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X线检查技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20880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规X线检查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常规X线检查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常规X线检查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常规X线检查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常规X线检查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常规X线检查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常规X线检查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常规X线检查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常规X线检查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常规X线检查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常规X线检查技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常规X线检查技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常规X线检查技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常规X线检查技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常规X线检查技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常规X线检查技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常规X线检查技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常规X线检查技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常规X线检查技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常规X线检查技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规X线检查技术.docx

《常规X线检查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规X线检查技术.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规X线检查技术.docx

常规X线检查技术

常规X线检查技术

第一节X线摄影的基本知识

一、解剖学基准线

(一)标准姿势(解剖学姿势)

人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下肢并拢、足尖及掌心向前、两上肢下垂置于躯干两侧。

在X线摄影中,无论患者处于何种体位或动作,均应以解剖学姿势为定位的依据。

(二)解剖学方位

1、近头侧为上,近足侧为下。

2、近正中矢状面者为内侧,远正中矢状面者为外侧。

3、近心脏侧为近端,远心脏侧为远端。

4、近身体腹面为腹侧(前面),近身体背面为背侧(后面)。

(三)解剖学关节运动

1、屈伸运动关节沿腹背轴运动,组成关节的上下骨骼相互靠近或远离,角度减小时为“屈”。

相反为“伸”。

2、内收、外展运动关节沿冠状面运动,骨向正中矢状面靠近者为“内收”,反之者为“外展”。

3、旋转运动骨环绕矢状轴做旋转运动时称“旋转运动”。

骨的前面向内旋转时为“旋内”,相反为“旋外”。

(四)解剖学基准线(面)

1、矢状面将人体纵断为左右两部分的面称“矢状面”。

2、正中矢状面将人体左右等分的面称“正中矢状面”。

3、水平面与地平面平行的将人体横断为上下两部分的断面称“水平面”。

4、冠状面将人体纵断为前后两部分的断面称“冠状面”。

冠状面与矢状面垂直。

5、水平线人体直立时,与地面平行的线。

6、正中线将人体左右等分的线。

7、矢状线与水平线相交,与正中线平行的线。

8、冠状线与矢状面垂直相交,将人体前后分开的线。

9、垂直线与人体水平线垂直的线

二、X线摄影学基准线

(一)头颅体表定位线

1、听眶线(ABL)即人类学的基准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

2、听眦线(OMBL)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

听眦线与听眶线约呈12°~15°角。

3、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的连线。

听鼻线与听眦线约呈25°角。

4、瞳间线两侧瞳孔间的连线。

与水平面平行。

5、听眉线(SML)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的连线。

听眉线与听眦线约呈10°角。

6、眶下线(IOL)两眼眶下缘的连线。

(二)摄影用线及距离

1、中心线X线束中,居中心部分的那一条线称“中心线”。

2、斜射线在X线束中。

中心线以外的线称“斜射线”。

3、焦-片距X线管焦点到胶片(成像介质)的距离。

4、焦-物距X线管焦点到被照体的距离。

5、物-片距被照体到胶片(成像介质)的距离。

三、X线摄影体位与方向

(一)命名原则

1、根据中心线入射被照体时的方向命名,如:

中心线经胸部后方第6胸椎水平垂直射入探测介质的体位称为胸部后前正位。

2、根据被照体与成像介质的位置关系命名,如:

左胸部紧贴成像介质的体位称为左前斜位。

3、根据被照体与摄影床的位置关系命名,如:

人体的上身左侧紧贴摄影床称为左侧卧位。

4、根据被照体与摄影床的位置关系及中心线入射被检体时与探测介质的关系命名,如:

人体仰卧摄影床,中心线经人体一侧水平射入探测介质的体位称为仰卧水平侧位。

5、根据被照体姿势命名,如:

胸部前凸位,小儿双髋的蛙氏位。

6、根据某部的功能命名,如:

颈椎的过伸过屈位,下颌关节的张口与闭口位。

7、根据摄影体位创始人的名字命名,如:

