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3437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选读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论语选读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论语选读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论语选读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论语选读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论语选读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论语选读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论语选读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论语选读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论语选读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论语选读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论语选读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论语选读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论语选读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论语选读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论语选读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论语选读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论语选读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论语选读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论语选读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选读doc.docx

《论语选读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选读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选读doc.docx

论语选读doc

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论语选读

(一)

孔子与论语简介

一、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鲁国昌平乡鄹(今山东省曲阜县)人。

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西元前五五一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西元前四七九年),享寿七十三。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命运多舛,故曾自谓: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从小聪慧勤学,爱好礼仪。

六岁即与群儿陈俎豆,玩祭祀。

十五岁立志向学,十九岁娶宋女丌官氏,翌年生孔鲤。

年二十曾为委吏,主管食廩出纳。

二十一任乘田,主管祭牲饲养。

二十七岁时,郯子(郯国之君)来鲁,孔子见而学古官名。

其后适周,问礼于老子,访乐于萇弘;也曾学琴于师襄。

由于他好学不厌,诲人不倦,渐渐成为礼学权威。

  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内争,孔子往齐,与齐景公论政,景公悦而欲以为大夫,为晏婴所阻,遂返鲁。

鲁定公九年(孔子五十一岁),孔子为中都宰,一年而升司空,旋晋司寇。

辅定公会齐于夹谷,孔子摄相事,以礼慑服齐景公与晏子,使齐归还郓讙、汶阳、龟阴之田。

鲁定公十二年,与闻国政,鲁国大治。

翌年,齐赠鲁君以女乐,定公乐而惑之,不理政事,孔子见改革无望,遂去鲁而周游列国。

历经卫、宋、陈、蔡、叶,最后至楚。

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年六十八岁。

季康子以币迎他返鲁,结束十四年游说生涯。

返国后,哀公与季康子均从之问政,然终不能用他。

孔子于是乃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成六经,备王道,并与弟子讲学于洙、泗之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及门者三千,成名者七十有二,开启我国平民教育之先河。

又五年而逝世。

国人尊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二、孔子之思想

  孔子乃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圣圣相传之道统,益以发扬光大,建立了儒家的学术思想,成为我国学术文化之中心,使民族与文化绵延不坠。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道德的中心,以「君子」为成德之标准。

他示人以仁存心,以义为质,克己復礼,依礼行事。

为人应由「己爱而爱人」,进而「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他以为「忠恕」乃行仁之方,「孝悌」为行仁之本,处世宜由尽己之心,进而推己及人。

如此,社会自可亲爱精诚,和睦相处,而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境地。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行仁政,施德治,以礼让治国。

他以为为政之要,首在正其身,为民表率。

其次要导民以德,齐民以礼,使民有耻且正。

再其次是要建立威信,使人民信任政府。

进而庶民、富民而教民。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则大同境界可期也。

  孔子终身「学不厌,教不倦」,他主张有教无类,术德兼修,但特别重视品德教养,所以强调身教重于言教。

他倡启发教学,因材施教,注重机会教育。

这种教育理念,两千年来历久而弥新,与现代的教育思潮,颇多吻合。

实在是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三、《论语》之现代意义与价值

  《论语》是一本语录。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云: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众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可见「论」字含讨论、编纂之意。

「语」係指夫子与弟子或时人之言。

这些语录,可能在孔子生前,弟子各有所记,及孔子卒后,门人才一起讨论、编纂。

是以纂辑应是出于七十子、乃至再传弟子之手。

当时书名已定,只是后世或有简称「论」或「语」而已。

  论语为十三经之一,居四书之首。

孔子的学说尽萃于此书。

自汉武帝采董仲舒之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即成我国学术文化的中心。

论语是儒家最精粹、最可靠的经典,两千多年来,上从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齐家,都是国人的生活经典与文化的原动力。

