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3248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5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docx

《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docx

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

 

11701回风探煤巷专项防突设计

 

矿长:

总工程师:

生产副矿长:

安全副矿长:

机电副矿长:

编制:

李献书

 

水城县三岔沟煤业有限公司

二0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11701回风探煤巷防突设计会审

参加部门

签名

日期

参加部门

签名

日期

生产副矿长

安全副矿长

机电副总工

机电副矿长

采矿副总工

安全科

生产技术地测科

调度室

通防科

会审意见:

 

总工意见:

矿长意见:

 

11701回风探煤巷掘进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

前言

在具有突出危险性的煤层中掘进时,必须采取“先抽后掘”和“四位一体”的防治突出措施。

掘进工作面的防突一般采用下列程序:

一、概况:

根据施工设计,矿井规划布置,11701回风探煤巷位于矿井中部,11701回风探煤巷开口于1701回风石门210米处,按353°方位,按3‰°的坡度施工形成11701采面的运料、回风系统,其开口点坐标及高程分别为X:

2941244.383、Y:

35515080.515、Z:

+1770.7m,巷道沿煤层掘进,布置在K16煤层之中。

巷道掘进总长度预计为300m。

巷道周围开采情况:

工作面对应上覆煤层K13、K14、K15煤层和下覆煤层K17、K29为可采煤层,上覆煤层K13、K14、K15煤层大部已经开采,K16煤层局部开采。

K17、K29煤层除浅部被小窑开采外,未开采。

在掘进过程中必须做好探放水工作。

地面建筑及地形情况:

对应地表无建筑物,无公路等公共设施,地形为高山陡坡,沟壑纵横,属高山山地地貌。

巷道围岩情况:

巷道顺层布置在K16煤层内,K16煤层厚度0.71~2.04m,平均厚度1.37m,含夹矸1~4层,一般1~3层,结构较复杂,全区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1601运输石门揭露处K16煤层厚度1.6m。

顶板:

直接顶板为黑灰色泥岩,有时含量硅质,厚度0.50m左右,强度较低,水稳性差。

间接顶板为含泥质或钙质粉砂岩夹菱铁岩条带,厚度8m左右,稳定性中等,抗压强度一般。

底板:

直接底板为深灰色泥岩,强度较低,厚度0.20~0.80m,一般0.50m左右,含大量炭化植物根部化石。

间接底板为砂岩、泥岩或煤层。

砂岩为钙、泥质胶结,抗压强度一般,易风化破碎。

地质构造:

矿区位于比德向斜的西南翼北段的比德井田西端,以单斜构造为主。

地层走向北西向,倾向50-85°,倾角在10-20°之间。

断裂构造不发育,仅局部具挠曲现象。

因此,矿区构造复杂程度为简单。

对本工作面掘进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单元主要依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条件共同确定,将拥有相对完整的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区,且与相邻区域地下水无直接水力联系的范围确定为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

经调查,三岔沟煤矿区水文地质单元边界为:

北面以北丁向大扁坡山脊为界,东边以凹河为界,南面以下马场、洛水大洞冲沟为排水边界;西端以近南北向断层为界,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面积约为32.0Km2。

该区位于贵州省中西部,属云贵高原斜坡地带,区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起伏较大,一般标高1500-1700m,相对高差200m左右,最高1923.10m,以中低岩溶地貌为主,下三叠统飞仙组、长兴组灰岩在区内常形成悬崖陡壁,东侧凹河切割较深,为区域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1300m。

该区溪流属长江水系,乌江支流。

溪流从矿区东部流过,多年平均流量为154.5m3/s,最大洪峰流量4660m3/s(1968.7.13),最小流量4.84m3/s(1966.5.12),年水位变幅10-14.55m,多年平均12.45m,为煤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1300m)。

矿区水文地质类型可判定为水文地质条件中等、顶板直接进水的裂隙充水矿床,在掘进过程中无大的突水现象,但在构造裂隙段有小流水或滴水现象,如出现较大的流水或突水出现,应立即停止作业,同时向调度室汇报,待采取安全技术措施后方能继续掘进,以保安全生产。

瓦斯、煤层自然发火、煤尘爆炸性等情况:

1、煤层瓦斯涌出量

(1)矿界范围内原有煤矿瓦斯涌出情况

①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

黔能源煤炭[2011]833号《关于六盘水市煤矿2011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六盘水市水城县比德三岔沟煤矿绝对瓦斯涌出量为7.18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未列数据,鉴定等级为突出矿井。

②根据《资源/储量核实报告》,ZK23钻孔煤层瓦斯含量13.42~13.61m3/t。

(2)煤矿整合后瓦斯预测分析

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时生产规模较小,随着矿井生产规模扩大和开采深度增加,矿井的瓦斯涌出会增大,因此,其鉴定结果的瓦斯数据不能作为整合后矿井瓦斯预测的数据。

因此,本矿根据经验公式和《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AQ1018-2006)》标准,预测矿井瓦斯涌出量。

经计算,矿井的绝对瓦斯涌出量为22.66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35.9m3/t。

在生产中应加强矿井的通风和瓦斯抽放,满足矿井排放瓦斯的要求。

因此必须重视采掘工作面通风及瓦斯管理,加强采掘工作面通风管理工作,保证通风系统的可靠,有效,加强瓦斯含量的测定工作,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2011)的相关规定。

本巷在K16煤层中掘进,因此必须加强通风和瓦斯检查管理,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

严禁出现无风、微风作业现象。

2、煤尘爆炸性

根据六枝工矿(集团)恒志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实验室提供的《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K14、K15煤层的煤尘有爆炸性。

K16、K17、K29煤层无鉴定资料,因此,K14、K15、K16、K17、K29煤层的煤尘按有爆炸性设计管理。

矿井按有爆炸性管理。

应及时对K16、K17、K29煤层的煤尘爆炸性进行鉴定。

掘进中必须加强防尘管理。

3、煤层自燃发火倾向性

根据六枝工矿(集团)恒志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实验室提供的《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K14煤层为一类容易自燃煤层,K15煤层为三类不易自燃煤层。

K16、K17、K29煤层无鉴定资料,因此,K14、K16、K17、K29煤层按一类容易自燃煤层设计,K15煤层按三类不易自燃煤层设计。

矿井按容易自燃矿井设计管理。

应及时对K16、K17、K29煤层进行自燃倾向性鉴定。

本巷掘进在K16煤层中,必须及时补充本煤层的自燃倾向性鉴定,因此在掘进过程中必须按煤层有自燃倾向管理,做好煤层自然的管理工作。

4、煤与瓦斯突出

根据2007年10月17日贵州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安监管办字[2007]345号)《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意见》:

对煤与瓦斯突出矿区和突出危险矿区的煤矿建设项目,凡未进行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的,一律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设计。

水城县所在水城矿区被划定为突出矿区,三岔沟煤矿矿区范围内的可采煤层未进行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因此,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设计和管理。

本矿将及时请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对矿井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提供科学的依据;经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后,按鉴定结论进行管理。

本巷在掘进过程中必须加强瓦斯防治工作的管理,把防突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来抓,确保施工的安全。

5、地温情况

本井田属地温正常区,无热害影响。

6、冲击地压

地质资料中未提供冲击地压的相关资料,本矿井及周围矿井尚未有冲击地压情况的发生,本规程按没有冲击地压危险考虑。

二、揭煤区域煤层、瓦斯、地质构造及临近区域巷道布置的基本情况

1、煤层情况及煤层顶底板情况:

K16煤层厚度0.71~2.04m,平均厚度1.37m,含夹矸1~4层,一般1~3层,结构较复杂,全区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顶板:

直接顶板为黑灰色泥岩,有时含量硅质,厚度0.50m左右,强度较低,水稳性差。

间接顶板为含泥质或钙质粉砂岩夹菱铁岩条带,厚度8m左右,稳定性中等,抗压强度一般。

底板:

直接底板为深灰色泥岩,强度较低,厚度0.20~0.80m,一般0.50m左右,含大量炭化植物根部化石。

间接底板为砂岩、泥岩或煤层。

砂岩为钙、泥质胶结,抗压强度一般,易风化破碎。

2、揭煤区域煤层瓦斯基本参数:

1)矿井煤层平均瓦斯含量:

煤矿整合后瓦斯预测分析:

