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疗法-第10章-牵引疗法.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6317746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PPT 页数:120 大小:28.9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疗法-第10章-牵引疗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物理疗法-第10章-牵引疗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物理疗法-第10章-牵引疗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物理疗法-第10章-牵引疗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物理疗法-第10章-牵引疗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物理疗法-第10章-牵引疗法.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20页
物理疗法-第10章-牵引疗法.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20页
物理疗法-第10章-牵引疗法.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20页
物理疗法-第10章-牵引疗法.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20页
物理疗法-第10章-牵引疗法.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0页
物理疗法-第10章-牵引疗法.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0页
物理疗法-第10章-牵引疗法.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0页
物理疗法-第10章-牵引疗法.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0页
物理疗法-第10章-牵引疗法.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0页
物理疗法-第10章-牵引疗法.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0页
物理疗法-第10章-牵引疗法.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0页
物理疗法-第10章-牵引疗法.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0页
物理疗法-第10章-牵引疗法.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0页
物理疗法-第10章-牵引疗法.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0页
物理疗法-第10章-牵引疗法.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0页
亲,该文档总共1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疗法-第10章-牵引疗法.ppt

《物理疗法-第10章-牵引疗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疗法-第10章-牵引疗法.ppt(1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物理疗法-第10章-牵引疗法.ppt

牵引疗法,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颈椎牵引第三节腰椎牵引第四节四肢关节牵引,第一节概述,一、定义与分类1.定义牵引(traction)疗法是指运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力学原理,通过手法、器械或电动装置产生的外力,作用于人体脊柱或四肢关节,使关节发生一定的分离、关节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伸,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牵引与牵伸(stretching)的区别在于牵引的主要目的是牵拉关节,而牵伸的目的是牵拉肌肉、韧带等软组织。

作用于脊柱(颈椎或腰椎)的力为人体轴向牵引力(图7-1A,1B),而四肢关节一般为切线牵引力(图7-1C)。

返回,图7-1A,作用于脊柱(颈椎或腰椎)的力为人体轴向牵引力(图7-1A,1B),返回,(图7-1B),作用于四肢关节一般为切线牵引力(图7-1C),图7-1C,返回,发展史,牵引疗法发展的雏形:

1.公元前四世纪Hippocrates的著作中就有应用牵引治疗腰痛的记载,同时还可施以按压或踩跷(图7-2)手法。

2.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也有“导引按跷”、“摇筋骨,动支节”和“引挽腰体,动诸关节”治病的记载。

返回,图7-2Hippocrates著作中描述的牵引,返回,牵引疗法分类,1.根据治疗部位分类2.根据牵引时患者体位分类3.根据牵引时患者身体的垂直方向分类4.根据牵引重量来源分类5.根据牵引的时间长短分类6.根据牵引力作用的时间分类临床常用的牵引治疗有颈椎牵引、腰椎牵引和四肢关节牵引。

返回,二、牵引的解剖与病理生理学基础,1.概述脊柱的解剖基础组成:

脊柱由24个椎骨、骶骨和尾骨借椎间盘、椎间关节及韧带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杆状支柱。

分部:

分为颈段、胸段、腰段和骶部。

特点:

关节多、灵活性和活动性大;颈段和腰段是疾病的好发部位。

返回,脊柱的生理功能:

1.承载头部和躯干重力,并将其运动所产生的负荷传递给骨盆;2.参与组成胸腹腔的后壁,支持和保护内脏器官;3.容纳和保护脊髓及脊神经根作用。

返回,2.颈椎解剖与生理功能,颈段脊柱解剖基础:

组成:

由7个椎体借椎间盘、韧带、肌肉连接。

特点:

八对椎间孔、横突孔和椎管,有脊神经、椎动脉和脊髓通过。

两侧有交感神经节和化学压力感受器。

颈椎椎体上面两缘上翘,与上位椎骨椎体侧缘构成钩椎关节(Luschka),病变时可致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

颈部的关节小而多,灵活性大、稳定性差。

返回,颈段脊柱的生理功能支撑头颅的重量维持头部的平衡颈段脊柱的病理生理钩椎关节病变时可致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

