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56736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8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试题.docx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试题.docx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试题

专题课件

舒城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

一学期第二次统考

高三历史

(总分:

100分时间:

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计48分。

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作者的材料中主要意在表明(  )

A.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2.成语“黎民百姓”今指普通老百姓。

但“百姓”原指贵族阶层,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降低,才和“黎民”一起成为一般平民的统称。

这里引起“百姓”词义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化出现,宗法制遭到破坏

B.隋唐时期科举制的推行,导致世家大族开始衰落

C.两宋时期城市商业迅速发展,市民队伍迅速扩大

D.近代“西学东渐”,西方自由平等思想广泛传播

3.刘泽华先生认为:

“秦始皇称皇帝,同时又称‘天子’。

‘皇帝’观中有神性,但突出的是理性、创造性和社会的至上性;‘天子’称号无疑更多的是神性。

”对秦朝皇帝制度的正确理解是()

A.彻底放弃了西周的政治观B.皇族对国家政权的完全垄断

C.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D.强调“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4.下表是秦朝“九卿”和唐朝“六部”的职能对比,对此比较的正确理解是()

 

舒中高三统考历史第2页(共8页)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C.机构精简效率更高D.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5.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

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

材料中班固认为汉武帝的“推恩令”()

A.破坏了中央集权B.成为汉末

王莽篡权的根源

C.严重削弱了国力D.削藩过度难以长期维系政权

6.下表是唐朝士族子弟科举入仕人数统计简表。

对照九品中正制,下面对该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郡望

唐前期

唐中期

唐后期

陇西李氏

3

14

4

清河崔氏

1

4

2

博陵崔氏

0

4

5

京兆韦氏

0

5

3

范阳卢氏

0

9

7

荥阳郑氏

0

6

5

彭城刘氏

1

0

3

A.科举制成为当时选官的主要方式B.士族子弟多不学无术难以入仕

C.世家大族逐渐认可并接受科举制D.科举制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7.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并随之出现了“批红”现象。

“批红”是在“票拟”经过皇帝首肯后,由太监用朱笔抄出,再加盖玉玺,交付实行。

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

这样明朝内阁出现后使()

A.历代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B.宦官与辅臣形成制约关系

C.宦官专权的因素大为增强D.其他大臣参政权被完全剥夺

8.江南农业在东晋南朝、唐末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快速发展.这是因为()

A.铁犁牛耕开始推广普及B.北方大量人口长期南迁

C.江南战乱较少社会稳定D.政府改革赋税实行屯田

9.徐光启在其编撰的《农政全书·凡例》中指出“水利者,农之本也,无水则无田矣。

水利莫急于西北,以其久废也;西北莫先于京东,以其事易兴而近于郊畿也。

”材料中徐光启意在说明农业生产应该注重()

A.因地制宜B.兴修水利   C.精耕细作D.重视民本

10.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配有专门的“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

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古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的这种做法是为了()

A.注重技术传承B.严格制作程序

C.强化市场垄断D.保证产品质量

11.《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

“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中国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棉花传入及棉纺织业兴起的时间比较晚

B.家庭手工业生产严重阻碍了其规模扩大

C.外来棉纺织品因价廉物美占据广阔市场

D.官营手工业始终占手工业生产主导地位

1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

“资本主义以前的,民族的生产方式具有的内部的坚固性和结构,对于商业的解体作用造成了多大的障碍,这从英国人同印度和中国的通商上可以明显的看出来。

”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种”内部的坚固性和结构”对明清时期的中国造成最重要的影响是(  )

A.直接推动了“海禁”政策发展为闭关政策

B.大大巩固了小农经济结构及重农抑商思想

C.大大强化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并稳定了社会

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落伍于西方

13.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结合时代背景,该诗主要反映了()

A.吴江地区城市商业不受时间限制B.中原地区成为丝织品市场的中心

C.求富重利思想在明后期十分普遍D.家庭手工业产品已开始走向市场

14.宋代“田制不立,畎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冒伪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

”宋代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当时()

A.放松“重农抑商”政策B.疲于应付对外战争

C.坚持“不抑兼并”政策D.重视发展城市商业

15.“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法道究竟孰是孰非?

