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式作文范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38013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片段式作文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片段式作文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片段式作文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片段式作文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片段式作文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片段式作文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片段式作文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片段式作文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片段式作文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片段式作文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片段式作文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片段式作文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片段式作文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片段式作文范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片段式作文范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片段式作文范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片段式作文范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片段式作文范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片段式作文范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片段式作文范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片段式作文范文.docx

《片段式作文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片段式作文范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片段式作文范文.docx

片段式作文范文

片段式作文范文

【篇一:

写片段作文的要求】

写片段作文的要求

同学,你喜欢写作文吗?

你练习过写片段作文吗?

写片段作文,就是在练习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之前,就人、事、景、物的某个断面或局部进行的单项写作训练。

例如写事件的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写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活动;写场景的一个角落、一个镜头;写物体的形状、色彩、方位、陈设;写动物的样子、特征、动作,等等。

经常练习写片段作文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还能为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的大作文积累素材,练好扎实的写作基本功。

那么,写好片段作文的要求是什么呢?

(一)要把内容写得具体

“空洞无物”是一些同学在作文中常犯的毛病,有的同学无论是叙述一人一事,还是描写一景一物都喜欢笼统地叙述,用一些大词概括,这样,写出的作文就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片段作文训练,就要求我们如实地描写所见、所闻、所感,把内容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要把作文内容写得具体,必须细致观察事物,这和写生一样。

写生是把眼睛看到的东西用笔描绘出来。

我们用语言描述事物也是这样。

首先要用眼睛抓住事物的特征,而且要认真地看,确实认识了才能动笔写。

只有观察得全面、细致,才会写得具体、真切。

因此,我们练习写片段作文,首先要学会并掌握观察的方法。

应当怎样观察事物呢?

被观察的事物不同,观察的重点也不相同。

观察人,重点要看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如:

两个红军战士

吹笛子的是一位老红军。

他坐在石头上,赤着脚,身上的衣服很破了,腰里挂着驳壳枪,帽子上的五角星红得十分鲜艳。

他颧骨很高,额上的皱纹很深,浓浓的眉毛下面,一双眼睛特别有神。

一位十几岁的小红军偎依在他的身旁,右手托着下巴,侧着耳朵倾听。

小红军也赤着脚,衣服也很破,搂着一支跟他差不多高的步枪。

这篇文章运用细节描写,勾勒出一老一少两位红军战士的神态。

描写得简练、生动,富于生活感。

阅读这段文字以后,这两位英雄的战士就仿佛浮现在我们眼前一样。

作者为什么能描写得这样形象逼真呢?

这是由于作者在仔细观察他们的容貌、服饰、举止、神态等方面,抓住了他们的一些特点,又如实地描写出来。

你瞧,战士们的衣服“很破”,“腰里挂着驳壳枪”,表明他们的生活很艰苦,经受了战火的考验;老红军的“眼睛特别有神”,表露出他对胜利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小红军“右手托着下巴,侧着耳朵倾听”,好像那悠扬的笛声,引起他对无限美好未来的憧憬。

作者观察了人物的整体形象,又观察到了人物的细节特征,才描写得这样感人至深。

观察一个人,除了观察人物的外貌、服饰外,还要重点注意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

要多侧面、多角度地观察一个人,抓住特征表现出来,才能把人物形象写得丰满,性格突出,给人的印象更深刻,更鲜明。

观察事,重点要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

如:

忆铁人

一天,他带我到家属基地去。

刚踏进托儿所外门,就听见哇哇的哭声。

铁人急步推开保育室的门进去,只见一个小娃正坐在地上哭鼻抹泪。

铁人提高声音问:

“阿姨呢?

”一个敦实淳朴的中年职工家属,抱着个孩子匆匆走来。

铁人激动地批评她:

“钻工们在一线苦战,你却任由他们的孩子哭?

?

?

”她望着铁人,不做声,不辩解。

?

?

赶我们回去的时候,一位干部随车到前边办点事。

当他到了地点下车时,说:

“老铁同志,刚才你批评的那个阿姨是个好同志。

她抱的是别人的孩子,坐在地上哭的那个娃,倒是她的亲骨肉咧!

