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3475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docx

《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docx

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

2013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悼念/倒爷俘虏/掳掠非难/难免

B.蜕化/褪色蹉跎/嗟叹果脯/胸脯

C.炽热/炙烤诀别/联袂创伤/开创

D.歼灭/悭吝犒劳/蒿草押解/解差

2.下列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今天,我们的社会仍然存在这样的现象,高速路上、马路边出了车祸,在现场一片狼藉、惨不忍睹的情况下,很多人不是救助伤员、保护现场,而是趁火打劫,哄抢货物,真让人心酸。

这种乘人之危、趁乱牟利的行为不仅是对当前法律秩序的漠视,更是对个人道德乃至社会公德的拷问。

A.惨不忍睹B.趁火打劫C.心酸D.乘人之危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环境信息的立体化公开,恐怕是此次会议绕不开的重要议题。

环境信息的公开透明,是决定政府和民众能否走向环境“共治”的重要前提。

B.走过60年发展历程的铁道部,作为国务院政府机构中唯一扮演政企双重角色的部委,已被公众视作阻碍市场经济改革的一大壁垒。

C.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当然我们也知道,改革在得到普通民众广泛支持的同时,利益受损的既得利益者必然会对改革加以反对和阻碍。

D.4月15日,美国波士顿马拉松比赛快要结束时,一场不好的厄运突然降临到参赛运动员头上,在终点线附近接连发生了三起爆炸,造成3人死亡,百余人受伤。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学力只不过将原来不好的稍加润饰,使可陪衬你的好的,它只能增加量不能提高质。

既有天才,再加学力,就能在学问上有成就。

②做诗也是一样,有的人未学过做诗,但是他做起诗来,形式上虽然不好,却有几个字很好,或有几句很好,那种人是可以学做诗的,因为他有做诗的才。

③要成大学问家,必须要有天资,即才。

俗话说:

“酒有别肠,诗有别才。

④一个人在身体机构上有了能喝酒的底子,再加上练习,就能成为一个会喝酒的人。

如果身体机构上没有喝酒的底子,一喝就吐,怎样练习得会呢?

⑤有的人写起诗来,形式整整齐齐,平仄合韵,可是一读之后,毫无诗味,这种人就不必做诗。

一个人的才的分量是一定的,有几分就只有几分,学力不能加以增减。

A.④②⑤③①B.③①②⑤④C.④③②⑤①D.③④②⑤①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22分)

(一)游九华山记清·施闰章

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

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

是说也,尝窃疑之。

而李太白以山有莲花峰,改九子为九华。

予舟过江上,望数峰空翠可数,约略如八九仙子云。

其山外峻中夷,由青阳西南行,则峰攒岫复,瑰奇百出。

而入其中则旷以隐。

由山麓褰裳①,则寒泉数十百道,喷激沙石,碎玉哀弦,而入其中则奥②以静。

盖岩壑盘旋,白云蓊郁,道士所族处者,是为化城③。

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龙之攫明珠者,是为金地藏塔。

循檐送目,虚日之气远接江海,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④,叫号动山谷,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

道士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岂复知有云壑乎!

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其上有堆云洞、狮子石,僧屋数间,刻王文成手书。

文成聚徒讲学,游憩于斯,有东岩燕坐诗。

今求其讲堂,无复知者。

天柱峰最高,俯视化城如一盂。

绝壁矗立,乱山无数。

所谓九十九峰者,迷离莫辨,如海潮涌起,作层波巨浪,青则结绿⑤,紫则珊瑚,夕阳倒蒸,意眩夺目。

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

惜余非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耳!