是故,历来备受圣君贤哲所重视,对历代学术之影响既深且远。

宋儒谓: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盖非溢美。

  今日世衰道微,人心不古;举世强凌弱,众暴寡;经济挂帅,黑白挂钩;治道争于上,治安乱于下;时代之价值观完全失衡,年轻人徬徨歧途,进退失据。

而论语正涵盖了生活、处世、道德、教育、社会、政治等教化功能,举譬引喻,释理析义,足以明是非,别善恶,正是时代之砭针,青年的明灯,很值得教读。

论语章句讲读

一、孔子之为人

(一)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

「女奚不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一八》

注释

叶公 楚国叶县尹,姓沉,名诸梁,字子高。

叶,楚地,今南阳叶县。

子路 姓仲,名由,字季路,又字子路,鲁国人,孔子的学生,以政事知名。

不对 此指不知如何回答。

对,下辈对长上的回答。

女奚 女,你,通「汝」。

奚,何,即「为什么」。

发愤 自觉不满足而奋力为之。

愤,心求通而未得。

云尔 这样罢了。

云,如此,代名词。

尔,而已,通「耳」,助词。

语译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的为人,子路不知道怎样回答。

孔子说:

「你为什么不说:

『他这个人,发愤读书时便忘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甚至不知道衰老就要来到,这样罢了!

』」

旨趣

  孔子自述其读书求道的乐趣。

由「发愤忘食」二句可见他好学、勤学与乐学

之一斑。

「不知老之将至」更言其乐学至浑然忘我的境界,表现了精进不已与「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二)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一五》

注释

饭疏食 饭,吃,动词。

疏食,粗劣的米饭。

食,音si,去声,米饭,名词。

曲肱而枕之 肱,手臂的第二节,自肘到腕的部分。

枕,音zhen,去声,把头靠在枕头上,动词。

浮云 此指任意飘浮,容易消失之物,以喻不在意。

语译

  孔子说:

「吃粗劣的米饭,喝白开水,弯著手臂当枕头睡觉,乐趣也在里头了!

不合乎道义所图得的富有或显贵,对我来说,就像飘浮天上的云一般。

旨趣

  孔子自述其安贫乐道之精神。

「饭疏食」三句言于困苦生活中,仍能读书学道而不改其乐。

末两句表达了他重视道义而轻视名利的淡泊胸襟;并暗示「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的修为。

(三)

  顏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顏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二五》

注释

顏渊 即顏回,字子渊,鲁人,孔子的学生。

敏而好学,闻一知十,不迁怒,不贰过,安贫乐道,以德行知名。

盍 音he,阳平,何不。

尔 汝也,此处指「你们」。

轻裘 轻暖的皮衣。

裘,皮衣。

敝 损坏、损毁。

伐善 夸耀自己的才能。

伐,夸耀。

善,优点,引申指才能。

施劳 张扬自己的功劳。

施,张扬。

劳,功劳。

老者安之 使老年人得到安适的奉养。

安,使人感到平静舒适,动词。

之,称代老者。

以下两句用法同。

怀 关心爱护。

语译

  顏回、子路在孔子座旁伺候。

孔子说:

「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愿?

」子路说:

「我希望把自己的车、马、衣服、轻暖的皮衣等,和朋友共用,用坏了也不埋怨。

」顏回说:

「我希望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张扬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

「希望也听听老师的志愿!

」孔子说:

「希望天下的老年人都得到安适的奉养,朋友们都能以诚信相来往,少年人都得到关心爱护。

旨趣

  记述孔子师生和乐相处,各言其志相知相得的乐趣。

由言谈中可见他们的胸襟抱负:

子路热情豪爽,重义轻财,可与朋友同甘共苦,故不吝所私,宽以待人,志在求仁。

顏渊谦冲自牧,功成不居,故不矜不夸,善可共享,志在不违仁。

孔子期能人人各得其所,各遂其生,达成安和乐利之「大同社会」,志在行仁。

(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饉,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先进.二五》

