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45777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docx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docx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

第六编元明清戏曲

1.中国戏曲理论研究明嘉靖年间开始成熟,著名曲论有徐渭的《南辞叙录》、王世贞《曲藻》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吕天成《曲品》王骥德《曲律》尤其是声律研究,对明清传奇音乐唱腔的格律化和规范化有大贡献。

2.明后期不同风格流派激烈争论,是戏曲创作繁荣的标志,戏曲史称“汤沈之争”或“临川派和吴江派之争”,争论主帅是临川派的汤显祖和吴江派的沈璟。

争论核心是,戏曲创作应以文辞第一,还是声律第一。

3.传奇的全盛期是清朝。

李玉为代表的苏州剧派最有名,是专业作家。

4.李渔《闲情偶寄》是中国戏曲理论史上的里程碑作品,结构第一。

第一章元杂剧概说

1.戏剧:

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称戏曲。

2.(戏曲主要是由歌舞戏、滑稽戏、说唱三种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宋杂剧-金院本-元杂剧-南戏

3.元曲:

元杂剧和元散曲合称元曲,都采用北曲为演唱方式。

4.元杂剧:

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以北曲为声腔的戏曲形式,也称北曲或北杂剧。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完全成熟。

5.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关、白、马、郑)

6.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王实甫《西厢记》

7.四声猿:

是明徐渭创作的《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四部杂剧合称,其中《女状元》全用南曲,首开南曲写杂剧的先例。

另著《南辞叙录》是第一步研究南戏的专著。

●.元杂剧的体制和南戏体制对比

答:

1.元杂剧-结构体制上一本四折或加一楔子,个别五折;音乐体制是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押一个韵;演唱体制是一人主唱,末本戏或旦本戏;角色体制分旦、末、净、杂四大类;杂剧的文学要素包括唱的曲辞,说的宾白,动作表情为科介。

2.南戏-结构体制是出数不限,可多可少,每出可长可短。

第一出为开场戏,由副末登场介绍剧情也称“副末开场”或“家门大意”,正戏从第二出开始。

音乐体制方面南戏以南曲为声腔,不受宫调限制,每出不限一韵。

演唱方面,南戏各种角色都可以唱,演唱方式也多种。

●元杂剧的两派的作家和作品

答:

文采派 语言华丽、典雅

1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 张君瑞的爱情故事,提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花间美人

   《丽春堂》金朝丞相完颜乐善与统军李圭生隙到重修旧好的故事

   《破窑记》宋代吕蒙正发迹变泰的故事

2白朴《墙头马上》 爱情喜剧 裴少俊 李千金,塑造了个性鲜明叛逆的上层妇女

《梧桐雨》 历史悲剧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欢离合

3马致远《汉宫秋》写王昭君出塞。

------元贞书会

4郑光祖《倩女离魂》王文举、张倩女,写倩女离魂追随未婚夫一同考取功名

本色派 崇尚语言自然、朴实

1关汉卿 号已斋叟 三类作品 再现元代社会黑暗《鲁斋郎》 下层妇女抗争《窦娥冤》  歌颂历史英雄人物《单刀会》关羽《西蜀梦》张飞--------玉京书会

2石君宝《秋胡戏妻》 擅长写下层妇女的痛苦和斗争

3高文秀 水浒戏《双献功》

●元杂剧重要作家作品

1、白朴 《墙头马上》 爱情喜剧 裴少俊 李千金,塑造了个性鲜明叛逆的上层妇女1、对爱情主动追求(花园偶遇,主动幽会、私奔)2、捍卫爱情婚姻幸福,敢于面对面和封建家长斗争(封建婚姻制度的部分叛逆,没有逾越门第婚姻樊篱)

2、马致远擅长悲剧抒情《汉宫秋》对历史故事进行了较大改造,写王昭君出塞。

1、背景2、昭君形象3、毛延寿中大夫身份4、汉元帝割爱歌颂爱国主义精神,批判卖国求荣者的行径,反应元代社会民族压迫的现实与被压迫民族的情绪。

------元贞书会

3、郑光祖爱情婚姻《倩女离魂》《梅香》仕子怀才不遇《王粲登楼》历史故事《周公摄政》《三战吕布》

《倩女离魂》王文举与张倩女原有婚约,张母嫌文举为白衣,要考取功名才能成婚,倩女想死成病,灵魂离开躯体,追上张生,相随到京,文举高中后回乡,倩女灵魂与躯体相附。

(敢于贫贱的爱情观是张倩女有别于崔莺莺、李千金的很有光彩的一点)

