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研究进展综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27203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银花研究进展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金银花研究进展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金银花研究进展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金银花研究进展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金银花研究进展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金银花研究进展综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金银花研究进展综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金银花研究进展综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金银花研究进展综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金银花研究进展综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银花研究进展综述.docx

《金银花研究进展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银花研究进展综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银花研究进展综述.docx

金银花研究进展综述

金银花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

介绍药用金银花的本草考证、植物资源、鉴别方法及质量控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发展前景。

方法:

查阅国内研究资料并进行汇总、综述。

结果:

金银花可供药用的品种有47种且植物资源分布广泛;已发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三萜类及有机酸等,还富含挥发油;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具有抑菌、抗病毒、抗病原微生物、消炎、解热、保肝利胆、毒副等作用;在临床上有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防治SARS等应用。

结论:

应加强金银花有效成分及其构效关系、临床应用研究,充分开发利用其药用植物资源,综合利用。

关键词金银花、本草考证、植物资源、鉴别方法及质量控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产品开发综合利用。

1金银花的本草考证

金银花为清热解毒之要药。

多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或瘟病初起,疮痈疖疗以及热心泻痢等症。

诸多的本草古籍对金银花均有记载和论述,而最早对它有所记载,并出现"忍冬"字的书籍是《肘后备急方》。

1.1古代本草关于金银花名称的记载

①.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记载:

"处处有之。

藤生,凌冬不雕,故名忍冬。

"

②.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而藤左缠,故有余银、姆鸯以下诸名。

金钗股,贵其功也。

土宿真君云:

蜜桶藤,阴草也。

取其汁能伏硫制贡,故有通灵之称。

"

③.明朝刘文泰《品汇精要》中谓:

"金银花,三月开花,五出,微香,蒂带红色,花初片则白色,经一、二日则色黄,故名金银花。

"

归纳起来,金银花各种名字的产生是有缘故的。

根据原植物的生长习性命名金银花原植物的适应性很强,分布范围甚广,在较温暖地方可终年常青。

陶弘景云:

"处处皆有,似藤生,更冬不凋,故名忍冬"。

"忍冬"强调的是该植物耐寒性强,由此衍生出的其他名称还有"耐冬"、"忍寒草"等。

金银花原植物的幼茎草质、蔓生,故本草中多将其列于蔓草类,结果就有一系列带有"草"与"藤"的名称出现如"忍冬草""水杨藤""千金藤""忍冬藤""金银藤""鸳鸯草""金银花膝""银花藤""耐冬藤""忍冬"原植物在生长时。

"其藤左绕附树延蔓或价园圃墙篱之上",这应"左缠藤""左转藤""左缠""左纽""左纹藤"等名称出现的原因。

根据功效及产地等命名"通灵草"是"忍冬"的别名之一,李时珍称其"取汁能伏硫制汞,故有通灵之称",这是以功效命名的典型例证。

从清代开始,人们认识到产地不同药材的形态与质量存在着很大差异,也就将不同产地的金银花分别冠以不同的名称以资区别,如《增订伪药条辨》称:

"金银花,产XX为淮密…..XX产者曰禹密……XX产者为济银……另外."苏花""南银花""东银花"等,现在分别是指来源于XX、XX和XX等地的金银花。

根据其他原因命名"忍冬"原植物在开花时,"气甚芬芳""香闻数步"这应是"蜜杨藤""五里香""甜藤"等名出现的重要依据。

"蕊"者花也,所以"忍冬花"又"忍冬蕊""忍蕊"其他冠以花字的名称,如"环儿花","中勿花""金藤花"等,当是为了强调入药的部位。

忍冬的花期较长,采收早晚不同,药材的色译深浅不同,结果又有"银花"、"金花"等名称"。

1.2古代本草关于金银花性味、归经、主治、采收方面的记载

[性味]

①.苏敬在《唐新修本草》中云:

味甘、温,无毒。

"

②.甄权在《药性论》中云:

"辛。

"

③.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云:

"小寒,云温者,非也。

"

④.《滇南本草》记载:

性寒、味苦。

"

⑤.《本草正》记载:

"味甘,气平,其性微寒。

"

[归经]

①.《雷公炮炙药性论》记载:

"入肺经。

"

②.《得配本草》记载:

"入足阳明"、"太阴经。

"

[主治]

①.《名医别录》记载:

"主寒热身肿,久服轻身长年益寿。

"

②.甄权在《药性论》中记载:

"治腹涨满,能止气下淤。

"

③.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云:

"热毒血痢水痢,浓煎服。

"

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治飞尸遁尸,风尸沉尸,尸注鬼击,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诸恶疮,散热解毒。

"

⑤.《颠南本草》记载:

"清热、解诸疮,痈疽发背,丹流凛痈。

"

⑥.《生草药性备要》"能消痈疽疗毒,止痢疾,洗疮疙,去皮肤血热。

"

⑦.《本草备要》记载:

"养血止渴,治疥癣。

"

⑧.《XX堂随笔》"清络中风火湿热,解温疫秽恶浊邪,息肝胆浮越风阳,治痉癫痈诸旅。

"

[采收]

①.《名医别录》记载:

"忍冬,十二月采,阴干。

"

②.苏敬在《唐新修本草》中云:

"藤生,绕覆草木上。

茎苗紫褐色,宿蔓有薄皮膜之,其嫩蔓有毛。

叶似胡豆,亦上下有毛。

花白蕊紫。

今人或以络石当之,非矣。

"

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忍冬在处有之。

附树延蔓,茎微紫色,对节生叶。

叶似薛荔而青,有涩毛。

三四月开花,长寸许,一蒂两花二瓣,一大一小,如半边状,长蕊。

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

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气甚芬芳"四月采花,阴干;藤叶不拘时采,阴干。

"

1.3白古籍中记载金银花的诗词

金银赚尽世人忙,

花发金银满架香"

蜂蝶纷纷成对过,

始知物态也炎凉"

-----清.蔡淳《金银花》诗

蔡淳的诗是对金银花的名释。

声名非足羡,臭味独堪亲。

心苟能无欲,花原不累贫。

芬芳聊永日,黄白岂通神。

试煮贪泉酌,知难易性真。

----杜达《金银花》诗

杜达的诗从金,银二字入手,告诫欣赏金银花的人心地应当纯正,切不可以功,利之欲来审视此花,不然难与金银花"神交"一处,从而表露了诗人酷爱金银花的纯真心情。

[1]

二品种来源

金银花首载于陶弘景《名医别录》,名忍冬。

《中国药典》<1963年版>将忍冬作为金银花的唯一来源,1977年后各版《中国药典》根据临床疗效、地区习惯用药等综合考虑,选定了忍冬科植物忍冬,菰腺忍冬,山银花,毛花柱忍冬为金银花的原植物。

事实上,全国各地所用者远不止于此。

全世界忍冬属植物约200种,我国有98种,广布于全国各省区,而以西南部种类最多,其中可供药用的品种达47种[2]。

药典所收录金银花资源种类及分布等见如下表1。

三鉴别方法及质量控制

3.1鉴别方法取本品粉末0.2g。

甲醇5ml,放置12小时,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绿原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20ul、对照品溶液u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乙酸丁酯-甲酸-水〔7:

2.5:

2.5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在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3]。

结果见图1。

3.2质量控制金银花的抗菌有效成分以绿原酸和异绿原酸为主,药典规定绿原酸的含量不得少于1.5%。

但金银花药材中绿原酸含量极不稳定,易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据郑欣荣报道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3.2.1生物、生态因素的影响①植物体内各器官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其化学成分含量也不同。

②在不同时期采收到的花蕾中总绿原酸含量可相差50%。

因此,药材合理采收,对提高药材产量和保证质量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③生存环境对忍冬体内绿原酸动态积累同样有着重要影响。

生长在阳坡的忍冬叶、花蕾、茎和叶花混品中的绿原酸含量均高于阴坡的同类样品。

而不同产地的金银花由于生长环境的生态条件不同,其绿原酸的含量也不同。

不同物种来源的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的差异则更加显著,含量最高和最低的物种间差异达十几倍。