乳突劳氏位、髋关节谢氏位等。

(二)摄影方位

1、立位被检者身体呈站立位姿势,矢状面与地面垂直。

2、坐位被检者身体呈坐位姿势。

3、半坐位在坐位姿势下,背部向后倾斜时称“半坐位”。

4、仰卧位为被检者背侧向摄影床的卧位姿势。

5、俯卧位为腹部向摄影床的卧位姿势。

6、侧卧位人体右侧向摄影床的卧位姿势称为右侧卧位;人体左侧向摄影床的卧位姿势称为左侧卧位。

7、斜位身体长轴与摄影装置平面呈一定角度的摄影体位。

(三)摄影方向

中心线入射被照体时的方向称为摄影方向。

1、矢状方向为中心线与身体矢状面平行的入射方向,如:

前后方向为中心线经被照体的前方射入,从后方射出;腹背方向为中心线经被照体的腹侧射向背侧。

2、冠状方向为中心线与身体冠状面平行的入射方向,如:

左右方向是中心线经被照体的左侧射向右侧的方向;右左方向是中心线经被照体的右侧射向左侧的方向。

3、斜射方向为中心线从被检体的矢状面与冠状面之间入射,从另一斜方向射出的方向。

如:

左前斜方向是中心线经被照体的右后方射向左前方的方向;右后斜方向是中心线经被照体的左前方射向右后方的方向。

4、上下方向(轴)为中心线经被照体的头侧射向尾侧的方向。

5、切线方向为中心线入射被照部位时与病灶边缘相切的方向。

6、内外方向为中心线经被照体的内侧射向外侧的方向。

7、外内方向为中心线经被照体的外侧射向内侧的方向。

8、背底方向为中心线经被照体的足背射向足底的方向。

9、掌背方向为中心线经被照体的手掌射手背的方向。

10、前后方向为中心线被照体的前方射向被照体的后方的方向。

11、后前方向为中心线被照体的后方射向被照体的前方的方向。

(四)摄影体位

1、正位被照体矢状面与成像介质的长轴平行,中心线经被照体的前方或后方入射,同时从后方或前方射出的体位,如头颅的前后或后前位、脊柱各椎体段的前后或后前位、胸部的前后或后前位,腹部颌盆腔的前后位、四肢的前后位等。

2、侧位被照体冠状面与成像介质长轴平行,中心线经被照体的一侧入射,从另一侧射出的体位,如头颅的左右侧位、脊柱各椎体段的左右侧位、胸部的左右侧位、四肢的侧位等。

3、斜位被照体与成像介质呈一定的摄影角度,中心线经被照体的左、右后方或左、右前方入射,从左、右前方或左、右后方射出的体位。

如:

胸部左前斜位、胸部右前斜位、腰椎右前斜位、胸骨斜位、颈椎右后斜位等。

4、轴位中心线与被照体长轴平行的摄影体位,如髌骨轴位、跟骨轴位等。

5、特殊位枕顶位、鼻颏位、额鼻位、前凸位、切线位等。

四、体表解剖

体表解剖是指在人体的表面上看到或扪到的固定标志点,并且这些标志点与体内的某一解剖部位或脏器有对应的关系。

摄影时根据人体体表的固定标志点,可以确定肉眼不可见的人体内部的解剖部位。

(一)颈部

1、颈部的边界颈部上方以下颌下缘、乳突至枕外粗隆连线与头面部分界。

下方自胸骨上窝、锁骨、肩峰向后到第7颈椎棘突为界。

以上与胸部、上肢、背部分界。

2、颈部体表标志颈部体表标志因年龄、性别和个体而异。

儿童和妇女呈圆形,成人男性骨性标志突出。

3、舌骨位于颈中线最上方,相当第4颈椎水平。

4、甲状软骨成人男性在上缘处构成高突的喉结,其后方正对第5颈椎。

5、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下方。

临床上常在此处作急救气管切开或用粗针头穿入,以解救窒息。

它的后方对第6颈椎,它是喉与气管、咽与食道的分界点。

(6)胸骨颈静脉切迹相当于第2、3颈椎水平;锁骨上窝位于锁骨中1/3分界处上方。

(二)胸部

1、边界胸部的上界是由胸骨颈静脉切迹,沿锁骨到肩锁关节,再从此连线往后到第7颈椎棘突。

胸部下界相当胸廓的下口,胸部和上肢的界限是三角肌的前缘。

2、形状胸部外形与骨骼、肌肉和内脏发育状况有关。

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宽短型和狭长型。

宽短型胸部特点是胸骨下角较大(最大到120°),肋骨近于水平;胸骨较宽,胸骨上凹不明显;胸围较大。

狭长型胸部特点是胸骨角较小(90°~100°),肋骨倾斜角较大;胸骨狭长,胸骨上凹明显,胸围较小。

不同类型的胸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内脏器官的形状。

如狭长型胸廓的人,膈穹隆较低,而心脏近于垂直。

一般胸廓呈锥形,基底较大,其形状与年龄及性别有关。

婴儿胸廓矢状与横径相等。

此后横径逐增长,胸廓横断面呈肾形。

老年人的骨骼和肌肉萎缩,肋骨倾斜角增大,胸廓相对变长,胸骨下角变小。

到性成熟期,男女胸廓有明显区别,女性胸廓短而圆。

胸廓也因发育不良造成先天性畸形或病理性变形。

如佝偻病可引起胸骨前突(鸡胸),肋骨与肋软骨相连处形成珠状突起(串珠胸)。

脊柱的病理性弯曲,如脊柱侧突也可造成胸部变形,胸椎结核可形成驼背,胸膜或肺内病变可使胸廓变形,严重肺结核胸廓扁平,肺气肿胸廓呈圆桶状,慢性脓胸、胸膜渗出病变致使胸廓运动受限呈扁平状。

这些体表外形的变化,在X线摄影的体位设计、摄影条件选择时,是经常要考虑的因素。

3、体表标志胸骨柄与胸骨体处形成向前突的胸骨角,两侧连接着第二肋骨,可作为计数肋骨的标志。

胸骨角相当于第4、5胸椎水平,后方对着气管分叉处。

胸骨柄中分处相当于主动脉弓的最高点。

剑胸关节相当于第9胸椎水平,剑胸关节可表示胸膜正中线的分界,也可作为心下缘膈肌和肝上面的前分界线。

锁骨外1/3处下方为锁骨上窝,窝内可触及喙尖。

肩关节做曲伸运动时,可感到喙突在移动。

锁骨下方自第二肋骨开始可摸到各肋。

由胸锁关节到第10肋软骨角稍后划一线,即可标出肋骨与肋软骨的交点。

第2、3肋骨呈水平,往下各肋骨逐渐斜行,第2前肋间最宽,第5、6肋骨最狭。

肋骨的最低点相当于第3腰椎水平。

男性乳头对第4肋骨,相当第7、8胸椎水平。

女性乳头位置低,个体差异较大,不宜做体表定位点。

在左侧第5肋骨间锁骨中线内侧约2cm处,可见心尖搏动点。

当左侧卧位时,心尖位置移往左侧,仰卧位心尖搏动点可升高一肋。

肩胛骨根部对第3胸椎棘突,下角对第7胸椎。

有关胸部的径线:

前正中线通过胸骨两外侧缘中点的垂线;

肋骨线通过胸骨两侧最宽处的两条垂线;

锁骨中线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线;

腋前线通过腋窝前缘的垂线;

腋中线通过腋窝中点的垂线;

腋后线通过腋窝后缘的垂线;

肩胛线当两臂下垂,通过肩胛下角的垂线;

脊柱旁线相当于各椎体横突尖端的连线;

