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动物门.docx
《脊索动物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索动物门.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
1、脊索(notochord)
•位置
•起源:
来自原肠背侧,为中胚层;
–头索动物终生保留脊索——如文昌鱼;
–尾索动物的脊索仅见于幼体—如海鞘;
–高等种类脊索被脊柱(vertebralcolumn)取代
•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体重的受力者;
–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器官;
–完成定向运动;
–使躯体运动肌肉获得附着点;
–使捕食、御敌更准确、迅速。
–为动物向大型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2、背神经管(dorsaltubularnervecord)
•位置
•起源:
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功能:
中枢
•分化
前段分化为脑(brain)
后段分化为脊髓(spinalcord)
3、咽鳃裂(pharyngealgillslits)
•脊索动物的次要特征
–闭管式循环(尾索动物除外);
–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位(头索动物除外)
–肛后尾
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具有生命活性。
脊索动物起源的假说
脊索动物的祖先:
类似尾索动物的幼体(原始无头类脊索动物),一类经变态,成体为固着生活(海鞘);另一类幼体不再变态,自由运动(文昌鱼、有头类)。
大部分学者认可该假说。
课后作业
•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脊索动物门分为哪几个亚门?
各亚门和脊椎动物各纲的主要特点?
第一章适应水生生活的鱼类
----鱼纲Pisces
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1、体呈纺锤型,体表具侧线;
2、体表常覆有保护性的鳞片,皮肤富有单细胞粘液腺;
3、终生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
4、用鳍运动,不仅有奇鳍,还有偶鳍;
5、以鳔或脂肪调节身体比重;
6、有良好的调节体内渗透压的机制;
7、无眼睑、无泪腺、无唾液腺
一、外形
(1)头与躯干的分界线
•软骨鱼类:
最后一对鳃裂。
硬骨鱼类:
鳃盖的后缘。
(2)躯干与尾的分界线
•肛门(硬骨鱼)或泄殖孔
(一)体形:
多数为流线型或纺锤型,以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可快速而持久地游泳。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
鳞片:
–根据外形、结构和发生的特点分为三种
–楯磷:
基板、棘、真皮衍生,釉质,表皮生成
–硬磷:
来源于真皮,斜方形骨板
骨嶙:
来源真皮,覆瓦状排列,分为圆磷、栉磷
•侧线(lateralline):
鱼类体表的特殊皮肤感受器,能感知水流、压力、低频振动等。
侧线神经与内耳来的听神经一起进入延脑的听觉侧线区。
鳍
尾鳍类型
胸鳍:
•相当于陆生脊椎动物的前肢,着生于鳃盖后缘的胸部
•除有高低变化外,位置一般比较恒定。
•基本功能为运动、平衡和掌握运动方向。
•软骨鱼类中的鲨鱼,其胸鳍与体轴成水平排列,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
虹与鳐类的胸鳍特别扩大并与躯体结合形成体盘,因而成为主要的运动工具。
•硬骨鱼类的胸鳍较小,且与体轴成垂直排列。
当鱼类停止前进时,胸鳍用于控制鱼体的平衡;缓慢地游动时,主要由胸鳍起着船桨的拨水作用;高速行进时,胸鳍紧贴鱼体,胸鳍举起则可减速和制动;当胸鳍一侧紧贴鱼体,一侧举起,则鱼体朝举起的一侧拐弯。
二、鱼类的骨骼
1、头骨由脑颅和咽颅两部分组成。