”铁人睁大了眼:

“噢?

?

?

咳!

”他向司机喊道:

“掉头,回去!

”小车急扭过去,冲向托儿所。

一下车,铁人就闯进门,四下找着,发现那小娃已洗净了泪眼,正坐在小凳上抱着球玩。

他一把把娃娃举起来看着,看着,紧紧地搂在胸前。

这篇短文记叙了铁人视察托儿所的一件事,表现了铁人关心群众,勇于承认错误,严格要求自己的高尚品质。

先写铁人批评阿姨任石油工人孩子哭;次写铁人领悟到错怪了阿姨的心境;最后写铁人再次前去看孩子和阿姨。

作者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的顺序观察和写作,事情的前因后果十分清楚、明白。

叙事离不开写人,只有细致地写出人物的活动,才能把故事写得有血有肉,具体生动。

你看,当铁人明白批评错了阿姨以后,作者观察了铁人的神态和语言,刻画他“睁大了眼睛”,展现出铁人恍然大悟的神情:

“噢?

?

咳!

”仅两个字的语言描写,突出了铁人是多么内疚啊!

这个实例使我们懂得,观察一件事,要调查研究它的全过程。

细看故事是怎样发生的,怎样发展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既要观察事情的进程,又要观察人物的表现。

一件事写得生动感人,是与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分不开的。

观察环境,重点还要看各种陈设、建筑位置、物体的轮廓和构造。

如:

三味书屋

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上的古树底下有一只梅花鹿。

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照老样子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

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的那张是鲁迅用过的。

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

《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

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具体、真切呢?

这是由于作者身临其境地进行了认真地观察,所以才能具体如实地写出来。

观察环境,还要按照方位,有一定的顺序。

这段文字先写书屋正中,墙上有一幅画,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再写四面是学生的书桌;最后写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书桌。

全段仅用六句话,就把鲁迅小学时候学习的环境,交待得一清二楚。

观察环境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或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或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或从中间到四周,或从四周到中间。

不管按照什么顺序观察,都要抓住环境特点,确定好观察点,按照空间位置的顺序仔细看,才能把环境写得既有条理,又形象逼真,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观察景物,要看清景物的形状、色彩和动态。

世上千景万物,总各有一定的样子,具有不同的色彩,而它们的姿态又是各式各样的。

如:

小城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

初夏,桉树叶子发散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

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从天际飘来的一片片红云中。

小城的花园更美。

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

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阳光,挡风雨。

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

这段景物描写,就像是一幅恬静优美的风景画,使我们受到强烈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小城多美,多么可爱啊!

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作者描绘了树木的颜色、形状和动态。

你看,“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从天际飘来的一片红云中。

”用“红云”作比,贴切地写出了凤凰树花的颜色和形状;用“热闹,笼罩,飘来”等词,形象地勾勒了凤凰树花盛开时的动态。

你再看,“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阳光,挡风雨。

”用“绿绒大伞”作比,把榕树的颜色、形状描绘得十分形象;而“密不透风”,则夸张地写出了树叶的茂密。

“撑开”,准确而鲜明地写出了榕树的姿态。

由于作者观察得精细,抓住了小城景物特征——凤凰树花和榕树的特征,才把小城的景物写得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使人产生“人在画中”的感触。

观察描写景物,还应该把自己的体验写进去。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嘴尝,用手摸,用这五种器官观察、体验,能多角度、多侧面地接受信息,把观察、体验到的景物全面地、真实地描绘出来。

除注意观察环境、观察景物外,还要注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环境、景物的不同变化。

同一环境、景物,春、夏、秋、冬,各不相同;早上、中午、晚上、夜间,也不一样;而在风、雪、雨、雾、霜中,更有差异。

从上面讲的看来,必须在平日养成观察的习惯,并且善于观察。

只有在生活中,时时、事事、处处都注意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才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把文章写得具体、形象、生动。