颈椎增生、椎间盘退变、软组织劳损或损伤和颈椎失稳。

返回,3.腰椎解剖与生理功能,腰段脊柱解剖基础:

组成:

由5个椎体借椎间盘、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相连结。

特点:

椎体和椎间孔大;棘突呈板状,位于矢状方向平伸向后;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近矢状方向;腰45、腰5骶1椎间损伤或劳损的好发部位。

返回,胸段脊柱的生理功能作用:

支持和传递重力;参与组成胸腹腔的后壁,支持和保护内脏器官;容纳和保护马尾神经及脊神经根;可作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和环转等多种形式的运动。

返回,椎间盘,1.椎间盘的位置:

位于相邻椎体之间2.组成由椎体的上下骨板、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纤维环:

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纤维软骨环构成,前部稍宽,后部略窄。

髓核:

为柔软富有弹性的半流体胶状物,位于椎间盘的中央稍偏后。

返回,3.椎间盘的病理生理:

髓核具有相当大的弹性,正常状态下能吸收一定的压力和震荡力,受到外力挤压时只会发生形态改变而容量不变。

髓核能向四周传递压力,正常椎间盘可承受较大的压力而不破裂。

是人体最早退变的组织之一。

临床上将各种原因导致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从而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而引起腰腿痛麻等临床综合征称为椎间盘突出症。

返回,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生物力学,1.关节功能障碍发病机制长期制动损伤性炎症反应骨折后对位不良压迫或血运障碍制动对关节软骨及关节腔损伤,返回,2.关节功能障碍的生物力学,制动使关节活动范围减小。

韧带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

组织纤维发生急弹性延长、缓弹性延长和塑性延长。

塑性延长的长度,是关节活动度恢复的基础,决定关节活动度恢复的程度。

返回,3.塑性延长的影响因素:

在一定范围内的牵引力越大,塑性延长量越大。

牵引时间适当延长可使塑性变形增加。

持续牵引较反复短暂牵引更利于塑性变形量的增加。

组织温度升高时塑性延长率增加。

返回,1.加大椎间隙、椎间孔,增加椎管容积,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

2.纠正椎间小关节的紊乱,恢复脊柱的正常排序。

3.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促进炎症消退,有利于病损组织的修复。

4.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调节和恢复已破坏的颈椎和腰椎平衡。

5.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松解粘连的软组织,改善脊柱的四肢关节的关节活动范围。

6.脊柱外伤时的早期制动和复位作用。

三、牵引作用,第二节颈椎牵引,返回,一、颈椎牵引作用,增大椎间隙牵伸挛缩组织纠正椎间小关节紊乱,恢复脊柱正常排序扩大椎间孔,减轻神经根压迫症状恢复颈椎的正常排序,返回,二、颈椎牵引方法,坐位重锤牵引卧位重锤牵引卧位斜面自重牵引电动牵引门框家庭牵引冲气式气囊牵引自我牵引。

返回,坐位重锤牵引操作程序,1.体位取坐位,根据目的和要求不同,有2种坐姿:

颈椎中立位和前屈位的牵引(图7-3)。

图7-3颈椎前屈位牵引,返回,中立位或后伸位牵引(图7-4)。

图7-4颈椎前屈位牵引,返回,固定枕颌牵引套:

用枕颌套托住下颌和枕部,枕颌套两侧向上延伸分别与横弓相连,横弓顶部系绳索通过滑轮装置连接重锤,使颈部产生纵向的牵伸。

横弓可以预防或减轻枕颌套对颜面及颞部皮肤、血管和神经的压迫。

枕颌套的松紧度调节以患者舒适为准。

返回,2.颈椎牵引参数设置及其调节,颈椎牵引是指运用力学原理,通过外力(手法、器械或电动牵引装置)牵拉颈段脊柱及其相关结构的操作技术(图7-1B)。

颈椎牵引参数是指牵引力的方向、重量和时间。

图7-1B,返回,颈椎牵引的角度是指牵引作用力的方向,即沿身体纵轴的牵引力与垂(足)锤之间的夹角。

选择的关键是将牵引的最大应力更好地集中在病变部位。

在临床上可选择的牵引角度为前屈位、中立位和后伸位等,可根据患者牵引时的舒适度进行选择。

返回,1)前屈位颈椎牵引颈椎前屈1030可使颈椎间隙显著增宽。

前屈位颈椎牵引更接近日常生理运动范围,临床应用最广泛。

临床可根据颈椎病的分型和颈椎X线片表现来决定牵引角度。

神经根型效果最好。

(图7-3颈椎前屈位牵引),返回,2)中立位(垂直位)颈椎牵引。

中立位(前屈05)牵引可使颈部肌肉获得较好的放松,使颈椎生理弧度逐渐消失、变直,使扭曲的椎动脉舒展、伸直、血液通畅,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

