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WE软件计算结果分析按新规范修订资料.docx
《SATWE软件计算结果分析按新规范修订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ATWE软件计算结果分析按新规范修订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SATWE软件计算结果分析按新规范修订资料
SATWE软件计算结果分析
一、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控制
1、规范条文:
《高规》3.4.5条规定:
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高规》3.7.3-1规定:
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Δu/h(弹性层间位移角)不宜大于下表的限值。
结构体系
Δu/h限值
框架
1/550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板柱-剪力墙
1/800
筒中筒,剪力墙
1/1000
除框架结构外的转换层
1/1000
2、名词释义:
(1)位移比:
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 层间位移比:
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
最大水平位移:
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
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
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
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
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3、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4、电算结果输出:
(即WDISP.OUT)
(工程实例,节选)
h:
层高
Max-(X),Max-(Y):
X,Y方向的节点最大位移
Ave-(X),Ave-(Y):
X,Y方向的层平均位移
Max-Dx,Max-Dy:
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
Ave-Dx,Ave-Dy:
X,Y方向的平均层间位移
Ratio-(X),Ratio-(Y):
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最好小于1.2,不能超过1.5)
Ratio-Dx,Ratio-Dy:
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最好小于1.2,不能超过1.5)
Max-Dx/h,Max-Dy/h:
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角
DxR/Dx,DyR/Dy:
X,Y方向的有害位移角占总位移角的百分比例
Ratio_AX,Ratio_AY:
本层位移角与上层位移角的1.3倍及上三层平均位移角的1.2倍的比值的大者
X-Disp,Y-Disp,Z-Disp:
节点X,Y,Z方向的位移
===工况1===X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FloorTowerJmaxMax-(X)Ave-(X)Ratio-(X)h
JmaxDMax-DxAve-DxRatio-DxMax-Dx/hDxR/DxRatio_AX
6137668.928.641.033000.
37662.532.461.031/1184.7.9%0.77
5132646.406.191.033000.
32642.342.271.031/1282.13.4%0.73
4127584.073.931.033000.
27582.031.971.031/1477.24.7%0.67
3122562.041.971.033000.
22561.541.481.041/1954.47.4%0.58
2117490.500.491.031600.
17490.430.421.021/3748.94.4%0.41
1111130.070.071.004200.
11130.070.071.001/9999.98.1%0.05
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1081.(第10层第1塔)
X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03(第3层第1塔)
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12(第24层第1塔)
===工况2===X+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FloorTowerJmaxMax-(X)Ave-(X)Ratio-(X)h
JmaxDMax-DxAve-DxRatio-DxMax-Dx/hDxR/DxRatio_AX
6138159.218.731.053000.
38152.642.491.061/1136.7.8%0.77
5133136.586.261.053000.
33132.422.291.061/1238.13.3%0.73
4128074.163.971.053000.
28072.091.981.051/1436.24.3%0.67
3123052.081.991.053000.
23051.561.501.051/1918.46.7%0.58
2117980.510.491.051600.
17980.450.421.061/3566.93.1%0.41
1111130.070.071.004200.
11130.070.071.001/9999.99.2%0.05
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1021.(第10层第1塔)
X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07(第22层第1塔)
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08(第22层第1塔)
===工况3===X-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FloorTowerJmaxMax-(X)Ave-(X)Ratio-(X)h
JmaxDMax-DxAve-DxRatio-DxMax-Dx/hDxR/DxRatio_AX
6137669.598.561.123000.
37662.732.441.121/1098.8.0%0.77
5132646.876.131.123000.
32642.522.251.121/1190.13.4%0.73
4127584.363.891.123000.
27582.181.951.121/1375.25.1%0.67
3122562.181.951.123000.
22561.641.471.121/1826.48.2%0.58
2117490.530.481.111600.
17490.460.411.101/3511.95.7%0.41
1111130.080.071.004200.
11130.080.071.001/9999.96.9%0.05
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1003.(第10层第1塔)
X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12(第6层第1塔)
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20(第24层第1塔)
5、电算结果的判断和调整要点:
(1)若位移比(层间位移比)超过1.2,则需要在总信息参数设置中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2)验算位移比需要考虑偶然偏心作用,验算层间位移角则不需要考虑偶然偏心。
(实际上《高规》3.7.3条附注中注明Δu在地震设计时可不考虑偶然偏心的作用?