游以甲午岁十月,从之者查子素光、徐子道林。

(二)《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序唐·李白

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十丈,上有九峰如莲华。

按图征名,无所依据。

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阙名贤之纪。

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

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

时访道江汉,憩于夏侯回之堂,开檐岸帻⑥,坐眺松雪,因与二三子联句,传之将来。

注释:

①褰裳:

提衣。

②奥:

深,隐蔽。

③化城:

道观名,被四周之山环绕如城。

④角崩:

以额撞地,即叩头。

⑤结绿:

美玉名。

⑥岸帻:

起头巾,露出前额。

形容举止洒脱。

5.对下列句子中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士所族处者,是为化城族:

辈,类

B.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        礼:

礼拜,朝拜

C.有东岩燕坐诗          燕:

闲暇

D.复阙名贤之纪         阙:

缺失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李太白以山有莲花峰而入其中则奥以静

B.循檐送目,虚日之气远接江海加以九华之目

C.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      今求其讲堂

D.略而不书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九华之胜”的一组是()

①峰攒岫复,瑰奇百出 ②喷激沙石,碎玉哀弦

③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④绝壁矗立,乱山无数

⑤夕阳倒蒸,意眩夺目⑥开檐岸帻,坐眺松雪

A.①②③    B.①⑤⑥C.②④⑤    D.③④⑥

8.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的刘禹锡曾经很喜爱终南山、太华山等山,认为除这些外,天下没有奇秀之山。

等他见到九华山,就后悔说错了话。

B.李白因山上有一座山峰很像莲花,便将九子山改为九华山。

作者从江上经过,看到的景象也大致印证了李白的描述。

C.九华山最高峰为天柱峰,往下看化城观小得好像一个器皿。

峭绝的石壁矗立,众多的山峰没有秩序地排列着。

D.李白认为司马迁南游的时候,忽略了九华山而没有记录于史书,关于九华山,年纪大的人也完全没有提及过,又缺少名家贤士的描述。

9.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是说也,尝窃疑之。

(3分)

译文:

(2)道士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岂复知有云壑乎?

(4分)

译文:

(3)惜余非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耳!

(3分)

译文: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登舍身台[明]戚继光

向来曾作舍身歌,今日登临意若何?

指点封疆余独感,萧疏鬓发为谁皤?

剑分胡饼从人后,手掬流泉己自多。

回首朱门歌舞地,尊前列鼎问调和。

【注】①戚继光,明代抗倭名将;“舍身台”在河北遵化。

②封疆:

诗中指边界。

③皤:

白。

④胡饼:

即烧饼,指干粮。

⑤列鼎:

列鼎而食,指权门的豪华生活;调和:

菜肴的味道。

(1)本诗前三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4分)

(2)本诗后四句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全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

“夫仁者,,。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

(2)鹤汀凫渚,;桂殿兰宫,。

(王勃《滕王阁序》)

(3)此时相望不相闻,。

鸿雁长飞光不度,。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不虑夕。

(李密《陈情表》)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消费时代文学的意义蒋述卓

在当今消费社会中,文学艺术常常被其他的文化现象如广告传媒、时装表演、商品包装、各种节庆等所借用,并覆盖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种借用造成了许多亚文学艺术现象,或称之为文学边界的扩大,从而形成审美的泛化或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态势。

对此文化现象我们究竟如何应对?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文学艺术的这种被借用不是什么坏事,对文学艺术的发展来说,反而会起到一种形式上的拓展与推进。

历史上文学艺术常常被宗教所借用,产生诸如西方的教堂音乐、教堂壁画以及中国敦煌的变文等等。

宗教看重的正是文学艺术的感染力。

当今的广告借用文学增强它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若有独创性,亦可能产生广告文学这一新的文学体裁;网络文学更是借助网络的普遍使用而正逐渐形成它独有的文学体裁、语言等形式特征,并且改变着读者的阅读习惯,甚至改变了受众与生产者的相互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当物质生产条件包括技术发生一定变化之后,意识形态包括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在内都会产生或快或慢的变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在当今信息时代与消费时代,文学艺术发生扩容、变异并产生变种,应该是可以理解、容忍并逐渐接受的。

其次,文学艺术被其他领域所借用带来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也并非坏事,而是好事。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追求进程中,大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欲望只能是越来越强烈。

大众要求他们的衣食住行越来越趋向于审美化,而生产者为了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而将审美“灌注”于产品中,会成为消费社会的正常态势。

美理应属于大众。

大众在美的产品与全社会制造美的氛围中得到美的熏染进而提升自身的素质又有什么不好呢?

