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学案苏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45040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学案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学案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学案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学案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学案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学案苏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学案苏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学案苏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学案苏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学案苏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学案苏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学案苏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学案苏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学案苏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学案苏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学案苏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学案苏教版.docx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学案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学案苏教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学案苏教版.docx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学案苏教版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时,我们总能发现有些诗歌题材相同。

由于题材相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

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羁旅思乡诗、爱情闺怨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几种类型。

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

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工夫花在对各种题材诗词内容情感、形象、技巧、语言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进而把握一定的规律,为准确、快速突破后面的各个考点打好基础。

一、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

内容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对接相关篇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赤壁》(杜牧)、《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边练边悟1] (2020·浙江省重点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

(6分)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

                                    

                                    

                                    

答案:

杨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表达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

二、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通过描绘自然之物,寄托作者思想感情

内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标志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对接相关篇目:

《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

[边练边悟2] (2020·温州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6分)

李 贺①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喜。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钧锦鳞。

三梁②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注】 ①李贺:

唐代诗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属“王孙”,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

②三梁:

古人帽中横的硬衬,用竹制成。

汉唐冠帽有五梁、三梁、两梁的制度。

天子戴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戴三梁进贤冠。

这首诗中,“竹”比喻什么?

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答:

                                    

                                    

                                    

答案:

以竹子的长成,比喻人才的养成;以竹子的用途,比喻人才的作用。

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渴望像竹子可用做三梁冠的衬里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

三、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②烘托:

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④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

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

②常见意象:

“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诗中出现)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对接相关篇目: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边练边悟3] (2020·桐乡市高级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6分)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注]

张 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

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

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 此时诗人谪居岳州,友人潭州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全诗无一字直接提到送别,诗人的送别意是如何体现的?

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答:

                                    

                                    

                                    

解析:

诗人目睹孤峰,心接传说,不禁神驰。

第三句遂由实写转虚写,由写景转抒情。

从字面上似离送别题意益远,然而,“闻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出的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与离别之情应当有微妙的关系。

答案:

①首句,谪居送客,征帆远去,满目秋色,秋上心头,自有一股离别意。

②次句,“孤”因送别而生,“浮”因友人离开而生虚幻之感,送别后之孤独感油然而生。

③第三句,帝宫高入九重天,友人前往之地就如仙境一样难以接触,而诗人如同被贬入凡尘,送别时惆怅之情顿生。

④尾句,“言有尽而意无穷”,心如潮水,随帆而逝,浓厚的别情与那一江之水融为一体,可谓满江送别意。

四、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可分为爱情诗、宫怨诗和闺怨诗。

其中宫怨诗主要描写帝王后宫中与世隔绝的大量女性的精神痛苦;闺怨诗多是抒写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或独居闺中的孤独等情感。

闺怨诗有两类:

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①比兴(托物起兴)。

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②衬托。

具体分为正衬和反衬。

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正面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③先扬后抑

①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

②常见意象:

“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对接相关篇目:

《无题》(李商隐)、《涉江采芙蓉》(佚名)、《一剪梅》(李清照)

[边练边悟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瑶瑟怨

温庭筠

冰簟①银床梦不成,

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②去,

十二楼中月自明。

【注】 ①冰簟:

凉席之美称。

②潇湘:

水名,在今湖南省。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写景来表达本诗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

要求通过分析写景来把握情感,首先要明白所写之景,诗中描写了冰簟、银床、碧天、轻云、雁声、潇湘、十二楼、明月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孤寂凄凉的图画,为“梦不成”作了传神的注解,虽无“怨”字,然怨自生,含蓄委婉。

答案:

全诗通过冰簟、银床、碧天、轻云、雁声、潇湘、十二楼、明月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凄凉的秋夜图,来表现女子别离的悲怨之情。

五、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古人因各种原因长期在外,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①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情)。

③对面落笔。

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

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

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对接相关篇目:

《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夜雨寄北》(李商隐)、《黄鹤楼》(崔颢)