”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由此可知诸子百家共同关注的是(  )

A.社会制度  B.社会秩序C.阶级演变  D.社会现实

16.《论语》中: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所体现的核心思想是()

A.“仁”B.“礼”C.“道”D.“理”

17.元代杂剧《窦娥冤》中因窦娥含冤而死而引起六月飞雪、楚州大旱。

剧中这些自然现象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所主张的

舒中高三统考历史第4页(共8页)

(  )

A.因果报应B.天人感应C.无为而治D.心外无理

18.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也,古者州有序,国有学,私有塾。

文翁石室和白鹿洞书院作为不同时期办学的经典模式先后被载入中国史册。

结合下图对其理解较为恰当的是()

 

  

 

A.二者体现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B.二者都以孔孟儒家经典为主要教育教学内容

C.二者都曾作为当时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D.二者都对儒学成为主流思想起到了促进作用

19.唐人成玄英在其所著的《庄子注疏》中认为“夫圣人虽在庙

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

”这一观点出现的时代背景应是()

A.佛教渐趋中国本土化B.“三教合一”的出现

C.隋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D.“格物致知”的提出

20.黄宗羲“藏天下于天下”的思想与王夫之“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的思想实质上都是(  )

A.反对封建制度  B.批判传统儒学

C.

抨击君主专制  C.主张人民权利           

21.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孙思邈就曾提出: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由此可知传统中医()

A.注重从品行教化入手C.体现了顺其自然的思想

B.缺乏严谨的科学精神D.渗透了儒家文化的理念

22.下图是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年)的雕版墨印本《汉西域诸国图》,图中反映了汉代西域诸国的分布以

及交通线。

该图对研究西域地理沿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图的推理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A.有力佐证了西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

B.该图应是据南宋前文献翻印而成的

C.说明雕版印刷术在汉时已传入西域

D.可能是张骞对西域了解的直接记录

23.鲁迅曾指出《三国演义》中描写的人物是“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这说明明清小说的创作()

A.失去了传统文学的艺术价值B.对社会生活描写完全庸俗化

C.刻意迁就中国传统审美意识D.存在过于追求类型化的弊端

24.“龙”字象征着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寓意深刻。

下面是“龙”字的字体演变趋势。

对这一趋势的正确理解是  )

 

A.体现了汉字演变由繁到简的特点B.逐渐发展成为汉民族的精神

图腾

C.适应了古代政治经济的变化趋

势D.日益摆脱了中国传统文

化的束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其中第25小题25分,26小题12分,选做题15分,计52分。

25.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材料二通常认为,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其顶峰是唐朝时期)的结束和所谓“

现代”发展的开始。

……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

舒中高三统考历史第6页(共8页)

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

——罗兹·墨菲《东亚史》

材料三戊戌启蒙运动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学说和自由、平等、民主的资产阶级原则来批判中国传统小农社会流行的君权观念、行为模式和伦理精神,显示了近代中国人批判理性精神的觉醒与成长;而其对传统宗法等级观念的冲击和对自我独立的意义、价值的推重,又体现了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区划政治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

(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社会、科技等角度概括宋朝带有“现代”特征的“变动”。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启蒙运动的特点,并简述其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1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12分)

 

以下27、28、29三题任选一题作答。

27.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8分)

(2)材料二

、三对商鞅变

法有何共同认识?

如何理解“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7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

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8分)

 

(2)结合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成功的经验,简要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的因素。

(7分)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司马光)批评青苗法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

……推行青苗法的提举官以多贷为有功,不问民之贫富,强行“抑配”,各级官吏则假新法之名而徇私舞弊,与民争利,搞得“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李存山《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

材料二中国传统士大夫对聚敛之臣素所轻视,至于政府经商(均输、市易)、放利(青苗),更认为不成体统。

……一般地主奸商,因奸利被夺,亦推波助澜,更增反对的声浪。

……当时所有的名臣……或被告排斥,或自动求去。

他(指王安石)全力提拔的吕惠卿却是暗中伤他,只求得保一己权位的奸人。

——李定一《中华史纲》

材料三(青苗法)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夫笼天下之货而司以官吏……以国家为唯一之资本家,为唯一之企业家,更无第二者以与之竞争。

……然其果可行与否,犹未敢断言也。

……现今之经济社会,惟有听其供求相调剂,而自至于平。

所谓自由竞争者,实其不可动之原则也。

……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为什么会招致社会议论和反对?

(8分)

 

(2)材料三中,梁启超认为青苗法有什么缺陷?

他又是如何主张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这些看法的真实目的。

(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