可以避免因脊柱前屈或后伸运动导致脊髓与椎管的异常摩擦。

常用于椎动脉型和脊髓型颈椎病。

图7-4颈椎中立位牵引,返回,3)后伸位颈椎牵引:

后伸位(510)牵引可以防止寰椎向前滑动,加强寰枢关节的稳定性。

主要应用于寰枢关节半脱位和颈椎生理屈度变直或反弓状态的颈椎病。

图7-5颈椎后伸位牵引,返回,颈椎牵引重量,1.相当于正常成年人(总)体重的10%,年老体弱者为体重的5%。

2.首次牵引从36kg开始,牵引最大重量不得超过20kg。

3.颈椎牵引力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上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随时调整牵引重量。

返回,颈椎牵引时间,1.牵引时间为1030min最佳的牵引时间是1520min。

2.牵引频率及疗程门诊患者一般牵引1次/d,住院患者牵引可2次/d。

10次为一疗程,直到症状体征消失,一般需要2个疗程。

返回,3.坐位重锤牵引的临床应用,适合于各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的急性发作期以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急性神经根水肿期暂缓牵引。

脊髓型颈椎病有硬膜囊受压时谨慎牵引,如有脊髓严重受压时则禁忌牵引。

治疗1周症状无改善需重新评估调整治疗参数。

过长疗程或常年在家自行牵引有可能导致颈椎关节不稳。

返回,卧位牵引操作程序,1.床头牵引指利用枕颌套通过床头滑轮直接悬挂重量进行牵引的方法。

肌肉易放松、较小的牵引重量就可克服肌肉张力,达到牵引目的。

一般在医院或病房进行。

2.床上斜面自重牵引指利用自身体重作为对抗牵引重量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可在医院或家里进行。

返回,1.床上重锤持续牵引参数设置及调节,体位取仰卧位,患者颈椎前屈2030;固定好枕颌牵引套,枕颌牵引套两侧延长绳通过固定于床头的滑轮与牵引重锤相连,利用枕头调整牵引角度,使颈部保持在正常生理弧度或自然、舒适的前屈位下作持续或连续牵引。

返回,牵引重量和时间持续牵引重量为体重的5%10%,每次2030min,12次/d。

维持牵引一段时间后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适当调整牵引重量。

连续牵引重量从23kg开始,逐渐增加至为45kg。

牵引时间为6h/d以上,每2小时需休息1015min。

返回,临床应用优点:

牵引角度容易调整,患者位置稳定,不容易发生异常运动。

适用于年老体弱、眩晕和病情较重者以及不习惯坐位牵引者,特别是对颈椎病合并急性损伤或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缺点是不方便,需在病房里进行。

返回,床上斜面自重牵引牵引参数,体位取仰卧位患者头部垫l0cm高的硬枕,使颈椎前屈。

固定枕颌牵引套并使两侧延长绳固定于床头,借助患者身体重量的下移趋势进行牵引。

返回,牵引时间及疗程1.牵引时间在1030min以内,初始治疗510min,以后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调整牵引时间;2.12次/d,10次为一个疗程,可牵引12个疗程;3.症状缓解后,再巩固35d(牵引治疗)。

