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古诗文经典赏析之送东阳马生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57023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九年级古诗文经典赏析之送东阳马生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古诗文经典赏析之送东阳马生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古诗文经典赏析之送东阳马生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古诗文经典赏析之送东阳马生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古诗文经典赏析之送东阳马生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古诗文经典赏析之送东阳马生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古诗文经典赏析之送东阳马生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古诗文经典赏析之送东阳马生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古诗文经典赏析之送东阳马生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古诗文经典赏析之送东阳马生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九年级古诗文经典赏析之送东阳马生序.docx

《初中语文九年级古诗文经典赏析之送东阳马生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九年级古诗文经典赏析之送东阳马生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九年级古诗文经典赏析之送东阳马生序.docx

初中语文九年级古诗文经典赏析之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代: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

(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像冰一样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

抄完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人同我来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

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

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

服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

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

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

注释

选自《宋学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宋濂:

(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西北),明初文学家。

东阳,地名,在今浙江东阳。

 

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序:

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

余:

我。

嗜:

喜欢、特别爱好。

无从:

没有办法。

致书:

得到书。

致:

得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每:

常常。

假借:

同义复合词。

借。

假,借。

于:

介词,从。

笔:

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

名词活用为动词,动手。

弗之怠(dài):

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弗:

不。

之:

指代抄书。

走:

跑。

逾约:

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

因此。

以:

以为;是:

这样。

加冠(guān):

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患:

担心。

.

硕师:

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游:

交往。

尝:

曾经。

趋:

赶到。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达:

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叩,请教。

执:

拿着

德隆望尊:

道德声望高。

望,声望,名望。

隆:

高。

门人弟子填其室: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充。

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

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言语和脸色。

色:

脸色。

援疑质理: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提出。

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表现尊敬而专心)。

以:

连词,而,来。

或:

有时。

叱(chì)咄(duō):

训斥,呵责。

色愈恭:

表情更加恭顺。

色:

表情。

恭:

恭敬

至:

周到。

复:

这里指辩解,反驳。

俟(sì):

等待。

卒:

最终。

负箧(qiè)曳屣(yèxǐ):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曳:

拖。

箧:

书箱。

屣:

鞋。

穷冬:

隆冬。

皲(jūn)裂: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舍:

指学舍,书馆。

支:

通“肢”,肢体。

媵(yìng)人:

这里指服侍的人。

汤:

热水。

沃灌:

洗浴。

沃,浇水洗(四肢)。

灌通“盥”。

衾(qīn):

被子。

拥:

盖着。

而:

表承接。

乃:

才。

日再食(SI):

每天供应两顿饭。

再:

两次。

寓逆旅:

寄居在旅店里。

寓,寄居。

逆,迎。

逆旅,旅店。

被(pī)绮(qǐ)绣:

穿着漂亮的丝绸衣服。

被,通“披”,穿着。

朱缨:

红色的帽带。

缨:

帽带。

腰:

腰佩。

腰,名词作动词。

容臭(xiù):

香袋。

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yè)然:

光彩照人的样子。

缊(yùn)袍敝(bì)衣:

破旧的衣服。

缊,旧絮。

敝,破旧。

略无慕艳意:

毫无羡慕的意思。

略无:

毫无。

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中:

内心。

口体之奉:

指吃的穿的。

盖:

发语词,用来引领一句话,常是感慨或议论之类的,属语气助词;翻译为“大概”。

 

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

名词作动词,这里指挂在腰间,佩戴。

手自笔录。

(笔:

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

名词作动词,动手。

戴朱缨宝饰之帽。

(宝:

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主人日再食。

(日:

名词作状语,每天。

再:

这里作数词,两次)

不必若余之手录。

(手:

名词作状语,用手)

寓逆旅。

(寓:

名词作动词,寄住)

无鲜肥滋味之享。

(鲜肥:

形容词作名词,鲜鱼和肥肉)

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

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走送之。

(走:

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

古义:

因此今义:

判断动词,是;假:

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益慕圣贤之道(益:

古义:

更加今义:

好处)

尝趋百里外(趋:

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

古义:

挤满今义:

填满填充)

未尝稍降辞色(色:

古义:

脸色今义:

颜色)

余立侍左右(左右:

古义:

身边今义:

大约)

或遇其叱咄(或:

古义:

有时今义:

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

古义:

终于今义:

小兵)

穷冬烈风(穷:

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寓逆旅(逆:

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媵人持汤沃灌(汤:

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日再食(再:

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右备容臭(xiù)(臭:

古义:

香气今义:

(chò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

古义:

心中今义:

表界限)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

古义:

大儒,博学之士今义:

硕士后的学位)

同义复词

1.假借:

借。

2.叩问:

请教。

3.沃灌:

浇洗。

4.叱咄:

训斥,呵责。

5.欣悦:

高兴,快乐。

一词多义

1、以:

(1)连词:

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2)介词:

把,用(以衾拥覆;生以乡人子谒余;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

(3)连词:

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4)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

(5)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之:

(1)结构助词:

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代词,指书(走送之)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4)无实义(无鲜肥滋味之享)

(5)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

(6)结构助词,的(益慕圣贤之道;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患:

(1)担忧,忧虑,动词(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

4.故:

(1)因此,连词(故余虽愚)

(2)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5.道:

(1)学说,名词(益慕圣贤之道)

(2)说,动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6.至:

(1)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

(2)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7.质:

(1)询问,动词(援疑质理)

(2)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

8.色:

(1)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3)颜色(课外)

9.而:

(1)表转折:

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

(2)表修饰:

(久而乃和)

10.卒

(1)同“猝”。

仓促,急速(行西逾陇卒)

(2)突然(则亡以应卒)

(3)死

(4)完毕

(5)终于

11.慕

(1)仰慕(益慕圣贤之道)

(2)羡慕(略无慕艳意)

12益

(1)更加,越发(益慕圣贤之道)

(2)增加(增益其所不能)

(3)好处,益处

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

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通“披”,穿)

(3)手指不可屈伸(屈:

通“曲”,弯曲)

倒装句

1、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动词后置。

“之”代笔录的事。

“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书这件事”。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于)+名词(家)=介宾作状语是状语后置原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省略句

1.以是人多以书假(于)余。

2.余则缊袍敝衣处(于)其间。

3.撰长书以(之)为挚。

 

 

创作背景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赏析

  宋濂少时勤苦好学,元时曾受业于文豪吴莱、柳贯、黄之门,得其薪传。

于书无所不窥;自少至老,未尝一日释卷,故学识、文才俱登峰造极。

及事明太祖,凡国家祭祀、朝会、诏谕、封赐之文,多出其手。

相传明太祖尝以文学之臣问于刘基,基对曰:

“当今文章第一,舆论所属,实在翰林学士臣濂,华夷无间言者。

其次臣基,不敢他有听让。

”(《跋张孟兼文稿序后》)当时日本、高丽使臣来京朝贡者,每问“宋先生安否”,且以重金购其文集而归。

著有《宋学士集》《宋文宪全集》并行于世。

宋濂文雍容高华,醇厚演迤,而多变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

“濂文雍容浑穆,如天闲良骥,鱼鱼雅雅,自中节度。

”刘基于其所著《宋景濂学士文集序》中引欧阳玄赞濂之言曰:

“先生天分极高,极天下之书无不尽读;以其所蕴,大肆厥辞。

其气韵沈雄,如淮阴出师,百战百胜,志不少慑;其神思飘逸,如列子御风,飘然骞举,不沾尘土;其词调清雅,如殷卣周彝,龙纹漫灭,古意独存。

其态度多变,如晴霁终南,众驺前陈,应接不暇,非具众长,识迈千古,安能与此!