软骨鱼脑颅只是一个软骨脑箱保护着脑部;硬骨鱼则由130枚左右的骨片所组成。
鱼类的咽颅最为发达,由一对颌弓、一对舌弓、五对鳃弓共同组成。
舌弓主要为舌的支持物;
鳃弓支持鳃,但最后一对鳃弓不发达,不具鳃,可长咽喉齿。
2、脊柱
分化程度很低,脊椎只有两种:
体椎(附有肋骨)和尾椎(特具血管弧)。
–双凹型椎体,鱼类特有;
3、附肢骨骼
可分为奇鳍骨骼和偶鳍骨骼。
奇鳍中的背鳍和臀鳍,在基部有鳍担骨,在鳍中有鳍条支持。
尾鳍无鳍担骨。
偶鳍骨骼包括带骨(肩带和腰带)及支持鳍的骨骼(鳍担骨和鳍条)。
鱼类成对的附肢骨骼没有和脊柱发生联系,是鱼类的特点之一。
韦伯氏器(Weber’sorgan):
鲤科鱼类的前3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包括三角骨(又名捶骨)、间插骨(又名砧骨)和舟骨(又名蹬骨),三角骨的后端和鳔壁相接触,舟骨和内耳的围淋巴腔接触。
三、肌肉系统
主要肌肉是躯干部分节的肌节,由水隔分为轴上肌和轴下肌,其中轴上肌最为发达;
肌节呈锥形漏斗状,彼此套叠,在鱼体的横切面上呈现一系列同心圆状;
偶鳍背腹两面均有肌肉附着,背面为伸肌,腹面为曲肌。
四、鱼类取食和消化系统的特点
•出现上、下颌。
•出现真正的牙齿。
牙齿与软骨鱼的盾鳞同源。
•出现鳃耙。
着生在鳃弓的内缘,滤食器官
•出现食道与胃、肠的分化。
•独立的消化腺:
肝脏、胰脏或肝胰脏(硬)
五、鱼类的呼吸终生用鳃呼吸
鳃
•鳃的形成过程:
•胚胎时期咽部后端两侧的内胚层发出一些向外突出的鳃笼(鳃片),同时正对鳃笼的外胚层向内凹入形成鳃沟:
内外穿透形成鳃裂,前后鳃裂以鳃间隔分开,鳃间隔是由内、中、外胚层发生,鳃间隔基部长有鳃弓,两侧长出鳃丝,鳃丝起源于外胚层(圆口类鳃丝起源于外胚层)。
•◆鳃的一般构造
• 1、鳃囊胚胎时期左右两侧咽壁上出现的小凹。
• 2、鳃裂鳃囊洞穿咽壁形成的裂缝。
• 3、鳃间隔相邻两鳃裂中间的间隔。
鳃间隔基部有鳃弓支持。
• 4、鳃丝鳃间隔前后两壁上的许多梳齿状或板条状突起。
• 5、鳃片(鳃瓣)列鳃丝整齐排列在一起组成的片状物。
• 6、半鳃列鳃片称为一个半鳃。
鳃间隔前方的半鳃称前半鳃,后方的半鳃称后半鳃。
• 7、全鳃每一鳃间隔前后两半鳃合称一个全鳃。
•◆鳃小片
•每一鳃丝两侧的许多细板条状突起,彼此平行并与鳃丝垂直。
鳃小片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一般由单层上皮细胞包围着结缔组织的支持细胞所组成。
相邻两鳃丝不是相对排列,而是相互嵌合。
• 窦状隙鳃小片上皮细胞与支持细胞间的微血管。
鳃具有的显著特点:
–鳃中分布丰富的毛细血管。
–鳃中血流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反。
–壁薄。
血液和水流之间仅有1∽3um的间隔。
–气体交换的面积大(体表面积的10∽60倍)
2、鳔的主要功能:
调节身体比重。
六、鱼类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为单循环(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的现象)。
心脏构成:
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动脉圆锥(或动脉球)。
动脉圆锥为软骨鱼类所具有;动脉球为硬骨鱼类所具有。
七、排泄系统渗透压的调节机制
1淡水硬骨鱼类:
体液浓度高于外界环境。
肾脏借助众多的肾小球泌尿排出大量的水分,鳃上泌盐细胞能向血液中增添盐分。
2海生硬骨鱼类:
体液浓度低于海水。
•解决失水而死的办法:
①从食物内获取水分。
②吞饮大量的海水,再通过鳃上的泌盐细胞将多余的盐分排出而把水分留下。
③肾脏内的肾小体数量少,或完全消失,以此节缩泌尿量和水分的消耗。
3海生软骨鱼类:
血液渗透压高于海水。
多余水分经肾脏排出,盐经直肠腺排出
八、神经系统
•鱼类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大脑:
–不发达;嗅觉发达(嗅球、纹状体)顶部出现(古脑皮);
间脑:
不发达
–背面有松果体,与生物钟有关;
–腹面为脑下垂体,可分泌生长激素等;(荷尔蒙的主宰)
•中脑:
最发达;
•小脑:
与运动有关;较发达
•延脑:
“活命中枢”
–循环、呼吸、消化、新陈代谢调节中枢.
