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46074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docx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docx

第二章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

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变革。

文学受政治及伦理观念的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①立国未久各种危机激起的焦虑和社会责任感。

②文官官僚制度成熟使士大夫依附于国家政权。

③“三教合一”的趋向开始形成。

陈亮《铨选资格》:

方庆历、嘉祐,世之名士常患法之不变也。

第一节 道统文学观的盛张

一、石介(1005—1045)

1、对西昆的批评

从世道人心的意义上彻底打倒西昆,以维护“道统”的神圣性。

《怪说》指斥杨亿:

欲以文章为宗于天下,使天下人不闻有周公、孔子、孟轲、扬雄、文中子、吏部(韩愈)之道。

2、否认文学价值

要求在整个文学领域中建立“道”的统治。

废弃艺术,诗文成为附庸。

刘敞《公是先生弟子记》:

道者文之本也,循本以求末易,循末以求本难。

尹洙《志古堂记》:

如有志于古,当置所谓文章功名,务求古之道可也。

  

二、理学家的文学观

1、周敦颐

“文以载道”的明确口号。

《文辞》更彻底地说明了文对于道的工具性。

但仍承认文章的美饰具有使道更吸引人的作用。

2、程颢、程颐

更纯粹的道学立场。

强调道统文学的必然结果。

修正石介等人尊韩的不彻底性及韩愈本身的矛盾,认为致力于文章有害于道。

  《二程遗书》:

退之晚来为文,所得处甚多。

学本是修德,有德然后有言,退之却倒学了。

斥杜甫的写景诗为“闲言语”,责问:

“道出做甚?

三、欧阳修等的文道观(见后)

文学变革虽早于理学转盛,但受到道统文学观的影响和约制。

第二节 梅尧臣、苏舜钦的诗

吸取白、韩诗歌特点,题材感情和语言形式的新尝试。

一、梅尧臣(1002—1060)

字圣俞,宣城(今属安徽)人。

有《宛陵先生文集》。

众多方向上开启宋诗的道路。

《后村诗话》:

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

1、对西昆的纠正

强调《诗经》以来的现实传统,反对娱乐、游戏倾向。

《答裴送序意》:

我于诗言岂徒尔,因事激风成小篇。

辞虽浅陋颇剋苦,未到二雅未忍捐。

安取唐季二三子,区区物象磨穷年。

《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

迩来道颇丧,有作皆言空。

烟云写形象,葩卉咏青红。

人事极谀谄,引古称辩雄。

经营唯切偶,荣利因被蒙。

……

针对无病呻吟、玩弄辞藻的诗歌风气。

2、广泛的诗歌题材

①反映现实民生

⑴恢复诗歌的严肃性

诗歌主张的实践。

欲以诗感悟上层,并表现自己的道德良心。

一些作品直接批评朝廷的政令措施。

《襄城对雪》之二念彼无衣褐,愧此貂裘温。

《蔡君谟示古大弩牙》祈望边地战争胜利,士兵少受伤亡。

《田家》劳者无所获的社会问题。

《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田家语》老百姓不堪兵役、田稼荒废。

《汝坟贫女》被强征服役者的悲惨遭遇。

对时政的不安和对民众的同情。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⑵概念化、一般化倾向

试图以诗讽谏,而不从生活所激发的热情出发。

偏重于叙述事件,传达政治观念,使得诗歌的感染力受到削弱。

宋代政治诗的一般缺陷。

《田家语》小序:

因录田家之言,次为文,以俟采诗者。

②日常生活题材的开拓

题材翻新:

自然景象、生活场景、人生经历。

有时丑恶的事物入诗,破坏美感。

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

《戊子三月二十一日殇小女称称三首》之二

蓓蕾树上花,莹洁昔婴女。

春风不长久,吹落便归土。

娇受命亦然,苍天不知苦。

慈母眼中血,未干同两乳。

  悼念夭亡的幼女。

惊心动魄但语气并不夸张。

③哲理性的思考

贯穿琐碎平常的生活题材,加深了诗歌的内涵。

宋诗的发展倾向。

  

《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至美与至恶相随”的哲学问题。

春洲生获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

3、艺术风格

①“古硬”(欧阳修《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诗》)