(二)叙事要做到条理清楚

“言之有序”,是写好片段作文的第二个要求。

一个片段是由一个个句子组成的。

片段要一句一句地叙述,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要有一定的顺序,条理要清楚。

写人叙事的片段,可以采取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

总述部分,可以对所写的人和事先做总的叙述和介绍,使读者先对人和事有个完整的印象,然后再举出实例,具体加以介绍和叙述。

如:

推车

王小刚同学是个助人为乐学习雷锋的好孩子。

有一天放学后,他背着书包走在马路上,看见有位农民伯伯吃力地拉着一辆满载蔬菜的车,慢慢地在上坡。

王小刚三步并做两步地跑过去,把书包挂在后车帮上,弓着背、弯着腰,猛地一推后槽帮,那车轱辘突然陷进了一块小洼地,一动也不动。

小刚抬起头,看了农民伯伯一眼,大声喊:

“一、二、三!

”猛地一使劲,车又平缓地上了路。

农民伯伯望着小刚涨红的面孔,感激地说:

“谢谢你!

”小刚摆摆手,背起书包回家了。

这段文字的开头,先用一句话对王小刚做了总的介绍。

这样,我们就对王小刚有了总的印象:

助人为乐。

他到底怎样助人为乐呢?

接下去,叙述了一件具体事情,采取了先总后分的写法。

总述,要写得概括,一般可用二三句话点明总的情况;分述,要具体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把人物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一具体地写出来。

写出事情的特点、人物的特征,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为了表达的需要,也可颠倒总述、分述的位置,先分述,再总述。

写人的片段离不开写事,因此可以按照事情发生先后的顺序叙述。

雨夜

夜很深了,周总理还在灯下紧张地工作。

突然一阵雷声,下起大雨来了。

不一会儿,邓妈妈一手打着雨伞,一手拿着雨衣,来到小郭站岗的地方。

邓妈妈对小郭说:

“总理让我给你送雨衣来了,快披上吧。

邓妈妈帮小郭披上了雨衣,又说:

“总理让我告诉你,打雷下雨的时候,不要站在大树下。

”小郭听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记叙了敬爱的周总理让邓妈妈送雨衣给警卫战士小郭,并叮嘱小郭,打雷时,不要站在树下。

这篇短文,为什么脉络写得那么清楚、有条有理呢?

这是因为作者严格地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顺序,一步步地有条理地写出来的。

按照顺序写,动笔之前,应该反复考虑文章的内容,什么先写,什么后写,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段与段之间怎样过渡,怎样照应,文章的脉络要理得一清二楚,然后再动笔写。

状物的片段,还要特别注意描写顺序,使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凑,意思连贯。

如:

我的“小花鹿”

小花鹿可真讨人喜欢。

圆圆的脑袋上,一对粉红色的小耳朵向上竖着,仿佛在倾听周围的动静。

脸上嵌着两只明亮的眼睛,透蓝的眼眶里,那圆溜溜的黑眼珠还真有神采呢!

一张小嘴微微撅着,像是要跟我说话。

“小花鹿”的身体是桔黄色的,上面还有大红色的梅花斑纹。

它那条又小又短的尾巴向上翘着,显出一副调皮的样子。

我在它的脖子上系了一条绿丝带,打了个蝴蝶结。

这一下,它变得更加神气和漂亮了。

它整天静静地蹲在我的写字台上。

这是一段状物的文字。

状物,就是对动物、植物、器具、建筑等做具体生动的描摹,类似美术中的素描或写生。

这段文字,先写小花鹿的脑袋,再写身体,接着写尾巴,最后写脖

子上的装饰物。

而脑袋,又是依照耳朵——眼睛——嘴的顺序从上到下写的,句与句之间衔接得也很紧凑,条理分明,丝丝入扣。

写景状物,要紧的是抓住特征,有条不紊,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以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受。

通过以上实例分析,我们可以领悟到,写好任何一个片段,重要的是要按照顺序观察,按照顺序描述,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有条理。

