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6508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文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范文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范文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范文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范文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范文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范文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范文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1.docx

《范文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文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1.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范文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1.docx

范文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1

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

《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规定为:

(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理解新生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和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

(2)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与质变和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

  本节课框题设二个目:

  一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二是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学生分析:

  学生初步认识唯物辩证法的一些哲学基本观点,带着好奇来学习。

因此,对这些问题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和辩证思维能力较差,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较难,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是新生事物,却在某些国家又出现解体”的问题理解更难。

  教学设计总体思想: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遵循《课程标准》从情景导入到情景分析又回到情景回归的教材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探讨“活动探究”问题、归纳和总结哲理观点,联系实际,运用典型事例来分析蕴涵哲理观点,运用故事、做实验、讨论等具体的事例,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情景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新旧事物的含义

  衡量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

  新事物为什么能够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

  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来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在前进中出现的困难以及人生道路的曲折

  、分析“活动探究”教材和图片

  2、比较新旧事物、量变与质变

  3、哲学典故的运用、名言警句蕴涵的哲理

  4、问题探究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曲折,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2、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生道路中出现的挫折。

  3、树立矛盾分析的观点,学会辩证地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

  4、树立远大理想,奋斗目标与脚踏实际艰苦奋斗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量变的含义

  质变的含义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

  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上形而上学有两种表现形式

  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来探讨方法论的要求,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进飞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难点:

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教学过程:

  推进新课程,既然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区分,那么事物的发展是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变化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些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们阅读P63-P64“活动探究”问题,要求同学们分组讨论、质疑问题。

  教师没有直接给同学们答案,而是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看法,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展示上面两个“活动探究”材料,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参与讨论,成为他们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并根据教学的需要时时质疑问题:

新事物是不是以时间出现先后?

或以力量强弱来判断?

引发他们的继续讨论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问题: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旧事物是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事物比旧事物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至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而旧事物违背人民的意愿和根本利益,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所以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不能以时间出现的先后顺序,力量的强弱作为标准,而是以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从而得出: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那么新事物的发展是不是一帆风顺呢?

在同学们的自由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

  

(1)新事物的成长总是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去,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因此新事物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曲折的。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途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满腔热情地支持和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遇到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着“活动探究”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发表不同的看法:

  生1: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是一种新生事物,出现暂时的倒退、解体,是难免的,不能说它不是新生事物。

  生2:

社会主义国家在短时间内出现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是新事物。

  生3:

社会主义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解体,有它的客观历史原因和国际背景,不能因为出现解体,来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

  生4:

一种新事物的发展是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旦诞生是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出现的曲折是暂时的、具有颠扑不灭的真理。

生5: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历史上是新生事物,但是在两千多年深根蒂固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封建统治阶级势还很强大,必然会竭力扼杀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生6:

资产阶级共和国刚建立,力量比较弱小,也存在着不完善,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复辟。

  生7:

在社会历史领域,复辟是历史的倒退,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必胜会失败。

  生8:

正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一样,它刚成立时只有几十名党员,发展到现在拥有6800多万名党员,新生事物的发展总是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尽管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弱点,它总是在曲折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的需要。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三维目标”,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设计“活动探究”问题,旨在提高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了逻辑思维的能力。

  通过教学活动,密切了师生关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师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P65-P66内容,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看法。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本P65“活动探究”和课本P65两段量变和质变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同学们讨论,质疑“探究问题”和做实验的过程,分析、归纳出量变与质量的区别:

  项目

  变化指向

  变化状态

  变化的结果

  量变

  数量程度

  逐渐不显著

  性质没有变,事物仍是该事物

  质变

  根本性质

  剧烈显著

  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教材P65-P66,按小组进行讨论、质疑,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

  生1:

谷子增加一粒,头发减少一根,那只能说明数量上发生增加或减少,是一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属于量变。

  生2:

谷子数量增加到最后能堆成一堆;头发减少到没有一根,成为秃头,说明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了质变。

  (学生3演示实验):

将放有少量冰块的烧杯,用酒精灯加热,并插入温度计这时,冰逐渐升高,水又沸腾了。

这一过程用图示表示就是:

  

(1)通过生生互支。

师生互动,主旨在提高交流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密切师生关系,使他们建立平等友好合作的关系上,共同促进教与学的进步。

  

(2)通过学生演示实验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和操作能力,观察和判断现象能力,提高他们抽象的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因此,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对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我们通常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所呈现的状态。

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所以,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行复,不断前进。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要求我们就重视量的积累,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要抓注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切不可优柔寡断或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在这一关系上反对“激变论”,要反对“庸俗进化论。

  

  生4:

水的温度在0℃-100℃之间,水的液态性质并没有变化,属于量变

  生5:

温度低于0℃以下的水的液态性质变成了固态性质,属于质变。

  生6:

温度在100℃以上水的液态性质变成了气态性质,也属于质变。

  生7:

骐骥一跃,不能十足,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生8:

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羊有所亏。

  生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生10:

这些名言警句蕴含着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3)通过教学设计,旨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情景教学的实效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俄国大诗人普希全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伤心,不要忧郁,不顺心的日子暂且容忍,等着吧,快乐的日子就要到来。

”这句话蕴含着什么生活哲理?

  2、观察漫画,回答问题:

  这幅漫画体现了哪些哲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过程借助多媒体和图片等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

  2、本节课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课堂教学活动配合默契,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3、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较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到充分挖掘出来。

  4、本节课教学过程设置情景活动较少,不能给学生直观,清晰的感觉,不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5、本节课学生生活逻辑较差,在举事例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与哲理观点不一致的地方,教师应当积极加以引导。

  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质疑,回答的问题应多给予鼓励、支持肯定,充分挖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