”他在文学上主张崇实务本,“必有其实,而后文随之”;强调“随物赋形”、“人能养气则情深文明,气盛而化神”(《文原》)。

著名篇章有《秦士录》《王冕传》《胡长孺传》《李疑传》《环翠亭记》《看松庵记》等,《送东阳马生序》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叙自己“为学之难”,先揭示“嗜学,家贫”的主客观情况。

“嗜学”,有强烈的读书愿望,浓烈的读书兴趣,而“家贫”则无力购书,无资聘师,无法结友。

在这种处境下,唯有靠自己的“专心”、“劳苦”予以克服。

作者先叙无书之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好读书却买不起书,只有走借书之途。

再写借书之难,借来的书,不能污损,不可久待,只有“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为了不逾约,即使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也“弗之怠”,仍要“笔录”。

复写求师之艰。

先写“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尝趋百里外”求教,不辞劳苦。

乡贤因门人弟子众多,对他“未尝稍降辞色”,他不因冷遇而灰心,不因疏淡而反感,相反的却是“俯身倾耳以请”;甚至会遇到“叱咄”,而他却“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乡先达的态度愈差,他的态度却愈敬,可见求知的心诚。

再写外出从师的“勤且艰”。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道路、环境、季节、气候,都极恶劣,而他“足肤皲裂”、“四肢僵劲”,则置天寒地冻于不顾,山高路远而不管。

对于衣、食、住也不讲究。

寄居旅舍,一天两顿饭,无甘美肥鲜;一身粗布破袍,无光鲜锦绣。

作者于前面以环境的恶劣突显其坚苦不移,这里则以“烨然若神人”的纨绔子弟为对比,反衬其独得其乐。

正由于如此,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他才能“遍观群书”,而列于君子之列,居天子之侧,四海称其姓氏。

从封建社会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看,宋濂可谓学有所成的了。

接着写诸生学习条件优裕而懈怠,回应上文,又明揭意图。

作者仍然从食、住、书、师四个方面予以对比。

太学生无衣食之患,相反的是鲜服美食;高堂大厦,群书毕集,师随左右,不像自己当年的学习,有“冻馁之患”、“奔走之劳”、“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条件好了,却有“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条件的优裕和效果的不佳又形成对照。

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础上其理颖然而出: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显示了不容置辩的力量。

最后一节文字写作这篇序的目的:

“勉乡人以学”。

作者和马君则系同乡关系,又是位勤奋好学的青年,加之以长信为进见礼,言和色夷,是个流辈称其贤的“善学者”,因而才诚恳地以“为学之难以告之”。

由于文中是以个人的经历和体会为例证的,因而要申说一下无“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的意思。

作者在行文中也一直注意防止骄矜之意,写向人请教,说“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称自己“今虽耄老,未有所成”,以及“幸预”、“缀”、“谬称”等谦让之辞,纯然是长者之风,学者之范。

  作者勖勉后生马君则,语重心长,寓理于事,其事一为己事,一为人事。

叙己事,娓娓动听;述人事,头头是道。

以己事与人事相比照,其理煜然。

人事即为太学生事,马生系太学生中之一员。

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太学生,是个“用心於学甚劳”的“善学者”,因而具有劝勉的基础,否则也不必如此谆谆告诫。

这篇劝学篇,因为作者现身说法和严密对比,事繁而不芜。

语简而意昭,不愧是宋濂的力作之一,也是明文中的佼佼者。

  宋濂不仅学识丰赡,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经验富足,马生原是个用心于学的人,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作者又为何还要如此教诲?

作者不说太学使人养尊处优,不求上进,而讲条件优越,要充分运用。

这是因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宝座后一直妒贤嫉能、杀戮功臣,以巩固其统治。

他的亲信谋士、开国功臣刘基就死于朱元璋的阴谋,开国元勋徐达、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中丞涂节、吏部尚书詹徽、开国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种借口而杀害。

宋濂可谓知时识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还乡,退居林泉。

他这次“朝京师”,马生“撰长书以为贽”,对他加以赞颂,他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赠序中不讲为国为民之类的涉嫌的话,而讲万年百处可说的读书问题。

谈读书,还不忘赞扬一下太学,对皇帝主办的学校条件说了一番好话。

从这里可见宋濂不仅饱有学识,而且老于世故。

宋濂虽然如此小心谨慎,可是后来他的孙子与一案有牵,最后也诛及了他。

  点评:

欲得真学问,须下苦工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