•脊髓:
低级反射中枢。
九、生殖与发育
•一般雌雄异体,同形,体外或体内受精
•硬骨鱼的输卵管直接与卵巢连接,成熟的卵细胞不经过体腔直接进入输卵管。
软骨鱼:
体内受精
–卵生:
体外发育;
–卵胎生:
卵滞留在子宫内靠自身卵黄发育完全后产出;
–假胎生:
卵靠自身的卵黄发育,但后期卵黄囊与母体子宫壁相连形成卵黄囊胎盘,由母体供给后期营养。
第二章两栖纲(Amphibia)
两栖动物是自然界中最佳的能够指示整个环境是否健康的生物。
它们的数量的急剧减少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在显著恶化的警告
---国际保护组织(CI)主席鲁塞尔
两栖动物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1、皮肤裸露,表皮出现轻度角质化;防止体内水分过渡蒸发,适应陆生干燥环境;
2、具陆生脊椎动物的典型骨骼:
出现了五趾型附肢、并通过带骨与脊椎紧密联系,自接式颌弓,有枕骨髁,脊椎四分区等。
适应承重与运动的需要。
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适应的不完善性
1、表皮仅有1~2层细胞轻微角质化,皮肤通透性仍强;高盐度、干旱地区不能分布;
2、寰枕关节为单轴关节,运动不灵活;
•脊椎分化不完善,颈椎和荐椎均只有一枚;
•有胸骨、无肋骨,无胸廓;
•附肢不够强健,不能完全支撑身体;
•3、幼体用鳃呼吸,成体具内鼻孔和囊状的肺;可以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肺结构简单,需皮肤辅助呼吸(正常时需氧量的三分之一和休眠期的全部)
•4、循环系统进一步完善,成体出现了二心房一心室不完的双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但动、静脉血不能完全分开,循环的效率低;
•5、大脑体积增大,出现大脑皮层的雏形——原脑皮,感官也向适应陆栖方式发展。
出现了中耳(听骨、鼓室和鼓膜)、可动的眼睑、瞬膜、泪腺等;属变温动物。
体外受精,幼体水中发育,胚胎没有羊膜等。
一、裸露、轻度角质化的皮肤
表皮:
角质层生长层
真皮:
腺体(粘液腺、毒腺)、色素细胞(保护色)血管神经
二、骨骼系统
头骨脱离了肩带的束缚;
骨块少、轻;
一对枕骨髁,枕寰关节;
首次出现了胸骨,但成体无肋骨,不构成胸廓.肢骨通过带骨与脊椎发生联系。
五趾型附肢的联结特点
•附肢多支点,增加了动作的灵活性和复杂性.
•肩带游离,前肢的活动范围变大
•腰带将后肢骨和脊柱牢固的联系在一起,支持体重和运动.
三、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
呼吸运动:
咽式呼吸。
由于没有胸廓,其呼吸运动借助于口咽腔底部的升降,将空气压入肺部来完成呼吸动作。
四、不完全的双循环
–1、幼体:
用鳃呼吸,一心房一心室的单循环;
–2、成体:
用肺和皮肤呼吸,二心房一心室不完全的双循环;•幼体经变态,发育成成体,由于肺呼吸的出现,循环系统发生相应的显著变化,出现了肺循环;些成体和所有幼体的呼吸器官。
–3、心脏构成:
静脉窦、两心房、一心室、动脉圆锥4部分;
4、血循环:
不完善的双循环,体动脉内含有混合血液。
六、消化系统
•消化管:
–口、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大肠、泄殖腔、泄殖腔孔。
牙齿与鱼类相似,为同型齿,无咀嚼功能;–出现了肌肉质的舌和口腔腺(四足动物的共同特征);–舌根在前,舌尖多分叉,可弹出捕食;–成体多肉食性,肠道短;无尾类幼体植食性,肠道长;
•消化腺:
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脏。
七神经系统与鱼类相似
•五部脑
•雏形的大脑皮层——原脑皮;
–中脑仍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
–小脑没有鱼类发达
•脑神经10对
•完备的植物性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
•听觉:
除内耳外,出现中耳。
•视觉:
视觉调节能力增强,远近
具有眼睑和瞬膜,下眼睑可活动
有泪腺,以湿润眼球。
嗅觉:
出现了内鼻孔
八、离不开水环境的生殖方式
•生殖器官:
–雄性由精巢和输尿兼输精的管道组成;
–雌性由卵巢和不与卵巢相连的输卵管组成。
–精子和卵子均通过泄殖腔排出体外。
•体外受精