学韩。

矫正晚唐以来的疲软圆熟,以求雄健之美。

生涩怪僻的文字、暗昧阴郁的色彩、恐怖荒蛮的意象,构成幻觉性诗境。

有时古硬得难以咀嚼。

《余居御桥南夜闻袄鸟鸣,效韩昌黎体》九头袄鸟传说、鬼车夜游。

《观杨之美画》

水官自有真龙骑,两佐并跨鲸尾螭。

步趋群吏怪眼眉,云生海面无端涯。

雷部处上相与期,人身兽爪负鼓驰。

后有同类挟且搥,次执电镜风囊吹。

青蛇有角鱼足鬐,上下引导神所施。

……

 《依韵和王平甫见寄》

文章革浮浇,近世无如韩。

健笔走霹雳,龙蛇奋潜蟠。

韩诗怪异生硬,涵蕴着雄张恣肆的力度,实为唐人宏放性格的变态表现,宋人不及。

有时在平易流贯的诗中夹入古拗怪谲的诗句,倒有独特的效果。

②“平淡”(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

《读邵不疑学士试卷》: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

诗家虽主(一作率)意,而造语亦难。

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至矣。

  避免激情的表现、浓重的色彩、警策醒目的字眼,求得自然淡远的意趣。

有时平淡得缺乏韵致。

《鲁山山行》平淡中见清丽,结尾蕴藉有余韵。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钦溪。

人家在何处,云外一声鸡。

  《东溪》平淡中见老健。

内敛的、令人心境平静的美。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③散文化倾向

打破诗句固有模式。

陌生化,更自由的表现,令人惊奇的拗折生硬。

寻常事物,朴素字眼,使意象疏化。

虚词的使用、符合常规语法的句式,针对西昆体诗藻饰整丽、意象密集、眩人眼目而内涵浅薄的弊病。

古体诗叙述性强。

  

二、苏舜钦(1008—1048)

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

有《苏学士文集》。

“梅苏”并称。

1、诗歌主张

《石曼卿诗集序》:

诗之于时,盖亦大物。

《上孙冲谏议书》:

文之生也害道德。

批评“以藻丽为胜”的文学风气,而大力赞扬穆修等人“任以古道”,石曼卿的诗能“警时鼓众”。

另有一些比较合理、对文学比较重视的论点。

2、题材内容

①反映时弊尖锐直截,与个人失意的苦闷纠合。

《庆州败》战西夏将昧士怯丧师辱国。

《吴越大旱》饥荒病疠、西夏战争。

《城南感怀呈永叔》

十有七八死,当路横其尸。

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

饥荒惨状。

高位厌粱肉,坐论搀云霓。

直斥权势者的无能与无耻。

我今饥伶俜,悯此复自思:

自济既不暇,将复奈尔为?

愁愤徒满胸,嵘峵不能齐。

无奈、愤懑。

②宣泄不满《宋史》本传:

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

 

《对酒》坦露激昂,略近李白。

丈夫少也不富贵,胡颜奔走乎尘世!

予年已壮志未行,案上敦敦考文字。

有时愁思不可掇,峥嵘腹中失和气。

侍官得来太行颠,太行美酒清如天,长歌忽发泪迸落,一饮一斗心浩然。

嗟乎吾道不如酒,平褫哀乐如摧朽。

读书百车人不知,地下刘伶吾与归!

3、艺术特点

欧阳修《六一诗话》:

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

子美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

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

①豪健奔放的风格

《松江长桥未明观渔》气象开阔。

曙光东向欲胧明,渔艇纵横映远汀。

涛面白烟昏落月,岭头残烧混疏星。

鸣根莫触蛟龙睡,举网时闻鱼鳖腥。

我实宦游无况者,拟来随尔带笭箵。

打破圆熟陈旧的诗歌格局,散文化句子,生僻艰涩语汇,怪异奇丽意象。

有时只顾感情的宣泄,忽略表达方式与语言内在张力,显得粗糙乃至气格不完。

②精致的小诗

《淮中晚泊犊头》  情韵近唐诗,更清幽细巧,意脉流动曲折。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夏意》小巧别致,情趣盎然。

以视线转换构成流动的节奏,脉络细密。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第三节 欧阳修与诗文变革的完成

思想控制强化的时代,寻求文学的新的立足点和艺术风格。

一、欧阳修和诗文变革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吉水人。

有《欧阳文忠公集》。

1、文学主张

核心问题是文学的社会功用。

以此为前提维护文学的艺术价值。

①文道并重

承认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也反对过分偏激的主张。

认为符合于道的文章有着不朽的价值。

《答吴充秀才书》:

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送徐无党南归序》:

言之不可恃,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薛简肃公文集序》:

如唐之刘、柳无称于事业,而姚、宋不见于文章。

《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

君子之所学也,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

《感二子》:

英雄白骨化黄土,富贵何止浮云轻。

唯有文章烂日星,气凌山岳常峥嵘。

  ②较公允的文学批评

⑴对西昆体并不一味批评。

《归田录》称赞扬亿:

真一代之文豪也。

《与石推官第一书》批评石介抹杀西昆:

好异以取高,以惊世人。

⑵对骈体文持论较公允,认为骈文的缺点是形式限制下的叙事说理不畅。

《与荆南乐秀才书》:

时文虽曰浮巧,其为功亦不易也。

《论尹师鲁墓志》:

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

《苏氏四六》赞扬苏氏父子的骈文:

委曲精尽,不减古人。

2、革新活动

一方面,是思想文化变革的一部分,对文学自由发展有约束作用。

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抵制了更为极端的道学家的主张,孕育了文学的新特色。

①尊韩而抵制险怪僻涩

着眼于“古文”和发扬其文学主张而尊韩,但提倡朴素流畅的文风。

②反对“太学体”

嘉祐二年主持科举。

《梦溪笔谈》:

凡为新文者,一切弃黜。

③宋代诗文基本风格的确立

以文而言:

散体为主,融合骈体,结束骈与散的截然对立;文字多浅易流畅,节奏徐缓宛转,较少激烈跳荡的表现

以诗而言:

情感力度减弱,反映平衡的心理状态;色彩和意象较疏淡,观察和体验更细腻;重理智、散文化。

二、欧阳修的诗文创作

1、诗歌创作

①政治诗和个人感慨

涉及具体社会问题、有感而发。

或陈述己见,或表示道德的自责。

《答朱案捕蝗诗》、《食糟民》、《答杨子静两长句》

②极度散文化的古体长篇

以新异的面貌打破诗歌常规体制,好发议论,铺排叙事。

《洛阳牡丹图》像《洛阳牡丹记》。

《吴学士石屏歌》吾嗟人愚,不见天地造化之初难………

《鬼车》嘉祐六年秋九月二十有八日……不见其形,但闻其声,其初切切凄凄,或高或低。

《扪虱新话》:

指出《菱溪大石》等篇模仿韩愈。

但少用生僻字眼、险怪意象。

  ③亲切流畅的短篇

近体为主,浅近自然的语言写景抒情,琢磨很细,意脉完足。

《戏答元珍》意脉含蓄而绵细,流动而连贯的节奏。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欧自评首二句:

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

《别滁》  流动而连贯的笔法,比唐人含意深婉、脉络细密。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2、散文创作

吴充《欧阳公行状》:

文备众体,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极其工。

①政论性文章

《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论》讲究结构和文采。

②记事兼抒情的散文

纡徐流转,抒情性、音乐感很强。

意脉结构结合音律辞采,重视节奏。

《醉翁亭记》萦回曲折,连绵不绝。

二十一个“也”构成咏叹的声调,淡淡的孤独、怅惘;时散时偶,情绪与节奏协调。

略显不自然,情感力量较弱。

《丰乐亭记》、《相州昼锦堂记》、《泷岗阡表》

③文赋:

抒情小赋的改造

注重声律辞采而浏亮鲜明,又掺杂散体句法。

《秋声赋》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

异哉!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

“此何声也?

汝出视之!

”童子曰: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惊天动地的秋声和萧瑟平静的秋景,对衰飒气氛的敏感和悲哀。

    

三、同期散文创作

1、苏洵(1009—1066)

字明允,眉山人,人称“老苏”。

有《嘉祐集》。

擅长史论、政论,略带纵横家气,文笔老练而简洁

《六国论》

2、苏辙(1039—1112)

字子由。

有《栾城集》。

《栾城遗言》:

子瞻之文奇,余文但稳耳。

《黄州快哉亭记》

3、曾巩(1019—1083)

字子固,南川(今属江西)人。

有《元丰类稿》。

思想正统,文章以政论为主,风格淳正厚重,文学色彩淡薄。

第四节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人。

有《临川集》。

一、生平和思想  

1、政治理想

高度的政治热情,以顽强的态度投入政治斗争。

《苕溪渔隐丛话》引《漫叟诗话》: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2、文学主张

特别强调文学的实用功能。

  《上人书》: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

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

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

二、诗文创作

1、散文

①多为政治而作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答司马谏议书》为新法而作。

《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包涵实际的用意,不为表现。

《游褒禅山记》议论精警的游记。

②强烈的个性风格◎

直陈己见,简洁峻切。

刘熙载《艺概》:

瘦硬通神。

2、诗歌

①前期

⑴反映社会现实

《感事》《兼并》《省兵》《收盐》《河北民》对时政的批评和政治理想。

⑵咏史抒情

《商鞅》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孟子》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贾生》《汉武帝》《桃源行》《明妃曲》借古喻今,借题发挥

《思王逢原》《示长安君》思亲怀友。

  

②后期

语言精炼圆熟、意境清丽含蓄。

严羽《沧浪诗话·诗集》:

王荆公体。

《杜甫画像》:

吾观少陵诗,为与元气侔,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

学杜而广采博收,编有《老杜诗后集》《唐百家诗选》

⑴对语言的锤炼

善于不留痕迹地化用前人的词汇和意象。

《泊船瓜洲》春风自绿江南岸。

李白:

东风已绿瀛洲草

《暮春》雨花红半堕,烟树碧相依。

杜甫: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也常通过观察捕捉生动意象,以平易的语言表现情绪、感受。

《北山》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对句工整自然,有萧散旷逸、从容不迫的神态,又暗涵百般无聊的闲愁。

精巧的语言同全诗意脉的自然流动融合成一体。

叶梦得《石林诗话》:

见舒闲容与之态,但字字细考之,若经櫽括权衡者,其用意亦深刻矣。

  ⑵清丽的风致

似大谢中晚唐诗。

《苕溪渔隐丛话》引黄庭坚:

雅丽精绝,脱去流俗。

《岁晚》月映林塘澹,风涵笑语凉。

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菂,扶衰坐野航。

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景物清幽雅洁,但不孤傲,不寒苦。

力图保持着心态的平衡。

⑶表现的含蓄

《寄蔡天启》杖藜缘堑复穿桥,谁与高秋共寂寥?

伫立东岗一搔首,冷云衰草暮迢迢。

  肃杀的秋色,悲凉的自我形象,声律的顿挫似杜。

但避免情绪的扩张,回避情绪的具体内涵。

内心的不平和情感表现的抑制。

《南浦》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

暗香无觅处,日落画桥西。

惘然若失,内心的隐痛。

第五节 北宋前期词

一、北宋初期词

沿袭晚唐五代的格局而略异。

仍是文人樽前花间的娱乐性创作。

词作者大都是诗人,词风近诗风。

不再有对男女之情的大胆直露的表现。

1、钱惟演

像西昆体诗一样辞采华丽,注重于外表的雕饰。

《玉楼春》写新竹,金碧辉煌,毫无意趣。

2、寇准

《踏莎行》结构精致,回环往复的变化,写女子相思的惆怅苦闷。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濛濛,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3、王禹偁

《点绛唇》登高临远,境界远大的佳作。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4、林逋

《相思令》语言朴素,保存了民间曲子的生活气息。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二、北宋中期词的主流

诗歌趋于“雅正”而较少个人生活情感,词却补其不足获得发展。

1、晏殊(991—1055)

  字同叔,临川人。

有《珠玉词》。

奠定疏淡清丽、精致柔婉风格的地位,语言进一步文人化、典雅化。

冯煦《蒿庵论词》:

北宋倚声家初祖。

叶梦得《避暑录话》:

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燕饮,且都有歌乐相佐。

①题材狭窄,感情柔弱

相思爱恋、伤春感时、流连光景之寂寞情怀。

平淡无聊的愁闷、自我满足的心理、富贵闲雅的气质交织。

既无追求亦无痛苦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浣溪沙》青杏园林煮酒香,佳人初试薄罗裳。

柳丝无力燕飞忙。

乍雨乍晴花自落,闲愁闲闷日偏长。

为谁消瘦减容光。

吴处厚《青箱杂记》:

晏殊嘲笑别人的“富贵曲”实为“乞儿相”,他的“楼台侧旁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才是真正的“富贵气象”。

《清平乐》萧娘劝我金卮,殷勤更唱新词。

《木兰花》红绦约束琼肌稳,拍碎香檀催急衮。

《木兰花》春葱指甲轻拢拈,五彩条垂双袖卷。

②语言技巧和风格境界

清丽淡雅,温润秀洁。

华丽辞汇同清淡自然的语句结合,白描为主,加以精巧的铸炼。

捕捉富象征意义的意象,于视觉、情绪的流动中表现心理感受。

刘攽《中山诗话》:

尤喜江南冯延巳歌辞,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语言浅近而精致。

景物结合在具体、细腻的情绪波动中。

《踏莎行》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对时光流去的惊觉和无奈,呈露深深的愁绪。

2、张先(990—1078)