)
(3)验算位移比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但当凸凹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当平面不对称时尚应计及扭转影响。
(4)最大层间位移、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假设下的控制参数。
构件设计与位移信息不是在同一条件下的结果(即构件设计可以采用弹性楼板计算,而位移计算必须在刚性楼板假设下获得),故可先采用刚性楼板算出位移,而后采用弹性楼板进行构件分析。
(5)因为高层建筑在水平力作用下,几乎都会产生扭转,故楼层最大位移一般都发生在结构单元的边角部位。
二、周期比控制
1、规范条文:
《高规》3.4.5条规定:
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2、名词释义:
周期比:
即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扭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侧振周期)T1的比值。
周期比主要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使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
因为当两者接近时,由于振动藕连的影响,结构的扭转效应将明显增大。
3、电算结果输出:
(即WZQ.OUT)
(工程实例,节选)
======================================================================
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
(VSS求解器)
======================================================================
考虑扭转耦联时的振动周期(秒)、X,Y方向的平动系数、扭转系数
振型号周期转角平动系数(X+Y)扭转系数
11.8784178.211.00(1.00+0.00)0.00
21.810388.251.00(0.00+1.00)0.00
31.60579.790.01(0.01+0.00)0.99
40.5634178.931.00(1.00+0.00)0.00
50.536588.951.00(0.00+1.00)0.00
60.47793.660.01(0.01+0.00)0.99
70.2910179.070.99(0.99+0.00)0.01
地震作用最大的方向=-1.770(度)
………………………………………………………………………
X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
99.50%(>90%)
Y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
99.56%(>90%)
4、电算结果的判断:
(1)根据各振型的平动系数大于0.5,还是扭转系数大于0.5,区分出各振型是扭转振型还是平动振型;
(2)通常周期最长的扭转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扭转周期Tt,周期最长的平动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平动周期T1;
(3)对照“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考察第一扭转/平动周期是否引起整体振动,如果仅是局部振动,则不是第一扭转/平动周期,再考察下一个次长周期;
(4)考察第一平动周期的基底剪力比是否为最大;
(5)计算Tt/T1,看是否超过0.9(或0.85)。
注:
对于多塔楼结构,不能直接按上面的方法验算,而应该将多塔结构切分成多个单塔,按多个单塔结构分别计算。
针对上面输出实例:
即1.6057/1.8784=0.855<0.9
99.50%、99.56% >90% (说明无需再增加振型计算)
5、调整要点:
(1)对于刚度均匀的结构,在考虑扭转耦连计算时,一般来说前两个或几个振型为其主振型,但对于刚度不均匀的复杂结构,上述规律不一定存在。
总之在高层结构设计中,使得扭转振型不应靠前,以减小震害。
SATWE程序中给出了各振型对基底剪力贡献比例的计算功能,通过参数Ratio(振型的基底剪力占总基底剪力的百分比)可以判断出那个振型是X方向或Y方向的主振型,并可查看以及每个振型对基底剪力的贡献大小。
(2)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计算周期,地震力时,还应注意两个问题,即计算模型的选择与振型数的确定。
一般来说,当全楼作刚性楼板假定后,计算时宜选择“侧刚模型”进行计算。
而当结构定义有弹性楼板时则应选择“总刚模型”进行计算较为合理。
至于振型数的确定,应按上述《高规》5.1.13条(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振型数不应小于9,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连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小于15,对于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执行,振型数是否足够,应以计算振型数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90%作为唯一的条件进行判别。
([耦联]取3的倍数,且≤3倍层数,[非耦联]取≤层数,直到参与计算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90%)
(3)如同位移比的控制一样,周期比侧重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而非其绝对大小,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致于出现过大(相对于侧移)的扭转效应。
即周期比控制不是在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在要求结构承载布局的合理性。
考虑周期比限制以后,以前看来规整的结构平面,从新规范的角度来看,可能成为“平面不规则结构”。
一旦出现周期比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一般只能通过调整平面布置来改善这一状况,这种改变一般是整体性的,局部的小调整往往收效甚微。
周期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侧移刚度较小,总的调整原则是要加强外圈结构刚度、增设抗震墙、增加外围连梁的高度、削弱内筒的刚度。
(4)扭转周期控制及调整难度较大,要查出问题关键所在,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a、扭转周期大小与刚心及形心的偏心距大小无关,只与楼层抗扭刚度有关;
b、剪力墙全部按照同一主轴两向正交布置时,较易满足;周边墙与核心筒墙成斜交布置时要注意检查是否满足;
c、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若层位移角控制潜力较大,宜减小结构竖向构件刚度,增大平动周期;
d、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应检查是否存在扭转刚度特别小的层,若存在应加强该层的抗扭刚度;
e、当不满足扭转周期限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各层抗扭刚度无突变,说明核心筒平面尺度与结构总高度之比偏小,应加大核心筒平面尺寸或加大核心筒外墙厚,增大核心筒的抗扭刚度;
f、当计算中发现扭转为第一振型,应设法在建筑物周围布置剪力墙,不应采取只通过加大中部剪力墙的刚度措施来调整结构的抗扭刚度。
三、层刚度比控制
1、规范条文:
(1)《抗规》附录E2.1规定:
筒体结构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
(2)《高规》3.5.2-1条规定(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相邻楼层的侧向刚度变化限制):
对框架结构,本层(的侧向刚度)与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的比值不宜小于0.7,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
3.5.2-2条规定:
对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本层(的侧向刚度)与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的比值不宜小于0.9;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1.5倍是,该比值不宜小于1.1;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