(三)围绕中心展开段落

一篇文章,从开头到结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每个段落,都紧紧围绕中心意思展开。

一段文章,实际就是一篇文章的雏形。

每个段落,都有各自不同的中心。

这一段文字,就是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的。

凡是中心明确的段落,人们读后就能抓住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而中心模糊的段落,材料必然组织得紊乱,使人读了不知所以然,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淡漠了。

一个段落的结构,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

段的中心,段的展开,段的收笔。

段的中心,往往用一句话来概括,点明本段的主要意思、写作重点和范围。

全段围绕这句话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展开段落。

段的收笔,指的是一个段落的结束句。

这些段落,中心句写在开头,开宗明义指示读者。

下面内容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

松鼠

松鼠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

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树干,它就躲在树枝底下,或者连蹦带跳地逃到别的树上去。

晴朗的夏夜,松鼠喜欢在树上高兴地跳着叫着,互相追逐。

它们好像怕强烈的阳光,白天常常躲在窝里歇凉;只有树枝被风刮得乱摇晃的时候,它们才到地面上来,但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

这段话讲的是松鼠的生活习性。

全段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段落的中心句,它揭示了全段的主要内容,规定了所叙述的范围。

段的展开部分,具体描述了松鼠“怕人”,喜欢“跳着叫着”、“怕阳光”、“不接近人的住宅”等几方面特点。

由此可见,段的展开部分写什么,怎么写,都要围绕段的中心进行叙述。

只有这样,才能既突出了段的中心,又能叙述具体。

有些段,中心句写在段的中间。

这种中心句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如:

南京长江大桥

清晨,我来到南京长江大桥。

今天的天气格外好,天空飘着朵朵白云。

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

波涛滚滚的江水中九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

正桥连接着22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桥上面。

大桥分为两层。

底下一层是火车道,铺着双轨;上面一层是公路,公路两边是人行道。

宽阔的公路上,行人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

这段话的中心是:

“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

”它夹在八句话的中间,把本段自然分为两个层次。

前一个层次,依次交待了人物、时间、地点;后一个层次,具体叙述大桥究竟怎样“壮丽”。

中心句把两层意思巧妙地连接起来了。

【篇二:

写片段作文的要求】

小学片段作文指导

写片段作文的要求

同学,你喜欢写作文吗?

你练习过写片段作文吗?

写片段作文,就是在练习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之前,就人、事、景、物的某个断面或局部进行的单项写作训练。

例如写事件的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写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活动;写场景的一个角落、一个镜头;写物体的形状、色彩、方位、陈设;写动物的样子、特征、动作,等等。

经常练习写片段作文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还能为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的大作文积累素材,练好扎实的写作基本功。

那么,写好片段作文的要求是什么呢?

(一)要把内容写得具体

“空洞无物”是一些同学在作文中常犯的毛病,有的同学无论是叙述一人一事,还是描写一景一物都喜欢笼统地叙述,用一些大词概括,这样,写出的作文就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片段作文训练,就要求我们如实地描写所见、所闻、所感,把内容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要把作文内容写得具体,必须细致观察事物,这和写生一样。

写生是把眼睛看到的东西用笔描绘出来。

我们用语言描述事物也是这样。

首先要用眼睛抓住事物的特征,而且要认真地看,确实认识了才能动笔写。

只有观察得全面、细致,才会写得具体、真切。

因此,我们练习写片段作文,首先要学会并掌握观察的方法。

应当怎样观察事物呢?

被观察的事物不同,观察的重点也不相同。

观察人,重点要看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如:

两个红军战士

吹笛子的是一位老红军。

他坐在石头上,赤着脚,身上的衣服很破了,腰里挂着驳壳枪,帽子上的五角星红得十分鲜艳。

他颧骨很高,额上的皱纹很深,浓浓的眉毛下面,一双眼睛特别有神。

一位十几岁的小红军偎依在他的身旁,右手托着下巴,侧着耳朵倾听。

小红军也赤着脚,衣服也很破,搂着一支跟他差不多高的步枪。

这篇文章运用细节描写,勾勒出一老一少两位红军战士的神态。

描写得简练、生动,富于生活感。

阅读这段文字以后,这两位英雄的战士就仿佛浮现在我们眼前一样。

作者为什么能描写得这样形象逼真呢?