–雌雄两性在生殖季节具有抱对现象,精子和卵子同时排在水中,并完成受精作用。
•受精卵在水中发育。
–蝌蚪结构与鱼类相似的(无四肢、鳃呼吸、单循环等)
休眠
•休眠:
动物对外界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当环境条件恶化时,动物降低新陈代谢水平,进入麻痹状态,俗称休眠。
•冬眠,一般认为低温是冬眠的诱发因素
–温度低于7—8℃,蛙进入冬眠;
–低于10℃,昆虫进入麻痹。
•而夏眠诱发因素为高温和干旱。
第三章真正陆生的变温、羊膜动物--爬行纲(Reptilia)
羊膜卵出现的意义
一、爬行类的躯体结构
–陆生四足动物基本体形:
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
–趾端具爪;–分蜥蜴型、蛇型、龟鳖型。
二、皮肤
–表皮高度角质化,角质鳞片。
–真皮形成的骨板,如龟、鳖的骨质壳和鳄背部的骨质板。
–真皮富有色素细胞,保护色。
三、骨骼系统
•
(一)头骨:
•具颞窝
•次生腭鳄类有完整的次生鳄;
•单枕髁
(二)脊椎:
五分区:
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椎体多前凹型,也有后凹椎体。
颈椎数目增多,除寰椎外,含有一个特化的枢椎,形成多轴关节,
•头部转动灵活,是陆生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
胸廓由胸椎、肋骨、胸骨围成的骨框,保护肺、心。
并有呼吸运动作用。
(三)肢骨:
–肱骨,股骨与地面平行。
(腹部贴地)
–出现耻坐孔,腰带重量减轻,承重能力不变
四、消化系统
•口腔:
口腔中的齿、舌、口腺等结构均进一步复杂化–同型齿(分端生齿、侧生齿、槽生齿),角质鞘;
口腔腺发达(唇、腭、舌、舌下腺等),特化毒腺;
发达肌肉质舌,尖端有化学感受小体;
由于次生腭的出现,消化道和呼吸道分开,使动物在取食时不妨碍呼吸;
食道加长,出现盲肠、大肠,泄殖腔重吸收水分。
五、肺呼吸更加完善
能够独立承担全部呼吸功能
•肺囊状,内壁间隔增多,呈海绵状。
•有了真正的喉头,气管和支气管明显分化
•胸式呼吸
六、循环系统
不完全的双循环。
•一心室两心房,心室出现了不完全的室间隔;
•动脉圆锥消失,静脉窦退化。
七、排泄器官--后肾
八、神经系统
九、生殖系统
•雄性精巢1对,输精管是由胚胎期的中肾管演变而来;
•雌性卵巢1对,输卵管以喇叭口开口于体腔,末端开口于泄殖腔。
•大多为卵生
•多数毒蛇和一些蜥蜴类为卵胎生
十、肌肉系统复杂化
十一、感觉器官
爬行类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1、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
一般被有一层角质鳞片或骨板,皮肤干燥少腺体;能够完全适应陆上干燥的环境;
2、五趾型附肢进一步完善,带骨与脊柱紧密连接,趾(指)端具爪,能够支撑身体在陆上爬行;头骨具具单一枕骨髁;脊椎五分区;颈部明显,颈椎多枚,多轴关节,头部运动灵活;有胸骨、有肋骨,形成胸廓;
3、肺较两栖类复杂,且表面积增大,能够独立承担陆上呼吸的功能;皮肤失去呼吸;
4、血液仍为不完全双循环,但心室已出现不完全分隔;
5、首次出现新脑皮,脑神经为12对;鼓膜下陷形成外耳道;
6、后肾,尿以尿酸和尿酸盐为主;
7、体内受精,产大型羊膜卵
作业
•1、爬行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第四章鸟纲
与爬行纲共同的特征
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
•具表皮角质层衍生物(鳞片、羽毛);
•头骨单枕髁与寰椎相关节;
•卵生、盘裂、尿囊为呼吸器官,排泄物主要为尿酸。
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恒温:
指鸟、兽类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维持在相对恒定、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
2、意义:
(1)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
(2)提高了快速运动能力,有利于捕食、避敌;
(3)恒温的出现标志着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已进入更高一级的水平。