后正中线相当于各棘突的连线。

(三)腹部

1、边界腹部包括腹壁、腹腔及其内脏器官。

上界从前向后为胸骨剑突、肋弓、第11肋前端与第12胸椎。

下界从前向后为耻骨联合下缘、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髂嵴与第5腰椎下缘。

腹壁在后方为脊柱的腰部,前外侧壁均为扁平肌构成。

2、个体差异腹部外形与腹腔器官的位置,随年龄、体型、性别以及肌肉、脂肪发育程度而异。

矮胖型的人,腹部上宽下狭,膈、肝、盲肠与阑尾等位置较高,胃趋于横位;瘦长型的人则与此相反。

小儿因各系统发育不平衡,膈位置较高,肝比成人比例大,骨盆在比例上小于成人,因此腹部外形比例较成人大。

老年人因肌肉乏力,韧带松弛,故内脏下垂,位置低下,下腹部呈明显隆凸状。

体位改变对腹腔器官位置的影响也很明显。

卧位器官上移、膈上升。

直立时,则相反。

3、体表标志骨性标志有,剑突、肋弓、第11肋前端。

在下方有耻骨联合、坐骨结节、髂前上棘、髂嵴。

脐的位置不恒定,约相当第3、4腰椎之间。

第三节常见摄影体位的标准影像所见

一、头颅

(一)头颅正位

1、摄影要点

(1)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并重合于床面中线。

(2)下颌内收,额部及鼻尖紧贴床面,听眦线垂直于床面。

(3)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上,其长轴与床中线平行,胶片上缘超出颅顶约3cm。

(4)中心线自枕外隆凸经眉间垂直射入胶片。

2、标准影像显示

(1)显示头颅正位影像,照片包括全部颅骨及下颌骨升支。

(2)矢状缝及鼻中隔影像居中,眼眶、上颌窦、筛窦等左右对称显示。

(3)顶骨及两侧颞骨的影像对称,距照片边缘等距离。

(4)颞骨岩骨上缘位于眼眶内正中,或内听道显示于眶正中。

内听道显示清楚,两侧无名线距颅板等距离。

(5)颅骨骨板及骨质结构显示清晰。

(二)头颅侧位

1、摄影要点

(1)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身体长轴与床面中线平行。

(2)头部侧转,被检侧靠近床面,矢状面与床面平行,瞳间线与床面垂直。

(3)被检侧上肢内旋置于身旁,下肢伸直,对侧上肢屈肘握拳垫于颏下,下肢屈曲以支撑身体。

(4)下颌内收,额鼻线(前额与鼻尖间的连线)与床中线平行。

(5)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上,其短轴与床中线平行,胶片上缘超出颅顶3cm。

(6)中心线对准外耳孔前、上各25cm处垂直射入胶片。

2、标准影像显示

(1)显示头颅侧位整体观影像,照片包括全部颅骨及下颌骨升支。

(2)照片的上缘包括顶骨,前缘包括额骨、鼻骨,后缘包括枕外隆凸。

(3)蝶鞍位于照片正中略偏前,蝶鞍各缘呈单线的半月状阴影,无双边影。

(4)前颅窝底线重叠为单线,两侧乳突外耳孔、下颌骨小头基本重叠。

(5)听眶线与照片长轴平行。

(6)颅骨内、外板和板障及颅缝影显示清晰。

(三)汤氏位

1、摄影要点

(1)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头部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下颌内收,使听眦线垂直台面,两侧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3)胶片上缘与头顶平齐,下缘低于下颌骨。

(4)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为100cm。

(5)中心线向足侧倾斜30°角,对准眉间上方约10cm处射入,从枕外隆凸下方射出。

2、标准影像显示

(1)照片位包括全部枕骨、岩骨、眶骨及下颌骨升支。

(2)矢状缝与鼻中隔连线位于照片正中,诸骨以此左右对称显示。

(3)两侧内听道位于岩骨正中清晰显示。

(4)鞍背于枕骨大孔内1/2处清晰显示。

(四)瓦氏位

1、摄影要点

(1)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并与床中线重合。

(2)下颌骨颏部置于床面上,头稍后仰,听眦线与床面呈37°角。

(3)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上,其长轴与床中线平行。

(4)鼻根部对准胶片中心。

(5)中心线经鼻根部垂直射入胶片。

2、标准影像显示

(1)两侧上颌窦对称显示于眼眶之下,呈倒置的三角形。

(2)颞骨岩部的投影位于上颌窦影的下方。

(3)后组筛窦及额窦显示良好。

(五)柯氏位

1、摄影要点

(1)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并与床面中线重合。

(2)额部及鼻尖置于床面上,下颌内收,听眦线垂直于床面。

(3)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上,或平放于摄影床面上(其上放置一固定滤线栅),其长轴与床中线平行。