4、纪君祥《赵氏孤儿》元杂剧最杰出悲剧之一,程婴屠岸贾,表现正邪斗争,揭露屠岸贾的凶残奸诈,歌颂英雄义士为了保护赵氏孤儿前仆后继的自我牺牲精神。

 

5、石君宝《秋胡戏妻》擅长写下层妇女的痛苦遭遇和斗争精神(提高妻子家庭地位)

6、水浒戏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李逵、宋江、鲁智深粗和直

高文秀的《双献功》李逵保护宋江结义兄弟孔目郭念儿权豪白衙内粗中之细

两篇均刻画了李逵的嫉恶如仇

7、神话剧尚仲贤《柳毅传奇》柳毅救老龙女儿三娘李好古《张生煮海》儒生张生夜抚琴,龙王三女儿琼莲浪漫主义手法人神恋爱

8、包公戏无名氏的《陈州粜tiao米》李潜夫的《灰阑记》包公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幽默诙谐平易近人

●杂剧在元代以后的演变

(一)明代杂剧

1、这时期的杂剧内容多是点缀升平、提倡节义,或神仙道化、风花雪月之类,不敢接触社会现实,但却有强烈的政治目的,这就是为巩固朱明王朝的通知服务,为满足统治阶级腐朽空虚的精神需求服务。

较好的作品:

贾仲明《萧淑兰情寄菩萨蛮》朱有燉《义勇辞金》杨讷《西游记》

2、思想不可取,但北杂剧艺术理论总结和体制改革值得肯定朱权《太和正音谱》贾仲明《录鬼簿续集》《录鬼簿》

3、命中后期杂剧较大成就王九思《杜甫游春》康海《中山狼》徐渭《南词叙录》第一部研究南戏的专著杂剧《四声猿》包括《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明曲之第一”

4、清代杂剧吴伟业《通天台》《临春阁》陆世虞《西台记》王夫之《龙舟会》

元杂剧的思想光辉在清初杂剧作品中又闪现出来

5、嘉庆至清末,杂剧至此已名存实亡

第二章关汉卿

●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

答:

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可分为再现元代社会黑暗、赞美下层女性的抗争和歌颂历史英雄人物三大类。

在第一类作品中,作者主要通过封建官吏荼毒良民、豪权势要强占民女或皇亲国戚为所欲为的故事,多侧面再现元代社会的黑暗。

Eg:

《窦娥冤》里面的楚州太守仗权势贪赃枉法,判善良无辜的窦娥死罪

《望江亭》杨衙内带御赐的势金牌,杀害谭记儿丈夫《救风尘》玩弄女性,没人性的官僚子弟周舍

第二类作品中,关汉卿塑造了一批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受压迫的女性形象,歌颂她们在反抗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欺辱过程中所表现的聪明才智和胆量。

善良正直窦娥,敢于在公堂伸张正义,在断头台与黑势力骂个够,揭到底。

《救风尘》《望江亭》赵盼儿和谭记儿与罪恶势力展开斗争

第三类作品中,他对历史英雄人物具有独到的眼光和态度,在单刀会中他着力刻画一个为维护汉家基业而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关羽形象等,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歌颂和赞美,艺术的表现自己的现实态度和人生理想。

《单刀会》关于维护“汉家基业”而置个人生死于度外。

《西蜀梦》张飞遇难魂还西蜀,决斗到底。

●关汉卿文体风格

《窦娥冤》悲剧代表作悲剧团圆结局

《救风尘》《望江亭》喜剧代表作寓庄于谐以美显丑

《单刀会》《鲁斋狼》正剧代表作悲喜交错,互相调和严肃感

历史剧《单刀会》《西蜀梦》《单鞭夺槊》《五侯宴》借历史融进现实,着重体现历史剧创作的时代精神与戏剧文学的基本特征

●由关汉卿《窦娥冤》分析中西方悲剧

答: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悲剧代表作。

1.在这部典型的中国式悲剧中,关汉卿首先把歌颂的对象放在“普通凡人”这与西方悲剧重在写“伟大人物”有别。

2.该剧剧情的展开体现了中国悲剧“以悲为主,悲喜交错”的民族风格。

3.该剧结局所体现的“团圆之趣”也是中国悲剧结局风格典范模式,甚至体现了中国悲剧“团圆结局”的最高成就。

●窦娥的形象分析

答:

1.中国封建社会被压迫女性的典型,一个悲剧形象。

2.遵守封建道德,尽孝守节、本分善良妇女形象。

3.不甘受压迫,勇于反抗有斗争精神的形象。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答: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刻画、结构布局、语言运用等方面。

1.人物刻画方面他善于从现实生活或历史题材中选典型事件,通过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细腻的展现矛盾双方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道德情操。

还善于扣紧人物的身份、地位、遭遇来刻画人物性格。

《窦娥冤》2.从结构布局看,关汉卿采用一人一事,善于紧扣作品主题,采用环环紧扣步步逼近的结构手法设计场面和安排人物。

《救风尘》四场戏前后衔接非常紧凑,场面气氛和冲突力度有一种步步进逼的态势从而使情节迅速向高潮和结局推进(周舍诱骗宋引章,宋引章向赵盼儿求救,赵盼儿深入虎穴,周舍与赵盼儿面对面较量)3.在语言运用上,语言质朴自然、酣畅泼辣。

语言使用大多着眼于服务演出和观赏,追求自然质朴、真切美听的风格。

第三章王实甫和《西厢记》

●《西厢记》故事演变(5本20折)

答:

1.最早见于唐代元稹的文言小说《莺莺传》,张生是薄情书生,莺莺是悲剧人物。

文章肯定张生善能补过的行为,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

2.北宋赵令畴《商调蝶恋花》没有新内容,但是作者态度为谴责张生同情莺莺,注入新思想。

3.金代的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增加阻挠、创作红娘人物等内容,并肯定崔张之爱是正当合理的追求,赞美他们的反叛精神,把结局改为才子佳人的团圆结局。

4.王实甫在董西厢基础上摒弃不合理的情节改善人物,把这题材推向高峰。

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高扬爱情自由主旋律的里程碑式作品。

《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西厢记》全剧由五本20折戏组成:

第一本是“张君瑞闹道场”。

写崔张二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张生借口读书得住寺中,伺机向莺莺求情。

第二本是“崔莺莺夜听琴”,写二人爱情发展并与老夫人构成矛盾冲突,孙飞虎围夺莺莺,老夫人以许莺莺为妻求退兵之策,张请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事后赖婚反悔。

第三本是“张君瑞害相思”,张生因老夫人赖婚而抑郁相思成病,红娘从中撮合二人以柬相约幽会。

第四本是“草桥店梦莺莺”,二人私下成亲,老夫人发觉拷红,红娘以正义和智慧,迫使老夫人允婚,老夫人逼张赴试,张生分离后于草桥店夜思莺莺。

第五本是“张君瑞庆团圆”、“写张生中状元做官,揭穿郑恒骗婚谎言,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主题思想

《张君瑞闹道场》《崔莺莺夜听琴》《张君瑞害相思》《草桥店梦莺莺》《张君瑞庆团圆》

主题思想:

批判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意识,歌颂男女自由而真挚的爱情,表现“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

不足:

以“郎才女貌”为前提,结局没跳出状元及第,夫荣妻贵的俗套

●《西厢记》人物形象的刻画

答:

1.崔莺莺——一个热烈追求爱情自由的贵族少女。

紧扣她的出身和教养,逼真的描写她青春觉醒和如何冲脱封建枷锁的束缚,突出了莺莺的聪慧机灵、温柔多情的性格,又反映封建贵族家庭长期教养在她身上留下的种种烙印,表现为追求爱情过程,不时流露的苦闷、犹豫和怯弱任性。

面对主客观双重阻力,大胆向婚姻自由挪动脚步的叛逆者,“有情人”(补充:

a、莺莺生于相国名门,生活于礼教家规的重重禁锢之中,但不安于命运的安排和礼教的束缚。

b、老夫人的负义赖婚,激起了莺莺的不满,开始了内心的反抗,但又碍于礼教的影响,顾虑重重。

c、老夫人从门第观念出发逼张生应试,莺莺则蔑视功名富贵: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她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这是莺鸳叛逆性格的继续发展。