返回,临床应用1.睡前停止牵引,以保证患者睡眠充分。

2.可以在家中进行,但是患者必须经过治疗师指导并掌握了牵引技术,了解注意事项,方可自行牵引。

3.牵引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或出现异常情况应重新评估。

返回,电动颈椎牵引,由电动牵引装置提供颈椎牵引动力。

可作持续牵引和间歇牵引,根据个体差异可进行不同重量和时间的多种组合。

图7-6颈椎前屈位牵引,返回,1.牵引参数设置及调节,体位仰卧位,分为持续牵引或间歇牵引。

持续牵引重量和时间重量约相当于患者体重的10%。

时间无论是持续牵引或间歇牵引均在1030min以内选择。

一般是1520min。

返回,间歇牵引重量和时间(重量)间歇牵引重量可稍加大,可从10kg左右开始。

牵引时间和间歇时间比例按3:

1或4:

1的原则设定,一般是牵引30s、间歇10s。

牵引治疗1520min。

返回,2.临床应用,持续牵引适用于脊髓型颈椎病之外的各型颈椎病患者。

急性期患者最好先采用持续牵引治疗。

间歇牵引适用于颈部有显著改变的退行性疾患和颈部运动明显受限者;有明确的神经根受损体征,但无神经根性水肿、炎症的患者。

间歇牵引对椎动脉型和混合型颈椎病疗效较好。

返回,询问患者对牵引治疗的反应,有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对患者进行再次评估。

记录牵引重量、时间、体位等相关数据,作为下一次牵引治疗调整牵引参数或终止治疗的依据。

返回,3.注意事项,通过阅读操作手册熟悉牵引装置,了解牵引装置的性能、限制和有关参数的调节范围。

在启动牵引装置前,牵引力、牵引时间和间歇时间等所有控制参数在显示器上应为“0”,若不为“0”,则必须回零。

关机时应逐渐地降低牵引力量,使牵引绳完全放松,显示器上所有控制参数显示为“0”,再关机。

从牵引弓上卸下牵引套。

根据患者的临床诊断、分型、影像学结果及体重设定牵引参数。

返回,治疗师对患者进行颈椎技术和安全指导,除去耳机、眼镜等易影响牵引带放置的物品;并告知牵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在牵引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治疗反应,一旦出现异常反应或症状加重,需立即停止治疗,应指导患者使用应急开关停机。

初次电动牵引治疗的患者,有必要先应用徒手牵引方法或试验性机械牵引,一般采用3kg左右23min间歇牵引的方法,在除去牵引重量后,对患者的症状有必要进行再次评估,决定是否采用电动牵引治疗。

返回,颈椎徒手牵引疗法,治疗师用手对患者颈部进行牵伸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1.徒手坐位牵引(图7-7)。

注意:

操作时应向上方拔伸,避免头后仰拔伸。

特别是严重的骨质增生和脊髓型颈椎病。

该方法可作为颈椎牵引治疗的预试验。

图7-7徒手坐位牵引,返回,徒手卧位牵引方法,患者取仰卧于治疗床,头颈部稍前屈。

治疗师立于治疗床头或取坐位,用双手支持患者头部重量。

双手在颈部放置有三种方法:

将双手的手指放于患者枕后。

图7-8徒手卧位牵引法,返回,上方手掌置于患者前额,下方手托住患者枕后部。

将双手的手指放于患者颈部,双手示指于需牵拉的椎体水平以上棘突,这种手的放置,可提供一种特殊的、仅作用于手指放置位置以下椎体节段的牵引。

图7-9徒手卧位牵引法,返回,持续牵引由治疗师双臂采用等长收缩的方式施加牵引力量。

1.要求治疗师站立姿势和手法必须稳定,然后逐渐地、有控制地将重心向后倾倒,以此牵引患者颈椎。

2.牵引三要素通常受到治疗师的手臂力量和耐力的控制,主要的牵引力量可集中于特定的关节突关节。

3.无论哪一种手法均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原则。

返回,初次接受徒手牵引者,应用轻柔手法调整患者头部的位置,如稍微屈曲、伸展、侧屈等,在每一位置均用轻柔的牵引力量徐徐牵拉,同时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寻找牵引时最佳的牵引角度。

间歇牵引时治疗师可使用平稳、渐增的牵引力持续30s,以同样平稳、逐渐放松的方法解除牵引力,休息10s,如此反复5次。

返回,3.临床应用,适用于各型颈椎病在推拿过程中的配合治疗手法;尤其是脊髓型颈椎病在治疗时牵引参数很容易控制;以上两种方法可作为颈椎牵引的预试验,特别是机械牵引前的尝试性牵引。

