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三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03584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三册.docx

《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三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三册.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三册.docx

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人教版第三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词七首》教学设计人教版第三册

▲知能目标

1.掌握词的基本常识。

2.体会词的抒情格调与诗的异同。

3.在反复咏读的基础上,体会各诗的主旨;反复鉴赏并学会分析评价。

▲情感目标

1.体会豪放派词的以诗入词、豪迈激昂的风格及雄壮悲凉的抒情格调。

2.体会婉约派词的悱恻缠绵、凄婉哀伤的抒情格调。

3.从各词中体会作者的思想状况及感情基调。

▲重点难点

1.作品的结构理解,词的语言揣摩与体会。

2.词的主旨及手法赏析。

3.词的吟诵与背读。

 

●刷新知识库存                                       

                         知识库存

1.词的常识

词是隋唐后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的、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它又叫长短句、诗余、乐府等。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规定了不同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格式的标志。

词牌与词的内容无必然联系,有的在词牌下面有标题,表明作品的主题。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从字数上看,词可分为小令(58个字内),中调(59—90字之间),长调(91字以上);从流派上看,有豪放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作家有李煜、柳永、李清照、秦观、姜夔等)。

2.关于作者

(1)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曾任五代南唐国君,世称李后主,徐州人,五代词人。

著有《南唐二主词》(与其父李璟合集)。

   

(2)柳永(987?

—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曾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

著有《乐章集》。

   (3)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因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4)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人,北宋词人。

著有《淮海集》。

(5)李清照(1084—1151?

),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女词人。

著有《漱玉词》《李清照集》。

   

相关链接

 

※词曲、凡前后两句字数相同,都有对仗的可能。

它与律诗稍有不同:

① 词曲对仗不一定要求平仄相对。

②词曲对仗允许同字相对。

这点律诗不允许。

 

 

 

 

 

※词发展到宋代,已是鼎盛时期,涌现一大批优秀的作者。

 

 

 

 

(6)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

著有《稼轩长短句》。

(7)姜夔(约1155一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词人、音乐家。

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探究互动平台

                      探究平台

【整体把握】

1.诵读各词时有什么要诀吗?

《虞美人》:

上下两片各四韵,诵读时应把握住先抑后扬的基调,读出对比。

“何时”、“多少”、“又”、“不堪”应重读;“只是”应强调,“一江春水”后宜稍顿,然后徐徐吐出“向东流”三字。

《雨霖玲》:

本词的诵读基调应保持低沉、凄婉,注意保持乐句的完整性,读时要注意声断气不断。

《念奴娇》:

苏东坡懂音律,但作词往往不受音律拘束。

本词句法有一些不合词格,如上片第二句和下片第二句,读这两句时重音应放在“千古”和“雄姿”上。

《鹊桥仙》:

词的上片写相会,宜读得轻快;下片写分别和怀念,宜读得沉重些,但最末两句又应读得昂扬。

《声声慢》:

词中表现的情绪相当消沉。

上片叠字多,节奏可稍快,“怎敌他,晚来风急”宜快速;下片抒情浓郁,宜低沉缓慢。

《永遇乐》:

诵读基调要保持豪壮;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要稍长停顿;结句为全词主旨所在,要读出作者一吐心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读成悲怨之语。

《扬州慢》:

朗读本词时,首先要清楚作者描写的意象,体验词人的沉痛之情,把握住悲怆的基调。

2.作者的思想状况如何?

   

(1)南唐后主李煜国亡被俘,从皇帝变为一个囚徒,生活自然天上地下,亡国之痛、囚徒之辱而使他无限苦闷、忧伤、愤懑,所以,一腔愁绪只有倾注笔端。

   

(2)柳永可谓风流才子,然仕途失意使他郁郁寡欢,身世穷愁而使他饱尝羁旅滋味,所以身世之叹与对现实的不满每每融人词中,以发泄胸中郁闷与羁旅之愁。

   (3)秦观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很有才华,年轻时为人豪隽,慷慨溢于文词。

但在宋哲宗昭圣初年,因党派之争,曾多次受挫,几经贬谪,为此,他深感精神痛苦。

而《鹊桥仙》却是他借牛郎、织女歌颂坚贞不渝爱情的词作。

   (4)李清照是南宋著名才女,然历经丧乱的遭际和数罹灾难的忧伤。

她一直在伤离怨别之中饱尝离愁别恨煎熬,长久的寂寞、难以团圆的孤独使她哀愁无限,沉痛无比。

   (5)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屡遭贬谪的抑郁,家国残破的忧愤,个人仕途的失意,而且遭人嫉恨、“不为人所容”的处境,使他常有“孤危”之感。

