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23322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镇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李镇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李镇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李镇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李镇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李镇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李镇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李镇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镇西.docx

《李镇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镇西.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李镇西.docx

李镇西

  李镇西,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

  阅读能给一个人带来什么?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打发时间、获取新知、充实心灵……

  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的切身体会是,阅读除了上述作用之外,还改变人的命运——阅读,让他这个在农场下乡的知识青年考上大学,找到未来的职业方向,并从中获得了持续不断的幸福和快乐。

  阅读又是为了什么?

有人为了修身养性,有人只为获取信息,有人意在专业成长。

在李镇西那里,阅读是为了认清自己,懂得所从事的职业,更是以清醒的姿态活着,思考着。

  透过李镇西的读书经历,阅读所蕴含的力量——改变甚或塑造一个人,变得越来越清晰。

  “阅读,影响了我的人生走向”

  李镇西喜欢看报读文章,这是他多年的习惯。

没想到的是,平日里的阅读素材竟成为高考作文题,他因此成为下乡的农场里唯一考上大学的人。

  阅读,的确改变了李镇西的命运。

  1977年10月的一天,李镇西和往常一样在街上看报栏里的报纸,这是他多年的习惯。

当读到《一个青年矿工的变化》的报道,他曾在当天的日记里记下了读后感。

2个月后,高考正式恢复。

尽管没有时间进行认真的准备,但李镇西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走上了考场。

巧合的是,那天高考作文题目就是读《一个青年矿工的变化》有感。

  那一年,他成为整个农场唯一考上大学的人。

  李镇西坦言,他在阅读上深受自己的岳父、四川乐山一中退休语文教师万鲁君的影响。

从岳父的身上,他越来越发现,如今的语文教师无论在学术功底、为人境界还是现代意识上,都与他们那一代人有差距,而自勉途径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

于是,一有空闲时间,就拿出一本书来看。

  李镇西的阅读属于那种见缝插针式的。

女儿曾说,一看爸爸到处找书,急得团团转,就知道他要上厕所了。

  平时,李镇西不喜欢逛商店,却爱往书店里钻。

受他的影响,一家三口出门,女儿渐渐也不跟妈妈去购物了,而是跟爸爸一起去书店淘书。

即使工作很繁忙,他也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

每天无论如何都要抽出时间阅读。

外出开会,他习惯带一本书打发时间。

一次去张家口宣化讲课,电脑坏了,临走时他只带了优盘,还带了《“教育学视界”辨析》、《爱因斯坦传》。

往返飞机和路上的4个多小时,两本书读完了,“当时特别有成就感”。

  除了人文书籍、教育报刊、杂志和教育经典,李镇西也爱读中学生的书,包括写中学生和中学生写的书,比如韩寒的《三重门》、《1988,我想与这个世界谈谈》,只为从另一个渠道了解当下的学生都在想什么。

他的语文教学也有一个“保留节目”,就是给学生读小说,如《爱的教育》、《悲惨世界》、《在困难的日子里》、《凤凰琴》,这对历届学生来说都是美好的回忆。

  用一辈子读懂一位教育家

  “身为教师,我建议多去读读那些教育家的书籍,读懂、读透他们的教育思想。

某种程度上,阅读与其说是一种学习,不如说是一种追随。

  李镇西和很多名师一样,能与学生保持非常亲密的关系。

他与学生在一起拍的照片,总能看到灿烂和无拘无束的笑容,洋溢着一种浓浓的师生情。

而这种令人嫉妒的师生关系,与李镇西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研读不无关系。

  从李镇西的办公室到家里的书房,到处都摆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

李镇西说,回想年轻的时候,他不是因为理论而是因为情感被苏霍姆林斯基所征服,并追随他走上了三尺讲台。

他曾在三峡旅游的轮船上进入《帕夫雷什中学》;曾坐在医院的病房里,一边守候病中的妻子,一边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进行《关于人的思考》;曾因阅读了《给青年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坚定了一辈子做教师的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我记不清读过多少遍了。

”李镇西说,“从他那里,我汲取最多的还是他对孩子的爱!

我知道,爱心这个说法已经很老套了,但我还是要说这一点,因为我们现在教育上缺乏的依然是这个。

每次我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第一反应便是他那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他那浓浓的人情味”。

因为被教育家感动,不知不觉地,他也将这种情感带到教育教学中。

  1998年11月,李镇西应邀去北京参加纪念苏霍姆林斯基80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上,他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讲述了他对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及其教育思想的实践。

那天,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被他的发言所感动,当场给他写了几段话:

“听了您刚才充满激情和爱心的发言,我很感动。

您是一位真正的教师!

