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45705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docx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docx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

第一篇: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

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病程:

病原物对寄主的侵染和引起发病的过程。

2.植物病害系统:

病原物和寄主植物在特定的环境下相互作用构成的系统。

3.多循环病害:

是指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

4.病害循环:

植物从当前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也称作侵染循环。

5.菌核:

是由菌丝聚集而成不同程度坚硬的颗粒状组织。

其形状、大小、颜色、质地和结构因不同菌物差异很大。

由皮层和菌髓组成。

6.准性生殖:

异核体菌丝中两个在遗传上不同的细胞核结合形成杂合二倍体,杂合二倍体核在有丝分裂中可以发生染色体的交换、基因重组,经过单倍体化形成单倍体。

作用类似于有性生殖。

准性生殖的过程

(1)形成异核体

(2)形成杂合二倍体(3)有丝分裂交换(4)单倍体化7.小种(race):

病原物小种是一种病原物对一种植物的不同品种的致病性有分化的群体。

8.卫星RNA:

在某些多分体病毒中发现了小分量的RNA其与病毒RNA无同源性,单独不具有侵染性,要依赖病毒的核酸才能侵染和增殖这种核酸称为卫星RNA(sRNA)9.全寄生:

指从寄主植物上获取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的寄生方式。

10.半寄生:

寄生物对寄主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的依赖关系,这种寄生方式称为半寄生,俗称“水寄生”。

11.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合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12.系统侵染:

1

13.核酸的多分体现象:

多分体现象为植物病毒所特有,并仅存于正单链RNA中,核酸的多分体现象是指病毒的基因组分布在不同的核酸链上,分别包装的不同的病毒粒体中。

二.

1.病害三要素:

病原物、寄主植物、环境条件

2.病原类型:

生物病原(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非生物病原

3.植物病害系统类型:

自然植物病害系统、农业植物病害系统、人工环境植物病害系统4.植物侵染性病害特点:

病原性,传染性,症状特异性、病程、病害循环。

为害性:

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流行性。

5.病害循环四个环节:

⑴病原物越冬或越夏

⑵病原物接种体传播

⑶侵染过程

⑷初侵染和再侵染6.菌物(真菌)的营养方式有:

腐生、共生和寄生三种。

7.菌丝的组织:

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

8.无性孢子的类型:

游动孢子,分生孢子,孢囊孢子,厚垣孢子。

9.《细菌和放线菌的鉴定》、《细菌分类学》、《伯杰细菌鉴定手册》。

但只有《伯杰手册》的分类系统被微生物学家普遍采用。

10.细菌病害的病征:

菌脓、菌胶和菌膜。

11.人类最早发现的是小麦粒线虫。

小麦粒线虫每年只发生一代。

12.线虫的寄生方式有外寄生和内寄生。

外寄生:

虫体大部分留在植物体外,仅以头部穿刺到寄主的细胞和组织内吸食。

内寄生:

内寄生线虫的虫体进入组织内吸食。

有的固定在一处寄生,多数在寄生过程中是移动的。

13.病原线虫的致病性:

(1)、穿刺吸食和在组织内造成的创伤。

(2)、食道腺的分泌物对植2

物破坏作用最大。

(3)、能传播其他病原生物,引起复合侵染.14.植物病原物致病物质:

酶、毒素、生长调节物质、基因整合。

15.毒素(toxin)是植物病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在微量浓度范围内对植物产生毒害的非酶类化合物。

作用机理

(1)作用于植物细胞的质膜蛋白、线粒体、叶绿体,导致植物细胞膜损伤,透性改变和电解质外渗。

(2)毒素钝化或抑制一些酶,中断相应的酶促反应,引起植物代谢变化(抑制或刺激呼吸作用,抑制蛋白质合成,干扰光合作用、酚类物质代谢和水分代谢)。

16.产毒素病原物:

真菌毒素、细菌毒素、线虫毒素17.菟丝子:

全寄生,茎寄生

列当:

全寄生,根寄生三.简答

(一)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条件

1、寄主植物群体必须具有一致的感病性

2、寄主植物群集化程度必须有利于病害传播蔓延

3、具有致病性强的病原物存在并能迅速大量增殖

4、有利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5、有利病害发生流行的时间

(二)现代农业技术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1、作物品种良种化

2、栽培技术多样化:

耕作制的变化可以影响病害发生。

3、作物管理化学化:

长期和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导致农田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环境恶化、微生物区系结构失衡,从而诱发或加剧病害发生。

4、农事操作机械化:

农业机械受病原物污染,从而导致种子或农产品污染,或使病原物通过农业机械在田间扩散传播。

5、作物布局区域化:

作物区域化和集约化种植,在一个地区内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使一些在分散种植3

时不造成危害的病害流行成灾,导致重大经济损失;

6、农业交流国际化:

全世界各种作物的种子和苗木的交流引种,农产品贸易,世界作物博览会等活动都可能将一些毁灭性的病原物传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引起一些新病害。

(三).植物病毒病患病植物的生理变化:

①病毒侵染后呼吸强度先上升,后下降。

②碳水化合物含量下降。

③淀粉在叶部积累引起黄化。

④多酚氧化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增强,使植物细胞中毒坏死。

⑤光合作用下降,破坏了寄主的叶绿素。

⑥植物内源激素水平失去平衡,造成畸形。

(四).防治植物病毒病的基本原则1.消灭和减少侵染来源

(1)采用无毒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

(2)种苗处理,51-53℃温水中浸10分钟。

(3)根尖或茎尖的组织脱毒培养。

2.治虫防病,消灭传播介体。

3.选育抗病或耐病品种。

4.栽培管理减少人为传播发病,烟草打尖打杈时先打健株,再打病株。

(五).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降低产量:

1845年爱尔兰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马铃薯几乎绝收。

1950年我国小麦锈病大流行,减产120亿斤。

1996年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中国辽宁流行,绝收25万亩,损失2.5亿Kg。

全世界农作物因病害减产:

粮食10%、蔬菜40%。

4

2.降低品质:

水稻发生稻瘟病使碎米率增加;甜菜得褐斑病后,含糖量大大减少;小麦患锈病后而面筋减少。

3.产生有毒物质,使人畜中毒:

甘薯黑斑病产生有毒物质黑疤酮,病薯喂牛羊而导致气喘和死亡。

小麦赤霉病的小麦生产面粉,人产生呕吐、腹泻。

4.限制了农作物的栽培:

由于一种病害发生在一地区不能栽植,在辽宁省由于红麻炭疽病而40年未能种植。

广东省由于木瓜病毒病至今不能栽植。

5.影响农产品的运输和贮藏:

白菜软腐病,水果产后病害。

(六).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

1、只有病状无病征;

2、田间分布与土质、地势、管理和污染源等呈高度相关性而成某种规律性分布,突然大面积全面发生,无发病中心逐日扩展,由点到面的污染过程,也无病害数量间歇式翻番有少到多的增殖过程;

3、在适当的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恢复。

通过以上推断其归属,已能排除传染病的可能,则可进入非传染病的诊断程序。

四.论述

1.怎样从鞭毛菌亚门特征看真菌进化趋势?

2.什么是病害循环?

为什么说它是制定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

5

第二篇:

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

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

实习时间:

一周

实习地点:

河南农业大学校区及三区,毛庄,森林公园及浮戏山

实习目的:

学习实地认识各种植物病害并采集标本,学习制作标本的方法,学习用不同的培养基培养真菌和细菌,学习制作玻片并观察玻片来判断病原物是什么。

实习中认识的病害及病原物介绍:

1芍药白粉病

症状:

在叶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白粉状霉斑,白斑

向四周蔓延,连接成边缘不整齐的大片白粉斑,其上布满白色至灰白色粉状物。

叶上布满白粉状霉,即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发病后期有时叶片上产生黑褐色小点,为病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

2南瓜霜霉病

发病初期叶片背面出现水浸状黄色斑点,病斑逐渐

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黄褐色不规则的多角形病斑。

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长有灰黑色霉层。

发病重时,病

斑连成片,使叶片变黄干枯、易破碎,植株一片枯黄病原菌:

真菌病害,病菌以在土壤或病株残体上的孢子囊及潜

伏在种子内的菌丝体越冬或越夏。

以孢子囊随风雨进行传播,

从寄主叶片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以后随气流和雨水

进行多次再侵染。

3番茄晚疫病

叶片染病多从叶尖、叶缘开始病叶出现水浸状暗绿色病斑,当向叶脉和茎蔓延后茎杆染病产生长条状暗褐色凹陷条斑。

病原物:

致病疫霉菌,菌丝丝状,分隔

4番茄早疫病

主要危害叶片,在茎基部产生暗褐色病斑,稍凹陷有轮纹。

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向上发展,初呈水浸状暗绿色病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轮纹斑,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的晕环,中部呈同心轮纹。

病原物:

早疫病是由茄链格孢菌侵染所致,在真菌分类中,属于半知菌门链格孢属。

番茄早疫病和番茄晚疫病的区别:

番茄早疫病在生长期都可以发病。

侵害叶、茎、果实各个部位,以叶片和茎叶分枝处最易发病。

病害一般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扩展。

叶片上最初可见到深褐色小斑点,扩大后呈圆形或近圆形,外围有黄色或黄绿色的晕环,病斑灰褐色,有深褐色的同心轮纹,有时多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大形不规则病斑。

番茄晚疫病在番茄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幼苗、茎、叶、和果实均可受害,以叶和青果受害为重。

幼苗染病,病斑由叶向叶脉和茎蔓延,使茎变细并呈黑褐色,植株萎蔫或倒伏;叶片受害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发病,

初为暗绿色水浸状不规则病斑,扩大后转为褐色。

5烟草花叶病

叶脉两侧叶肉组织渐呈淡绿色。

病毒在叶片组织内大量增殖,使部分叶肉细胞增大或增多,出现叶片薄厚不匀,颜色黄绿相间,呈花叶状。

后花叶斑驳程度加大,并现大面积深褐色坏死斑,中下部老叶尤甚,发病重的叶片皱缩、畸形。

病原物:

有病毒引起

6洋葱紫斑病

危害初期呈水浸状白色点斑,病斑扩大快,迅速形成宽1~3厘米、长2~4厘米纺锤形的凹陷斑,先为淡褐色,随后变为褐色至晴紫色,周围具有黄色晕圈。

此后有的逐渐褪色并形成同心轮纹,湿度大时斑面上产生黑褐色煤粉状霉。

病原菌称为葱链格孢菌。

7梨锈病

叶片被害后叶片正面产生圆形小病斑,随着病斑的扩大,病斑中央产生蜜黄色微凸的小粒点(病菌性孢子器),潮湿时小粒点上溢出淡黄色黏液,之后病斑组织变肥厚,正面凹陷,背面隆起并长出几根至十几根灰白色或淡黄色的细管状物即锈孢子器,内有大量褐色锈孢子,成熟后从锈孢子器顶端开列散出。

病原物:

病原属担子菌亚门胶柄锈属真菌。

性孢子器葫芦形,埋生于表皮下;性孢子纺锤形,单胞无色。

锈子器长简形,丛生于叶背面。

锈孢子近圆形,橙黄色,表面有瘤状细胞。

8花生褐斑病

初为褪绿小点,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病斑较黑斑病大而色浅,叶正面呈暗褐或茶褐色,背面呈褐或黄褐色,病斑周围有亮黄色晕圈。

湿度大进病斑上可见灰褐色粉状霉层。

病原物:

落花生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子座多散生于病斑正面,深褐色。

分生孢子梗丛生或散生于子座上,黄褐色,病菌以子座、菌丝团或子囊腔在病残体上越冬。

翌年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浸染。

菌丝直接伸入细胞间隙和细胞内吸取营养。

9茄子黄萎病

初期叶缘及叶脉间出现褪绿斑,病株初在晴天中午呈萎蔫状,早晚尚能恢复,经一段时间后不再恢复,叶缘上卷变褐脱落,病株逐渐枯死,

病原物:

茄子黄萎病病菌为半知菌门真菌的大丽轮枝菌,病菌分生孢子梗直立,细长,上有数层轮状排列的小梗,梗顶生椭圆形、单胞、无色的分生孢子。

10桃缩叶病

嫩叶刚伸出时就显现卷曲状,叶片逐渐开展,卷曲及皱缩的程度随之增加,致全叶呈波纹状凹凸,严重时叶片完全变形。

桃缩叶病的病原物为畸形外囊菌。

11黄瓜靶斑病

黄瓜靶斑病又称“黄点子病”,起初为黄色水浸状斑点,发病

中期病斑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易穿孔,叶正面病斑粗糙不平,病斑整体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