   (6}《扬州慢》是姜夔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由汉阳沿江东过扬州,虽距金人最后一次入侵已十年,但扬州衰象犹存,元气未复,那种离乱之忧、黍离之悲依然笼罩心头,所以忧伤悼惜之苦闷是无法排遣的。

   

   (7)苏轼在知密州、杭州、湖州时,曾在诗文中涉及新法弊端,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摘出其诗句,以谤讪朝廷罪而将他逮捕人狱,是为“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谪居黄州。

本篇便写于黄州贬所,失意惆怅,事业无成,理想与现实矛盾无法排解,难免忧愤。

3.各词的结构层次如何?

《虞美人》

   作者把即景抒怀和抚今追昔自然交织在一起,形成心潮的波澜起伏而抒发感情。

“何时了”充满了哀怨;“知多少”感慨无穷,“又东风”织进复杂心情;“回首”而“不堪”沉痛已极;“应犹在”的推测,出自辛酸的眷恋;“朱颜改”的悲叹,满腹凄凉。

句句言愁,而无一个愁字。

直至最后,才以滔滔江水为喻,尽情倾吐一腔悲愁。

《雨霖铃》

   上阕:

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

   下阕:

写别后痛苦,伤情无限。

   全词围绕“伤离别”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后,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通过不同侧面,层层刻画,步步深入,使意境全出,出人意料。

《念奴娇·赤壁怀古》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业绩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写景、怀古、咏史、抒情、议论熔于一炉。

上阕写赤壁雄奇景色,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缅怀;下阕写人咏史,借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抒发功业无成的感慨。

《鹊桥仙》

   上阕:

写织女牛郎相会。

   下阕:

抒依依不舍之情。

《声声慢》

  上片通过描写动作与感受,渲染出非常浓重、凄苦之情;下片通过残秋景色作衬托,倾诉出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离乱生活的哀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阕:

即景生情,追怀孙权、刘裕,表达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愤慨。

   下阕:

陈古警今,借刘义隆失败的的历史教训,警告韩侂胄不应草率用兵,以廉颇自况,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扬州慢》

   上阙:

纪行写景,以反衬之笔,概写劫后扬州之荒凉。

   下阕:

联想对比,伤今怀古,不胜家国《黍离》之悲。

 

【内容探究】

1、《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壮情调表现在哪里?

※首先,豪壮情调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

开篇就显示了广阔视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将历史上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

词人寻找英雄们的遗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周郎,是词人心目中最景仰的英雄。

接着,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词人会到当年赤壁鏖战的情景。

然后用慨叹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令人止不住内心激荡,颇有豪壮情调。

 

 

 

 

 

 

 

 

点晴聚焦

 

 

 

 

 

 

※诵读也有要诀,往往能读出对诗词的理解度,情感的共鸣度,思想的透析度。

 

 

 

 

 

 

 

 

※诗文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与宣泄,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与思想状况,也就基本理解了作者的诗文主旨。

 

 

 

 

 

 

 

 

 

 

 

 

 

 

 

※不论是豪放派与婉约派的词,在抒情达意上都注重渲染和铺陈,刻划意境,思路清晰,感染读者。

 

 

 

 

 

 

 

 

 

 

 

 

 

 

 

 

 

 

 

 

 

 

 

 

 

※词人这样来赞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功立业。

 

 

其次;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词的上阕将“周郎”和“赤壁”并称,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下阕再着力描写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显得格外鲜明了。

周瑜娶小乔,当在被封“建威中郎将”的建安三年(198年),而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208年),为何苏轼把“小乔初嫁”和赤壁之战放在一起描绘呢?

苏轼将十年前的“小乔初嫁”来烘托周瑜生活美满,又将十年后赤壁之战的胜利来烘托周瑜事业的辉煌。

一场以弱抗强的赤壁之战,周瑜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说说笑笑,一把火把曹方的战船烧成灰烬。

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人敬佩啊!

