝了贵族的参政

C.具有直接民主特征D.确保了施政的公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雅典绝大多数职官都由抽签产生”体现了雅典民主具有直接民主的特点,C正确;没有对比,不能得出扩大了公民权范围,排除A;B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

23.罗马在战争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盟友授予不同程度的公民权;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授予所有帝国境内外邦人以公民权。

这一行为

A.提高了平民的地位B.适应了扩张的需要

C.主要受自然法影响D.实现了各民族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罗马在战争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盟友授予不同程度的公民权有利于拉拢同盟,而212年卡拉卡拉敕令的颁布有利于巩固帝国统治,由此可见,罗马在战争时期和帝国时期对公民权的使用是适应扩张的需要,B正确;罗马的平民属于公民,与题干中公民权无关,排除A;自然法出现在共和国晚期,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罗马在战争过程中显然将罗马公民权作为一种特权使用,违背了自然法精神,排除C;战争时期,罗马人高人一等,并不是各民族平等,排除D。

24.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希腊众多城邦的智者纷纷来到雅典,推动了民主政治繁荣。

但雅典人发现部分智者与克里提阿斯等寡头分子联系密切,于是控告驱逐了部分智者。

这说明当时雅典

A.城邦秩序不容干涉B.直接民主弊端凸显

C.人文主义观念淡薄D.着力防范外来侵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雅典接纳对民主政治繁荣有益的众多城邦的智者,同时控告、驱逐“与寡头分子联系密切”的部分智者,说明当时雅典城邦秩序不容干涉,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直接民主弊端”,B项错误;古代雅典人文主义观念并不淡薄,C项错误;着力防范“外来侵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法律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人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増多,同时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由此逐渐形成万民法。

进入帝国时期,罗马统治者也时常表现出君主专制的倾向,但统治理论很大程度上仍然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古代中国法律起源很早,但并无公开条文。

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恃刑鼎”,开始将法律公之于众。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大多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其中又以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入。

法家思想也就成为秦朝立国的主导方针,对秦朝的建立和速亡产生了重大影响。

汉朝以亡秦为鉴,约法省刑,简易疏阅。

《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量刑定罪“一准乎礼”,明确规定“德礼为政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亲属间犯罪,虽行为相同,而识其亲疏量刑大异.如骂人本不构成犯罪,但子孙骂父母即属不孝,罪当处死。

作为中华法系的集大成者,《唐律》对亚洲各国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和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朝相比,汉时期对中华法系的发展。

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答案】

(1)背景:

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商鞅变法传统;法家思想的影响。

罗马:

疆域扩大,社会矛盾增多;商品经济的兴盛;共和国重法传统自然法观念的影响。

(2)发展:

删繁就简,约法省刑;以礼入律,德主刑辅。

评价:

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政局,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法律伦理化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亚洲各国立法提供了借鉴。

伦理浓厚一定程度影响了司法公正,容易滋生腐败。

【解析】

【详解】

(1)背景:

罗马帝国——根据材料一中“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可知,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时代背景主要有,疆域扩大,商品经济的兴盛;根据材料一中“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増多”可知,社会矛盾增多;根据材料一中“进入帝国时期,罗马统治者……统治理论很大程度上仍然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国重法传统自然法观念的影响。

秦朝——根据材料二中“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大多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其中又以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入。

法家思想也就成为秦朝立国的主导方针,对秦朝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重视法律治国的时代背景为,法家思想和商鞅变法的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形成。

(2)发展:

根据材料二中“约法省刑,简易疏阅”可知,汉朝法律删繁就简,约法省刑;根据“德礼为政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法律以礼入律,德主刑辅。

评价:

根据材料二中“汉朝以亡秦为鉴,约法省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时期对中华法系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政局,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二中“《汉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量刑定罪‘一准乎礼’……对亚洲各国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法律伦理化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亚洲各国立法提供了借鉴;根据“亲属间犯罪,虽行为相同,而识其亲疏量刑大异.如骂人本不构成犯罪,但子孙骂父母即属不孝,罪当处死”,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辩证方法分析可知,伦理浓厚一定程度影响了司法公正,容易滋生腐败。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

经济格局演变影响丝织业中心变动。

阐述:

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由此丝织业中心主要集中在北方。

魏晋南北朝尤其是唐代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北民南迁,而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地区,由此唐宋时期南方的丝织中心增多。

从元至清,南方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南方经济重心地位进步巩固,由此南方丝织中心远远超过北方。

由此可见,丝织中心变动是整个中国经济格局变迁的缩影。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

根据图示内哦荣可知看出,秦汉时期

丝织业中心较少,且多分布在北方;唐宋时期丝织业中心大幅增多,且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体现于南移的趋势;元至清丝织业中心出现集中趋势,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区域,反映了当时江南专业化市镇的兴起。

丝织业中心的变化和转移体现了经济格局的变化,南方逐渐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因此可以经济格局演变影响丝织业中心的变动。

引用史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魏时期,为了防御柔然的骚扰,在北部边境自西向东设立了沃野、武川等六个军镇,军士以鲜卑人为主.北魏前期,六镇地位重要,将士往往以军功得官,孝文帝汉化改革后,朝廷南迁,且重文轻武,六镇地位下降,当地鲜卑子弟受到歧视,仕途艰难,与迁洛并汉化的鲜卑人差距悬殊,“处世无入朝之期,在生绝冠冕之望”,不满情绪日益强烈。

加上镇民内部贫富分化,将官欺压军士等原因。

公元523年,沃野镇民首先杀镇将而反,六镇军士纷纷响应。

后来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但内部矛盾并未解决。

公元534年,北魏在内乱中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六镇军人及共后裔也成为此后百余年中北方乃至全国历史舞台上的主角。

六镇后裔中的杨坚、李渊相继建立了隋唐,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后期六镇起义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六镇起义

影响及对后世改革的启示。

【答案】

(1)背景:

孝文帝改革,六镇地位下降,激化了内部矛盾;经济发展,镇民贫富分化加剧:

六镇军士与将官矛盾加剧。

(2)影响:

直接导致北魏的分裂;成为隋唐统治集团的中心力量;为后世民族改革提供了借鉴。

启示:

改革需要有相关配套措施,协调各方力量:

改革需要循序渐进,不宜操之过急。

【解析】

【详解】

(1)背景:

根据“孝文帝汉化改革后,朝廷南迁,且重文轻武,六镇地位下降……不满情绪日益强烈”可得出孝文帝改革,六镇地位下降,激化了内部矛盾;根据“加上镇民内部贫富分化,将官欺压军士等原因”可得出经济发展,镇民贫富分化加剧:

根据“沃野镇民首先杀镇将而反,六镇军士纷纷响应”得出六镇军士与将官矛盾加剧。

(2)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的学可从北魏的分裂、成为隋唐统治集团的中心力量、为后世民族改革提供了借鉴等角度概括。

启示:

根据所学可从改革需要有相关配套措施,协调各方力量、改革需要循序渐进、不宜操之过急等方面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