后期病斑直径可达10~15毫米,病斑中央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

病原物:

由半知菌的棒孢菌引起的病害。

12南瓜角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

叶片上产生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受叶脉限制。

大小1~5毫米,初为浅褐色,后中间变灰白色,边缘明显,中心稍下凹,病斑周围不形成晕圈,后期病部正背长出很多小黑点。

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致叶片早枯。

病原菌:

真菌半知菌门瓜角斑壳针孢。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很多植物病害,采集了很多标本,对于不能肯定的植物病害,我们小组成员查阅了很多资料,并在玻璃皿中培养了许多未知病原物,然后分离出病原物,做成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病菌形态,然后判断是属于那个门哪个科。

我们还进行了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分离土壤微生物。

在实践中,我们不仅学到了植物病害方面的知识,还增强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第三篇: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

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

一、实习目的与意义:

1.巩固所学植物病理学的理论知识;

2.通过观察鉴定,认识学校周边地区主要作物病害的形态特征及其发病特点;3.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

1.第一天,对小麦沙土地病害做了调查,小麦沙土地的主要病害有全蚀病和线虫病。

主要对小麦线虫病做了调查掌握了其发病部位、特征等一系列症状及其发病特点,如何进行防治等内容,并进行了标本采集。

2.第二天,对小麦病害标本进行鉴定和制作,并到菜区进行病害观察,对黄瓜病害做了主要调查主要有褐斑病、白粉病和霜霉病,调查其病害出现原因及其相关问题,并进行标本采集。

3.对学校附近的麦田进行病害调查,对病株进行采集并五点取样,调查其发病率。

4.第四天,对各种小麦病害和葫芦科植物蔬菜病害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发病特点、规律、季节、为害情况等。

5.主要对小麦天剑病害进行调查,并进一步生成调查报告,对本次实习作出总结。

三、实习总结:

实习时间是短暂的,通过实习,我们了解了一些常见植物病害的发生情况以及如何去防治这些病害巩固了我们所学的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知识,把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并了解了我们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对自身的能力缺点进行了检验,这有助于我们以后得学习和工作使我们在未来不断进步。

田间的实习,是我们了解到只懂得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切身去观察去实践,才能很好滴掌握知识,才能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知识,增强自身能力。

另外,实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这就无形之中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实习,我真切的感受到了集体的重要性,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个人的力量很渺小,只有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发挥出自己的力量才能有更大收获。

第四篇:

植物病理学实验讲稿

园艺植物病理学实验讲稿

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

2014年8月

实验一

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实验二

植物病理徒手切片制作实验三

真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四

鞭毛菌亚门真菌形态观察实验五

接合菌亚门真菌形态观察实验六

子囊菌亚门真菌形态观察实验七

担子菌亚门真菌形态观察实验八

半知菌亚门真菌形态观察实验九

培养基的制作实验十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实验十一

植物的抗病性鉴定

实验一

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认识各类病害对植物造成的危害,了解植物病害的种类及其多样性,

2.初步掌握主要病害的症状表现及其特点,学会植物病害症状的描述,为今后病害的诊断奠定基础。

二、

实验原理

植物病害的症状是植物患病后由于异常生理活动而发生在细胞和组织上的病理变化,最后表现为肉眼可见的形态变化。

有些症状也可用嗅觉、味觉或触摸进行观察。

有的症状是单个细胞表现的症状,在这类症状中,最常见的是受某种病毒侵染的植株中所见到的细胞质内含体。

植物病害的症状可区别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特征:

病状和病征。

病状是一定的寄主植物和病原在一定外界条件的影响下相互作用结果的外部表现,是以各自的生理机能或特性为基础的,而每种生物的生理机能,都是在质上有特异性,并且是相对稳定的。

病变,作为这种相互作用过程的结果,一般说其发展是定向的。

病状作为病变过程的表现,其特征也是较稳定的和具有特异性的。

这就是利用病状诊断植物病害的基础。

病征是由病原微生物的群体或器官着生在病体表面所构成的,它更直接地暴露了病原物在质上的特点。

如真菌子实体在寄主表面形成的霉层、黑点等。

由植物病毒、植原体、许多病原细菌、非侵染性植物病害等没有病征的表现。

病征的出现与否和出现的明显程度,虽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很大,但一经表现出来却是相当稳定的特征,所以根据病征能够正确的判定病害。