 2.《雨霖铃》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起句“寒蝉凄切”,词人就将情融入景。

“寒蝉”透示了秋意,“凄切”之声令人感到凄凉、冷落。

这不仅写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重要的写出了离别的氛围,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下面接着说“对长亭晚”,意思就更确定了,因为长亭在唐宋时期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有点儿像如今的车站、机场。

词人和他心爱的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那“骤雨”好像离别人的眼泪和起伏的心情一样。

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清晰,他们听着凄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的柳树和停靠河边的兰舟,离情自然更浓。

再接着京城门外,帐篷之下,情人设宴,然而离别心情不好,菜肴也食之无味。

正在这时,船夫催促登船。

从吃不香、饮不畅可品味别离的苦味;从乘船的“留恋”,驾船的“催发”这一对矛盾中,可窥见留恋之情深。

3、如何看待辛弃疾词中的“用事”(用典)?

※就本词来说,词的上片,作者用典的目的是借历史人物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而并非用史家的方式来评论历史人物。

词中有一条明显的叙事、抒情的线索,颇着这一线索读下来,一个胸怀恢复大志的爱国词人的形象会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毫无疑问,这样写在艺术上是极为成功的,并无可指责。

   下片写了两幅令人沮丧的历史图景。

这是诗词中常用讽喻的手法,因为当时的执政者急于事功,主张立即出兵北伐,词人这样写意在用历史事实委婉劝阻。

而且词人又将这番意思艺术地融入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景里,颇能发人深思。

最后用廉颇的典故表达词人的悲愤之情,用它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纵观全词,用事虽然很多,然而抒情脉络清晰,词中所涉及的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词人的思想感情也使人感到触手可及,一句话,它用艺术形象来表现词人的政治立场观点。

这是辛词用事的一大特点,把握了这个特点才能正确的理解辛词。

 

 

 

 

 

 

 

 

 

 

※就在这不想“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最后时刻,真是情急深长而觉时间太短啊!

这几句做到了情景交融。

 

 

 

 

 

※诗歌用典能够增加诗的内涵,丰富诗的思想内容,但不宜太多,太多了就有累赘之嫌。

但本词用得成功,不着痕迹。

 

 

●对应训练主页

基础题:

 

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雕来玉砌应犹在(qì) 竟无语凝噎(yī)

B.暮霭(ǎi)沉沉楚天阔  羽扇纶(guān)巾

C.一尊还酹江月(lèi) 银汉迢迢(tiáo)暗度

D.舞榭歌台(xiè)     纵豆蔻词工(kòu)

2、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能忍受)

②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面对)

③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一年又一年)

④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花白的)

⑤守著窗儿,独自怎先得黑?

(怎么)

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小矮树)

⑦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英雄业绩)

A.①②③④⑥⑦ B.①④⑤⑥⑦

C.②④⑤⑦          D.④⑤⑥⑦

3、解释下列各组词含义( )

 

B

A

D

C

      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①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②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①忍顾鹊桥归路

      ②赢得仓皇北顾

      ①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②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下列句子在句型上有何共同点

A.多情应笑我                 (          )

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

C.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          )

D.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          )

5、指出下列运用的修辞方法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C.终岁不闻丝竹声               (      )

D.废池乔木,犹言厌兵            (      )

E.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F.纤云弄巧,飞星传情            (      )

6.用“|”划出词句停顿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今宵酒醉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7.标出《扬州慢》一词的韵脚。

8.下列诗句和哪些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有关?

A.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      )

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

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

D.杜鹃啼血猿哀鸣                 (      )

9.下面是苏轼一首词牌“永遇乐”的词,阅读后做题。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

          ,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            。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         ,为余浩叹。

   苏轼(彭城夜宿燕子梦,梦盼盼,因作此词)

(1)将下列句子分别填入词中空白处。

①黄楼夜景 ②圆荷泻露 ③觉来小园行遍④空锁楼中燕   

(2)简要比较这首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风格和写作特点。

答:

                                         

                                             

10、判断正误。

   A.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作者自问自答,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尽情倾吐了他的一腔愁绪,与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  )

   B.秦观《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立意新,用词巧,以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而天长地久,反衬人世夫妻虽朝暮相聚,却感情平淡无奇,歌颂爱情的真挚不渝。

(    )    

C.李清照《声声慢》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巧妙地用铺叙手法把日常生活概括得很突出;还创造性地用上大量确切而生动的叠字,毫无斧凿之痕,因而受到历代词论家的盛赞。

(   )

D.姜夔《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以静写动,一个“荡”字反衬出“冷月无声”,诗人面对碧波冷月,怆然感慨,旧日繁花,今成泡影,多么沉寂,一切景物里都会有黍离之悲。