返回,简易家庭颈椎牵引疗法,改良枕颌牵引带制作:

枕颌带牵引横弓连接带牵引绳牵引重物可用35kg的沙袋、砖块以及其他可方便增减的小重量物品。

返回,牵引参数设置及其调节,牵引三要素等原则参照坐位重锤牵引。

临床应用:

家庭牵引适合于一般情况较好、轻型的颈椎病患者,在症状缓解或消失时,应该继续牵引35d,以巩固治疗和减少复发。

返回,2.悬挂于门框的牵引装置,牵引参数设置参照坐位重锤牵引或参照家庭牵引方法牵引;参数设置参照坐位重锤牵引或参照家庭牵引方法;该牵引装置有可移动的特点,治疗时将牵引装置悬挂于门框上,不治疗时可以取下收藏。

返回,3.充气式气囊颈椎牵引装置参数设置,牵引方法将颈围固定于颈部,调节颈围大小,固定好搭扣。

拧紧气阀旋钮,将乳胶管中钢珠推回管囊气阀中,手握乳胶球反复充气至使用者感觉症状明显减轻为最佳。

制动固定可长期使用,颈椎牵引以中小力量牵引每次2030min。

每天12次,疗程1020次。

使用结束,将乳胶管中钢珠推回管囊中,再将气阀帽旋钮拧松慢慢地放气,并从颈部取出。

返回,临床应用适合于轻度颈椎病,颈椎小关节急性损伤、功能紊乱需要固定的患者。

治疗时应充分保持颈部放松,增强牵引效果。

充气时必须循序渐进的原则。

治疗前必须经过专科医生指导方可自行进行颈椎冲气颈围牵引,防止出现意外。

返回,三、颈椎牵引的临床应用,适应证1.颈椎牵引广泛应用于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型颈椎病。

还可用于颈椎关节功能紊乱、颈椎侧弯、后突畸形、颈椎骨折、脱位的固定。

枕颌带牵引可作为急性颈椎骨折、脱位等外伤的临时应急措施。

3.颈部肌肉痉挛、颈椎退行性疾病、肌筋膜炎等引起的严重颈肩痛,牵引可使肌肉松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4.儿童的自发性寰枢关节半脱位。

返回,禁忌证颈椎结构完整性受损害时,如:

颈椎及其邻近组织的肿瘤、结核等疾病;颈椎邻近有血管损害性疾病;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有斑块形成。

颈椎活动绝对禁忌的疾病,如:

颈椎严重失稳,颈椎椎体骨折;颈脊髓明显受压;颈椎突出的椎间盘破碎;陈旧性颈椎外伤未愈者;重要内脏器官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动脉瘤。

返回,牵引治疗后症状易加重的疾病,如:

颈部肌肉等周围软组织急性拉伤、扭伤、急性炎症等;严重的骨质疏松,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先天性脊柱畸形,妇女月经期,孕妇等。

相对禁忌:

椎动脉硬化、畸形,心肌梗死恢复期,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

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较明显者应慎用或不主张采取牵引治疗。

返回,注意事项1.治疗师应该熟悉牵引技术和牵引装置。

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牵引方式并设置牵引参数。

向患者阐明牵引治疗目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方法。

调整好枕颌牵引套的松紧度,两侧悬吊带要等长,作用力要相等。

枕带的受力部位应集中在枕骨粗隆中下部,颌带应兜住下颌正下方。

枕颌带的摆放位置,要注意避开颈动脉窦和喉部,防止压迫颈动脉窦引起晕厥或意外发生。

返回,餐后2小时进行牵引为宜,预防空腹牵引导致的低血糖虚脱反应。

牵引时患者体位应舒适,坐位牵引时,患者应注意全身放松,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脊柱略前屈。

