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53867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docx

《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docx

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

觉得有用就看看,觉得没有用,删除到回收站去!

我只总结了前5章,第六章没有总结!

1.管理研究是以系统的、有控制的、实验的、严谨的方法来探讨管理决策需要认识的现象和需要解决的的问题。

2.按研究目的分类:

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政策研究

政策研究的内容----a描述:

主要对象是政策系统和备选政策方案。

政策系统包抬两个组成部分:

政策域,政策涉及的利益相关者.b预测:

趋势、数量、概率;c确定政策目标、价值标准、判断准则、评价指标、衡量尺度;d政策分析、政策评价、政策建议:

政策的特点是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实证研究+规范研究

3.评价政策方案的标准:

有效性;政策效率;公平性;政策弹性;可操作性

4.按研究的时间特征分类,分为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和近似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的特殊类型.分为趋势研究.,特征组研究,定组研究,近似纵向研究

5.按研究层次分类.:

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6.按研究功能分为:

发现研究、示范研究、反驳研究,重复研究。

7.按研究内容分为:

实证研究;规范研究;价值研究;评价研究

8.理性认识主要有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9.推理有三种形式:

逻辑推理、概率推理和模糊推理

10.逻辑推理的基本形式是三段式命题,其本质是结论在实际上已包括在两个前提之中。

11.概率推理的前提则不包含结论,它的前提仅能以概率导致结论。

12.规范研究的基础是价值研究

13.在评价研究中要考察规范研究提出的政策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技术上的可行性。

评价研究涉及方案、准则、权重、尺度、阈值和判断等六大要素。

14.价值判断是评价研究的基础。

15.管理研究的模式,个性模式是指通过列举大量的独立原因去解释某一行为或事件。

共性模式用最少的原因变量去最大限度地解释因果关系的一般模式

16.管理研究的单位包括:

个人,群体,组织,社会产品

17.体系错误是指用一个分析单位作研究却用另一个分析单位作结论导致的错误。

18.管理研究的要求:

系统性,客观性,有效性,目的导向

19.管理研究中常见的问题

对资料是如何取得的,交待不清;

决定调查样本的大小没有统计理论依据;

没有说明数据的形态、所用的统计方法以及所有方法的局限性;

所用的统计方法单一,很少提到统计结果的统计意义;

对统计结果的解释牵强。

对统计结果的解释牵强。

1.近代科学哲学的总体框架是逻辑实证主义

2.归纳主义、演绎主义、假设主义是近代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

3.归纳是由特殊事件或部分证据产生结论的推理方式;演绎是由前提产生结论的推理方式

4.归纳主义模式

1.通过一定的归纳程序,揭示事物的规律。

2.事例在量的方面,要求种类齐全,数量充分,在质的方面要具有典型性。

3.科学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排除错误的假设过程和证伪过程。

4.通过一系列中间公理逐级上升为普通公理的过程。

5.演绎主义模式

相信有先验知识

观察和实验是联系先验演绎与具体世界的中间环节。

演绎主义难于:

公理的来源问题,以及如何确定公理的真理性问题。

6.演绎逻辑的古典例证是三段论。

7.科学环:

由理论产生假设,由假设导致观察,由观察得出概括性结论,而这些概括性结论则改善了原有的理论。

被改善的理论又导致被改善的假设及新的观察,形成循环。

8.假设主义的模式:

O……H→T→E,其中,O事实,H假设,T理论,E例证

假设主义认为,假设是依靠直觉、猜测的作用发明出来的,在事实和假设之间存在着需要依靠理性的直觉加以沟通的裂缝O……H。

假设主义承认经验事实的重要性,并强调在假设的基础上演绎而来的理论要用实验来检验,假设是否正确的最后标准在于与经验事实是否一致。

假设-演绎法的三个步骤是:

假设——演绎——证实

9.溯因法把观察到的一系列事实看作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同阶段的产物。

这样可以弄清事物发展的过程,提出相应的假设。

10.证伪主义认为,能够经得起证伪的数学和物理学才可以称之为科学。

11.历史主义认为过去不是科学的学科,以后可以发展为科学或半科学。

12.“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

科学之为科学在于它的可证伪性,是因为它要受经验的检验,要在发展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否定和证伪自己,以便过渡到更新的理论。

13.历史主义

库恩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进化和革命交替演进的过程。

库恩把科学革命定义为范式的更替。

范式,指的是科学家形成的科学共同体所遵循的科学研究规范。

科学范式包括四个方面:

世界观背景;社会背景;理论背景;仪器和方法。

库恩认为,一个范式成熟了,就叫作“常规科学”,不成熟的范式叫作“前科学”。

前科学发展为常规科学,或常规科学发展为另外一个常规科学,都要经过革命。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是:

常规科学在范式内渐进积累→反常现象导致危机→新范式出现并引起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渐进积累。

14.拉卡托斯“研究纲领”学说:

认为,基本命题和基本规律是科学研究的“硬核”。

初始条件和辅助假设则是硬核的“保护带”。

研究纲领是由硬核和保护带这两部分组成的。

硬核受到保护带的保护,保护带的作用是在保护硬核时经受检验或被抛弃。

如果硬核也要修改,研究纲领也就瓦解

两条发展渠道:

反面启发法是从与研究纲领不同的方面来修改保护带。

正面启发法是从基本命题和基本规律出发来指导科学研究。

生命力取决于:

能否指导实践;本身是否有所创造发展。

15.新历史主义认为,要进行科学研究,首先要发现问题,然后要弄清楚问题是由哪些有相互联系的信息构成的。

科学范式中既有逻辑关系,也有信息关系。

16.研究传统认为,事物的突变存在着平滑过渡和剧烈变化的两种或多种形式。

科学发展可以由几种并没有产生危机的研究传统组合成新的研究传统。

17.非理性主义:

观察渗透理论;理论不可证实;理论不可证伪;理论发展动力的非理性。

观察渗透理论认为,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论。

理论不可证实:

或然永远不等于必然,或然方法是不可靠的;

理论不可证伪:

按照证伪演绎的逻辑,理论上的预见只要有一次失败,理论就可以完全证伪。

杜恒问题的演绎模式为:

如果H而且C,那么E,非E,∴非H或C

非理性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动力是非理性的因素。

18.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比较:

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客体,社会科学以人类自身为研究客体。

19.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区别

1.自然现象是可重复的、可逆的,社会现象是不可重复的、不可逆的。

2.自然现象是确定的,社会现象是不确定的。

3.自然现象的类属是清晰的,社会现象的类属是难以分清的

4.自然现象的宏观变化是低频的,社会现象的变化是高频的。

20.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区别:

社会科学研究要考虑研究者与研究对象间的关系;涉及社会价值判断问题;研究结果显得更有争议性

21.科学标准包括:

理性原则;实践原则;可重复性原则;逻辑完备性原则,简单性原则;

22.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特征:

研究者具有明确的研究目的。

研究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设计。

科学研究应能对逻辑上发展的假设进行测试,以寻求经验数据的支持。

研究应能在其它相似的环境下重复,并得到一致的结果。

解释数据分析结果所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客观的。

研究结论可推广到一定的应用范围。

研究框架应注意简单和经济。

23.对社会科学研究科学性的认识

社会科学在科学阶梯中的排序相当高。

被观察对象在研究中的主动程度不同,社会科学必须创造不同的方法。

学说之间的对立大都还无法直接证实或证伪,这就为非科学因素留下了较多的余地。

24.社会科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探讨社会科学知识的一个领域;理论应该有助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理论的假设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应注意理论的简洁性;理论应具有可验证性

25.思想的谬误:

削足适履;先入为主;以讹传讹;思维定势

26.获得知识的方法:

未经证实的意见;不言而喻的真理;权威;个案研究;科学方法;数学模式

27.支持自发假设的主要信息来源:

思考和逻辑分析;权威的意见;舆论的影响;观察;过去的经验。

思考和逻辑分析:

朝着与我们通常持有的观点相一致的方向推理,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

权威的意见

专家意见只有在他是有真才实学时才可能是有效的。

观念、价值判断可能会影响对“专家”的认定。

专家们可能会有自身利益的考虑。

舆论的影响

求助舆论也带有求助权威方法带来的缺陷。

集体意见最终趋向统一,反对意见可能找不到发言的机会。

观察有很多缺陷:

每个人对假设中概念的含义的理解可能不同;

得出一个概念导致另一个概念的推论可能是很困难的

观察的人群是有限的,不一定能代表一般规律;

决定选择观察什么来对假设加以验证时可能带有偏见。

过去的经验:

与一个原理或假设一致的信息或观察明显更容易被记住。

28.社会科学研究与常识获取的区别

第一,常识是关于人们在特定条件下如何行动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的预期、直觉或假定的一般知识;而社会科学研究的目标则是要建立人类社会行为的理论,同时通过批判地审查这些理

论来增加其准确性。

第二,最主要的的区别在于它对有偏差的判断更敏感。

第三,社会科学家注重理论结构与可观察指标之间的联系。

关注理论概念的度量。

第四,获得常识是个体的行为,社会科学研究是一种群体行为。

第五,社会科学由交互进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组成,实证研究是用来对理论加以检验的。

1.管理研究的一般过程:

问题的识别与界定,构建理论框架与形成假设,概念的操作化,

数据收集与分析,理论的解释、改进与应用

2.管理研究以解决实际管理问题为核心,管理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管理研究的起点。

3.管理研究问题的形成:

现象的确认,问题的确认,管理问题的陈述

4.理论是对某一方面的事实与规律的系统性解释。

5.管理理论是由相互关联的概念、变量和陈述组成的集合。

6.理论的形成过程:

感觉疑难,辨识疑难,提出假设,推理假设

7.理论的特征

(1)理论由若干个命题组成。

(2)它描述了概念间的关系

(3)包含了理论概念与用以量度概念的可观测变量之间的假定关联。

8.一个理论是否有用要看三个方面:

是否提出了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对问题做出合理的、经过验证的解释;是否提高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9.理论包括四个要素:

概念、变量、陈述及其形式。

概念是对研究范围内各类现象的抽象,被称为“建筑理论大厦的砖石”。

变量是对抽象概念的具体表达。

陈述是对概念之间关系进行的描述。

10.概念化:

通过一组“心象”形成概念的过程。

概念是“公有”的。

概念化过程是“自私”的。

概念不是存在的实物,但是可以观测。

11.概念的观测:

直接观测;间接观测;推理观测;

12.概念的复杂性表现为:

概念具有多个维度的意义;对同一概念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的理解;抽象的概念没有客观的参照物,难以视觉化;

13.变量是属性的逻辑组合,属性是客体的特征。

14.在理论建构中,“命题”是陈述的基本形式。

命题是是对概念及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命题的次分类包括“假设”、“公理”、“定理”。

公理”被视为无可争议的断言;“假定”指被认为是真实的事情;定理”是由公理或假定演绎而来的命题。

15.“假设”是对现象的暂时性的解释

假设的作用:

引导研究的方向;指出统计测试的对象和内容;提供得出研究结论的基础;启发研究者思考研究发现的涵义。

16.假设经常是关于概念间因果关系的。

17.直接界定即通过描述事物可观察的特征而对概念下定义。

18.操作性界定是把概念与可观察到的特征联系起来的一种界定方法。

操作性界定的古典结构是:

假如我们在某物上采取某动作[O],产生某特定结果[R],那么我们就说某物有某种特征[D]。

19.理论性界定从理论体系中获得自身意义的一种概念界定方法。

20.假设/命题包括两个层次关系的陈述:

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与可测变量之间的关系

陈述概念之间关系的典型形式是:

在条件Y下,对于人群X,概念A引起概念B。

概念之间的关系有三种:

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假相关关系

相关关系是指两个或更多概念按一定方向相应变化的关系。

A与B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A与B相关;A的变化先于B的变化;A与B之间的关系不是由于其他因素导致的。

因果关系有三种:

肯定因果关系,统计因果关系,模糊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的方向性:

双向因果关系,单向因果关系

21.有些概念之间初看上去没有相关性,其实存在相关关系,称为假零关系。

22.操作化是指,辨识体现特定理论性概念的可观测变量;确定度量变量的具体尺度,以及实施度量的具体步骤和做法。

23.用来度量概念每个维度的变量的集合称为度量项目域。

25.一项好的研究包括:

好的研究题目;好的研究设计;好的量度指标与方法;开放的研究态度。

26.研究设计包括两个内容:

确定研究的目的及研究内容;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

27.研究设计有三点:

兴趣;能力;能够利用的资源

研究设计中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的,关系类型,研究的时间尺度和环境,分析单位,确定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干预和控制的程度,详细设计概念度量的方案,抽样方案设计,数据收集方法,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研究结论拟推广应用的范围

28.科学研究方法分为:

科学哲学,学科的一般方法,学科的特殊方法。

29.设计与选择研究方法的规则

体现研究的性质,满足研究要求;方法功能的互补性;方法的适用条件和隐含假定;追求简便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1.有效性分为:

概念有效性是指操作变量在何种程度上体现了它想要体现的理论概念的真正含义。

内部有效性是指在多大程度上研究允许得出两个变量之间是因果关系的推断。

外部有效性是指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将对特定研究样本和在特定研究环境下所得到的研究结果推广到理论假设中所明确的总体和环境中去

2.概念建构有效性是指一种操作化方案在何种程度上反映而且只反映希望度量的概念,而不受其他概念的系统影响。

3.概念度量误差的基本来源是观测变量对概念内涵反映的不充分和不准确。

4.度量结果分为:

真实值;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5.有效性在以可靠性为前提下,主要取决于系统误差。

6.概念建构有效性的层次

属性有效性:

在理论的真空中考察概念与其度量变量之间是否一致,属性有效性是内部的。

基于预期的概念建构有效性:

对概念的度量是否与根据理论推演出的预期结果一致。

有效性可看作是外部的。

7.属性有效性包括:

表面有效性;内容有效性:

会聚有效性;差别有效性

表面有效性是指由一组专家做出判断,确定一种度量方法是否确实度量了它名义上要度量的概念。

会聚有效性:

用不同方法度量同一概念所得出的度量结果的相关程度。

差别有效性:

拟度量不同概念的变量之间不相关的程度

8.基于预期的概念建构有效性包括:

维度有效性指度量结果显示的维度是否与理论对概念界定的维度认识一致。

理论有效性是指用于度量的操作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与理论中描述的相应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符合。

相关标准有效性指度量结果是否有助于推断其它的相关变量。

分为历史有效性;并行有效性;预测有效性。

9.评价概念建构有效性的思路:

1.度量同一概念的不同变量间应具有高相关性;2.度量不同概念的不同变量间应缺乏相关性

10.评价概念建构有效性

会聚有效性要通过判断不同度量方法的度量结果之间是否具有高相关性来评价。

差别有效性要通过判断该度量方法与用来测度不同概念的其它方法之间是否缺乏相关性来评价。

11.多属性-多方法矩阵:

①可靠性对角;③有效性对角;②异属性-同方法三角形;④异方法三角形。

评价差别有效性需要进行三种比较:

(1)有效性对角③中的相关系数应该大于异方法三角形④中处于同行或同列的相关系数。

(2)有效性对角③中的相关系数应该高于异属性-同方法三角形②中的相关系数

(3)所有的异属性-同方法三角形②和异方法三角形④中的相关关系模式应该相同。

12.基于预期的概念建构有效性评价

维度有效性评价:

可观测变量度量的维度与理论上概念的维度一致

相关标准有效性评价:

度量变量与要预测的标准变量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

理论有效性评价:

可以把希望度量的概念与其它多个概念相联系,并且引入已被仔细考察的理论和假设推演出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考察度量结果与理论推演结果的一致性

13.理论有效性评价的逻辑结构:

①概念A与概念B具有相关关系;②变量a是对概念A的有效度量;③变量b是对概念B的有效度量;④变量a与变量b相关;

14.影响概念建构有效性的因素有:

操作化前对概念的不适当界定;操作化过程中操作变量选择的不适当;单一操作方法的偏差;单一度量项目的偏差;对概念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缺乏认识;调查过程中被调查者对问题的错误理解

15.提高概念建构有效性:

对概念的界定要清楚,采用多项目度量方法,重视统计口径的统一、数据的可比性、数据收集方法设计和具体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严格性

16.因果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变化引起另一个概念的变化。

多数命题是因果关系命题,对因果关系的研究是研究概念间关系的核心,相关关系是因果关系成立的必要条件

推断因果关系的方法有:

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

17.确认概念间的因果关系,一要通过理论本身的内部一致性检验,二要通过经验层次的验证。

18.经验验证是用变量作为理论概念的近似指标通过对变量间关系的度量与分析去发现概念间的相关关系的。

19.因果关系存在的标准:

自变量在时间上要先于因变量,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是由于其它因素导致的。

20.相关分析:

是否存在相关,相关的强度和相关的方向;

回归分析:

应用相关关系进行预测,确定函数关系的过程;

相关:

根据实际观察或实验取得的数据资料,来研究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表现的形式:

相关表,相关图:

散点图、曲线图

相关的种类:

一元与多元相关,是否线性;正相关和负相关;相关程度

21.相关系数:

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相关方向和相关密切程度的统计指标。

22.变量间相关关系经验验证的四种情况:

都支持;都反对;数据支持而事实反对;数据反对而事实支持。

 

23.导致经验验证错误的因素:

经验数据的统计有效性差;取得经验数据的方法违背统计测试的假设;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测量的可靠性差。

25影响内部有效性的因素有:

a.选择偏差是指用以比较的研究对象在一开始可能就是有差别的。

b.研究对象对内部有效性的影响

研究对象的成熟过程,研究对象对研究本身的反应

c.研究者对内部有效性的影响

观察不准确;以偏概全,把少数情况当成普遍模式;

观察片面,会特别注意与此模式相符的事实而忽视不符的事实;

信息推理,当科学观察与原先假设有出入时,人们往往寻找理由来解释;

非逻辑推理;过早结束研究;将难以解释的因素神秘化。

d.研究过程中的变化对内部有效性的影响

历史事件;度量工具的变化;研究对象提前退出

26.外部有效性:

能否将在特定研究环境下针对特定研究样本的研究结果推广到理论假设中所确定的主体和环境中去。

27.影响外部有效性的因素

研究对象的因素;背景因素;时间因素;

28.研究结论可推广的必要条件

理论的初始假设和初始条件应具有合理性;研究设计应保证研究结论能从具体的研究样本、研究背景推广到理论中的总体和其它背景;通过对不同对象,在不同时间、背景下由不同研究者进行的重复研究,可以验证理论的外部有效性。

29.研究成果的推广两种形式:

效果推广:

指把经验研究得到的结论直接应用到其它背景下的事件中去

理论推广:

指的是用研究得到的科学理论来解释在其它背景下发生的事件

30.效果推广的外部有效性

研究设计中的抽样方案及其实施

明确研究希望推广到的范围

特别注意抽样方法的选择与样本容量的保证

提高外部有效性最有效的方法是随机抽样

31.随机抽样有两个优点:

第一,避免了偏差,随机抽样的样本比其它类型的样本对总体更具代表性。

第二,采用概率论方法可以对样本的精确性和代表性做出估计。

32.相关关系推广的有效性是指在样本数据中发现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否可以推广到总体中,

33.通过对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再现其本质,对处于类似情形的人和事起到一种解释的作用,被称为理论推广。

34:

理论推广的有效性:

在不同的时间、背景下对不同的对象群体重复实验和研究。

35.内部有效性与外部有效性的权衡

关键在于明确研究的目的,即研究是侧重于发现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还是更注重研究结论在现实世界的推广。

如果对内部有效性的要求高,可以考虑采用人造环境的实验研究。

如果更注重研究结果在现实环境的应用,应该选择现场研究。

36.纯理论研究是指以从现实中概括抽象或创造想象出来的基本关系、基本假设为基础,进行逻辑演绎的过程。

内部有效性取决于初始假设的真实性和逻辑、数学论证的严密性。

决定外部有效性是理论研究的初始假设、初始约束、边界条件与真实世界的符合程度。

37.事先控制某些参数使之处于某种状态,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问题,称受到控制的参数为受控参数。

前提是要保证参数控制的有效性。

38.研究方法上的有效性保证

信度分析,建议0.7为信度标准;因子分析,用来确定权重和检验效度;

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强度和方向;

方差分析,检测各个自变量之间对因变量影响的差异性;

结构方程模型,用来分析在考虑自变量之间作用基础上对因变量的最终作用效果。

39.信度指的是同一群受测者在同一份测验上测验多次的分数要有一致性。

1.变量的取值范围称为尺度,给描述对象赋值的过程称为度量

2.操作性描述就是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选合适的变量与尺度反映抽象概念

具有客观性;很难找到合适的可测度变量充分反映一个理论概念

由于变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每个测量都有偏差。

具有不充分性,只靠改进测度方法本身难以解决度量的有效性

3.理论概念是一切度量的起点,即先假设一个命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4.尺度的类别

按度量目的划分有评价尺度和态度尺度。

按与参照对象比较划分,分为比较式尺度和非比较式尺度。

按与受试者的偏好划分,分为偏好度量尺度和非偏好度量尺度。

按数字特性来划分为:

分类尺度;次序尺度;差距尺度;比率尺度

依不同的度量尺度,变量可分为定名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和定比变量。

5.直接判定式尺度设置:

图示尺度、条目化尺度、比较尺度

6.使用某种方式进行多次度量,再把这些度量或回答组合成变量的单一值的方法称为多项目度量。

多项目度量的必要性

很难用单一的标准来度量复杂的变量;不同的度量方法可以相互验证,有利于减少测量偏差

;多项目尺度设置;逻辑上的正确性;在选择内容时还要注意差异程度;要检验组合指标中不同内容之间的相关性

多项目度量中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项目必须根据经验与被测量的概念有关。

第二,项目必须把对所测量维度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区别开。

第三,要避免双关的或含糊的项目。

第四,项目既要包括积极的也要包括消极的方向

7.指标分数的评定:

决定指标取值的范围;决定每个问题的具体分数。

8.未详数据的处理

第一,如果未详数据不多,可以把它们删去。

第二,可以假定未详数据为某一种答案。

第三,仔细分析未详数据有可能发现它们所代表的意义。

第四,设中间数值为未详数据的数值,第五,可用随机数字作为未详数据的数值。

9.指标的证实:

内部证实;外部证实

10.常用的多项目尺度设置方法:

里克特尺度;迦特曼尺度;保迦德斯社会距离尺度;瑟斯滕尺度

11.里克特尺度的基本形式是给出一个陈述,按照同意的程度进行项目排列。

要求概念是一维的

优点和不足:

制作简单,用途广泛,结论可靠,可以测试具有多维尺度的内容

不足是没有给出关于主题接受范围的信息;当考虑多维的概念时,相同分数可能会由不同的观点组合产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