(3)《高规》5.3.7条:
高层建筑结构整体计算中,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与首层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2。
(4)《高规》10.2.3条:
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变化应符合附录E的规定。
其中,
E.0.1当转换层设置在1、2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γe1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e1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1不应,小于0.4,抗震设计时γe1不应小于0.5。
E.0.2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按本规程计算的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0.6。
E.0.3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尚宜采用图E所示的计算模型按公式(E.0.3)计算转换层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2。
γe2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2不应,小于0.5,抗震设计时γe2不应小于0.8。
2、名词释义:
刚度比指结构竖向不同楼层的侧向刚度的比值(也称层刚度比),该值主要为了控制高层结构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
对于地下室结构顶板能否作为嵌固端,转换层上、下结构刚度能否满足要求,及薄弱层的判断,均以层刚度比作为依据。
《抗规》与《高规》提供有三种方法计算层刚度,即剪切刚度(Ki=GiAi/hi)、剪弯刚度(Ki=Vi/Δi)、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值(Ki=Qi/Δui)。
通常选择第三种算法。
刚度的正确理解应为产生一个单位位移所需要的力
3、电算结果输出:
(即WMASS.OUT)
(工程实例,节选)
===========================================================================
各层刚心、偏心率、相邻层侧移刚度比等计算信息
FloorNo:
层号
TowerNo:
塔号
Xstif,Ystif:
刚心的X,Y坐标值
Alf:
层刚性主轴的方向
Xmass,Ymass:
质心的X,Y坐标值
Gmass:
总质量
Eex,Eey:
X,Y方向的偏心率
Ratx,Raty:
X,Y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下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的比值(剪切刚度)
Ratx1,Raty1:
X,Y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70%的比值或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80%的比值中之较小者(不小于规范规定值)
Ratx2,Raty2:
X,Y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90%、110%或者150%比值;
110%指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1.5倍时,150%指嵌固层
RJX1,RJY1,RJZ1:
结构总体坐标系中塔的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剪切刚度)
RJX3,RJY3,RJZ3:
结构总体坐标系中塔的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
===========================================================================
FloorNo.1TowerNo.1
Xstif=68.9961(m)Ystif=9.4937(m)Alf=0.0000(Degree)
Xmass=68.0922(m)Ymass=6.9947(m)Gmass(活荷折减)=2801.7017(2590.9060)(t)
Eex=0.0574Eey=0.1613
Ratx=1.0000Raty=1.0000
Ratx1=8.3012Raty1=4.2612
Ratx2=13.8669Raty2=7.1181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1.00
RJX1=1.3559E+08(kN/m)RJY1=1.4100E+08(kN/m)RJZ1=0.0000E+00(kN/m)
RJX3=6.9814E+07(kN/m)RJY3=4.8107E+07(kN/m)RJZ3=0.0000E+00(kN/m)
---------------------------------------------------------------------------
FloorNo.2TowerNo.1
Xstif=71.6510(m)Ystif=10.4885(m)Alf=0.0000(Degree)
Xmass=71.6587(m)Ymass=11.5241(m)Gmass(活荷折减)=707.2332(658.1741)(t)
Eex=0.0006Eey=0.1042
Ratx=0.5831Raty=0.8847
Ratx1=5.0996Raty1=5.2345
Ratx2=2.1154Raty2=2.1713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1.00
RJX1=7.9065E+07(kN/m)RJY1=1.2474E+08(kN/m)RJZ1=0.0000E+00(kN/m)
RJX3=1.2014E+07(kN/m)RJY3=1.6128E+07(kN/m)RJZ3=0.0000E+00(kN/m)
---------------------------------------------------------------------------
FloorNo.3TowerNo.1
Xstif=71.6616(m)Ystif=9.8942(m)Alf=0.0000(Degree)
Xmass=71.6496(m)Ymass=11.4293(m)Gmass(活荷折减)=775.6533(728.7121)(t)
Eex=0.0008Eey=0.1524
Ratx=0.5270Raty=0.5172
Ratx1=1.9271Raty1=2.0738
Ratx2=1.4989Raty2=1.6130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1.00
RJX1=4.1664E+07(kN/m)RJY1=6.4512E+07(kN/m)RJZ1=0.0000E+00(kN/m)
RJX3=3.3656E+06(kN/m)RJY3=4.4016E+06(kN/m)RJZ3=0.0000E+00(kN/m)
---------------------------------------------------------------------------
FloorNo.4TowerNo.1
Xstif=71.6616(m)Ystif=9.8942(m)Alf=0.0000(Degree)
Xmass=71.6581(m)Ymass=11.6957(m)Gmass(活荷折减)=801.4179(753.3547)(t)
Eex=0.0002Eey=0.1788
Ratx=1.0000Raty=1.0000
Ratx1=1.6439Raty1=1.7670
Ratx2=1.3179Raty2=1.3836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1.00
RJX1=4.1664E+07(kN/m)RJY1=6.4512E+07(kN/m)RJZ1=0.0000E+00(kN/m)
RJX3=2.4949E+06(kN/m)RJY3=3.0321E+06(kN/m)RJZ3=0.0000E+00(kN/m)
---------------------------------------------------------------------------
4、电算结果的判断与调整要点:
(1)规范对结构层刚度比和位移比的控制一样,也要求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
对于有弹性板或板厚为零的工程,应计算两次,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