3.2.2提取方法的影响用传统工艺法如煮法、乙醇回流法、渗漉法等对金花中绿原酸进行提取,绿原酸得率都较低。

而经纤维素酶提取工艺处理后,能显著提高金银花提取物得率和绿原酸得率。

3.2.3加工炮制方法的影响不同加工炮制方法可直接影响金银花中绿原酸等成分的含量。

如蒸晒品绿原酸和异绿原酸含量比生晒品高,而黄酮和挥发油含量低于生晒品,阴干法含绿原酸最高,硫磺熏晒法次之,晒干法含量最低。

烘制品与生品相比,钙、铁、镁离子煎出量增高,锌、钠离子煎出量降低;绿原酸、总糖、可溶性糖含量均随温度的增高和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炭品中绿原酸含量仅为生品的1/10,鞣质含量为生品的1/2[4]。

四化学成分

金银花中的化学成分大致可分为挥发油类、黄酮类、有机酸类、醇类和微量元素等。

4.1挥发油类金银花中目前鉴定出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多达近70种,包含芳樟醇、双花醇、棕榈酸、二氢香苇醇、二十四碳酸甲酯、十八酸乙酯和棕榈酸乙酯等多种化合物。

因产地、样品的不同,化学成分存在一些差异,主要化学成分有芳樟醇。

金银花干花挥发油化学成分则以棕榈酸为主。

4.2黄酮类1949年冲七太郎首先从金银花中分离出木犀草素,1961年他又分离出忍冬苷。

金银花中还含有木犀草素7-0-ɑ-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β-D-半乳糖背、彬皮素-3-O-β-D葡萄糖昔、金丝桃苷、corymbosin和5-羟基3’4’7’三甲基黄酮。

4.3有机酸类绿原酸类化合物是金银花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绿原酸、异绿原酸和咖啡酸。

其中异绿原酸为混合物,其异构体有7种,分别为4,5-二咖啡酸酞奎尼酸、3,4-二咖啡酸酞奎尼酸、3,5-二二咖啡酸酞奎尼酸、1,3-二咖啡酸酞奎尼酜、3-阿魏酞奎尼酸、4-阿魏酞奎尼酸和5-阿魏酞奎尼酸。

另外,黄丽瑛等从金银花氯仿萃取物分离得到棕榈酸和肉豆蔻酸,毕跃峰等首次从金银花中分离得到原儿茶酸、阿魏酸、2〔E-3-乙氧基丙烯酸。

4.4其他毕跃峰等从金银花中分离出了三十五醇、二十五醇、2-〈2-丙烯氧基〉-乙醛,而金银花中还含有Fe、Mn、Cu、Zn、Ti、Sr、Mo、Ba、Cr、Pb、V、Co、Li和Ni等10多种微量元累。

目前许多关于金银花的报道都以灰毡毛忍冬作为研究材料。

2010版《中国药典》将灰毡毛忍冬收入为山银花,这就意味着许多原本作为金银花化学成分的物质需要重新被认定[5]。

五临床用途

金银花药载于《名医别录》,宋、元以后多用于临床,主治外科疮疡诸症,至清代随温病学派的发展,金银花广为应用,多种重要温病方剂均以本品为主药,此外,用于热毒血痢,疫喉肿痛,脱骨疽等多种疾病,于今则在现代药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许多用途。

5.1急性感染性疾病金银花以其清热解毒之功、广泛用于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如感冒、流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菌痢、沟端螺旋体病,急性皮肤感染等。

常用剂量12-18g,热毒甚者可达30g或更多。

常用制剂、方剂有银翘散,用于温热病初起;清营汤治咽喉肿痛;银楂芩连汤等治热血痢;无味消毒饮治疗热毒痈疮等;常用现代制剂有银黄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

5.2在防治SARS中的应用由于金银花具有广谱的抗菌抗病毒和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的作用,所以在防治SARS的工作中,金银花占了主导地位。

