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38302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选择题

1.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到江北抢夺民船。

宋军伏击,“忽放一霹雳砲,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金军大败。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B.火药技术在南宋时开始用于军事战争

C.西方火炮的传入增强了南宋军事力量D.火药已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2.下表为不同文献对某一事物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北宋)朱彧《萍洲可谈》

“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罗盘)而行……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

A.指南针在航海中普及较快B.指南针最早出现于宋代

C.宋代中国航海业高度发达D.宋代指南针应用于海航

3.宋代苏颂受皇命研制新浑天仪,召集翰林院天文院、太史局等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调用在政府内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组建天祐浑天仪象所,历时三年研制成功,铸铜水运仪象台。

这反映了宋朝(  )

A.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实施B.发展科技服务于农牧业生产

C.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D.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4.《史记·天官书》专门记载天象、星占,在其全部309条占文中,关于用兵的124条,关于年成丰歉的49条,关于皇族和大臣行为的26条,这三项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二。

由此判断当时天文学的发展(  )

A.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B.缺乏系统的天象观测

C.科学性受政治因素影响D.被用来决定战争的胜负

5.某史评曾谈道:

“它成书于战国晚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它所包括的《灵枢》和《素问》是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它为中医学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中的“它”是(  )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6.下面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表,从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古代科技(  )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9

A.成果大多与农业相关B.重视经验实用性强

C.不重视对自然的探求D.长时期领先于世界

7.某同学在课外阅读中发现有一部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了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世态人情。

这部作品最有可能是(  )

A.《老子》  B.《孟子》  

C.《诗经》  D.《离骚》

8.“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的氛围中,他狂放不受拘束的纯真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

当然,他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他”是(  )

A.屈原B.李白C.杜甫D.柳永

9.古代中国的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文学形式,某种文学形式有较为灵活的句式,多具有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往往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

该文学形式的代表作家是(  )

A.屈原  B.李白  C.杜甫  D.辛弃疾

10.白蛇传的故事由来已久,又几经演变。

从故事主人公身份上看,在唐宋传奇、宋元话本里,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仕宦之子,就是将门之后,而到了明代拟话本里,主人公却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

这主要反映了(  )

A.白蛇传故事的广泛传播B.文化专制的强化

C.官本位思想的深入发展D.市民阶层的崛起

11.被誉为“立足于人间社会,以基本写实的方式来描写家庭生活、婚姻、男女感情,并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作品”的是(  )

A.《三国演义》B.《水浒传》

C.《西游记》D.《红楼梦》

12.有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以一对贵族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中心,描写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当时社会种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及其日益衰亡的历史趋势。

这部古典小说是(  )

A.《水浒传》B.《红楼梦》

C.《聊斋志异》D.《儒林外史》

13.鲁迅在评古代某一名著时认为:

“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鲁迅评论的名著是(  )

A.《三国演义》B.《水浒传》

C.《红楼梦》D.《西游记》

14.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从远古时期的刻画陶符,到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精书,汉字沿着它自己的文化脉络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传遍了世界。

其中,甲骨文盛行于(  )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

15.据《资治通鉴》记载:

“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曰: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时穆宗荒纵,为之改容,悟其笔谏也。

”柳公权擅长的书法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16.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前为书法的自发阶段,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重需求),魏晋以后为书法的自觉阶段,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重追求),书法艺术有这样的发展的主观原因是(  )

A.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B.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

C.中国汉字的发展和魅力D.东方审美情趣的影响

17.初唐一著名书法家,尤擅正书,独成一体,开颜柳先河,声名远播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该书法家最有可能是(  )

A.王羲之B.欧阳询

C.张旭D.颜真卿

18.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不重形似,有着突出的内在精神美,呈现出一种静穆、玄淡、中庸柔和之美。

以下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有误的是(  )

A.注重个人主观性情抒发B.深受儒学、道家思想影响

C.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D.重在表达个人的政治理念

19.下图为清中期杰出画家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图》。

画面简洁,三五枝竹竿依着瘦石一块神态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

该画作(  )