在送人的礼品包装盒上印上唐诗不是既富人情味又富艺术性吗?

在逛商场时顺便观赏它布置得美仑美奂的陈列橱窗,不也是赏心悦目吗?

刺激消费当然是销售商的目的,但对“灌注”其中的艺术性难道我们就只有反感、排斥吗?

日常生活成为审美文化的一部分,艺术也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艺术生产又成为文化制作的一部分,亚文学艺术现象亦能给大众带来美的享受,诗意泛化一下又有什么不妥呢?

再次,对什么是消费社会中的“诗意”问题,也应有一个新的理解。

拿中国画来说,昔日描写幽壑高林、渔樵寺庙谓之有诗意,到“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以及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等人,描写平民百姓以及百姓日常生活器物也不能说它就缺乏诗意。

徐悲鸿画马固然符合传统的诗意,但写实写史的题材如《田横五百壮士》等也有诗意。

当今的一些文入画,将候车的白领、闲居弄猫的妇人画进画中,也不能说就无诗意了。

细想一下,西方的一些优秀画家,过去描写的也多是贵族的日常生活,如洗浴、梳妆、宴会等,它既是时尚,同时也充满诗意。

如今的画家本着“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把笔触放到平民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思想深刻,也同样会获得诗意的。

在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通过一定的技术诗意还可能被放大与加强。

如灯箱广告中的巨幅照片,电视中富有诗意与视觉冲击力的广告片等。

在这一点上,我倒很赞赏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本雅明,他认为在机械复制时代,以电影等为代表的现代机械复制艺术的诞生,虽然使得传统艺术的“光韵”(相当于“诗意”、“韵味”)消失,但因为它把艺术品从“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了出来”,使艺术成为大众的东西,从而使得艺术的功能、价值以及接受都发生了根本改变。

既然现代艺术的功能、价值以及接受都发生了转变,为什么“诗意”就不会发生转变呢?

在当代社会,我宁可将“诗意”理解得更广泛些,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过的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里的“诗意”不仅指人类应具备精神家园,亦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当代文艺具备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给陷入物质迷茫当中的人以启蒙与警醒,让人在现实中重建对合理生活的希望与信心,不也是当代社会的“诗意”吗?

(本文选自《文学评论》2005/06,有删节)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注: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当今社会,文学艺术被其他文化现象借用,出现了许多亚文学艺术现象,从而形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态势。

Ks5u

B.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当物质生产条件发生一定变化之后,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

Ks5u

C.生产者为了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而将审美“灌注”于产品中,已经成为消费社会的正常态势。

D.现在的画家只要把笔触放到平民的日常生活中,就会获得应有的诗意。

E.作者认为,在现代社会,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诗意有可能被放大与加强。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列举“西方的教堂音乐、教堂壁画以及中国敦煌的变文”是为了证明历史上文学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密切。

B.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这是文学艺术随生产条件和技术变化而变化的必然结果。

C.从文中可以推断出,中国古代画家一般以描写幽壑高林、渔樵寺庙为有诗意。

D.作者认为可以转变对传统的“诗意”概念的理解,甚至可以理解得更广泛一些。

14.如何理解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把艺术品从“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了出来”这句话?

15.综观全文,作者对消费时代艺术被借用,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些文化现象有怎样的观点?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合“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爷爷将网儿拉出水面,月光照着鱼网,网里躺着一条泛着金色光泽的鲤鱼。

他将网转向岸边。

小孙子雀跃着将鲤鱼抱起来,放在装了水的桶里。

鱼在桶里蹦了几下,便没了声息。

爷爷又把网下到水里,转过头来看桶里的鱼。

  “爷爷,这鱼有六七斤重吧?

  “差不离儿。

  “是条什么鱼,爷爷?