字子野,乌程(今浙江吴兴)人。

有《张子野词》。

①歌舞场面和自然景物

清丽流畅的语言中时有精巧尖新的表现。

《高斋诗话》:

张三影。

体会很细、用力很深。

《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

《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

②含蓄深婉的情感表达《古今诗话》:

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视觉、听觉和联想,表现惜春之情。

《一丛花令》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千秋岁》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③多作慢词“慢”:

调长拍缓,盖古曼声之意(《词谱》),兼指体制、音乐。

容量大,层次多。

适合表述较复杂的内容,能造成比较阔大的气势。

《谢池春慢》《破阵乐》《剪牡丹》《卜算子慢》《山亭宴慢》。

《卜算子慢》溪山别意,烟树去程,日落采苹春晚。

欲上征鞍,更掩翠帘相眄,惜弯弯浅黛长长眼。

奈画阁欢游,也学狂花乱絮轻散。

水影横池馆,对静夜无人,月高云远。

一饷凝思,两袖泪痕还满。

恨私书,又逐东风断。

纵西北层楼万尺,望重城那见!

  ④首用题序

日常生活引入词中,改变有调无题的传统格局。

纪实性、现实感。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古今一大转移。

⑤实用性增强

用于赠别酬唱,扩大词的日常交际功能。

观念上提高词体地位。

《玉联环·送临淄相公》《定风波令·再次韵送子瞻》

3、欧阳修

词集《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

《采桑子·西湖念语》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①明丽柔婉的传统风格

多吟咏恋情、山水。

典雅精致的语言、流贯的结构、含蓄的风格。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孤独的少妇,暮春黄昏中伤春怀人的情绪,无法把握命运的弱小女子的痛苦。

《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夫妇间的思念,旅人愁思伴流水,闺中心随旅人去。

结构完整细密,画面美丽动人,以平常的景象、语言,描绘出悠远的意境,抒情意味很浓。

②通俗化倾向

用活泼的对话写恋情,较多保存民间俚词的特点,直率大胆。

《南歌子》活泼娇憨的少妇对于恋情的沉醉和喜悦,生动而坦率。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

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

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

“双鸳鸯字怎生书?

  《醉蓬莱》初次幽会少女又羞怯又渴望的心情,大胆直露,语言近俗。

《蝶恋花》总体风格典雅,也有朴素生动、风趣活泼的语句。

忆得前春,有个人人共,花里黄莺时一哢,日斜惊起相思梦。

  

③自我情怀的表现

宦海浮沉和人生态度。

反映出坚强乐观的个性。

《临江仙》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圣无忧》世路风波险,十年一别须臾。

官场忧患。

《采桑子》十首、《水调歌头·和苏子美沧浪亭》

对仕宦生涯的厌倦和对闲适旷逸的向往。

不带黯然伤神的情调。

《采桑子》白首相过,莫话衰翁,但斗尊前笑语同。

《玉楼春》便须豪饮敌青春,莫对新花羞白发。

旷放。

《朝中措·平山堂》潇洒放旷的风神个性。

《浪淘沙》(五岭麦秋残)咏天宝荔枝事,严肃主题。

  ④用调较多

存二百四十一首词中有六十八种曲调,多为宋代新声。

也写慢词。

4、晏几道(约1030—约1106)

字叔原,号小山。

有《小山词》。

父子合称“二晏”。

《小山词自序》:

往者浮沉酒中,病世之歌辞不足以析酲解愠,试续南部诸贤绪余,作五、七字语,期以自娱。

①恋情与身世结合

入骨的凄楚伤感。

无奈的悲愁的笼罩下,有几分磊落疏狂之气。

《鹧鸪天》二首  感情的表现淋漓尽致。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

歌中醉倒谁能恨?

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

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②词彩华丽,意象密集

糅合花间与南唐,无平板凝滞之病,词句的精巧新颖。

  

5、小结

擅长小令中调。

题材内容狭窄。

男女相思、感时伤别、山水恬逸。

语言典雅精巧、清丽流畅。

情感表现较弱。

委婉细腻、含蓄温柔为主。

  

三、柳永

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属福建)人。

有《乐章集》。

 《避暑录话》: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王灼《碧鸡漫志》:

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1、体制突破

①采用新调

北宋中叶新声。

现存词作用130个词调,除《清平乐》、《西江月》等十余调外,多是的曲调。

有些是自创调,如《秋蕊香引》。

《木兰花》佳娘捧板花钿簇,唱出新声群艳伏。

《木兰花慢》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