              (     )

答案:

1、A(噎 yē) 2、C 3、A①流风余韵;②谓文学作品飘逸美妙 B①图画;②同“划”;C①回头看;②望;D①可以②忍受。

4、为适应格律词序倒装。

A、应笑我多情 B、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C、风折笋垂绿,雨肥梅锭红;D新雨后怜竹,夕阳时爱山。

5、A借代 B借代 C借代 D拟人 E比喻 F拟人

6(略)7、程、青、兵、城、惊、情、声、生 8、A杜牧 B霍去病、宋文帝刘义隆C诸葛亮 D、杜宇 9

(1)②;③;④;①;② 

(2)苏词谐婉幽邃;辛词苍凉含蓄;10、A√ B√ C√ D×

 

 

 

 

提升题:

 

11、阅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完成11—12题。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1、对插入“小乔初嫁了”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词在豪放的气势中夹杂着婉约,以便形成刚柔并举的风格。

B.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英气勃勃、春风得意、少年将军的形象。

C.用在赤壁之战前十年周瑜娶小乔的事,来烘托周瑜生活美满、事业辉煌。

D.周瑜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是因为小乔之姊大乔系孙权之嫂。

12、下面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

写景为抒情作铺垫,刻画英雄人物为抒情打基础。

B.通过对周瑜的仰慕与歌颂,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C.全词最后抒发了壮志未酬的苦闷,可以说这是豪放中略见苍凉。

D.苏词“自有横槊气概”,《大江东去》的问世使婉约派退避三舍,豪放派兴旺起来。

答案:

11、A 12、D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13—15题目。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

①春花秋月何时了?

                           

②只是朱颜改:

                               

14、这首词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效果?

答:

                                         

                                         。

15、下列对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李煜后期代表作,宋太宗把他囚禁后,他仍不忘故国,可见此词出自他肺腑。

B.上片开头运用设问,透露不同寻常的心态,接着揭示这种愁结产生的原因。

C.下片继续写对故国的回忆,如今物是人非,只有以水喻愁,绵绵不尽,浩浩荡荡,语直而情深。

D.在艺术手法上,词人没有把即景抒情和抚今追昔结合在一起,艺术视野窄小,但摇曳多姿。

答案:

13 结束 南度旧日宫女 14、把抽象的“愁”以变化、生动形象地让读者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

15、D(两者结合,视野开阔)

阅读《鹊桥仙》,完成16—17题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6、解释加点字

①银汉迢迢暗度:

                          

②忍顾鹊桥归路:

                          

③便胜却人间无数:

                          

17、对“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此句为全词结句,采用直接议论的方法写成。

虽不多见此种写法,但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B.这句议论建立在全词对鹊桥相会的情形描述之后,有画龙点晴效果。

C.这句是对全词主题的升华,表达了对爱情生活一种普遍的哲理。

D.结句的议论,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也是作者认为可以达到的一种美好爱情。

答案:

16①飞渡 ②回头看③胜过 17、D(这是作者一种无奈的叹息和想象。

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18—19题。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全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一句引用了什么典故?

有什么用意?

答:

                                         

                                             

                                         。

19、“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运用的典故有何意义?

答:

                                         

                                             

                                         。

答案:

1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二十七年,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劳,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作者在此用典故意在咏叹南宋近事。

19、“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作者以廉颇自况,抒发感慨,说自己虽然老了,还不忘为国效力,但朝廷早没有重用他的意思了。

 

 

 

创新题:

 

阅读南宋词人张孝祥题为《闻采石战胜》的词,完成词后题目。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

何人写悲壮?

吹角古城楼。

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各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

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

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苹,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20、这首词的词牌是(   )

A.念奴娇   B.水调歌头   

C.沁园春   D.永遇乐

21、这首词下阕开头一句是(   )

A.喜燃犀处   B.忆当年   

C.小乔初嫁   D.赤壁矶头落照

22、词中运用了不少典故,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乔初嫁”是忆周瑜赤壁破曹之事。

B.“淝水桥边”是叙东晋谢玄等击溃前秦苻坚之事。

C.“我欲乘风去”是化用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怀。

D.“击楫誓中流”是引用晋祖逖统兵北伐的典故,抒发作者的抗敌之志。

答案 20.B 21.B 22C

阅读下列元曲,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