  爷爷嚓一声划着火柴。

火光照亮了水桶,桶里是一条金色鲤鱼,鳍和尾巴像经霜的枫叶一样鲜红。

  “金翅鲤鱼,”爷爷说。

“这鱼好吃吗?

”孙子问。

“嗯。

”爷爷心不在焉地答应着。

“爷爷,您不高兴?

捕了这样一条好鱼。

“怪事。

这鱼怎么这样老实呢?

”“您说什么呀,爷爷?

  “噢,孩子,这鱼太厚道了,网出水时,只要它一跳,就把网给撕了。

咱这罾网,只能捉小鱼儿。

”“这鱼大概睡着了。

  爷爷沉思起来,烟锅子一明一暗地闪烁。

周围忽然变得十分沉静,湖面上升腾着薄雾,几支粉荷花像画在水上似的,岸边的水草丛中,小虫子低低地鸣叫。

  “爷爷,再给我讲个故事吧。

  “好吧,就给你讲个金翅鲤鱼的故事。

  “又是鲤鱼变媳妇,说了多少遍了……”小孙子不高兴地嘟哝着。

“不是鲤鱼变人,是人变鲤鱼。

”“人能变鲤鱼?

”“能。

  孙子向前靠了靠,爷爷伸出胳膊,把孙子揽到怀里:

“若干年前。

”“多少年?

 “小孩子家莫打岔,仔细听着。

若干年前咱这青草湖边出了一个叫金芝的姑娘。

这姑娘俊着呢,双眼叠皮,高鼻梁骨,咕嘟着小嘴,扎着两条大辫子,谁见了都喜欢。

那一年从城里下放到咱村一个女作家,听说那女作家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青草湖》,你爹他们都念过这书呢!

女作家就住在金芝姑娘家。

后来起了大革命,女作家天天挨斗,有时还挨揍哩……”

  “有一天晚上,女作家挨了最厉害的一场斗,半死不活地给抬到金芝家里。

金芝流着泪给女作家擦身上的血污。

村里的医生不敢来给女作家治伤。

金芝忽然想起来了,青草湖对岸她有个姨父,早年闯过外,家里有一种治跌打损伤的药,十分灵验。

救人如救火,金芝姑娘托邻家的一个大嫂照料着女作家,自己来到青草湖边。

  “‘青草湖,青草湖,东西只五里,南北六十五’。

金芝的姨家在湖对面王庄,坐小船几袋烟功夫就能划过去,走旱路要两天。

那时节,小船都被锁起来了,怕阶级敌人破坏呐。

金芝来到湖边,脱下长衣服,捆成一个小包拴在身上,一纵身下了水。

那天晚上也是好月亮,金芝姑娘就从这棵大柳树下下了湖。

金芝一身好水性,像一条雪白的大鱼在水面上撒欢。

她游啊游啊,水声哗哗哗地响,月亮明光光地照着她。

半夜时分,她上了对岸,换上衣服,敲开姨家的门。

姨父挺疼这个外甥女,把珍贵的药给了她。

姨不放心地说:

‘金芝呀,半夜三更的,你一个闺女家下湖,有个闪失怎么办?

别走了,赶明儿让你姨父去送你。

’金芝说:

‘姨,我水性好,没事。

’”

  “金芝姑娘又下了湖。

姑娘家毕竟力气单薄,游到湖中央,她吃不住劲,身子像拴上了十个秤砣……后来,天上飘来一朵洁白的云,把月亮遮住了,湖面上零零星星地落了一阵铜钱大的白雨点……一会儿,月亮又出来了。

月亮煞白着脸,慢慢地往下落,慢慢地变大,最后挂在湖边的柳树梢上,望着像大镜子一样闪闪发光的青草湖……”

“金芝姑娘呢?

”小孙子焦急地问。

  月光下,爷爷两眼闪着光。

“爷爷,你哭了?

  “傻孩子,爷爷胡子都白了,不会哭了。

爷爷的故事还没讲完呢!