注释

曾皙冉有公西华 曾皙,即曾点,字晳,鲁国人,曾参之父。

冉有,即冉求,字子有,鲁国人。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鲁国人。

三人皆为孔子的学生。

以吾一日长乎尔 是「以吾长乎尔一日」的倒装句。

以,因。

长,年长。

乎,比,犹「于」,介词。

尔,你或你们。

吾以 因我。

是「以吾」的倒装。

居 平居、平日。

何以 用什么,是「以何」的倒装。

以,用,动词。

率尔 轻率莽撞,不加思索的样子。

千乘之国 指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指诸侯大国。

乘,sheng,去声,计算兵车的单位。

摄 迫也,有夹处、迫近的意思。

因之以饥馑 因,仍也,接连之意。

饥馑,指荒年。

穀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比及 将近、等到,同义复词。

比,音bi,去声,将近。

知方 知道向义。

方,道义。

哂 音shen,上声,微笑。

如 或也,未定之辞。

宗庙之事 祭祀之事。

宗庙,诸侯祭祀祖宗的地方。

会同 诸侯相会见。

端章甫 端,玄端,指礼服。

章甫,玄冠,指礼冠。

小相 相,赞礼之人,是古代典礼中辅导行礼之人。

小,谦辞。

鼓瑟希 鼓,弹奏,动词。

瑟,古乐器名称,跟琴类似。

希,少,通「稀」,指弹得慢。

铿尔 投瑟或弹瑟之声,其声如金石之铿锵。

铿,金石之声。

尔,助词,用法同「然」。

舍瑟而作 舍,音捨,放下,通「捨」。

作,起身而立。

撰 具也,指所具之志。

莫春 即暮春,或称季春、末春,约农历三月。

莫,古「暮」字。

春服 适合春天穿的衣服。

冠者 指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而行加冠礼。

冠,音guan,去声。

加冠,把帽子戴在头上。

沂 水名,在山东邹县西北。

风乎舞雩 在舞雩乘凉。

风,引申为乘凉。

舞雩,祭天祷雨之处。

雩,音yu,阳平,祭天祷雨的祭典。

喟然 长声叹息的样子。

与 赞许、赞同。

语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侍著孔子闲坐。

孔子说:

「你们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稍长一些,就有些拘束,不要因为我吧!

平时你们就说:

『没人知道我的才学啊!

』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将用什么来表现呢?

  子路轻率地答道:

「设若拥有千辆兵车的大诸侯,夹处在大国的中间,国外有敌国的军事侵陵,国内又接连有饥荒。

让我来治理,只要将近三年,就可以使百姓有勇气,并且知道向义。

」孔子微微地向他一笑。

  「求,你怎样呢?

」冉有答道:

「设若有面积六、七十平方里,或者五、六十平方里的小诸侯,让我来治理,只要将近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富足;至于那礼乐教化,只好等待君子了。

  「赤,你怎样呢?

」公西华答道:

「我不是说有能力做好,只是希望去学学。

像宗庙里的祭祀,或者诸侯的会盟,我希望穿著礼服,戴著礼帽,做个司礼的小相。

  「点,你怎样呢?

」这时他弹瑟渐缓,铿然一声,把瑟放下,站立起来,答道:

「我和他们三位的志向不同。

」孔子说:

「那有什么关係呢?

只是各人说说自己的志愿吧!

」曾皙说:

「当暮春时候,春衣已经做好,邀约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孩子,到沂水洗洗澡,再到舞雩乘乘凉,然后唱著歌回来。

」孔子长声叹道:

「我赞同曾点的观点啊!

