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第4章种群和群落新人教版必修3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3391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版第4章种群和群落新人教版必修3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课标版第4章种群和群落新人教版必修3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课标版第4章种群和群落新人教版必修3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课标版第4章种群和群落新人教版必修3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课标版第4章种群和群落新人教版必修3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新课标版第4章种群和群落新人教版必修3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新课标版第4章种群和群落新人教版必修3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新课标版第4章种群和群落新人教版必修3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新课标版第4章种群和群落新人教版必修3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新课标版第4章种群和群落新人教版必修3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新课标版第4章种群和群落新人教版必修3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新课标版第4章种群和群落新人教版必修3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新课标版第4章种群和群落新人教版必修3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版第4章种群和群落新人教版必修31.docx

《新课标版第4章种群和群落新人教版必修3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版第4章种群和群落新人教版必修3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版第4章种群和群落新人教版必修31.docx

新课标版第4章种群和群落新人教版必修31

2011新课标版第4章种群和群落(新人教版必修3)1

一、选择题

1.有人把水葫芦引入一个热带国家,现已阻塞了航道,成了河流和湖泊中行船的主要障碍,一株水葫芦可以在50天中产生1000个后代,其原因可能是

A.没有天敌B.气候适宜

C.出生率高D.占据的是空生态位

2.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

、B、

C、D4种土

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

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4.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能否达到森林阶段主要是时间问题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生物是动物

C.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可获得更多的阳光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5.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演替过程中,群落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B.群落的演替是一种物种代替了另一个物种

C.群落演替的标志是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

D.群落的演替是长期变化积累的结果

6.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主要是因为食物链中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

B.一般情况下,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C.①表示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7.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提倡一个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D.出生率

8.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会明显减少,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雌虫生殖能力下降B.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

C.雌性个体也减少D.种群出生率下降

9.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要使最高营

养级生物的能量最高,把能量较多引向最高营养级

的食物链和生物E与C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

A.A→B→C→E、捕食和竞争

B.A→E→C、捕食和竞争

C.A→D、竞争

D.A→B→E、竞争和捕食

10.

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在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组成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11.为除去危害农作物的某种害虫,人们引入了一种蜘蛛。

—段时间后,对蜘蛛和该种害虫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蜘蛛和害虫是竞争关系

B.在AD段,害虫种群的能量全部流向蜘蛛

C.在BC段,蜘

蛛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食物不足

D.D点后害虫和蜘蛛的种群数量不会再有变化

12.

如图所示,一棵树上生活着三种不同

的鸟,分别为甲、乙、丙,每种鸟在树上生活的高度不同。

第四种鸟丁与乙的生活高度相同、食性相似,若丁从X点处进入该环境后,乙种鸟最可能(  )

A.与丁种鸟和睦相处

B.移到本树的上层或下层,与甲种鸟或丙种鸟共同生活

C.还在原处生活,但食性会发生变化

D.与丁种鸟发生竞争

13.下列有关演替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植物群落也象植物个体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到死亡的过程

B.初级演替一般都比次级演替进行得快

C.促使植物群落发生演替的动力因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

D.地衣、苔藓被称为先驱物种,是原生演替中出现的第一批物种

14.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全世界的人口B.一个池塘中各种鱼的总和

C.一片池塘中所有的生物D.一片森林中所有的生物

15.在初生演替过程中,苔藓能够取代地衣的原因是()

A.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有机物

B.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C.苔藓的生长比地衣快

D.苔藓能够忍受极端干旱的环境

16.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不包括

A.关照强度B。

土壤类型

C.温度大小D。

生物种群的特征

17.如图中a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数量变化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  )

A.是该种鹰的天敌的种群

B.与鹰有互利关系的一个种群

C.群落的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

D.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18.在一片约33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各用一个较重的铁环套在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志,然后全部放掉。

第二次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

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只/hm2)()

A.略大于165B.略小于165C.略大于5D.略小于5

19.

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并绘图如右,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点表示种群的增加量最大

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

C.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

D.D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20.在生态演替过程中,下列哪一种情况是最不可能发生的(  )

A.在生态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变化

B.物种总数起始时逐渐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C.在初始阶段之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总量下降

D.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有机质总量增加

二、填空题

21.入侵物种会对当地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发生灾难性影响。

某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一块荒地中,对某种入侵植物和几种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表一所示(单位:

株/m2)。

表一

年份

植物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A

10.0

9.2

8.0

6.8

5.5

B

3.0

2.1

1.1

0.3

0.