第二天夜里,女作家在邻居大嫂的搀扶下来到湖边,湖上静悄悄的,草叶上的露珠落在水面上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

女作家轻轻地说:

‘好闺女,你喜欢看的《青草湖》我带来了……’她掏出一包纸灰,轻轻地撒在湖水中……

  “湖上突然翻起了波浪,湖中心裂开了一条缝,一群红光闪过,浮上一条金鲤鱼,鳍、尾巴像火苗一样红。

金鲤鱼游到湖边,用头拱上了一个衣裳包。

然后,尾巴拍了三下水,又慢慢地游到湖中心,红光消逝了。

湖上又是一片月光。

女作家捞起衣裳包。

衣裳包里包着一瓶云南白药……”

“爷爷讲完了吗?

”“完了。

” 

“金芝姑娘变成了金鲤鱼了?

”“唔,也许。

水桶哗啦一声倾倒了,水面上翻起一阵浪花。

“孩子,你干什么?

“我送金芝姑娘回家去了。

” 

“嗨,你这孩子。

16.请你给这篇小说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4分)

17.爷爷叙述金芝姑娘取药、溺水这一情节属于什么叙述方式?

有什么作用?

(5分)

18.这是著名作家莫言的小说,2012年诺奖官网给出莫言的获奖理由是:

他“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

请结合本小说,谈谈你对莫言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特色的理解。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尺

“我这个人啊,懒散,被动,你认为可以就可以啦。

说着说着,梁朝伟便“哈哈哈”的低下头去。

过去三年里他一直苦练咏春拳,虽然散散地坐在沙发上,他却有一种端正的姿态,像一颗凝固的水滴。

《一代宗师》里他扮演让咏春拳开枝散叶的宗师叶问,样貌儒雅而身手敏捷,他觉得至少“站出来要像”。

“天天都念着怎样才可以不用练功,怎样逃课。

一下子练不到那个程度,我也不急,一点儿也不急。

反正能练就练,导演说能拍过就拍过。

他说得一本正经,却不提每天几个小时一动不动扎马步的经过,也不怎么在意由于练习过猛而摔断左手的事故。

在《一代宗师》拍摄的第一年里,他只拍武戏,一个雨中的镜头拍了一个月,随行记录花絮的摄影师都已经不耐烦地打道回府,他还是一点儿都不着急。

那时,除了知道要扮演叶问这个人物之外,他和所有人一样对这部电影知之甚少,王家卫扔给他一大堆历朝历代武术宗师的资料,又嘱咐他看了一堆武侠小说,却没有交代太多有关叶问的细节。

为什么?

他不知道。

故事会如何发展,人物性格该如何铺陈?

王家卫不说,他便不问。

一切准备,他觉得理所当然。

拍《鹿鼎记》前他把原著看足六遍,剧本熟读三遍,然后比较两者,把文字化作表情动作,夜夜通宵试演法。

《悲情城市》里虽然不用说话,但侯孝贤叫他读的那一尺来高的书,包括枯燥的台湾历史,他都在酒店里默默啃掉,休息时就下楼买包洗衣粉,自己洗衣服。

这一次演叶问,每天除了拍戏,他便一个人在房间里读资料、练功夫,与世隔绝一般,“反正广东开平也没什地方去,东北也没什么地方去。

“即使无法控制,你同样要用十二分的心,毫无保留地投入,必须认认真真做每一件事。

”他常常焦虑到夜不成寐,只听到时针滴答滴答地走,却找不到答案和出口。

他怕因为自己影响到整个团队的进程,也怕再一次独自面对那种挫折感:

“你到了某个位置,莫名其妙就会有很多压力,会觉得有许多双眼睛看着你,你总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好。

”有时,安眠药会成为他唯一的解药:

没有办法放过自己,又不肯放低要求,他只求能沉沉睡去,而不是继续在辗转反侧中与头脑中的一个个问号搏斗。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尺。