患者要解开衣领,自然放松颈部肌肉,除去耳机、眼镜等影响放置牵引带的物品。

返回,牵引中或牵引后患者若头晕、心慌、四肢麻木、无力加重、出冷汗应立即停止牵引。

同时寻找诱发原因和进一步检查。

经检查如无重要器质性疾病,次日可在严密观察下调整牵引角度和重量后试行短时间牵引。

少数患者牵引时可能出现颈痛或颈痛加重,应注意检查牵引体位、重量、时间是否合适,及时调整牵引参数。

要注意观察和了解患者对调整后的牵引治疗反应。

对体质较差不能耐受牵引或对牵引有恐惧者不应勉强,可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返回,坐位牵引结束时,应逐渐地减轻重量,再取下牵引套。

休息12min,同时缓慢、轻柔地活动颈部数次,再离开治疗室。

各型颈椎病的急性期或症状较重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颈椎牵引治疗期间,可短期配合使用围领或颈托,巩固治疗效果。

但不宜长期戴用,以免发生颈背部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依赖等不良后果。

同时配合应用手法按摩或物理因子治疗,以放松颈部肌肉、缓解局部肌肉痉挛,提高疗效。

返回,牵引治疗期间如出现感冒、发烧或发生其他急性疾病要立即停止牵引,及时去相关专科门诊就诊。

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在枕颌牵引套内垫衬一层纱布或棉布衬垫,以保持清洁和舒服,衬垫要定期更换和清洗。

第三节腰椎牵引,返回,第三节、腰椎牵引疗法一、牵引作用,增大椎体间隙增加后纵韧带张力扩大椎管容积增加侧隐窝的面积纠正腰椎小关节的紊乱预防、松解神经根粘连解除肌肉痉挛促进炎症消退,返回,二、腰椎牵引方法,1.定义腰椎牵引又称骨盆牵引,用骨盆带固定腹部和骨盆,胸肋部反向牵引带固定于季肋部,利用牵引床和牵引装置沿腰段脊柱纵轴施加牵引力,以达到缓解神经根性疼痛的治疗方法。

返回,2.目的消除腰部肌肉紧张、痉挛;松解粘连;增大腰椎间隙,降低椎间盘内压;缓解突出物对神经组织的压迫;缓解疼痛。

返回,骨盆重锤牵引,牵引体位患者仰卧硬板床,小腿处垫高,呈屈髋屈膝约90。

该方法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持续牵引的绝对卧床患者,也可以在病房、家庭或缺乏牵引设备的环境下使用。

返回,牵引重量一般为每侧1015kg。

首次牵引从每侧5kg开始,两侧共10kg;以后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每13天增加12kg,最后达到合适的重量。

牵引时间每牵引1h,休息20min。

待患者适应后逐渐延长牵引持续时间。

夜间停止牵引,以利睡眠。

临床应用适合于较轻的腰椎疾患。

返回,斜位自重牵引,头高脚低位牵引患者仰卧于倾斜的床板上,胸腰部用胸肋牵引带固定于床头两侧,腰部及下肢不固定,利用腰部以下的自身重量进行牵引。

初次牵引时从床面与水平面夹角30开始,以后每天增加5,一般810d倾角可达7090。

牵引时间一般比较长,每日牵引4h。

该方法仅适合于不方便去医院治疗的患者家庭牵引。

返回,头低脚高位牵引患者头底脚高俯卧于倾斜的床板上,双踝固定于斜板上端,利用腰部以上自身重量对腰椎进行牵引(图7-13)。

牵引可从床面与水平面夹角30开始,逐渐增加至7090。

每日一次,每次3060min。

该方法多在医院治疗室或有治疗师在场的情况下进行。

老年人或伴有心、脑、血管疾患者慎用此法,避免发生以外。

返回,图7-13头低脚高位牵引,返回,电动骨盆牵引,特点:

1.以电动牵引装置提供牵引动力替代重锤进行牵引。

2.电动牵引装置由牵引床、牵引动力源及电动控制盘、胸背板和可滑动的臀腿板组成。

3.患者可取仰卧或俯卧,无论是仰卧位或俯卧位,均要使腰椎处于伸展状态,即保持生理前凸的重要位置。

4.一般选择使髋关节与膝关节分别屈曲约600使腰大肌松弛。

返回,牵引体位与角度患者可取仰卧位或俯卧位,胸肋带和骨盆带分别固定于季肋部和骨盆髂嵴上方。

通过调整骨盆牵引带两侧牵引绳位置,可以调节腰椎牵引作用力的角度。

返回,仰卧位牵引,图7-14双下肢伸直平卧牵引使腰椎伸展,返回,屈髋、屈膝90使腰椎前凸变平成处于中立位,牵引力主要作用于腰椎下段病变,在此体位下的牵引可更充分地放松腰部肌肉,使腰椎生理前屈变平,牵引力更容易作用于椎体后侧的病变部位,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