(4)鼻根对准胶片中心。

(5)中心线向足侧倾斜23°角,经鼻根部射入胶片。

2、标准影像显示

(1)额窦投影于眼眶的内上方。

(2)眼眶投影于照片的中部,两侧对称,其内可见眶上裂。

(3)前组筛窦显示于两眼眶影之间。

二、胸部

(一)胸部后前位

1、摄影要点

(1)取立位后前位体位。

(2)两手背置髋部,双肘内旋。

(3)暗盒上缘超出锁骨6cm,下缘包括第12胸椎。

(4)中心线经第6胸椎垂直暗盒射入胶片。

2、标准影像显示

(1)肺门阴影结构可辨。

(2)锁骨、乳腺、左心影内可分辨出肺纹理。

(3)肺尖充分显示。

(4)肩胛骨投影于肺野之外。

(5)两侧胸锁关节对称。

(6)膈肌包括完全,且边缘锐利。

(7)心脏、纵隔边缘清晰锐利。

(二)胸部侧位

1、摄影要点

(1)侧立体位,患侧胸壁贴近暗盒,矢状面与暗盒平行。

(2)两臂上举,交叉抱头。

(3)胶片包括第7~12胸椎高度,前、后胸壁与暗盒边缘等距。

(4)中心线平第6胸椎高度经侧胸壁中点垂直射入胶片。

2、标准影像显示

(1)照片中无组织遮盖部分呈漆黑。

(2)第4胸椎以下椎体清晰可见,并呈侧位投影。

(3)从颈部到气管分叉部,能连续追踪到气管影像。

(4)心脏、主动脉弓移行部、降主动脉影像明了。

(5)胸骨两侧缘重叠良好。

三、腹部

(一)腹部前后位

1、摄影要点

(1)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垂直,且重合于床中线。

(2)上臂上举或放于身旁,下肢伸直。

(3)暗盒置滤线器托盘中,暗盒上缘平剑突上3cm,下缘包括耻骨联合下3cm。

(4)中心线经剑突至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垂直暗盒射入胶片。

2、标准影像显示

(1)腹部全部包括在照片内。

腰椎序列投影于照片正中并对称显示.

(2)两侧膈肌、腹壁软组织及骨盆腔均对称性的显示在照片内,椎体棘突位于照片正中。

(3)膈肌边缘锐利,胃内液平面及可能出现的肠内液平面,均应辨认明确。

(4)肾、腰大肌、腹膜外脂肪线及骨盆影像显示清楚。

(二)腹部立位

四、脊柱

(一)第1、2颈椎张口位

1、摄影要点。

(1)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双上肢放于身旁,头颅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头后仰,使上颌门齿咬面至乳突尖的连线垂直于台面。