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时生产规模较小,随着矿井生产规模扩大和开采深度增加,矿井的瓦斯涌出会增大,因此,其鉴定结果的瓦斯数据不能作为整合后矿井瓦斯预测的数据。

因此,本矿根据经验公式和《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AQ1018-2006)》标准,预测矿井瓦斯涌出量。

经计算,矿井的绝对瓦斯涌出量为22.66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35.9m3/t。

在生产中应加强矿井的通风和瓦斯抽放,满足矿井排放瓦斯的要求。

矿井需重视通风及瓦斯管理,加强矿井通风管理工作,保证通风系统的可靠,有效,加强瓦斯含量的测定工作,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2011)的相关规定。

加强瓦斯防治工作,把瓦斯防治工作放在首位来抓。

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煤生产字[200s]150/t号对《对六盘水市煤矿2008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三岔沟煤矿2008年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0.98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9.41m3/t。

2008年的鉴定结果为低瓦斯矿井。

根据贵州省能源局[2009]252号(对六盘水市地方煤矿2009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估的批复),2009年的鉴定结果为突出瓦斯矿井,鉴定合格。

其2009年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l.12m3/min;矿井相对瓦斯涌出最9.83m3/t。

根据贵州省能源局[2010]802号(对六盘水市地方煤矿2010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估的批复),2010年的鉴定结果为突出瓦斯矿井,鉴定合格。

其2010年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6.42m3/min;矿井相对瓦斯涌出最未列数据。

根据贵州省能源局[2011]833号(对六盘水市地方煤矿2011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估的批复),2011年的鉴定结果为突出瓦斯矿井,鉴定合格。

其2011年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7.18m3/min;矿井相对瓦斯涌出最未列数据。

我矿目前未作Kl6、Kl7、K29、煤层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因此我矿严格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管理和施工。

在掘进过程中应加强通风及瓦斯检测记录,防止局部瓦斯积聚,必须关注瓦斯涌情况,根据情况采取措施。

2)瓦斯梯度

根据地质资料,推测本井田煤层瓦斯风氧化带深度为50米。

根据采掘活动的相关数据显示,同一煤层随标高的降低,瓦斯含量有增加的趋势,标高每降低100米,可燃气体含量增加4.17ml/g.r(即瓦斯增长率);瓦斯梯度为23.95m/(ml/g.r),即可燃气体每增加1ml/g.r,则标高相应降低23.95m。

在矿井投产初期,瓦斯主要来源于掘进;矿井生产中期,瓦斯涌出以回采区为主;矿井生产后期,老空区瓦斯占相当比重。

同时,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不仅瓦斯涌出量增大,而且由于来自开采层及围岩的瓦斯涌出量的增高,矿井的瓦斯平衡也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采空区瓦斯的威胁越来越严重。

矿井一般在浅部开采时,通风条件较好,瓦斯不易聚集。

但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尤其在深部,通风较困难,瓦斯易于聚集。

因此,除加强监测工作外,更应加强机械通风工作,切实加强井下通风管理及预防工作。

所以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瓦斯涌出情况,掌握本矿的瓦斯涌出规律,同时观察是否有瓦斯动力现象的发生。

3)影响瓦斯含量的地质因素

埋藏深度因素:

不同煤层瓦斯含量与埋藏深度的关系不明显,同一煤层瓦斯含量与埋藏深度的关系较为明显,随埋藏深度的增加,瓦斯含量有增加的趋势。

其它因素:

井田内在浅部由于有向斜、背斜、小断层构造发育,瓦斯含量较为复杂,因此地质构造对瓦斯含量有很大的影响,同时本井田内断层性质、节理裂隙发育程度、煤层顶底板岩性等对瓦斯含量都有一定的影响。

4)煤层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情况

本巷按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进行掘进管理,该巷掘进时沿煤层顶板顺煤层掘进,掘进过程中必须加强瓦斯管理,而且必须施工瓦斯抽放钻孔进行瓦斯抽放,确保掘进过程中的安全,一旦发现瓦斯异常,必须停止作业,进行瓦斯预测预报工作,并做好瓦斯抽放和排放工作。

煤与瓦斯突出:

本矿目前未作瓦斯突出鉴定工作,原因是矿井下没有具备采集做突出鉴定的地点即没有完整的煤层带加以鉴定。

但本矿为瓦斯等级鉴定为突出矿井,必须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管理,因此在本巷掘进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瓦斯管理。