A.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B.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

C.抒发风神消散的傲世风骨D.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

20.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原来以唱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乾隆五十五年(1790)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国剧。

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到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贴近生活,联系百姓B.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C.博采众长,兼收并蓄D.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项数

22

25

25

9

25

7

材料二 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

……中国拥有“四大发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看风水亦可导航;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

材料三 中国古代各时期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表(部分)(%)

朝代

北宋

南宋

明朝

清朝

理论类

4

9

16

30

实验类

12

10

3

1

技术类

84

81

81

69

——李思孟《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

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当时我国是“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

分析说明四大发明没有起到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两宋与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征。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1)请把四幅图片所反映的两种诗歌风格归类,并说明两种风格各自的特点。

(2)图2、4中诗人作品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

为什么?

(3)图1、2和图3、4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中的哪两个时期?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书画同源”的说法。

中国书画的确是一对孪生姊妹,她们以独特的风采,跻身于世界艺林,充满魅力。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画人物时,常常数年不点眼睛,人问其故,答曰:

“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注:

阿堵:

六朝口语,意为‘这’‘这个’)之中。

”这个故事,道出了中国书画的魅力所在——“传神”,就是注重、追求表现精神面貌。

“以形写神”,乃至“得意忘形”,形成了中国书画的发展形式与传统特色。

材料二 观察下面人物和中国古代书法作品(摹本)图

(1)根据材料一,以汉字的起源说明“书画同源”的依据。

中国书画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这是哪一朝代哪位著名书法家的作品?

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这位书法家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该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由材料不能推断出火药的广泛应用,因此不能说明当时进入热兵器时代,故A项错误;由材料不能推断出,南宋之前火药技术是否已经用于军事战争,没有体现出“开始”,故B项错误;由材料不能推断出该火炮是否来自西方,故C项错误;材料“忽放一霹雳砲”,导致“金军大败”,说明火药已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故D项正确。

答案:

D

2.解析: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能说明指南针已经使用,不能说明“普及”,故A项错误;同时材料对指南针的记录没有说明其首次性,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船已使用指南针,却不能说明宋代的航海业发展情况,故C项错误;两则材料均有船上使用指南针的记录,说明宋代指南针在航海中有应用,故D项正确。

答案:

D

3.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宋代研制新浑天仪时,既召集从事天文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又调用在政府内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参与,最终将仪器研制成功,这反映了宋朝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实施,故选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宋朝发展科技服务于农牧业生产,故B项错误;仅从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宋朝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和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A

4.解析:

主要服务于农业与材料“关于用兵的124条”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星占的内容、范围,与天象观测手段无直接关联,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关于用兵的124条,关于年成丰歉的49条,关于皇族和大臣行为的26条,这三项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二”,星占的政治、经济、军事占总数三分之二,表明当时的天文学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故C项正确;被用来决定战争的胜负,该项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

C

5.解析: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故A项正确;《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故B项错误;《齐民要术》成书于南北朝时期,故C项错误;《本草纲目》成书于明朝,故D项错误。

答案:

A

6.解析:

据材料表格可以看出,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农学、水利成果比例相对高,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都与农业相关,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直接信息,看不出重经验,实用性强,故B项错误;材料中天文、地学能看出对自然的探求,故C项错误;没有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对比,所以看不出长期领先世界,故D项错误。

答案:

A

7.解析:

《老子》和《孟子》主要讲述作者自己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主题无关,故排除A、B两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多方位反映了西周社会状况,故C项正确;《离骚》为楚辞,描述战国时期楚国相关内容,故排除D项。

答案:

C

8.解析:

“他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可以判断是唐朝大诗人李白,A、C、D项错误,故B项正确。

答案:

B

9.解析:

根据“有较为灵活的句式,多具有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往往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可知该文学形式为楚辞。

屈原是楚辞的代表性作家,其作品《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A项正确;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并不具有地方特色,故B项错误;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对仗工整,故C项错误;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人,其词并不具有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故D项错误。