(3)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为100cm。

(4)曝光时嘱患者口张大或令患者发“啊……”声。

(5)中心线通过两嘴角连线中点,垂直射入暗盒。

2、标准影像显示

(1)第1、2颈椎于上、下齿列之间显示,第2颈椎位于其正中。

(2)上、中切牙牙冠与枕骨底部相重,第2颈椎齿突不与枕骨重叠,单独清晰的显示。

(3)齿突与第1颈椎两侧块间隙对称,寰枕关节呈切线状显示。

(二)颈椎前后位

1、摄影要点。

(1)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或立于摄影架前。

(2)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暗盒并重合于暗盒中线。

(3)两臂置于身旁,头稍上仰,听鼻线垂直于暗盒。

(4)胶片上缘平外耳孔,下缘平胸骨颈静脉切迹。

(5)中心线向头端倾斜10°角,经甲状软骨射入胶片。

2、标准影像显示

(1)显示第3~7颈椎正位影像,第3~7颈椎与第1胸椎显示于照片正中。

(2)颈椎棘突位于椎体正中,横突左、右对称显示。

(3)颈椎骨质、椎间隙与钩椎关节显示清晰。

(4)第1肋骨及颈旁软组织包括在照片内。

(5)气管投影于椎体正中,其边界易于分辨。

(6)下颌骨显示于第2、3颈椎间隙高度。

(三)颈椎侧位

1、摄影要点

(1)被检者侧立于摄影架前,颈椎长轴及矢状面与暗盒平行。

(2)被检者两肩尽量下垂,近暗盒侧肩部抵暗盒下缘。

(3)头稍后仰,使听鼻线与暗盒短轴平行,以免下颌骨与上部颈椎重叠。

(4)胶片上缘平外耳孔,下缘包括第1胸椎,颈部软组织前后缘与暗盒前后缘等距离。

(5)中心线经甲状软骨平面、颈部前后缘连线中点,垂直射入胶片。

2、标准影像显示

(1)显示全部颈椎侧位影像,1~7颈椎显示于照片正中。

(2)各椎体前后缘均无双缘现象。

(3)椎体骨质、各椎间隙及椎间关节显示清晰。

(4)下颌骨不与椎体重叠。

(5)气管、颈部软组织层次清楚。

(四)胸椎正位

1、摄影要点

(1)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头稍后仰,双上肢放于身体两侧。

(3)暗盒上缘包括第7颈椎,下缘包括第1腰椎。

(4)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为100cm。

(5)中心线对准胸骨角与剑突连线中点,与暗盒垂直。

2、标准影像显示

(1)上部胸椎及第7颈椎或下部胸椎及第1腰椎,于照片正中显示。

(2)棘突序列于椎体正中,两侧横突、椎弓根对称显示。

(3)各椎体椎间隙清晰锐利,椎骨纹理显示明了。

(五)胸椎侧位

1、摄影要点

(1)患者侧卧于摄影台上,双侧上肢尽量上举抱头,双下肢屈曲,膝部上移。

(2)腰部垫以棉垫,使胸椎序列平行于台面,并置于台面中线。

(3)暗盒上缘包括第7颈椎,下缘包括第1腰椎。

(4)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为100cm。

(5)中心线对准胸7椎体,垂直射入暗盒。

2、标准影像显示

(1)第3~12胸椎呈侧位显示于照片正中,略有后突弯曲,不与肱骨重叠。

(2)椎体各缘呈切线状显示,无双边现象,椎间隙清晰明确。

(3)肺野部分密度均匀与椎体对比调和。

(4)各椎体及其附件结构易于分辨,骨纹理清晰显示。

(六)腰椎正位

1、摄影要点

(1)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床面并与床面中线重合。

(2)两臂置身旁或胸前。

(3)两髋、膝屈曲,双足踏床面,使腰部贴近床面,减少生理弯曲度。

(4)胶片上缘平第12胸椎,下缘包括部分骶骨。

(5)X线管阴极端置于组织较厚的上部分腰椎。

(6)中心线对准第3腰椎垂直暗盒射入胶片。

2、标准影像显示

(1)照片包括第11胸椎至第2骶椎全部椎骨及两侧腰大肌。

(2)锥体序列与照片正中,两侧横突、椎弓根对称显示。

(3)第3腰椎椎体各缘呈切线状显示,无双边现象,椎间隙清晰可见。

(七)腰椎侧位

1、摄影要点

(1)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两臂屈曲放于胸前或上举抱头,双下肢并拢,髋、膝屈曲支撑身体。

