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三年级《诗经二首》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370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三年级《诗经二首》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三年级《诗经二首》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三年级《诗经二首》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三年级《诗经二首》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三年级《诗经二首》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三年级《诗经二首》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三年级《诗经二首》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三年级《诗经二首》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三年级《诗经二首》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三年级《诗经二首》学案.docx

《初中语文三年级《诗经二首》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三年级《诗经二首》学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三年级《诗经二首》学案.docx

初中语文三年级《诗经二首》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

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

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

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2.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①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

②提问:

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

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

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3.学生齐读,读准停顿。

三、师生问答,理解内容

提问:

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

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明确:

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

“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提问:

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

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明确:

赠送了彤管与荑草。

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

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甚收了。

正如朱熹《诗集传》:

“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

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提问:

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那一个,为什么?

明确:

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

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异”的珍品。

四、结合内容,掌握诵读方法

讨论:

本诗在朗读时应该怎样读?

参考:

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

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

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五、诵读体会,探究艺术特色

提问:

反复诵读“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

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讲解:

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

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

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

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问:

下面请听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

如果使用了,谈谈它的作用。

(播放歌曲《童话》)

明确:

歌曲借反复咏唱“我愿(要)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倾诉了对甜蜜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心中“童话”的执着追求。

六、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

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②嗣——传送,给予。

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

①角度不同:

《静女》是从男子角度描写爱情生活;《子衿》是从女子角度抒发相思之情。

②情节不同:

《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子衿》写女子在城楼上盼望恋人。

③基调不同:

《静女》调皮可爱,充满欢乐;《子衿》缠绵悱恻,哀婉伤感。

④写法不同:

《静女》主要通过表情神态刻画人物;《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共同点:

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直率。

②感情真挚热烈。

③风格朴实、清新。

④都采用了重章复唱的手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四言诗掌握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情感。

3.感受古人对真挚感情的向往,初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

教学重点

准确地诵读,掌握四言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从语言入手,诵读感悟法

说明:

《氓》的语言富于音乐性,尤其是诗歌语言与人物命运密切联系起来,往往一个叹词即表达诗人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

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诵读诗歌,通过抓关键词、抓重点语句,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人物形象。

通过“体会音乐美——品味语言美——感受情感美”几个环节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野百合也有春天》,出示其中的歌词:

“爱你/想你/怨你/念你/深情永不变,难道你不曾回头想想昨日的誓言”,相信大家非常熟悉这首歌,讲述的是一个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缠绵凄恻,令人动容。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将把我们带入古代一个缠绵凄恻、充满怨情的故事里去。

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读一读,听听究竟发生了怎样一个故事。

二、体会音乐美

1.听范读,初步感知。

要求:

注意正音,感受四言诗的节奏。

2.齐读,感知节奏。

要求:

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句读。

老师纠正读音。

3.自由朗读,并请2-3人分节朗读,体会声韵美。

要求:

体会双声、叠韵、叠字语汇的运用,摹声绘貌,富音乐性。

把握诵读节奏(四字句两两停顿的朗读方法)。

富音乐性的词汇:

“蚩蚩”、“涟涟”、“汤汤”、“晏晏”、“旦旦”

朗读节奏示例: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三、品味语言美

分章朗读,教师范读部份章节,学生齐读。

要求:

了解民间歌谣的语言风格,感受故事情节。

民间歌谣特点:

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大量呼告,抒情大胆直率,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朗读要领:

沉稳、顿错,表现早期民间歌谣厚重、质朴的风格,表达悲愤之情。

重点语句: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选择朗读,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要求:

朗读第3、4、6章,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语句,体会表达的情感。

重点聚焦: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3章,比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4章,比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3章,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淇则有岸,湿则有泮。

”(6章,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

3.再次齐读,感知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

恋爱(1、2章)——婚变(3-5)——决绝(6)

四、感受情感美

1.朗读“恋爱”部分。

(女生读1-2章)

(1)提问:

在第一章最后的约期相别中,两人的性情已现端倪,请同学们仔细品味语言后概括一下两人的性情。

氓:

急躁、任性

少女:

温婉、体贴、天真、善良、纯洁、活泼、热烈、勇敢、痴情(板书)

(2)提问: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预示了两人今后怎样的婚姻生活?