旨趣

  记述孔子诱导弟子言志,并抒发自己的看法。

从对话中可知:

子路坦率好强而擅长于政治、军事;冉求长于政治与财经,对礼乐教化则谦退不敢自居;公西华长于辞令与外交,言来也谦逊有节;曾点则胸次悠然,洒脱自在,乐在优游于纯真自然之中;对于作官则因任自然,不加强求。

而孔子赞同曾点的看法,可见他也喜爱这种洒脱自在、纯美真乐的人生境界。

二、论学

(一)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四》

注释

十有五 指十五岁。

有,音you,去声,通「又」。

立 学至明道依礼,能坚定自立。

知天命 指能穷理尽性,了解天所赋予人生的道义使命。

耳顺 耳闻人言,皆能顺释通晓,无所违逆。

从心所欲不逾矩 言随顺心意行事,皆合于法度。

逾,超越。

矩,规矩、法度。

语译

  孔子说:

「我十五岁时,便立志发愤向学;到三十岁时,便能明道依礼,坚定自立;到四十岁时,所学便能通达事理,毫无疑惑;到五十岁时,便能穷理尽性,懂得上天赋与我应尽的道义使命;到六十岁时,耳闻人言,皆能顺释通晓,无所违逆;到七十岁时,便能随顺心意行事,皆能合于正道,不会超越法度。

旨趣

  孔子自述一生为学之历程与进境,以见圣人成德立身,循序渐进之功,以及终身好学之精神。

故后世以「而立之年」代称三十岁,「不惑之年」代称四十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代表从容中道、不勉而中、安而行之的境界。

(二)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学而.一》

注释

亦 助词,无义,表顺适语气。

说 欣喜、高兴,通「悦」。

朋 这里指前来问学的朋友。

慍 怨怒、生气。

君子 才学、道德出众的人。

语译

  孔子说:

「学了新知识,又能时常温习,学有所得,不是令人欣喜吗?

有从远地前来问学的朋友,不是令人快乐吗?

别人不知道我的才学却不生气,不是一位成德的君子吗?

旨趣

  孔子说明为学有三种悦乐:

「学而时习之」是学而不厌的精神,因温故而知新,学习得法,必有心得,故高兴。

「有朋自远方来」是诲人不倦的精神,因学道有成,「近者悦,远者来」,一起相与问学,故快乐。

「人不知而不慍」是读书人的修为。

因学道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怒之有!

子曰: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卫灵公篇)意同。

(三)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一五》

注释

罔 迷惘、困惑;即迷惑而无所得。

通「惘」。

殆 危疑不定。

语译

  孔子说:

「只是读书,却不去思考,心中便会迷惘、困惑;只是凭空思考,却不去学习,心中便会危疑不定。

旨趣

  孔子说明学、思是相辅相成,读书必须学思并重,不可偏废。

如死记死背、囫囵吞枣、道听涂说,而「入乎耳,出乎口」都是学而不思;如凭空臆测,闭门造车,就是思而不学。

故孔子又说: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篇)

(四)

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簣;进,吾往也。

」──

《子罕.一八》

注释

为山 积土成山。

未成一簣 因缺少一笼土,以致未能堆成一座山。

簣,竹编的盛土器具,如今日的竹筐或竹笼。

吾止也 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平地 填平洼地。

平,填平,动词。

语译

  孔子说:

「为学好比堆一座山,只差一笼土而未完成;这时停下来,便前功尽弃,这是我自己停下来的;为学也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笼土;但继续往下倒,终究可以把洼地填平,这是我自己往前不懈的。

旨趣

  前段孔子示人为学不可中途而废,否则功亏一簣;后段示人为学成败操之在己,勉人精进不已。

全章示人为学贵在持之有恆。

三、论教育

(一)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八》

注释

不愤不启 愤,发愤;即心求通而未得的样子。

启,开导以发其意。

不悱不发 悱,口欲言而未能的样子。

发,启发以达其辞。

隅 方角。

方物有四角,曰「四隅」。

反 还以相证,有类推之意。

复 又告、再告的意思。

语译

  孔子说:

「教导学生,若不是学生到了心想求通而未得时,我是不会去开导他的;不是学生到了心想说出而不能表达时,我是不会去启发他的;譬如有个四方形的东西,我已经提示了一个角,他不能类推出其餘的三个角来,就不再告诉他了。

旨趣

  孔子自述他注重两种教育方法:

「不愤不启」是注重启发教学。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是注重培养联想类推能力。

易言之,是勉人主动求进,触类旁通,以求豁然自得。

(二)

  子曰:

「予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阳货.一九》

注释

子贡 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的学生,以言语知名。

小子 指弟子、学生。

述 遵循,即遵循他人的学说。

四时 指春、夏、秋、冬等四季。

语译

  孔子说:

「我不想再说什么了。

」子贡说:

「老师您如果不再开口指导,那么叫学生们怎么遵循呢?

