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3564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理解兼并战争的基本状况,理解历史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

难点:

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

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各国的变法及兴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

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取得优势,统一全国。

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把握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变化的时代特征。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封建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取代旧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发展经济。

另一方面,各诸侯国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谋当一方霸主,而力图在各国中胜出,以统一天下,因而开展残酷的兼并战争,中国古代的一些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其中长平之战的规模和惨烈可见一斑。

为适应封建经济发展、新兴地主掌权、兼并战争取胜的需要,各国厉行变法,力度也较春秋时期更大,在废旧立新方面的举措更激进。

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更为彻底,商鞅以改革家的胆略和气魄,克服重重阻力,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取得巨大成效,使秦国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诸侯国,为其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通过变法,各诸侯国先后确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

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科学布局、精心设计,成就了名垂千古、功德千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为秦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历史挂图、视频。

学生:

自制都江堰平面图、搜集商鞅变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立木取信》图片,提出问题:

哪位同学能为大家讲述《立木取信》的故事吗?

学生讲述故事。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课)

1.战国七雄

讲述: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1)战国初期:

七雄的形成

提出问题:

①战国七雄是如何形成的?

②观察《战国形势图》指出七雄的位置及特点。

播放《战国形势图》的动画。

(2)战国时期的重大战役

提出问题:

战国时期发生了哪些重大战役?

出现了哪些著名的典故?

播放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动画,请学生讲述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的故事。

(3)活动与探究:

以“城濮大战”和“长平之战”为例,分析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体现出的不同时代特征,体现出历史怎样的发展趋势。

(教师列举这两次战役的具体史实,对学生的讨论加以指导)。

(4)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乱纷争的年代,在这个历史时期涌现了许多有作为的君主和文人武士。

他们为我们上演了一段精彩的历史,同时也留给我们许多成语典故,但毕竟经历了一段战乱。

那么,这一时期的战争给当时社会和历史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中国的历史将朝着什么趋势发展?

(1)回答问题:

①晋国分三家,形成韩、赵、魏三个诸侯国。

②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回答问题: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典故:

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学生代表讲述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的故事。

(3)思考并且回答问题。

(4)影响:

①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②促进各民族间的民族融合。

③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局部统一。

趋势:

从分裂转向统一。

了解战国七雄的名字和方位,掌握记忆的方法。

激发兴趣,记忆知识点。

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辩证地认识历史现象,特别是战争的积极性影响。

2.商鞅变法

(1)多媒体课件展示商鞅变法的背景:

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

①回想一下,前面我们讲过,奴隶主本身拥有谁分给的田地呢?

“公田”有什么特点?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大量荒田被奴隶们开垦出来,而新开垦出来的荒田就变成了部分奴隶主“私田”。

和“公田”相比,“私田”的产品不缴纳给国君,奴隶主们拥有了更多田地。

大量的劳动压在了奴隶身上,奴隶生活更加悲惨。

而这一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也相当频繁,奴隶们开始趁机逃亡。

②想一想,奴隶的逃亡对奴隶主会产生什么影响?

③面对部分奴隶出逃和奴隶无心劳动的情况,如果你是当时的奴隶主们,你会怎么办?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边讲边图示):

这样看来,奴隶们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他们有了人身自由,以种田为生,所以这部分租种田地的奴隶和平民的身份也就转变为什么?

奴隶主转变为什么?

这就使旧的剥削方式被封建剥削方式所取代。

原来的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

(2)角色扮演: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3)商鞅变法内容

让学生概括商鞅变法内容。

(4)商鞅变法的影响

角色扮演:

要求学生分三小组,学生扮演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奴隶主旧贵族、农民,要求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立场出发,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加以评论。

在学生角色的扮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商鞅变法的影响。

(5)动脑筋: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为什么?