不同植物的任何病害都具有其独特症状,通常在病害发生过程中按一定顺序出现。

病理学家正是根据这种顺序出现的症状在田间诊断植物病害。

病状和病征,尤其是前者,作为诊断病害的依据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是许多植物病害常产生相似的病状,因此要从各方面的特点去综合判断;其次,植物常因作物品种的变化或受害器官的不同,而使病状有一定幅度的变化;第三,病害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过程,有初期和后期,病状也随之而发展变化;第四,环境条件对病状和病征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湿度对病征的产生有显著地作用,加之发病后期病部往往会长出一些腐生菌的繁殖器官。

因此,症状的稳定性和特异性只是相对的,要认识症状的特异性和变化的规律,在观察植物病害时,须认真地从症状的发展变化

中去研究和掌握症状的特殊性;观察和采集植物病害标本,仔细地区别病征的那种微小的、似同而异的特征,这样才能正确地诊断病害。

三、实验材料、试剂与器材

1.按照植物病害的病状类型(变色、坏死、斑点、腐烂、畸形)和病征类型(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菌核、溢脓等)准备植物病害的盒装标本、瓶装浸渍标本及新鲜标本(不同类型的病状和病征的标本可根据当地的情况准备)。

2.各类症状的挂图、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3.实体显微镜、手持扩大镜、水果刀、载玻片等。

四、实验步骤

(一)病状的观察

1.斑点观察玉米大斑病、棉花角斑病、棉花黑斑病、大麦条纹病、小麦根腐叶斑病、大葱或大蒜紫斑病、花生网斑病、番茄早疫病、十字花科霜霉病等标本,注意不同类型病害所表现病斑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的异同以及病斑上有无轮纹、花纹伴生,同时注意观察各类病斑上有无病征以及病征的特点。

斑点类发生在叶、茎、果等部位,受病组织局部坏死,一般有明显的边缘。

斑点中还可以伴生轮纹、花纹等特点,根据病斑的颜色、形状等特点而分为褐斑、黑斑、紫斑、角斑、条斑、大斑、小斑、胡麻斑、轮纹斑、网斑等多种类型。

2.腐烂观察甘薯黑斑病和干腐病病薯、马铃薯晚疫病和环腐病病薯、棉苗立枯病、柑桔溃疡病等病害标本,认识该类病害对植物所造成的危害,同时掌握这类病害的病状特点。

腐烂类病状发生在植物的各个部位,由于组织分解的程度不同,有软腐、干腐之分。

根据腐烂的部位,有根腐、基腐、茎腐、果腐、花腐等名称,还伴随有各种颜色变化的特点,如褐腐、白腐、黑腐等。

3.萎蔫观察棉花、黄瓜等植物枯萎病、棉花和茄子黄萎病、玉米和茄科植物青枯病、马铃薯环腐病等标本,注意区别枯萎、黄萎、青枯等病状类型,必要时可以剖开病株茎杆观察微管束是否褐变。

典型的萎蔫病状是植物根、茎的维官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叶片或枝条萎垂现象,皮层组织完好,萎蔫病害常无外表的病征。

植物受萎蔫菌侵染后,不一定都能引起萎蔫,发病初期有半边叶片、半个枝条萎垂的现象,但更常见的是全株性萎蔫。

提示对于萎蔫类病害病状的观察应以新鲜标本为主,有条件时最好在田间进行,这类病害发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观察时要注意其微管束组织的病变,干标本则失去了原有的特点。

4.变色变色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种表现为黄化,是整个植株或叶片部分地或全部地均匀褪绿、变黄,或呈现其它的颜色。

多数伴生有整株或部分的畸形。

另一种为花叶,病株叶片色泽浓淡不均,深绿与浅绿部分相间夹杂,一般遍及全株,上部叶片较为显著,无病征表现。

比较观察烟草花叶病、苹果花叶病、小麦黄矮病、瓜类、十字花科和茄科植物的病毒病病状、注意每一种病害的病状特点。

5.畸形畸形类病状由不同组织、器官的病变,如叶片的膨肿、皱缩、小叶、蕨叶;果实的缩果及其它畸形;整个植株的徒长、矮缩;局部器官如花器和种子的退化变形和促进性的变态等。