」孔子说:

「上天说过什么话呢!

可是四季运行著,万物生长著,上天说过什么呢?

旨趣

  孔子所谓「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是说天理自然运行,不言而万物滋生;以示弟子也应注意圣人的身教,从他的躬行处去体认而自强不息;不可徒然于言语中寻求。

(三)

  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

「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诗乎?

』对曰:

『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礼乎?

』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季氏.一三》

注释

陈亢 字子禽,齐人,孔子的学生。

伯鱼 姓孔,名鲤,字伯鱼,孔子之子。

异闻 异于他人之所闻者。

此指陈亢怀疑伯鱼获得孔子特别的教导。

尝独立 尝,曾经。

独立,此指独自站立于堂上。

趋而过庭 趋,疾走;古代礼节,幼者过长者之前,当趋以示敬。

庭,庭院。

远其子 指不偏私厚爱自己的儿子。

远,音yuan,去声,疏远;引申无私厚之意。

语译

  陈亢问伯鱼说:

「你曾听过特别的教言吧?

」伯鱼回答说:

「没有。

有一天,我父亲曾经独自站在堂上,我很快地走过庭院。

我父亲说:

『你学过诗吗?

』我回答说:

『没有。

』我父亲说:

『不学诗,不懂得怎样讲话!

』我退下便去学诗。

又有一天,我父亲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很快地走过庭院。

我父亲说:

『你学过礼吗?

』我回答说:

『没有。

』我父亲说:

『不学礼,不懂得怎样立身!

』我退下便去学礼。

我只听到这两项教言。

」陈亢退下便高兴地说道:

「我问一件事,获知三件事:

听到学诗的道理,听到学礼的道理,还听到君子对自己的孩子是没有偏私厚待的。

旨趣

  记述孔子只庭训其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勉其学诗学礼,以广识立身;由此也窥见圣人施教之大公。

(四)

  子曰:

「小子!

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九

注释

何莫 犹言「何不」。

兴 奋起、鼓舞,指激发意志,鼓起善心。

观 观察,指考见得失。

群 与大众相处,指和睦乐群。

怨 责怪,指抒发哀怨。

迩之事父 迩,近也,指就近处说。

事,侍奉。

识 音zhi,去声,记也,通「誌」。

一说,音shi,去声,当「认识」讲。

语译

  孔子说:

「弟子们!

为什么不学诗呢?

诗可以激发人的志气,鼓起人的善心;可以观察考见政治的得失;可以使人和睦乐群;可以抒发个人的哀怨。

就近处说,可以用来侍奉父母;就远处说,可以用来侍奉君上;而且还能多记一些鸟禽、野兽、花草、树木的名称。

旨趣

  孔子说明学诗的好处:

诗多抒怀之歌谣,故可以兴;诗多美刺政治、人物之得失,故可以观;诗富温柔敦厚之教,足以陶情冶性,故可以群;诗抒发情思,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故可以怨;诗小之写家庭伦理之爱,大之论忠君爱国之诚,故可事父事君;诗多托物比兴,以万物为喻,故可广识。

四、论孝

(一)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七

注释

子游 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孔子的学生,以文学知名。

是谓能养 是,只,副词。

养,音yang,去声,奉养,指晚辈奉养长辈。

皆能有养 言人对于犬马,都能供给食物以畜养之。

养,音yang,上声,抚育、供给食物。

语译

  子游问孝道。

孔子说:

「现代一般人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以饮食奉养父母,谈到人对于狗马,也都能供给他们食物;做子女的如果不能以恭敬的心侍奉父母,那和养狗养马有什么分别呢?