您把热情传播给您的事业,您把爱心传播给了学生……”

  而今,有人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斯大林时代的产物,他的教育理论已经过时。

李镇西却不这么看,“在苏联教育界,苏霍姆林斯基始终高举着人道主义教育的大旗,在所生活的年代甚至被当局视为异己,视为危险分子,还差点被开除党籍。

他身临逆境,被口诛笔伐,以致心力交瘁而故,但他始终没有屈服,坚持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孩子的热爱。

这一点在今天来看仍然难能可贵”。

  而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始终坚持全部身心地爱学生,也许正是李镇西可爱的地方。

  红色阅读奠定人生底色

  “那些诸如‘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等已经融入我血液的句子,当年是那样令我激动!

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文字比这些诗句更能让我热血燃烧!

  熟悉李镇西的人,都感觉到他身上有一种坚定、勇往直前的浪漫气质。

这种浪漫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他慷慨激昂、激情四射,在课堂下与学生打成一片、亲密无间,也体现在纵横捭阖、天马行空的文字里。

  而追溯浪漫气质的来源,不得不回到他青少年时期一门心思读红色经典的经历。

实际上,那些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红色经典曾一度是“禁书”,要偷偷摸摸地进行“地下阅读”。

  “也许跟我的成长时代有关,我的启蒙读物大多是红色经典。

”关于个性与阅读的关系,李镇西承认两者之间具有联系。

他的父母都是小学教师,家里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书,也经常给他讲一些《红岩》、《烈火金刚》等故事。

这些红色经典“可能渐渐在我的心中蒸发,但通过文学形象所传递并最终过滤结晶的精神内核,如正义、理想、气节、忠诚、刚毅、激情等品质,则融入了我的血液,并化作一生的信念。

这种信念,使我将教育视为实现社会理想的途径”。

  李镇西记得读的第一本小说是《高玉宝》,繁体字印刷、竖排的,那时大约在小学三年级。

他看得很慢很慢,而且很投入。

读到动情处,一直流泪的他终于忍不住号啕大哭起来。

高玉宝苦难的童年,让他觉得生活在毛泽东时代是多么的幸福。

《红岩》是从邻居家借的,没有封面,开头几页也没有了。

但他读得惊心动魄。

红岩志士们所代表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永远让他肃然起敬。

《欧阳海之歌》也曾让李镇西深深入迷,因为这部小说,欧阳海在他心目中的形象远远比雷锋高大。

  毛泽东的诗歌也深深影响了李镇西,而这一度让他以为诗歌本来就应该是这种气势和写法。

“我生长的年代,读的唯一的诗歌就是《毛泽东诗词》。

那些诸如‘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等已经融入我血液的句子,当年是那样令我激动!

我实在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文字比毛主席的诗句更能让我热血燃烧!

  大学毕业前夕,李镇西偶然读了王蒙的《青春万岁》,那是一种极其激动人心的阅读体验。

书中洋溢的青春气息深深地感染了他,特别是郑波、杨嫱云的理想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情怀,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小说扉页的诗序他至今能倒背如流。

他甚至想,将来自己带的班级也能成为《青春万岁》所描绘的那样。

正是这本对他影响至深的红色经典,让他感慨良多:

“我不止一次地庆幸自己是一位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我更庆幸自己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于是,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著作里,李镇西总能在不经意间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流淌的真性情——教育界乃至当今社会最为或缺的真性情。

  记者手记

  外出郊游时,和学生学狗叫,比谁叫的声音大;在草地上与学生摔跤,跌爬滚打在一起;在没膝深的大雪里,被学生“活埋”……对于李镇西,我更感兴趣的是他为何与学生有着亲密无间的关系。

在梳理李镇西的阅读经历时,我发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青少年时期的红色阅读。

正如他本人所言,红色著作给他带来的是一种永不懈怠的激情,一种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情感,在他喜欢的学生身上,他会倾注所有的热情。

而且,他在教育之路上始终有一个坐标——苏霍姆林斯基。

  采访李镇西期间,正赶上他要作一场教育报告。

见到宣传展板写的是“教育学博士,中国著名教育专家”,他觉得不妥,后来改成“喜爱孩子并深受孩子喜爱的老师,富有理想与激情的教育实践者”。

此举让我看到李镇西身上蕴含的一种真,让我感到他作为教师的可爱之处。

而这种真性情似乎也能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作出最好的注脚。

或许,只有去除了浮在教育表面的种种乱象,教育才能实现“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

教师是知识分子,要多读教育以外的书,要站在宇宙的高度看人生,站在人生的高度看教育。

只有这样,教师的精神才会更加饱满,课堂才会更有活力。

阅读决定教师的精神高度

  ■本报记者张贵勇

 真正的教育是朴实无华的

  记者:

你提倡教育要追求一种真,不弄虚作假,这是否与你的阅读体验有关?