1

C

0.3

0.6

1.1

1.5

2.3

D

3.0

2.0

0.4

0

0

E

3.2

2.8

1.7

1.3

0.5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所调查的A~E五种植物中,你认为入侵物种是_________,请在下面的坐标图中绘出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2)通过调查分析知道,入侵种群在原产地时,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侵入该地区后,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

则该物种在入侵后的基因频率_________。

(填增大、减小、不变)

(3)如果要全面了解所调查地块的物种多样性(微生物除外),除要调查地面上的植物、动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_________的调查。

(4)该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校实验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

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如表二,

区域号

区域植株数

荚果数/植株数

每个荚果中种子数

1

20

8.3

6.0

2

40

6.8

5.9

3

60

3.9

6.2

4

80

2.7

5.9

5

100

2.1

6.0

请分析回答:

①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株数增多而荚果数减少的原因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你还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大量排入水体,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可引发蓝藻爆发,使水域生态遭到破坏。

控制蓝藻疯长,同时“变废为宝”是减轻“绿包灾害”的有效途径。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从细胞结构分析,蓝藻属于________生物,很多蓝藻可以同时进行____________和固氮作用,这在生物界是十分独特的,对整个生物圈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蓝藻与其他水生生物构成了该水域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由于某些蓝藻具有气囊,在水域中有趋表聚集的现象,从__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看,这些蓝藻处于其上层。

(3)下表为某湖泊

不同营养状态的各种藻类种群组成情况。

营养

状态

藻类种群组成

铜绿微

囊藻

鱼腥藻

斜生

栅藻

汉氏菱

形藻

薄甲藻

小定鞭

金藻

重度富

营养

50%

25%

14%

10%

0.5%

0.5%

中度富

营养

5%

40%

42%

12%

0.5%

0.5%

轻度富

营养

0

25%

605

14%

0.5%

0.5%

贫营养

0

0.5%

10%

11.5%

10%

68%

据表分析,检测水中重度富营养化的指示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度富营养化水体环境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采用浮床生态工艺法(如图所示)可治理水体污染,改善水质。

其机理正确的

(  )

①植物吸收水中悬浮物 ②植物吸收水中的NO3-、PO3-等,降低水中氮、磷等含量 

③浮床遮光,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防止水华发生 ④浮床下方水体氧浓度升高,减少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5)蓝藻资源化利用有多种方式。

从蓝藻中可以提取能发出紫色荧光的藻蓝蛋白,可作为生物实验研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绿色能源工程可以利用蓝藻来制作生物柴油,由此推测蓝藻体内含有丰富的______________类物质。

23.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

记后在原地释放。

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

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头。

A30B32C64D96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条件是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

据图分析:

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型;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24.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

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1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表:

日期

(月-

日)

6-10

6-15

6-20

6-25

6-30

7-5

7-10

7-15

7-20

棉蚜

数量

(只/株)

0.42

4.79

41.58

261.73

1181.94

1976.96

2175.63

2171.46

2173.23

(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________法。

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在________(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

(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________(增大、不变、减小)。

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解析:

A项中的装置可造成类似高温、明亮的效果,对土壤动物造成不利刺激,使其趋向收集瓶,比较而言,是最合理的装置;其他三个装置对土壤动物造成的影响均不如A装置明显。

3.D

4.C

5.B

6.C 

7.D

8.D

9.D

10.A

11.C 

12.D

13.B

14.A

15.

B

16.D

17.D

解析:

由图可知b数量大于a,可知选项A错误;由图明显可知,两种群其中之一的增加导致另一种数量下降,而后者数量下降又导致前者减少,a的变化随b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是一种捕食关系,b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18.C

19.D 

20.C

解析:

在生态演替过程中随着物种数目和营养级数目的增加,生物量总量只会逐渐增加而不会下降,因此生物量总量下降是生态演替过程中最不可能发生的情况。

A不符合题目要求,物种数目将随着生态演替的进行而不断增加。

B不符合题目要求,因为生态演替达到成熟群落时,物种数目便保持稳定不再增加。

D不符合题目要求,非生物有机质总量的增多是生态演替的主要趋势之一。

二、填空题

21.

(1)C 如图所示(要求体现描点连线)

(2)不变

(3)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4)①种植密度大,种内斗争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光、矿质养料等)

少,所结荚果就少

②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种子数目基本没有影响(或随大豆的种植密度增加,

每株植株所结种子的总数减少)

22.

(1)原核 光合作用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生物群落 群落垂直结构 (3)铜绿微囊藻 鱼腥藻和斜生栅藻 (4)C (5)荧光示踪物质(标志物) 脂质

23.

(1)D

(2)B、C

(3)乙稳定甲增长

24.

(1)寄生 

(2)样方 S 6-30(3)增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