国家中医管理局推荐的防治"SARS"的中医处方中有一半以上的方药中,都有金银花,所以表明对本病的防治具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用"金银花20g,连翘15g,板蓝根20g,川藿香10g,防风10g,贯众15g,甘草3g。

1剂/d,连服7d,可预防SARS病的流行。

又如:

金银花20g,板蓝根20g,大青叶20g,贯众20g,野菊花20g,甘草20g。

1剂/d。

连服7d为1疗程,也可用于对SARS病毒的预防和治疗。

5.3对五官科和皮肤病感染型疾病及其炎症也有很好的效果,对妇产科、肛肠疾病等也有一定效果,特别是对各科的多种热毒、痈肿、疔疮,金银花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6]。

六药理作用

金银花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消炎、解热、保肝、抗生育、止血、免疫调节、降血脂、中枢兴奋等作用。

6.1抗病原微生物金银花对多种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体外试验表明:

金银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肺炎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亦有效。

金银花对流感病毒、孤儿病毒、疱疹病毒、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等多种病毒均有抑制作用,金银花注射液对绿脓杆菌内毒素有一定的对抗作用。

对伤寒杆菌内毒素有减毒作用。

此外,试管试验表明,金银花及其藤煎剂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

6.2消炎及解热作用金银花提取物对角叉菜、蛋清等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有抑制作用,还有明显的抗渗出和增生作用。

对金银花解热、消炎、免疫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其水煮液,口服液和注射液对角叉菜胶、三联菌苗致热有不同程度的退热作用,对蛋清、交叉菜胶、二甲苯所致水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另外,还能明显提高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巨红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从而证明临床作用为清热解毒治疗感染性疾病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而实现的。

6.3保肝利胆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金银花中的三萜皂苷对CCL4引起的小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明显减轻肝脏病理损伤的严重程度。

金银花所含绿原酸能增进大鼠胆汁分泌,黄褐毛忍冬总皂甙皮下注射能显著对抗四氯化碳,扑热息痛及D-半乳糖胺所致肝中毒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降低肝脏甘油三酯含量,明显减轻肝脏病理损伤程度。

6.4其它作用金银花有较好的抗早孕作用,腹腔注射金银花提取物有终止小鼠早、中、晚期妊娠作用。

金银花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煎剂能增加白细胞、炎性细胞的吞噬能力。

有研究表明,金银花及酒浸液对肉瘤S180及艾氏腹水癌有明显细胞毒作用。

金银花提取液口服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有轻度预防效果。

金银花具有降血脂、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止血、降压等作用。

此外,绿原酸还能轻微增强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对猫与鼠的升压作用。

6.5毒副作用金银花水浸液灌服对家兔、犬等无明显毒性反应,对呼吸、血压、尿量均无影响,小鼠皮下注射金银花浸膏的LD50为53g/kg。

灰毡毛忍冬蒸晒品无溶血性,而生晒品有溶血性。

实验研究表明,绿原酸具有致敏原作用,可引起变态反应[7]。

七.发展前景

金银花,又名忍冬花、二花等,为半常绿多年生藤本植物,是一种常用的名贵中药材。

有很强的抗菌、消炎和抗病毒作用。

因其对人体毒性低,疗效稳定,不会产生耐药性,而被誉为"天然抗生素"。

金银花也因此成为中医治疗SARS〔"非典"、"流感"等病毒病时应用最多的有效药材。

随着现代医学对金银花研究的深入,金银花的功能、用途被大大的拓宽。

目前,金银花不仅在医药化工领域中被广泛的应用,现已拓展到了金银花茶、饮料〔金银花露、金银花牙膏、香皂、香水、等保健用品,中药饲料添加剂、花卉盆景以及花卉医疗等多个领域,金银花的需求量在攀升,市场供应缺口在加大,市场价格也随之快速上扬。

进入4月份后,金银花的市场价已从去年的20-30元/kg上涨到50-60元/kg。

据业内权威人士预测:

金银花的市价很有可能达到甚至突破100元/kg的大关。

因此,了解金银花发展前景,有利于推动金银花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保护,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意义重大而深远[8]。

7.1医疗方面药用价值高金银花是属国家管理的38种名贵中药材之一。

国内数千家制药厂生产有清热解毒、消炎消肿、防癌抗癌、凉血止痢、延年益寿等卓越的医疗和保健功能;商业部中外合资开发出的金银花茶,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美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国家医学院出巨资建厂,提取金银花之绿原酸,出口每kg价高达2600美元,货源一直供不应求。

金银花味甘性寒,功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一般用量6-15g,水煎服,亦可入丸散。

7.2适应性极强易于种植金银花,它本是山野自生,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在盐碱地、沙土薄地、肥田、丘岭、地边、路旁、地堰、堤岸、房前屋后、林间都可种植,并且生长旺盛,花繁叶茂、尤其是种在山坡荒岭、水旁路边、盐碱沙土地段,不仅可获得额外的巨大经济收入。

金银花它不与其他作物争土地、争水肥,耐涝耐旱、耐热耐寒:

所以在全国各地均可种植,是一次种植受益百年的项目。

金银花耐热耐寒,耐涝耐旱。

50摄氏度的高温不死,零下46摄氏度的严寒冻不死,水浸一个月不死,大旱半年不死。

无论是盐碱沙地、肥沃良田,还是山岭薄地、土丘荒坡、路旁地堰、河边堤岸、房前屋后,果林间种都生长旺盛,枝繁叶茂。

7.3利于环境促进水土保持作用金银花枝条多,叶子密度大,郁闭快,具有良好的蓄水保土效益。

即使有较强的暴雨,经过叶面的层层截留、消除、减少了雨滴击溅作用,增加降雨入渗,使水土流失明显减少。

由于金银花的药用价值高、经济效益好,并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作用,因此,它是一种适宜山区经济开发的理想的经济作物。

金银花,主根粗壮,毛细根密如蛛网,在山区栽植除供药用外,还可用于保持水土,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在平原沙丘栽植可以防风固沙,防止土壤板结,减少灾害。

它生长泼辣,适应性非常广泛,无论山区、平原、粘壤、砂土、微酸、偏碱都能生长,金银花被列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先锋树种[9]。

7.4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显著金银花可加工产品的类型众多,产业链条长,深加工无污染,在一般情况下,种植一亩金银花,五年后,年可产干花100-150kg/亩,产值收入最低可以达3000-4500元/亩。

如果全市种植10万亩良种金银花,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为农业增加产值3-4.5亿元,不仅能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较大幅度的增加农民收入,还可直接解决10-20万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每亩1-2人,十分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通过精〔深加工,如果把金银花加工成金银花茶,每斤金银花可增值60元以上,用金银花配以适量的菊花等中药材;加工成不同类型的金银花保健饮品,每斤金银花可增值80元左右,进一步深加工成金银花露等特色保健饮料,每斤金银花的增值空间将会更大。

目前,金银花的供需状况是:

全国金银花的年生产能力一直在500万kg上下徘徊,而国际、国内市场的实际需求量至少是2000万kg,而且需求量还在不断的增加,因此,发展金银花产业市场风险小,前景看好[8]。

参考文献:

1、王飞.忍冬属两种药用植物的生药学研究.XX中医院硕士学术论文.2005

2、石任兵,陆蕴如.我国药用金银花资源、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中国药学杂志;1999<11>.第34卷第11期;725

3、中华人民XX国药典〔2010版第一部;205

4、刘雄,高建德.XX中医学院学报,金银花质量控制、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2006<8>第23卷第4期

5、李建军、李军芳等.金银花研究进展概述.生物学教学.2012.年〔第37卷第6期

6、何显忠,兰荣德.金银花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时珍国医国药.2004.第15卷第.12

7、葛冰,卢向阳,易克等.金银花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及其应用.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0<10>.第23卷第5期

8、XX金银花研究中心

9、胡普辉,杨雪红.中国金银花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XX农业科学.200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