这是由于作者在仔细观察他们的容貌、服饰、举止、神态等方面,抓住了他们的一些特点,又如实地描写出来。

你瞧,战士们的衣服“很破”,“腰里挂着驳壳枪”,表明他们的生活很艰苦,经受了战火的考验;老红军的“眼睛特别有神”,表露出他对胜利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小红军“右手托着下巴,侧着耳朵倾听”,好像那悠扬的笛声,引起他对无限美好未来的憧憬。

作者观察了人物的整体形象,又观察到了人物的细节特征,才描写得这样感人至深。

观察一个人,除了观察人物的外貌、服饰外,还要重点注意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

要多侧面、多角度地观察一个人,抓住特征表现出来,才能把人物形象写得丰满,性格突出,给人的印象更深刻,更鲜明。

观察事,重点要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

如:

忆铁人

一天,他带我到家属基地去。

刚踏进托儿所外门,就听见哇哇的哭声。

铁人急步推开保育室的门进去,只见一个小娃正坐在地上哭鼻抹泪。

铁人提高声音问:

“阿姨呢?

”一个敦实淳朴的中年职工家属,抱着个孩子匆匆走来。

铁人激动地批评她:

“钻工们在一线苦战,你却任由他们的孩子哭?

?

?

”她望着铁人,不做声,不辩解。

?

?

赶我们回去的时候,一位干部随车到前边办点事。

当他到了地点下车时,说:

“老铁同志,刚才你批评的那个阿姨是个好同志。

她抱的是别人的孩子,坐在地上哭的那个娃,倒是她的亲骨肉咧!

”铁人睁大了眼:

“噢?

?

?

咳!

”他向司机喊道:

“掉头,回去!

”小车急扭过去,冲向托儿所。

一下车,铁人就闯进门,四下找着,发现那小娃已洗净了泪眼,正坐在小凳上抱着球玩。

他一把把娃娃举起来看着,看着,紧紧地搂在胸前。

这篇短文记叙了铁人视察托儿所的一件事,表现了铁人关心群众,勇于承认错误,严格要求自己的高尚品质。

先写铁人批评阿姨任石油工人孩子哭;次写铁人领悟到错怪了阿姨的心境;最后写铁人再次前去看孩子和阿姨。

作者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的顺序观察和写作,事情的前因后果十分清楚、明白。

叙事离不开写人,只有细致地写出人物的活动,才能把故事写得有血有肉,具体生动。

你看,当铁人明白批评错了阿姨以后,作者观察了铁人的神态和语言,刻画他“睁大了眼睛”,展现出铁人恍然大悟的神情:

“噢?

?

咳!

”仅两个字的语言描写,突出了铁人是多么内疚啊!

这个实例使我们懂得,观察一件事,要调查研究它的全过程。

细看故事是怎样发生的,怎样发展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既要观察事情的进程,又要观察人物的表现。

一件事写得生动感人,是与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分不开的。

观察环境,重点还要看各种陈设、建筑位置、物体的轮廓和构造。

如:

三味书屋

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上的古树底下有一只梅花鹿。

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照老样子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

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的那张是鲁迅用过的。

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

《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

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具体、真切呢?

这是由于作者身临其境地进行了认真地观察,所以才能具体如实地写出来。

观察环境,还要按照方位,有一定的顺序。

这段文字先写书屋正中,墙上有一幅画,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再写四面是学生的书桌;最后写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书桌。

全段仅用六句话,就把鲁迅小学时候学习的环境,交待得一清二楚。

观察环境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或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或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或从中间到四周,或从四周到中间。

不管按照什么顺序观察,都要抓住环境特点,确定好观察点,按照空间位置的顺序仔细看,才能把环境写得既有条理,又形象逼真,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观察景物,要看清景物的形状、色彩和动态。

世上千景万物,总各有一定的样子,具有不同的色彩,而它们的姿态又是各式各样的。

如:

小城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

初夏,桉树叶子发散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

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从天际飘来的一片片红云中。

小城的花园更美。

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

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阳光,挡风雨。

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

这段景物描写,就像是一幅恬静优美的风景画,使我们受到强烈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小城多美,多么可爱啊!