旨趣

  孔子说明孝亲除能养外,尤须诚敬。

示人口体之养,不足以为孝;孝行与孝心合一,才是真孝。

(二)

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八》

注释

子夏 姓卜,名商,字子夏,卫国人,孔子的学生,以文学知名。

色难 谓侍奉父母,以能和顏悦色为最难得。

色,指脸色。

弟子 此处指子弟,即后生晚辈,对父兄而言。

服其劳 代他(指父兄)来操劳、服务。

服,做、从事。

食 音shi,阳平,米饭,名词。

先生 此处指父兄、长辈。

馔 吃喝、食用。

曾是 竟然这样。

曾,音zeng,阴平,竟然、居然,犹「乃」。

是,如此、这样,犹「此」。

语译

  子夏问孝道。

孔子说:

「孝顺父母,最难得的是脸色和悦!

如果只在父兄有事情时,由子弟代他来操劳、服务;有酒肉饭菜,先请父兄享用。

竟然认为这样就是尽孝道了吗?

旨趣

  孔子说明孝亲须和顏悦色,以乐亲心,才是真孝。

服劳与供酒食只是「能养」而已。

(三)

  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

『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五》

注释

孟懿子 原姓仲孙(后世改仲为孟),名何忌,鲁大夫,谥号懿。

其父孟釐子将死,遗命何忌向孔子学礼,孔子称其为君子。

无违 指不要违背侍奉父母的礼制。

樊迟 姓樊,名须,字子迟,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御 驾车;指为孔子驾车。

孟孙 是对孟懿子之称谓。

事之以礼 即「以礼事之」的倒装,是说:

父母在世时,侍奉生活起居,要依照礼制。

以,依也。

(以下两句同)

语译

  孟懿子问孝道。

孔子说:

「不要违背侍奉父母的礼制。

」樊迟前来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

「孟孙向我问孝道,我回答说:

『不要违背侍奉父母的礼制。

』」樊迟问说:

「这该怎么解说呢?

」孔子说:

「父母在世时,侍奉生活起居,要依照礼制;父母去世后,从殡殓到埋葬,也要依照礼制;每逢祭祀父母时,都要依照礼制。

旨趣

  孔子说明孝亲从养生至送死、祭祀,不可违背礼制。

「葬之以礼」是能慎终,「祭之以礼」是能追远。

「慎终追远」是孝之极致。

五、论仁

(一)

  子曰:

「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二七》

注释

刚毅 刚,刚健正直,含公正无私欲之意。

毅,果敢坚忍,含见义勇为之意。

木讷 木,性情质朴,含朴实少文饰之意。

讷,口才迟钝,含言语谨慎之意。

语译

  孔子说:

「个性刚直无私,果敢坚忍,性情质朴,言语迟钝,具有这四种品格就很接近仁德了。

旨趣

  孔子说明仁者的气象;因刚则无欲,毅则果敢;无欲而果敢,则近高明而勇于力行。

中庸曰:

「力行近乎仁。

」木则质朴,讷则不妄言;质朴而不妄言,则能沉潜而不外驰。

故子曰:

「仁者,其言也訒。

」(顏渊篇)又说:

「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篇)

(二)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二》

注释

有子 姓有,名若,字子有,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孝弟 孝,善事父母,即孝顺父母。

弟,善事兄长,即恭顺兄长,通「悌」。

好犯上 好,喜好。

犯,冒犯、干犯。

上,指年长、长辈之人。

鲜 稀少。

作乱 指从事悖逆犯法的事。

未之有 是「未有之」的倒装。

务本 务,专力。

本,根本工夫,指「孝悌」。

其 应该、大概,助词,表推测的语气。

为仁 行仁。

为,做、行,动词。

与 通「欤」,助词,表感叹的语气。

语译

  有子说:

「他这个人能够孝顺父母,恭顺兄长,却喜欢冒犯长上的,那是很少了!

不喜好冒犯长上,却喜欢犯法叛逆的,那是从来没有的事。

有才德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工夫,根本建立了,仁道就由此產生。

孝悌应该是行仁的根本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