)2.张生——是一个典型的热衷功名的封建世子,也是执着的风流才子。

“痴情种”3.红娘——是西厢记中刻画最有光彩的人物,善良机灵,她的正直、勇敢和机智表现的最为突出。

“赖婚”前后对张生和莺莺的帮助“拷红”时反拷老夫人取胜“擎天柱”4.老夫人——封建礼法的卫道者,封建贵族家庭的贤妻良母。

疼爱女儿。

阻挠女儿爱情时也表现出虚伪、刻毒和冷酷的性格。

“狠毒娘”。

(补充)崔莺莺莺莺是作品中作者热情讴歌的女主人公,是《西厢记》反封建主题的主要体现者。

金圣叹赞扬莺莺“至高贵,至灵慧,至多情,至多才”。

她还具有内在美的心灵:

孙飞虎围寺中,她愿以自己的青春和幸福换得全寺僧俗人众的安全,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外貌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首先,作者突出这个人物性格中的矛盾性。

其次,作者突出了她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

第三,作者给我们描绘了莺莺内外兼美的形象。

总之,莺莺是一个热烈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子,她的性格是在与封建礼教、与自己身上的软弱性、动摇性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而最后成熟的。

张生剧中男主人公张生是个志诚的情种,在追求爱情过程中,他执着专一而有些书呆子气,志成而近乎痴傻,加上他生性惆傥,满腹才学,构成一个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人物。

红娘红娘是《西厢记》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形象,是王实甫的杰出创造,没有红娘便没有《西厢记》,这一形象的存在不仅使《西》高出于其他才子佳人戏曲,更重要的是他在崔张自由结合中的重大作用,而且这一形象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远比剧中所有人物广泛和深刻。

其形象的特征在于:

她纯朴善良,机智勇敢,见义勇为,坦率泼辣。

她本是奉老夫人之命“监视”莺莺的。

但在“白马解围”和“赖婚”以后,她看出正义在崔张一边,鄙弃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于是勇敢地站在了崔张一边。

她热心侠义,三番五次为他们传书递柬,为他们出谋划策,帮助他们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牵线搭桥,促成二人的婚事,而全然不顾自己将来会遭到什么样的后果。

她的性格的光辉之处,集中表现在“拷红”一折,她与老夫人的冲突上。

面对老夫人的拷打追问,她理直气壮,有胆有谋,索性把事实真相全盘托出,并反守为攻,尖锐地指出造成这一事件“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

”然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老夫人宣扬的孔孟之道来制服老夫人,谴责了老夫人的言而无信和对待张生不公平。

“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

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

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

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

尔后抓住对方弱点,分析利害,提出建议:

一是“若不息其事”,“将辱没相国家谱”,二是如果打了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祥,亦知老夫人背义忘恩,岂得为贤哉?

”“莫若恕其小过,成就大事”。

有理有据的一席话,不得不使这个威严的封建家长在奴才面前折服,也就等于屈服于红娘的智勇面前。

总之,在红娘身上强烈地体现着一种与封建道德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道德品质——下层人民的道德品质。

红娘,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牵线搭桥,成全婚姻的代名词,已经成为乐于成人之美的、热心人的共名。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和影响

答:

1.《西厢记》艺术上的第一大特色,是运用“寓庄于谐”的手法,刻画各个面目不相同的喜剧是典型,如莺莺的“假意儿”(需要借助红娘的帮助,又假装斥责;主动约会张生,见面却又要怒斥一番;)、张生的以丑显美(爱情热情大胆,近于痴狂;长期书斋禁锢,相当迂腐,关键时期,依靠红娘从中帮助)、红娘的机智幽默(月下烧香,看出莺莺对张生的心意;拷红,假装帮老夫人出谋献策,反拷取胜)。

老夫人看似满口仁义,实质虚伪、狡诈。

动机与效果背离。

内外矛盾、因果相违。

2.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多变。

(大型结构紧凑,波澜起伏,百转千回)惊艳—借厢—酬韵—闹斋—“孙飞虎事件”—婚事在望—老夫人懒婚—“赖简”—“拷红”—“逼试”—郑恒—大团圆

3.文辞优美,诗意浓郁。

如开篇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及“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这种以景传情,生动而又准确地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佳句比比皆是。

a、把古典诗词含蓄凝炼的语言与民间通俗流畅的口语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既优美典雅又生动活泼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b、诗剧般浓郁的抒情意味。

c、个性化的特点很突出,人物语言都切合身份和性格。

如张生的语言坦直而含稚气,常带夸张,显出痴狂的个性;莺莺的语言含蓄而矜持,常带感伤情调;红娘的语言则俚俗率直,爽朗泼辣,妙语连珠,俏皮可爱:

老夫人的口吻则常露冷酷专横。

(补充两点)

4.简述《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

a.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b.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5.《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

王实甫的《西厢记》善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其获得艺术上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对张生、莺莺和红娘的性格刻画上。

第四章宋元南戏

1.南戏:

北宋末叶到元末明初在中国南方流行,以南曲为声腔的戏曲形式,亦称戏文、南曲、南曲戏文、南戏文。

发源于温州,所以也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

标志了中国戏曲的初步成熟。

最早的南戏剧本是南宋的《张协状元》,最著名的是高明《琵琶记》

2、《张协状元》南宋时期的作品,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

3.元末明初四大传奇、四大南戏——《荆钗记》柯丹(王十朋和钱玉莲的坚贞爱情)《白兔记》(开国之君刘知远和李三娘的悲欢离合。

着重描写李三娘的不幸遭遇和忍辱负重、矢志不二的坚强性格。

)《拜月亭记》施惠(蒋世隆和瑞兰在共患难建立起来的纯洁坚贞的爱情。

批判门第观念和封建婚姻制度。

喜剧情调。

)《杀狗记》(孙华的妻子杨氏杀狗劝夫,远离猪朋狗友,兄弟和好)“荆、刘、拜、杀”

4.南戏最著名的作品是高明的《琵琶记》。

《琵琶记》是南戏完全成熟的标志,南戏中兴标志,“南戏中兴之祖”。

●宋元南戏的题材内容

答:

1.爱情婚姻题材。

有的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礼教的扼杀和束缚;有的写“”反应科举制度下富贵易妻的社会现实《王焕》。

2.反映社会黑暗。

《祖杰》取材于现实生活真人真事。

3.歌颂爱国英雄民族气节,鞭笞民族败类。

这和宋元时期民族矛盾尖锐有关。

《琵琶记》

●《琵琶记》介绍

答:

1.作者高明字则诚,温州人。

写蔡伯喈和赵五娘的悲欢离合。

高明创作意图是宣传封建伦理道德。

也是民间戏文与文人创作结合起来的成功之作。

是南戏创作的范本,被后人视为“绝唱”“曲祖”“南曲之宗”。

2.影响,之前南戏多为民间创作,长期粗陋。

高明是第一个有深厚文学修养的文人才与南戏创作,琵琶记是南戏振兴的标志,是南戏完全成熟的标志。

●《琵琶记》思想倾向及人物分析

蔡伯喈1.为蔡伯喈翻案,辞试不从、辞婚不从、辞官不从“三不从”为蔡伯喈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三不孝”开脱2.反映明显厌恶科举做官的思想,这也正是作者对官场的深刻体会。

赵五娘1、最深刻、最成功。

2.三个阶段。

蔡应考前,她不慕功名富贵,满足与美满的夫妻的生活。

蔡应考后,她独立支撑门户,奉养公婆。

公婆死后,料理完后事,一路弹唱,上京寻夫,苦尽甘来,大团圆结局。

重点第二段经历,写出了她善良勤朴、坚忍尽责、自我牺牲。

孝妇典型。

体现中国劳动妇女传统美德,她的遭遇也概括了中国千千万万妇女共同的悲剧命运。

思想:

剧中人物都打上封建伦理标记,说教给形象带来一定损害。

蔡伯喈形象苍白。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和南戏中兴

1.善于刻画人物,特别是善于表现人物心理。

“吃糠”一段,赵五娘有吃糠想到糠的命运,想到自己的命运,又由糠和米的关系,联想到自己的悲苦和相见无期的丈夫,思绪万千。

咏物寄情的手法与戏剧冲突结合起来,从情节发喻,多角度运用喻体。

丝丝入扣展示了赵五娘吃糠时的复杂的内心世界。

匠心独运而又自然妥帖。

“剪发”“描容”“琴诉”亦异曲同工之妙

2.结构上采用双线发展的结构模式。

蔡伯喈赴京考试后两条线索。

一菜考取功名遭遇,一赵在灾荒中生活。

两线交错发展,剧末重合。

对比映衬作用。

赵赈粮被劫要投井,蔡牛府成亲。

赵吃糠,赵饮酒消夏。

赵祝发葬婆婆,麻裙包土脏公公,蔡和牛小姐中秋赏月。

鲜明对照反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矛盾,突出戏剧冲突,加深悲剧气氛。

3.语言接近口语又有文采。

曲白接近口语,又有文采。

切合人物身份、气质。

部分语言过于骈俪,开创“琢句修词之端”。

第五章明清传奇

1.明清传奇:

明清两代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称为传奇,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国剧种。

2.影响最大的南曲声腔剧种:

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3.明中叶三大传奇——《浣纱记》梁辰鱼第一部昆山腔剧作,吴越兴亡和范蠡西施爱情“爱情与政治相结合”的推陈出新之作。

《宝剑记》李开先林冲被逼上梁山,揭示社会黑暗,抒写对现实的不满。

无名氏的《鸣凤记》第一部“时事剧”,写忠臣义士与奸相严嵩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

重在描写当时政治,刻画众多形象。

4.“汤沈之争”临川派汤显祖“文辞第一”和吴江派沈璟“声律第一”。

论证结果使许多作者清醒认识到融文辞和声律于一炉的重要性,从而有力促进中国戏剧观念和传奇创作的发展。

5.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6.清专业作家异军突起中国戏剧史上最大戏剧流派李玉为代表的苏州剧派。

7.理论研究成果清李渔《闲情偶寄》

8.南洪北孔——清洪昇《长生殿》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最后同升天堂,永久团圆,与白朴<梧桐雨>题材一样.颂扬李杨之情为目的,也借爱情的悲欢离合反映社会政治内容。

安史之乱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和悲剧。

孔尚任《桃花扇》以文人侯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爱情为线索,写南明王朝的兴亡历史.是戏曲史上最典型的历史剧,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这两部作品的先后问世,把中国戏曲的结构艺术、音乐艺术、表演艺术和史剧创作艺术发挥至登峰造极的境界。

标志清代传奇进入发展高峰。

汤显祖与《牡丹亭》

●汤显祖作品汤显祖是明代戏曲家

1、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2、诗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

●《牡丹亭》主人公的爱情表现

该剧通过杜丽娘为情而死和为情而生的爱情故事,暴露封建礼教的残酷和虚伪,歌颂女主人公的“至情”意识和要求修改解放的强烈愿望。

杜丽娘的爱情发展经历爱情萌芽、爱情毁灭、爱情新生和爱情圆聚四个阶段

●《牡丹亭》爱情描写与众不同的特点

答:

1.有意刻画“至情者”.2.体现强烈的个性解放意识.心灵觉醒。

提倡“本心”,摒弃礼教,敢于追求3.体现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a、幻想情节杜丽娘梦中与情人柳梦梅相会b、强烈理想主义封建禁欲主义极为猖獗的现实下《训女》《闺塾》深刻反映,杜丽娘热情和超越生死的力量,执着追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实现爱情理想。

C.幻想世界与现实人生结合,积极浪漫主义杜丽娘形式上市柜,精神上是人。

不仅缠绵于爱情,还思念父母,怀念故园。

洪昇与《长生殿》

●《长生殿》主题思想“歌颂与暴露两结合”

1、洪昇的创作意图首先是歌颂一种“精诚不散,终成连理”的爱情,“歌颂”在作品中占主导地位。

2、从“不精诚”到“精诚”的爱情,“乐极哀来”的创作逻辑表现杨李之间,尤其是李隆基本人许多“逞侈心而穷人欲”的丑陋以及由此造成的矛盾。

作者并非以暴露宫廷丑恶为最终目的。

而是“嘉其败而能悔”,悔罪后逐渐走向“精诚”的创作逻辑,达到歌颂和批判双重目的。

逻辑:

乐极-哀来-悔罪-精诚

●《长生殿》艺术成就

1、构思巧妙李杨爱情为主线,政治内容为副线。

前半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再现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矛盾和帝王与妃子的关系;后半浪漫主义的手法先李杨感天动地的爱情,从而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

爱情与政治,现实与虚幻交融结合的艺术实践,把中国戏剧史上“两结合”创作方法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2、情节紧凑五十出,一场接一场,故事连接紧凑

3、个性鲜明唐明皇既轻浮又情深,既自尊又屈下,既昏庸又知悔的二重性格人物

杨贵妃既娇美又泼悍,既真情又嫉妒,既聪慧又执著的悲剧性人物

杨国忠的奸诈安禄山的狡黠郭子仪的忠直

4、曲词优美清丽优美,自然流畅、没有堆砌辞藻。

又能紧扣人物性格和心理,写出富有性格化和动作化的语言。

5、此外,在韵律选用、人物刻画、场面设计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