对我来说,就是尽量不去想自己那把尺的刻度,如果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来,一部戏大概十年都拍不完。

现在尽量放松一点,导演觉得好,那便是好,就这样吧。

梁朝伟六月过生日的时候,刘嘉玲请了一大帮朋友到家里庆贺。

好友张学友、钟镇涛忍不住开嗓献唱,他也即兴拿起吉他。

“生日啊,开心一场就好,我不会赋予它特别的意义。

我有印象的只有30岁、40岁、50岁这些坐标,而不会细致到每一年。

回头看看,会让我更明白现在想要做什么。

岁月不是不见痕迹,体能和速度或许比不上从前,但他觉得自己开朗了很多。

他不到十岁父母已分开,母亲一边上班一边拉扯着两个孩子,他接送妹妹上学放学,又为她煮饭、督促她做功课,早早扮演起一家之主的角色。

虽然他找到表演这一宣泄情绪的出口,但幼年时留下的惆怅,在他人生中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朋友眼中的梁朝伟是个不多话的人,很少见到他表达开心或者难过。

偶尔他们也会被梁朝伟吓一跳,吕方还记得当年凌晨三点接到的电话:

“他说自己很不开心,想听我唱歌。

我真的去尖沙咀找他,还在马路中间大声唱。

“从很多年前开始,我的愿望一直都是希望自己快乐,更希望知道怎样才可以快乐。

以前对很多东西都很执着觉得必须要这样,必须要那样。

现在越来越觉得,生命那么短,生活不需要那么紧张,那么严肃,看什么都可以轻松点。

”前阵子他看了本《你还在找借口吗?

》的书,启发良多,“我一直给自己找借口,内向、怕人多……很多事情就不去做,以为自己会不开心。

其实没那么回事,都是自己的选择”。

他尽量让自己的生活健康些:

吃得清淡,很早睡又很早起,在无人的山道上跑步,去无人的街上逛逛。

他经常出海,“我花很多时间在海上,我喜欢阳光、海滩和海浪声,也享受一个人独处的自由。

我需要人群也需要自我,所幸我可以随时逃开,需要的时候又都能找到”。

物质上的需求倒是越来越简单。

“生活在物质世界里,我也会有追求的心,但不是非要不可。

一样东西很美,放在那里我可以慢慢看,但不一定会买。

我不太喜欢收藏东西,好东西应该放在博物馆那样的地方大家一起分享。

现在看到新车面世,我会拿资料回家仔细看,看完就好像自己已经开过,很满足。

“现在啊,什么事情都能让我开心,和朋友喝酒聊天也很开心。

不知道为什么,人越大,就越不想考虑那么多东西。

简单知足,不是更好吗?

(摘自《智族GQ》2012年12月号,有删节)

19.文中的梁朝伟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4分)

20.文中作者多次引用梁朝伟自己的话,这样引用有什么作用?

请选择其中一处分析。

(5分)

21.你认为梁朝伟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下面是北京某医院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认真观察表中数据,比较各表,完成下面题目。

(共6分)

表1住院患者对医风满意度统计结果(%)

条目简述

满意

较满意

一般

不满意

医生医疗工作及态度

89.0

5.0

5.0

1.0

护士医疗工作及态度

91.0

4.0

4.0

1.0

检查告知满意程度

91.0

6.0

3.0

0.0

表2住院患者对医德满意度统计结果(%)

条目简述

满意

较满意

一般

不满意

医护人员解答问题耐心程度

93.0

6.0

1.0

0.0

乱收费现象

100.0

0.0

0.0

0.0

索礼、受贿行为

100.0

0.0

0.0

0.0

表3住院患者对就医环境满意度统计结果(%)

条目简述

满意

较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服务环境及卫生清洁

80.0

12.0

8.0

0.0

病房膳食评价

58.0

9.0

23.0

10.0

供应热水

88.0

8.0

1.0

3.0

上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1)。

根据本调查结果,我们建议该医院:

(2),以改进我们的医疗服务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