  李镇西:

坦率地说,关系不大,至少没有直接的关系。

一个不识字的老农民都知道做人要诚实,不要弄虚作假,这是起码的道理,哪里需要专门从书本去获得呢?

当然,随着阅读面的扩大,特别是在有了教育实践之后,再阅读一些真正的教育名著,我就越来越坚信,真正的教育总是朴实无华的,是不需要刻意包装和打造的。

  最近,我在微博中写道:

“教育没有那么多的花样,没有那么多的特色。

特色不是包装或打造出来的,而是需要实践和时间自然而然形成。

现在为特色而特色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此为浮躁。

我们不必刻意去打造什么特色。

教育哪有那么多花样和口号?

面对每一个孩子,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带班,认认真真地帮助老师成长。

这就是教育的本来面目。

”这样的想法,就是我读陶行知的著作,对比当今教育所产生的想法。

  读出自己也要读出问题

  记者: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怎样才能读懂、读透类似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大教育家?

  李镇西:

在语文课上,我曾经对我的学生说过,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怎么才叫读懂了呢?

就是8个字:

“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文章当中读到引起自己共鸣的一段话、一个词、某个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共鸣”。

这需要联想,通过课文联想到自己相似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

所谓“读出问题”,就是要一边读一边发现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就是推敲、研究乃至质疑。

通俗地说,就是要提出问题,不懂的问题提得越多,说明你读得越深入。

  我读类似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教育家的著作也是如此。

每次读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把自己摆进去,想到自己的学生、班级和课堂。

所以,我经常热泪盈眶,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写的就是我自己的生活。

因此,我甚至觉得,有了一定的教育实践经历再去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可能更好一些,因为更容易引起共鸣。

  如果说“读出自己”是共鸣,那么“读出问题”便是思考。

尽管感动,也不能迷信,不能因崇拜而停止思考。

要一边读一边想,琢磨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这个说法今天还有没有针对性?

这个观点适用于今天的中国吗?

今天看来这些思想有没有局限性?

某一原则或者方法可否用于我的实践?

其他教育家有没有相似的论述或不同的观点?

如果读一本书,既没有共鸣,也没有思考,不能算读懂了。

  站在人生的高度看教育

  记者:

你认为当前教师阅读最缺少的是哪一部分?

如何让阅读促进专业成长?

  李镇西:

在一次国培班培训时,我曾经在参培老师中就日常阅读做过无记名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相当多的老师平常读得最多的,是与教学直接相关的知识类读物,包括教辅教参类读物。

而对教育经典和人文书籍则读得不多。

对此,我深感忧虑。

  当然,作为担任学科教学的教师,阅读与教学相关的书一点错都没有,而且是必须读的。

问题是,如果老师只读与所教学科有关的书,不但其知识面越来越窄,其视野也会越来越窄,其知识分子的精神含量会越来越稀薄。

我认为,除了与学科知识相关的书,作为一个有追求的教师,至少还应该读两类书:

教育经典和人文著作。

  有些老师总认为,教育经典“难以读懂”且“已经过时”,这是误解。

如果比起当今一些喜欢玩弄时髦术语、晦涩理论的伪学术著作,那么真正的教育经典名著是平易近人的。

教育经典也没有过时,否则就不叫经典。

应该说,古今中外教育家所面临的主题是共同而永恒的,这就是“人的解放”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人性、个性、创造性以及师生关系、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除了教育著作,我还提倡教师应该读一些非教育类的书。

教师是知识分子,要多读教育以外的书。

我曾经对学校里的年轻教师说,要站在宇宙的高度看人生,站在人生的高度看教育。

只有这样,教师的精神才会更加饱满,课堂才会更有活力。

 

穿行于人文精神的长廊

  ■李镇西

 从教以来,我一直在不停地阅读。

这已经成了我的生存方式之一——或者干脆说,“阅读欲”就是我的“生存欲”。

这种“阅读欲”源于自身的危机感。

比起朱自清那一代中学语文教师——朱自清也曾在中学任国文教员,我们这一代语文教师有许多先天不足,无论我们现在如何“知名”,我们事业的“辉煌”都是有限的。

我拿朱自清作为语文教师的典范,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太遥远,而且太理想化。

那么,我就说一个近在身边的人,他就是我的岳父——乐山一中语文退休教师万鲁君先生。

  和他相处,我既感到幸运又感到尴尬。

幸运的是,20多年来,万老先生一直是我身边的一本百科全书式的“教参”,他全方位地熏染着我。

如果说我今天在教育上有了一点成绩,首先要归功于万老先生对我的影响。

尴尬的是,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万老先生当作一个“参照物”,和他一比,我真是觉得现在的语文教师远不如他们那一代人。