从哪些语句看出来?

感情基调:

热情、幸福;未来婚姻:

悲剧性的,“性格决定命运”,从两人性情现端倪。

关键语句:

“子无良媒”、“秋以为期”

(3)齐背第一段。

2.朗读“婚变”部分。

(男生读3-5章)

(1)提问:

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引导第四章)

明确:

“氓”性格上的巨大变化,当年的“蚩蚩”变得“暴怒”。

关键语句: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提问:

除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女子带来痛苦?

(讨论)

明确:

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那个时代的爱情观。

关键语句: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3)提问:

从这场爱情中女主人公总结了什么样的经验?

你从中领悟到什么?

明确:

女孩子不要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

(后一问题教师主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不要限制学生思维,言之成理即可)

关键语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4)提问:

这一段感情基调怎样的?

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有何变化?

明确:

感情基调:

怨恨、沉痛;性格:

任劳任怨。

(板书)

(5)学生试背。

3.朗读“决绝”部分。

(女生齐读6章)

师:

“过犹不及”,爱情也一样,最后我们一起走近女主人公,听听她对这个薄情的丈夫说些什么?

明确:

女主人公回忆往事,作出清醒的抉择,对丈夫遗弃毅然离去。

(1)提问: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从中看出她性格中怎样的变化?

基调:

清醒、刚烈性格:

刚毅不屈(板书)

关键语句: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生齐读,读出情感变化。

朗读要领:

诗的首章,音调于缠绵中带有渺远之韵;三、四两章长歌当哭般的呼号,诗的节奏渐趋热烈而亢扬;五章前半的急调促弦,从中似可闻历数切责之声;至此回忆已尽,想到前途茫茫,从激奋中落入空虚,故音节又急转直下发出五章末的哀叹,并衍为六章的一片如泣如咽之音。

归纳:

缠绵渺远之韵(首章)——节奏渐趋热烈而亢扬(3.4章)——急调促弦(5章前)——从激奋中落入空虚(5章后)——如泣如咽之音(6章)

五、小结

《氓》以一个古老的爱情悲剧,诉说着“欢喜——悲伤——哀怨”的感情变化,塑造了一个温柔、痴情、善良,深受不忠爱情的伤痛,蜕变得清醒、坚强的古代女子形象。

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不因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

这正是因为文学的真谛——它描述了最本真的生活,表达着最朴素的感情。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生活中,我们需要抛却浮华的外表,用我们的心去表达真挚的感情,去创造真实美好的生活。

六、作业

1.背诵全诗。

2.推荐阅读《诗经》《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

3.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第三课时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相传孔子对其做过收集整理,原本只称《诗》,后来成为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的“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后人经常把它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敷陈”指叙事,“直言”指照直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的内容。

《诗经》名句及翻译

a.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国风·周南·关雎》

译:

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

美丽贤德的,正是我的好伴侣。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国风·秦风·蒹葭》

译:

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c.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国风·周南·桃夭

译:

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d.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国风·卫风·硕人》

译:

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e.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国风·王风·黍离》

译:

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

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f.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国风·王风·采葛》

译:

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g.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国风·郑风·子衿》

译:

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h.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国风·卫风·木瓜》

译:

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i.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

译: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

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j.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国风·郑风·风雨》

译:

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

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k.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国风·卫风·淇奥》)

译:

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l.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周南·关雎·序》)

译:

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

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m.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小雅·鹤鸣》)

译:

它乡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n.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大雅·抑》)

译:

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o.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大雅·荡》)

译:

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

p.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小雅·鹿鸣》

译:

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

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q.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邺风·击鼓》

译:

生死离别啊聚散悲欢,我们曾经许下山盟海誓的誓言:

“今生拉着您的手永结美好,与您永不分离白头到老!

爱情诗歌精选

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国风·郑风·子衿》

4.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国风·王风·采葛》

5.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朝乐府民歌

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

7.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节妇吟》

8.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

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10.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三五七言》

11.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勘。

——李商隐《无题》

1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13.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14.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15.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1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17.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

1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19.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江城子》

20.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纳兰性德《虞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