(2)身体冠状面与床面垂直。

(3)腰细臀宽者在腰下垫棉垫,使脊柱与床面平行。

(4)棘突后缘置于胶片中线外约5cm处(或棘突垂线在胶片边缘内2~3cm)。

(5)胶片上缘平第12胸椎,下缘包括部分骶骨。

(6)中心线对准第3腰椎平面,垂直暗盒射入胶片。

臀部较宽,腰部未放棉垫时,中心线向足端倾斜一定角度。

2、标准影像显示

(1)照片包括第11胸椎至第2骶椎椎骨。

(2)腰椎椎体各缘无双边现象,尤其是第3腰椎。

(3)椎体骨皮质和骨小梁结构清晰可见。

(4)椎弓根、椎间孔和邻近软组织可见。

(5)椎间关节、腰骶关节及棘突可见。

(八)骨盆正位

1、摄影要点

(1)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两下肢伸直,双足轻度内旋(10°~15°),踇趾并拢。

两侧髂前上棘至台面的距离相等。

(3)暗盒上缘包括髂骨嵴,下缘达耻骨联合下方3cm。

(4)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为100cm。

(5)中心线对准两髂前上棘连线中点下方3cm处,垂直射入暗盒。

2、标准影像显示

(1)照片包括全部骨盆诸骨及股骨近端1/4,且左右对称,骨盆腔位于照片正中显示。

(2)耻骨不与骶椎重叠,两侧大粗隆内缘与股骨颈重叠1/2。

(3)两侧髂骨翼与其他诸骨密度均匀,且骨纹理清晰可见。

五、四肢骨与关节

(一)上肢

1、手正位

(1)摄影要点:

①患者侧坐于摄影床旁;②被检侧手掌向下平放于暗盒上,5指伸直略分开,第3掌骨头置于胶片中心;③中心线对准第3掌骨头垂直暗盒射入胶片,若同时摄取双手影像,中心线经两手间的中点射入胶片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

①全部掌指骨及腕关节包括在照片内,第三掌指关节位于照片正中;②五个指骨以适当的间隔呈分离状显示;③二至五掌指骨呈正位,拇指呈斜位投影;④掌骨至指骨远端,骨纹理清晰可见,并能呈现出软组织层次。

2、腕关节正位

(1)摄影要点:

①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②被检侧手呈半握拳或伸直,掌面向下;③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置于胶片中心;④中心线对准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垂直暗盒射入胶片,若同时摄双侧腕关节,中心线对准胶片中心。

(2)标准影像显示:

①腕关节诸骨位于照片正中,呈正位显示,照片包括尺桡骨远端及掌骨近端;②掌腕关节及桡腕关节间隙显示清晰;③诸骨纹理及周围软组织清晰可见。

3、腕关节侧位

(1)摄影要点:

①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②被检侧手呈半握拳或伸直,腕部尺侧在下(靠近暗盒);③尺骨茎突置于胶片中心;④中心线对准桡骨茎突垂直暗盒射入胶片。

(2)标准影像显示:

①腕关节呈侧位显示,位于照片正中;②尺桡骨远端重叠良好;③诸骨纹理及周围软组织清晰可见。

4、肘关节正位

(1)摄影要点:

①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②被检侧肘关节伸直,背侧在下;③尺骨鹰嘴置于胶片中心;④中心线对准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垂直暗盒射入胶片。

(2)标准影像显示:

①照片包括肱骨远端及尺桡骨近端,其关节间隙位于照片正中显示;②肘关节面呈切线位显示,明确锐利;③鹰嘴窝位于肱骨内外髁正中稍偏尺侧;④肘关节诸骨纹理及周围软组织清晰可见。

7、肘关节侧位

(1)摄影要点:

①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②被检侧肘关节屈曲约呈90°角,尺侧在下;③肱骨内上髁置于照射野中心;④中心线对准肱骨外上髁垂直暗盒射入胶片。

(2)标准影像显示:

①肱骨远端与尺桡骨近端呈90°~120°角;②尺骨与肱骨的关节间隙显示明确,锐利;③肱骨外髁重叠,呈圆形投影;④肘关节诸骨纹理清晰,周围软组织层次分明。

8、肩关节正位

(1)摄影要点:

①被检者站立于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