[边练边悟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邯郸冬至[注]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 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分析作者当时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4分)

答:

                                    

                                    

                                    

答案: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勒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4分)

答:

                                    

                                    

解析:

诗的第一句即点明地点“驿里”和时间“冬至”,旅居之思油然而生,第二句中“影伴身”一语点破孤寂之态。

三、四两句不直接写自己思家,却说家人在谈论自己,构思巧妙,思家之情更显别致、突出。

答案: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借此来表现“思家”之情。

六、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

多以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内容

①修辞方面:

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

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

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

①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②常见意象:

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对接相关篇目:

《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高适)、《使至塞上》(王维)、《十五从军征》

[边练边悟6]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答:

                                    

                                    

解析: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段,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有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这些异国情调,容易唤起强烈的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但内容“总是关山旧别情”。

答案:

不矛盾。

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七、山水田园诗——水光山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以田园风光以及农民、牧人、渔父等为主要描写对象

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

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

(2)写景的表现手法:

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抒情方法:

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①标题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

②常见意象:

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对接相关篇目:

《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饮酒》(陶渊明)

[边练边悟7]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田园乐(其六)

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首诗绘形绘色,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

                                    

                                    

解析:

诗人善于捕捉富于春天特征的景物,写桃花、柳丝、莺啼,并在勾勒的基础上着色,“红”“绿”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着色以后进一步渲染,花含雨、雨带香、烟笼柳,清香醉人,柳姿怡心。

花落无人打扫,莺啼却不惊梦,虽有动,却一片安逸,越见宁静。

答案:

诗中的景物描写绘形绘色,生动形象。

诗中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富于春天特征的景物,并用“红”“绿”两个字进行着色,使景物鲜明怡目。

又通过“宿雨”带出“花落”,而“莺啼”却不惊梦,透出“山客”闲适恬静的心境。

八、人生际遇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主要指那些遭遇仕途坎坷挫折的文人墨客对人生多艰、命途多舛、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作

遭遇仕途坎坷挫折

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虚实结合,或对比衬托

常见意象:

“风雨”“阴晴”“夕阳”“落花”“流水”“闲居”“衰鬓”等

表达的或是人生多艰、命途多舛的悲叹,或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或是豁达大度、从容开阔的胸襟

  对接相关篇目:

《过零丁洋》(文天祥)、《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短歌行》(曹操)

[边练边悟8]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注]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诗人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

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自己的这种“寂寞”之情的?

答:

                                    

                                    

                                    

解析:

“寂寞”往往源于孤独,诗人被贬偏远之地,自然孤独愁苦,而“将何言”则指无人理解之意,寂寞更深。

情感的表达无外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两种方式,分析本诗的中间两联不难发现,诗人通过“月”“竹”“泉”“鸟”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寂寞的意境,从而表达出寂寞之感。

答案:

“寂寞”的原因是诗人谪居偏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这首诗主要通过营造一种凄清寂寞的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九、生活杂感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生活杂感诗”题材比较宽泛,它涉及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因而它所表达的情感相对来说也多姿多彩,多年来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也印证了这一点。

“生活杂感诗”的内容主要包括:

对青春易逝、时光不再的伤感(如: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对仕途失意、知音难觅的苦闷(如:

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告慰平生、欢愉人生的喜悦(如:

杜甫《春夜喜雨》、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对忠贞爱情、诚挚友谊的赞美(如:

秦观的《鹊桥仙》)等。

“生活杂感诗”的主要表达技巧是:

借景抒情。

又如:

观书有感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诗借一鉴方塘的清澈,表达了读书使人头脑清明的深刻道理。

又如:

相见欢

李 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生活杂感诗赏析要注意的问题:

①“事”,作者写了什么事,或者说是什么事触发了作者的思绪。

②“怀”,要体味诗人抒的是什么“怀”,注意“事”与“怀”的结合点,所抒之“怀”是否深挚感人。

③重点和难点是第二点,“即事”是为了“感怀”,这一点一定要谨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