做好“四位一体”的防突工作,确保安全掘进。

3、地质构造及巷道布置情况

1)地质构造情况

(一)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有:

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峨眉山玄武岩(P3β),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长兴组(P3c)、大隆组(P3d),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及第四系(Q)。

1)茅口组(P2m):

为一套浅海相浅灰~灰白色厚层~块状灰岩,岩溶裂隙发育。

厚度大于200m。

2)峨眉山玄武岩(P3β):

呈岩被(席)产出,厚度45-60m,局部可达110m。

岩性为深灰、深灰绿色,风化后常呈浅黄、黄褐色玄武质熔岩,时夹硅质岩、粘土岩。

下伏地层为中二叠统茅口组。

3)龙潭组(P3l):

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滨海沼泽含煤碎屑岩沉积,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灰岩和煤等组成,含煤17-20层,可采煤层5层,是本区含煤地层。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分为三个段。

与下伏峨眉山玄武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厚326~349m。

①第一段(P3l1):

以灰、深灰色中厚层燧石灰岩为主,灰岩中夹粉砂岩、粘土岩及煤组成。

含煤2层。

厚45-62m。

②第二段(P3l2):

为灰、灰绿、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砂岩、粉砂岩、粘土岩夹钙质粉砂岩、煤层,含煤10-12层,单层厚0.10-1.99m,可采煤层五层(K13、K14、K15、K16、K17)。

厚229m。

③第三段(P3l3):

由灰、深灰、灰黑色细砂岩、粉砂岩、燧石灰岩、粘土岩及煤组成。

其中夹3层灰岩,含煤3层,可采煤一层(K29)。

厚52-78m。

4)长兴组(P3c):

为灰色、深灰色薄至厚层细砂岩、粘土岩,夹钙质粉砂岩,偶夹炭质泥岩条带,东部的顶部有10cm厚的硅质岩。

厚57m,与下伏龙潭组呈整合接触。

5)大隆组(P3d):

灰、深灰色中厚层细砂岩、粉砂岩,夹薄层泥灰岩及煤线。

厚75m。

6)飞仙关组(T1f):

主要灰岩和少量泥灰岩、粉沙岩、粘土岩组成,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分为以下二段。

①第一段(T1f1):

黄灰绿色、灰绿色中厚层状粉砂质粘土岩,细砂岩夹薄层泥灰岩;顶板为中厚层砂岩,厚116m。

②第二段(T1f2):

灰绿色、黄绿色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与粘土质钙质粉砂岩、细砂岩互层;夹少量薄层灰岩。

厚450m。

7)第四系(Q):

零星分布于坡脚、低洼地带,以残积物、堆积物为主,岩性主要为浅灰色粘土、含砾粘土。

厚0~30.60m。

(二)构造

矿区位于比德向斜的西南翼北段的比德井田西端,以单斜构造为主。

地层走向北西向,倾向50-85°,倾角在10-20°之间。

断裂构造不发育,仅局部具挠曲现象。

因此,矿区构造复杂程度为简单。

(三)、煤层及煤质

(1)含煤性

含煤岩系为龙潭组,厚度326-349m,平均厚342m,其中本矿区内可采煤层6层。

可采煤层K13、K14、K15、K16、K17分布于龙潭组第二段中,K29煤层分布于龙潭组第三段中,K29煤层以下含多层不可采煤层及煤线。

矿区可采煤层有K13、K14、K15、K16、K17、K29,含煤平均厚度为10.81m,含煤系数为3.16%。

(2)可采煤层

K13煤层:

为煤矿区最上一层可采煤层,大部分为粉煤,强度低,煤层平均厚度1.55m,含夹矸0~1层,结构较简单,大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顶板:

直接顶板为砂质泥岩或细砂岩,强度较低,厚度0.3~5.60m,一般厚度5.60m。

间接顶板为粉砂岩,粉砂岩为钙、泥质胶结,较坚硬,局部地段裂隙较发育,不稳定。

厚度2.50~11.50m,一般厚度7.50m。

底板:

直接底板为泥岩,强度低,水稳性差。

厚度0.50~3.30m,一般厚度0.80m。

间接底板为细砂岩、煤层,细砂岩为泥质胶结,易风化破碎。

K14煤层:

煤层平均厚度1.82m,全区可采。

含夹矸0~2层,一般0~1层,结构简单,较稳定,属全区可采煤层。

顶板:

直接顶板为含线理状及透镜煤砂质泥岩,强度较低,易风化破碎,厚度一般3.00~6.00m,岩性及厚度较稳定。

底板:

直接底板为0.60m左右粘土岩,软弱,易风化。

间接底板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煤层。

裂隙较发育,强度小,水稳性差。

K15煤层:

煤层平均厚度2.42m,含夹矸一般0~1层,结构较简单,大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顶板:

直接顶板为0.30m左右泥岩,强度低。

间接顶板为石灰岩,坚硬。

有时变成砂岩类,局部地段裂隙发育,不很稳定,厚度12m左右。

底板:

直接底板为0.70m左右粘土岩,强度较低,水稳性差,易风化破碎。

K16煤层:

煤层平均厚度1.97m,含夹矸1~4层,一般1~3层,结构较复杂,全区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顶板:

直接顶板为黑灰色泥岩,有时含量硅质,厚度0.50m左右,强度较低,水稳性差。

间接顶板为含泥质或钙质粉砂岩夹菱铁岩条带,厚度8m左右,稳定性中等,抗压强度一般。

底板:

直接底板为深灰色泥岩,强度较低,厚度0.20~0.80m,一般0.50m左右,含大量炭化植物根部化石。

间接底板为砂岩、泥岩或煤层。

砂岩为钙、泥质胶结,抗压强度一般,易风化破碎。

K17煤层:

煤层平均厚度1.42m,全区可采。

含夹矸0~1层,结构简单,较稳定,属全区可采煤层。

顶板:

直接顶板为含线理状及透镜煤砂质泥岩,强度较低,易风化破碎,厚度一般2.00~6.00m,岩性及厚度较稳定。

底板:

直接底板为0.80m左右粘土岩,软弱,易风化。

间接底板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煤层。

裂隙较发育,强度小,水稳性差。

K29煤层:

煤层平均厚度1.32m,含夹矸0~2层,结构较简单,全区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顶板:

直接顶板为细砂岩,强度高,水稳性差。

底板:

直接底板为深灰色泥岩,强度较低,厚度0.20~0.50m,一般。

间接底板为粉砂岩。

粉砂岩为钙质胶结,抗压强度中等。

综上所述,煤矿区K13、K14、K15、K16、K17、K29煤层结构总体以较简单为主,煤层稳定类型均为较稳定型煤层。

煤层特征表

煤层

编号

煤层倾角(°)

煤层平均厚度(m)

煤层平均间距(m)

煤层结构

煤层

稳定性

顶底板岩性

顶板

底板

K13

13

1.55

12

含夹矸0~1层

较稳定

泥岩或细砂岩

泥岩

K14

1.82

一般0~1层

较稳定

泥岩

粘土岩

17

K15

2.42

一般0~1层

较稳定

泥岩

粘土岩

24

K16

1.97

一般1~3层

较稳定

粉砂岩

粘土岩

22

K17

1.42

夹矸0~1层

较稳定

泥岩

粘土岩

140

K29

1.32

含夹矸0~2层

较稳定

泥岩

粘土岩

(2)煤质

1)物理性质

各煤层均为灰黑色、黑色、粉状、粉粒状、块状为主。

断口为贝壳状、参差状。

以半暗~半亮型似金属光泽为主,少量光亮型。

2)煤岩特征

①显微煤岩特征

⑴区内主要煤层有机组分中镜质组含量在89.57~92.50%之间,惰质组在7.50~10.43%之间;镜质组以基质镜质体和均质镜质体为主,少量结构镜质体和碎屑镜质体;惰质体以半丝质体,氧化丝质体为主,次为碎屑丝质体,少量微粒体,偶见分泌体。

⑵无机组分:

以粘土矿物为主,少量石英、方解石及黄铁矿。

粘土矿物含量在4.43~15.2%之间;硫化物含量在0.60~1.66%之间;碳酸盐岩含量在0.82~1.09%之间;氧化物含量在1.80~2.39%之间。

②煤的变质程度

可采煤层镜质体最大反射率为2.97~2.99%左右,显微硬度为3.36~3.37N/mm2,变质程度为无烟煤Ⅶ1阶段。

3)化学性质

①原煤工业分析

原煤K13煤为低中灰分中硫特高热值无烟煤,K15、K16、K17、K29煤为低中灰分中硫特高热值无烟煤;K14煤为低中灰分中硫特高热值无烟煤。

②煤的灰成分分析

原煤灰分成分均以酸性成分为主,碱性成分含量较低。

各煤层二氧化硅含量最高,次为三氧化二铝及三氧化二铁,其它成分相对较低。

③煤的灰熔融性分析

矿区煤灰中含硅、铝成分高,故灰熔融点也较高。

灰熔融点软化温度(ST)均在1110℃以上,为高熔融煤灰,适合动力用煤。

④煤中有害物质

煤中有害物质主要是指煤中硫(含各种硫)、磷及氯、砷、氟等有害元素。

各层可采煤层原煤、浮煤工业分析,如下表。

从表中可知,原煤K13、K14、K15、K16、K17、K29煤层为中硫煤,煤中无机硫的含量高,有机硫的含量低。

矿区对可采煤层作了有害元素分析,据煤中磷分分级(MT/T562-1996)标准,各煤层均为低磷煤;据煤中氯含量分级(MT/T597-1996)标准,各煤层均为特低氯煤;据煤中砷含量分级(MT/T803-1996)标准,各煤层均为一级含砷煤;K13、K14、K16、K17煤层中氟含量大于120ppm。

作生活用煤时要加强空气对流,减少对人体的危害。

⑤煤中的微量元素

原煤中锗(Ge)、镓(Ga)、铀(U)、钍(Th)、五氧化二钒(V2O5)的含量均很低,达不到工业品位要求,不具开采价值。

本区浮煤回收率以K15煤为优等,K13、K14、K16、K17、K29煤层为良。

通过洗选后,各煤层均为低灰煤,低中硫煤。

4)煤类及煤的工艺性能

K13、K14煤层为中灰、中高硫、低磷、高热值无烟煤;K15、K16、K17、K29煤层为低灰、中高硫、低磷、特高热值无烟煤,适合作动力用煤和生活用煤。

(四)煤层顶、底板条件

由于掘进巷道为平硐与斜井,岩层及煤层产状在12—15○之间,加之岩层多为薄—中厚层状碎屑岩类岩石,节理发育,随着掘进工作的延伸,空顶面积逐渐增大,顶板和两帮岩石由于应力的重新分布发生某种变形,以致在某些地段出现裂缝,同时岩层的节理也在压力作用下逐渐扩大。

在此情况下,顶板岩石的完整性就被破坏,随后出现顶板的下沉弯曲,裂缝逐渐扩大,从而就可能发生岩层破裂和冒顶及危岩掉块。

为了防止掘进工作面的顶板冒落,必须使用永久支架与掘进工作面之间的距离,不得超过2米,如果顶板松软,这个距离还应缩短。

在掘进工作面与永久支架之间,必须架设临时支架。

2)巷道布置情况(见下图)

三、建立可靠独立的通风系统、抽放系统、监控系统及加强控制通风风流设施的措施

1、通风系统情况:

根据贵州省煤炭局2011年度对本矿进行瓦斯等级鉴定批复和贵州省煤田地质实验室鉴定结果,本矿属于突出矿井,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煤层自燃发火倾向为二类自燃。

根据矿井通风系统设计,(主扇采用两台D941W-1Q/2×90型防爆轴流对旋式通风机,其规格为DN1900,一台工作,一台备用。

本掘进工作面采用型号为FBDNO6.3.2×15KW的对旋式局部通风机两台从回风上山对工作面进行供风,一台工作,一台备用。

风机运转正常,风量满足全矿井需风量要求。

必须装配安全可靠的设施:

1、风井建筑一组重锤式防爆门,风机停风时能自动打开。

2、在行人通道(安全出口中)建筑一组二道正反向行人风门。

掘进工作面:

掘进通风为压入式通风,每个掘进工作面采用FBDNO6.32×15KW型局部通风机两台,一台工作,一台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