答案:

A

10.解析:

白蛇故事的广泛与故事主人公的变化之间没有任何的关联,故A项错误;主人公身份从官宦子弟和将门之后变为“生药铺主管”与文化专制的加强没有任何关联,故B项错误;主人公身份从官宦子弟和将门之后变为“生药铺主管”,这很明显是传统的官本位意识在逐渐淡薄,故C项错误;主人公社会身份的下移,正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市民阶层不断崛起的产物,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解析:

《三国演义》主要描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故A项错误;《水浒传》主要描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聚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故B项错误;《西游记》主要讲述了大唐高僧玄奘去西天取经,师徒四人一路降妖伏怪、历经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的故事,故C项错误;《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解析:

从“贵族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悲剧”和“社会日益衰亡的历史趋势”中可以推导是选B。

答案:

B

13.解析:

《三国演义》中没有神魔,故A项错误;《水浒传》没有神魔内容,故B项错误;《红楼梦》的内容与材料“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西游记》写的是神魔、精魅之事,故D项正确。

答案:

D

14.解析:

中国汉字成熟的标志是甲骨文,成于商代,发展于周。

答案:

A

15.解析:

秦始皇实行“书同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小篆,故A项错误;根据“心正则笔正”并结合所学可知柳公权擅长楷书,人称柳体,故B项正确;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与材料“心正则笔正”不符,故C项错误;草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16.解析:

书法艺术由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重需求),到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重追求)的主观原因是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是客观条件,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中国汉字的发展和魅力是客观存在的,故C项错误;东方审美情趣魏晋南北朝以前也有,故D项错误。

答案:

B

17.解析:

材料强调“初唐一著名书法家”。

王羲之是西晋书法家,故A项错误;欧阳询是初唐书法家,“尤擅正书,独成一体,开颜柳先河”,故B项正确;张旭擅长草书,而非正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开颜柳先河”,因此与颜真卿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18.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不重形似,有着突出的内在精神美,呈现出一种静穆、玄淡、中庸柔和之美”可知注重个人主观性情抒发符合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不重形似,有着突出的内在精神美,呈现出一种静穆、玄淡、中庸柔和之美”可知深受儒学、道家思想影响,符合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不重形似,有着突出的内在精神美,呈现出一种静穆、玄淡、中庸柔和之美”可知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符合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不重形似,有着突出的内在精神美,呈现出一种静穆、玄淡、中庸柔和之美”可知重在表达个人的政治理念不符合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19.解析:

《竹石图》所展示出来的意境可以看出此画属于文人画,风俗画才是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故A项错误;材料“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体现的是写意画,故B项错误;写意画注重个性的表达,有抒情达意的特点,故C项正确;此画属于写意画,注重写意传神,而不是写实描绘,故D项错误。

答案:

C

20.解析:

京剧不属于民间通俗艺术,没有体现出其联系百姓,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京剧文武兼修,故B项错误;材料中京剧“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国剧”,得到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鼓励,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21.

(1)领域:

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

原因:

古代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因此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科技能够得到发展。

(2)走向世界的四大发明;《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奠基之作。

(任举两例即可);原因:

农业文明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的。

(3)特征:

两宋与明清时期的技术成果都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的实验成果减少;明清时期科技理论成果比重上升。

22.

(1)图1、4反映的是诗歌中的现实主义风格;图2、3反映的是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现实主义风格的特点是以现实社会为素材,深沉、悲壮、凝重,而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则是夸张、想象丰富、张扬个性等。

(2)忧国忧民的思想内容。

因为屈原、杜甫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似,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诗人对统治者特别是对社会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3)图1、2反映的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中的奠基时期,图3、4反映的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中的最繁荣时期。

23.

(1)依据:

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数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

特色:

追求精神面貌,“以形写神”,乃至“得意忘形”,注重意境,形成了中国书画的发展形式与传统特色。

(2)东晋,王羲之。

《兰亭序》。

书圣。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