返回,俯卧位牵引,俯卧位牵引使腰椎伸展,腹部垫枕使腰椎前凸变平/中立位,通过所垫枕头的高低来调节腰椎屈曲的大小。

疼痛导致伸展活动受限时,可选择使腰椎生理前凸变平的体位进行牵引;而伸展运动使疼痛缓解时,可选择伸展位牵引。

图7-16俯卧位腰椎牵引,返回,图6-16,图7-17,在俯卧位牵引下可同时实施脊柱按压或踩跷等操作手法,返回,2.牵引参数设置及其调节,牵引重量为自身体重的3080,可逐渐增加至100,最大不能超过体重的重量。

牵引时间一次2030min,轻重量牵引时持续时间可适当延长,大重量牵引时持续时间可酌情缩短。

返回,3.临床应用电动骨盆牵引是临床最常用的腰椎牵引方式。

主要用于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关节紊乱或各种类型的急慢性腰痛。

返回,三维多功能牵引,三维多功能牵引又称屈曲旋转快速牵引,在沿脊柱轴向牵引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屈曲、旋转动作瞬间同时完成。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牵引方法。

返回,牵引体位患者取俯卧在牵引床上,暴露腰部,使腰部病变部位与两板之间的间隙相对应,胸部和臀部分别固定于牵引床的胸背板和臀腿板。

图7-18腰椎三维牵引,返回,2.牵引参数设置及其调节,牵引参数依据患者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设定牵引参数。

患者俯卧位,一般腰椎前屈1016,旋转1215。

返回,消除神经根水肿1.牵引后患者平卧硬板床3天,腰部用腰围制动。

2.同时辅以非甾体类消炎药物。

3.也可加用20%甘露醇250ml、地塞米松5mg10mg静脉滴注,1次/d,连用3d。

4.3天后根据需要可配合物理因子或按摩治疗,以巩固疗效。

5.一般只需牵引1次,若需再次牵引可于l周后进行。

返回,与传统牵引区别,三维多功能牵引时除了轴向牵引力外,增加了旋转、斜搬的作用力,将中医学三种传统手法连贯起来,牵引在瞬间同时完成。

三维多功能牵引具有定时、定量、定角度等优点,可以解决人工复位和轴向牵引时不能解决的难题,从而提高了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愈率。

返回,其它腰椎牵引方法徒手腰椎牵引,患者取俯卧位,一般由两位治疗师同时操作。

图7-20双人徒手腰椎牵引,返回,操作方法:

治疗师在患者仰卧下握持患侧下肢进行持续牵引数秒,并突然上提膝部,使其屈膝屈髋,再迅速向胸腹部方向按压膝部,使腰段脊柱过度屈曲以达到复位目的。

多在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中配合使用(图7-21A,21B,21C)。

返回,图7-21A,图7-21B,图7-21C,腰椎徒手牵引,返回,悬吊肋木自重牵引利用自身重量进行牵引。

每次悬吊数秒至数分,重复进行23次,隔日一次。

适用于轻度腰间盘突出、体质较好的青壮年患者。

也可用于牵引后期的巩固治疗,常与医疗体操同时进行。

图7-22悬吊肋木自重牵引,返回,三、腰椎牵引临床应用,适应证1.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小关节紊乱、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腰椎退行性疾患、腰椎滑脱、无合并症的腰椎压缩性骨折、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等;2.可用于脊柱前凸、侧弯、后凸畸形;3.亦可用于腰扭伤、腰肌劳损、腰背肌筋膜炎。

返回,禁忌证脊髓疾病、腰椎结核、肿瘤、有马尾神经综合征表现的腰椎管狭窄症、椎板骨折、重度骨质疏松、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出血倾向等。

返回,腰椎牵引注意事项牵引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嘱其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