瘤、瘿、癌、丛枝和发根也是常见的畸形病状。

观察桃缩叶病、十字花科根肿病、马铃薯癌肿病、果树根癌病、桑树根结线虫病、油菜白锈病、番茄蕨叶病、枣疯病、泡桐丛枝病、玉米黑粉病、小麦粒线虫病、水稻恶苗病等,归纳各类标本的病状类型。

(二)病征的观察

1.粉状物借助手持扩大镜或实体解剖镜观察麦类锈病、十字花科白锈病、麦类白粉病、、玉米黑粉病和麦类黑粉病等病害标本,注意粉状物的颜色、质地和着生状况等。

2.霉状物借助手持扩大镜或实体解剖镜观察黄瓜霜霉病、甘薯软腐病、瓜类软腐病、柑桔青霉病、番茄灰霉病和番茄叶霉病等病害标本或瓶装标本。

注意区别霜霉、黑霉、绵霉、青霉和灰霉等不同类型的霉状物。

3.点状物取小麦白粉病、瓜类炭疽病、棉花茎枯病、芹菜斑枯病、苹果树腐烂病和麦类赤霉病等病害标本,借助手持扩大镜或实体解剖镜观察,注意点状物是埋生、半埋生还是表生,以及在寄主表面的排列状况、颜色等。

4.菌核观察油菜菌核病和水稻纹枯病等病害标本,注意菌核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并观察菌核萌发状况。

5.溢脓溢浓为细菌性病害特有的病征。

观察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十字花科细菌性软腐病、棉花角斑病和黄瓜角斑病等病害标本,注意溢脓的颜色、出现位置等。

用剪刀将植物病组织剪成4mm2的小块,放于载玻片上,加一滴水,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或直接用载玻片对光观察喷菌现象。

五、实验报告及作业

将上述病害标本的发病部位,病状类型和病症类型,填于下表:

植物病害症状观察表

病害名称

发病部位

病状类型

病症类型

1.植物病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症状在病害诊断上有什么作用?

3.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性如何?

实验二

植物病理徒手切片制作

一、

实验目的

观察植物病害病原物的形态,进行病原物的分类鉴定,研究受病组织的组织结构病变,受病植物组织与病原物的解剖学关系,以及对于难得一见病原物的保存备用等,都需将材料制成适当的显微玻片标本。

因此,徒手制片技术也是植物病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本次实验系统学习实践常用的徒手制片技术,为以后开展植物病理学的有关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制片技术基础。

二、

实验材料、试剂和器材1.受病植物组织

2.解剖针、刀片、剃刀、移置环、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毛笔、浅玻皿、浮载剂、70%酒精、乳酚油、展片台、光学显微镜

三、

实验内容及方法

徒手制片的方法有整体封藏法、徒手切片法、组织透明制片法和涂抹制片法等多种。

限于时间本实验实践最为常用的整体封藏法和徒手切片法两种。

(一)

整体封藏法

对于生长在植物病部表面或培基上的菌丝体、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和其他孢子器官以及线虫等,可直接择取少许封藏在适当的浮载剂中,在显微镜下观察,根据材料的特点和观察的目的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封藏制片。

常用的方法的概括为挑、刮、拨、撕四种。

1挑:

对于在植物受病部位或基质表面生长繁茂的霉状病原体(如霜霉菌)粉状病原体(如锈菌、白粉菌)以及培养基上的许多培养菌,可用尖细的解剖针等直接挑取封埋制片,挑取病原体的量,在保证选材典型的前提下,越少越好,以免互相重叠,分辩不清。

取黄瓜霜霉病叶,小麦白粉病叶分别挑取霉状物和粉状物镜检病原菌的形态特点。

2刮:

对病部病原体稀少,或用放大镜也难辩认霉层的病害标本,可采用两侧具刀的三角刮针(或可用刀片代替)刮取病原物制片。

刮的方法是,用刮针的一刃,蘸浮载剂少许,在病部顺同一个方向刮取2—3次,将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