  我当然知道,我和我岳父之间的文化差距——绝不仅仅是语文知识能力方面的差距——主要还是历史与时代造成的。

虽然如此,我仍然努力在精神上接近万老先生。

正是在这努力接近的过程中,我的精神境界也或多或少地有所提升。

因此我并不自卑,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也有许多可引以为豪的地方。

  祖国改革开放的春天,使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年轻人也迎来了自己人生和事业的春天。

这是我们比老一辈语文教师幸运的地方。

多年后,于漪老师曾对我说:

“唉,我们这一代语文教师被耽误得太多了,那时候,谁敢研究教育啊!

连写篇文章去发表都要被批判为‘白专’,更不要说著书立说了!

你们真是幸运,赶上了好时代,一定要珍惜啊!

”我岳父也曾对我说:

“唉!

我们那时连批改作文本都得看看学生是什么成分——如果是贫下中农的子弟,即使作文写得不好也不敢打低分啊,要不然……”十几年来,他多次在我面前感叹:

“还是你们现在好啊,赶上了好时代,可以在事业上放手大干一场!

你们现在实际上也是在圆我们当年的教育理想啊!

  无论是著名的于漪老师还是无名的我的岳父,他们都把未圆之梦托付给了我们啊!

记得我当时对于老师说:

“我明白您的意思,在我们这一代年轻教师的肩上,承载着两代人的使命!

你们当年由于时代造成的事业上的遗憾,要由我们来弥补。

  然而,“弥补”需要功底呀——学问的功底、学识的功底,于是我如饥似渴地阅读。

喝“文革”狼奶长大的我,除了读过上面所说的几本禁书,我的心灵完全可以说是一片文化荒漠。

我还记得上大学一年级时的一个细节:

我去图书馆借书,管理员问我书名,我实在不好意思说是借《家》,只是用手中的笔指着借书卡上的书名登记。

因为我旁边站着许多同学,我实在怕他们笑我:

“哼!

居然连巴金的《家》都没读过!

”接下来的几年,是对文学名著和其他人文著作的“暴饮暴食”。

再后来,从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到80年代末,我阅读的视野更加开阔。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我非常怀念20世纪80年代那“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人文学术氛围。

正是在那样一个宽松的氛围中,我读了大量的人文学术著作。

这些著作的观点我不一定都能理解,或者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都赞同,但这些著作不仅开阔了我的思想视野,更主要的是,它们让我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份:

“我是一名知识分子!

”从那时起,我就提醒自己,尽管我也许一辈子都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但这不妨碍我在三尺讲台上通过语文教育传播人类文化精华,以行使一个知识分子推动社会进步的神圣使命。

  这些阅读不但赋予我独立思考的信念,而且让我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俯瞰语文教育。

我越来越不愿意把自己当作文章学、修辞学、语言学、考试学的分析家甚至只是教材与教参的熟练操作者,而应该是文明的传播者、思想的启迪者、人生的导航者。

这些阅读与语文教学并非没有关联,相反它能直接让语文课变得丰满而更有深度。

  本文摘自《我的教育心》,李镇西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名师荐书

  《新教育之梦》,朱永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谈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的书。

作者朱永新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他的“新教育之梦”。

作者立志做一个教育改革的呼唤者和组织者,他以通俗的语言阐述着教育的真谛,以唤起越来越多的教育志同道合者——尤其是广大一线的老师们携手奋进。

  《南渡北归》,岳南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

  推荐理由:

该书详述了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再回归中原,之后因政治局势对立而各自分别的故事。

我想,无论读者是否同意作者的某些观点或结论,但作为当代教师,至少我们可以了解许多以前比较陌生的史料和民国时期那一辈大师的心灵世界。

这对丰满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无疑是有益的。

当我们回望那段令人感慨的历史时,我们也许会情不自禁问自己:

“我”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吗?

  《草房子》,曹文轩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推荐理由:

作者借助桑桑的眼睛,透视的是人类共同的一些情感与主题:

不可剥夺的尊严感、悲天悯人的同情心、坚忍不拔的意志力、纯洁高尚的友谊……正是因为作品淡化了“时代背景”,它才超越了时空界限,超越了读者年龄,甚至超越了民族与国度,进而拨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

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养料,不但会滋润我们的教育,更会滋润我们和孩子们的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