识记和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

①国家分给的“公田”;不可进行买卖,要向国家上缴一定劳动产品。

②没人劳动,大量田地开始荒废。

③要求变革。

转变为新兴的封建地主、封建农民。

(2)角色扮演: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旧贵族:

现在实行的法令制度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统治国家必须遵循古代的法则,祖宗之法不可变。

商鞅:

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现在的社会与古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不能墨守成规,用古代的法则管理今天的国家。

治理国家的措施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做法,就可以施行,不需遵循古代的制度。

旧贵族:

我的爵位、官职都是世袭的,我不能容忍改革触动我的特权和利益。

商鞅:

正因为奴隶主贵族世代享有特权,不需要努力就可拥有爵位和大官的地位,所以不思进取、腐朽无能,阻碍了秦国的强大。

应当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管理国家,秦国才能富强。

旧贵族:

我驱使奴隶劳动,占有他们的劳动成果,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商鞅:

时代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奴隶已经没有生产积极性了,应当承认土地私有,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这样国家的财政收入才会增多,国家才会富裕。

(3)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①封建地主阶级组(学生代表):

我非常满意。

因为承认土地私有权,保证了我对的土地的占有,确保了我的利益。

奖励军功使得我只要能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就能得到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享有的爵位、官职。

这壮大了我的实力,给了我掌握政权的机会。

而且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②奴隶主旧贵族组:

我非常不满。

按军功授爵使我失去了我的世袭特权,严重损害了我的利益。

③农民组:

我对改革表示欢迎,因为奖励农耕,调动了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安定,能让我安定地生产生活。

(5)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成功了。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

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

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层层设问,有助于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

使学生认识改革势在必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富强的需要,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革新精神。

有效记忆商鞅变法内容。

有助于商鞅变法的意义的理解和把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3.著名的都江堰

播放都江堰视频,提出问题:

(1)战国时期修建的、至今仍在造福于人民的著名水利工程叫什么?

是哪个国家修建的?

(2)哪位同学愿意展示制作都江堰平面图的成果,向大家介绍一下都江堰的工程原理?

都江堰的修建有什么意义?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1)都江堰;秦国。

(2)学生展示制作的都江堰平面图,介绍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分洪以减灾,引水以灌田”。

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绘制地图的能力,感悟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课堂总结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归纳、梳理知识点。

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及一定的结构框架。

巩固练习

1.下图是一组关于我国古代一项著名水利工程的邮票,它位于四川成都平原岷江中游,规模宏大,结构科学,兼有排洪、灌溉、航运、漂木等多种功能,是世界水利工程中极为罕见的奇迹。

两千多年来,它效益不衰,一直造福人民,是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项水利工程是()

A.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B.战国时期的郑国渠

C.秦朝时的灵渠

D.西汉时的白渠

2.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地主阶级的统治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逐步确立我国的()

A.奴隶制度

B.封建制度

C.资本主义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3.“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秦法未败的根本原因是()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符合贵族争霸的根本制度

C.反映新兴地主阶级的愿望

D.受百姓的拥护

参考答案:

1.A

2.B

3.C

回答问题。

巩固基础知识,启发思维,培养学习能力。

中考链接

1.(2015年江苏泰州卷)“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由于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

“它”指的是()

A.都江堰B.郑国渠

C.灵渠D.大运河

2.(2015年四川成都卷)图中所示的六个字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经营理念。

它来自于()

A.李冰修筑都江堰的治水思想

B.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建设思路

C.李春设计赵州桥的巧妙思想

D.明成祖营建北京故宫的构想

某地王庙书法石刻“深淘滩,低作堰”

3.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痛感脸面尽丢。

为此,秦孝公()

A.实行分封制

B.任用商鞅变法

C.推进大一统

D.推行汉化政策

参考答案:

1.A

2.A

3.B

回答问题。

熟悉中考题目,巩固知识。

课后作业

寻找变革:

本课讲述了很多春秋战国时期具体变革的事例,比一比,看谁寻找得多。

学生讨论做作业

领悟与时俱进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