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作者描绘了树木的颜色、形状和动态。

你看,“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从天际飘来的一片红云中。

”用“红云”作比,贴切地写出了凤凰树花的颜色和形状;用“热闹,笼罩,飘来”等词,形象地勾勒了凤凰树花盛开时的动态。

你再看,“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阳光,挡风雨。

”用“绿绒大伞”作比,把榕树的颜色、形状描绘得十分形象;而“密不透风”,则夸张地写出了树叶的茂密。

“撑开”,准确而鲜明地写出了榕树的姿态。

由于作者观察得精细,抓住了小城景物特征——凤凰树花和榕树的特征,才把小城的景物写得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使人产生“人在画中”的感触。

观察描写景物,还应该把自己的体验写进去。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嘴尝,用手摸,用这五种器官观察、体验,能多角度、多侧面地接受信息,把观察、体验到的景物全面地、真实地描绘出来。

除注意观察环境、观察景物外,还要注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环境、景物的不同变化。

同一环境、景物,春、夏、秋、冬,各不相同;早上、中午、晚上、夜间,也不一样;而在风、雪、雨、雾、霜中,更有差异。

从上面讲的看来,必须在平日养成观察的习惯,并且善于观察。

只有在生活中,时时、事事、处处都注意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才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把文章写得具体、形象、生动。

(二)叙事要做到条理清楚

“言之有序”,是写好片段作文的第二个要求。

一个片段是由一个个句子组成的。

片段要一句一句地叙述,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要有一定的顺序,条理要清楚。

写人叙事的片段,可以采取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

总述部分,可以对所写的人和事先做总的叙述和介绍,使读者先对人和事有个完整的印象,然后再举出实例,具体加以介绍和叙述。

如:

推车

王小刚同学是个助人为乐学习雷锋的好孩子。

有一天放学后,他背着书包走在马路上,看见有位农民伯伯吃力地拉着一辆满载蔬菜的车,慢慢地在上坡。

王小刚三步并做两步地跑过去,把书包挂在后车帮上,弓着背、弯着腰,猛地一推后槽帮,那车轱辘突然陷进了一块小洼地,一动也不动。

小刚抬起头,看了农民伯伯一眼,大声喊:

“一、二、三!

”猛地一使劲,车又平缓地上了路。

农民伯伯望着小刚涨红的面孔,感激地说:

“谢谢你!

”小刚摆摆手,背起书包回家了。

这段文字的开头,先用一句话对王小刚做了总的介绍。

这样,我们就对王小刚有了总的印象:

助人为乐。

他到底怎样助人为乐呢?

接下去,叙述了一件具体事情,采取了先总后分的写法。

总述,要写得概括,一般可用二三句话点明总的情况;分述,要具体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把人物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一具体地写出来。

写出事情的特点、人物的特征,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为了表达的需要,也可颠倒总述、分述的位置,先分述,再总述。

写人的片段离不开写事,因此可以按照事情发生先后的顺序叙述。

雨夜

夜很深了,周总理还在灯下紧张地工作。

突然一阵雷声,下起大雨来了。

不一会儿,邓妈妈一手打着雨伞,一手拿着雨衣,来到小郭站岗的地方。

邓妈妈对小郭说:

“总理让我给你送雨衣来了,快披上吧。

邓妈妈帮小郭披上了雨衣,又说:

“总理让我告诉你,打雷下雨的时候,不要站在大树下。

”小郭听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记叙了敬爱的周总理让邓妈妈送雨衣给警卫战士小郭,并叮嘱小郭,打雷时,不要站在树下。

这篇短文,为什么脉络写得那么清楚、有条有理呢?

这是因为作者严格地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顺序,一步步地有条理地写出来的。

按照顺序写,动笔之前,应该反复考虑文章的内容,什么先写,什么后写,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段与段之间怎样过渡,怎样照应,文章的脉络要理得一清二楚,然后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