恒温动物减少了对外界温度条件的依赖性,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了优势,从而扩大了在地球上的分布地区。
生物学特征
一、–外形:
流线形,减少运动阻力;
–体部:
头、颈、躯干、附肢和尾五部分;
–头部:
角质喙;–前肢:
特化为翼,适宜飞行;
–后肢:
四趾型,多三前一后,或两前两后;
–尾羽:
扇形,在飞行时起着舵的作用;
二、羽的结构:
与爬行类角质鳞同源。
•羽的类型:
羽分为3种,
–正羽:
被覆于体外的大型羽片,又分为飞羽和尾羽;
•在飞羽的构成中,又分为初级飞羽(提供推动力)、次级飞羽(产生浮力)和三级及廓羽(提供光滑的流线型外形)。
–绒羽:
位于正羽下方,呈棉花状,形成隔热层;
–纤羽:
杂生在正羽与绒羽之中,基本功能为触觉;
换羽
–冬羽:
越冬或迁徙做准备;
–夏羽或婚羽:
度夏和繁殖做准备;
人工换羽:
饥饿、光照;
三、骨骼系统结构特点
头骨四肢和带骨
四、肌肉系统肌肉系统与飞翔相适应的特点
1、背部肌肉退化,颈部肌肉发达。
2、胸肌(胸大肌和胸小肌,占体重的1/3~1/4)发达(图)
3、后肢肌肉发达:
肌体部分集中于躯体的中心部分;具有适宜于树栖握枝的肌肉(栖肌、贯趾屈肌和腓骨中肌)。
4、具有特殊的鸣管肌肉,可支配鸣管改变形状而发出多变的声音或鸣啭。
五、消化系统
1、口腔内无牙齿,有唾液腺,其主要分泌物是黏液,仅食谷的燕雀类唾液腺内含有消化酶
2、食道长,食谷及食鱼鸟类食道下端常膨大为嗉囊(储存和软化食物)
3、胃分为腺胃和肌胃两部分;
4、直肠极短,不储存粪便,且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5、在大肠与小肠交界处着生有一对盲肠,具有吸水作用。
6、肛门开口于泄殖腔。
泄殖腔背方有一特殊腺体,称为腔上囊。
六、高效的双重呼吸系统
双重呼吸:
在鸟肺中,无论在吸气或呼气时均有新鲜空气进入肺部进行交换,这种吸气和呼气都能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
鸟类呼吸系统的特殊结构,是与飞翔生活所需的高氧消耗相适应的,鸟类在栖止时,主要靠胸骨和肋骨运动来改变胸腔容积,引起肺和气囊的扩大和缩小,以完成气体代谢。
当飞翔时,胸骨做为搧翅肌肉(胸大肌和胸小肌)的起点,趋于稳定、因而主要靠气囊的伸缩来协助肺完成呼吸。
扬翼时气囊扩张,空气经肺而吸入;搧翼时气囊压缩,空气再次经过肺而排出。
因而鸟类飞翔越快,搧翼越猛烈,气体交换也越快,这样就确保了氧气的充分供应。
七、循环系统的完善
1、、动脉:
左体动脉弓消失,右体动脉弓发出分支到各处。
2、静脉:
肾门V趋于退化,具尾——肠系膜V。
红细胞具核,血红蛋白含量高。
完全的双循环
在陆生脊椎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都是完全的双循环,即血流的全过程包括两条途径
体循环:
富氧血自左心室压出,流到身体各部,经气体交换后流回右心房;
肺循环:
缺氧血由右心房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压入肺,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富氧血又流回左心房。
八、排泄系统
九、神经系统
适应飞翔的主要特征
体流线型,颈长;
具角质喙,无齿;
体表被羽,皮肤薄而干且少腺体;
前肢为翼;
气质骨,有发达的龙骨突和胸肌;
肺呼吸,具气囊,双重呼吸;
完全双循环;
左体动脉弓和肾门静脉退化;
恒温;
体内受精,产大型羊膜卵;
大脑纹状体发达,有复杂的生殖行为;
尿酸为主要排泄产物。
第五章最高等的脊椎动物
--哺乳纲(Mammalia)
现存动物有4,600多种。
分为3个亚纲
鸭嘴兽的生产与育儿
袋鼠的生产与育儿
三亚纲的比较
•哺乳动物是一类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高等陆生脊椎动物。
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个类群。
胎生与哺乳
哺乳:
母兽具有乳腺,乳腺能分泌含有丰富营养及维生素的乳汁。
母兽以乳汁哺育初生幼兽的行为称为哺乳。
1、体内受精,产羊膜卵;
2、胚胎在子宫内发育
把外界环境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降低到了最小程度。
3、母兽以乳汁哺育幼儿
–初乳提高婴儿的抗病能力;
–母乳最佳食物;
4、哺乳类具有一系列复杂的本能活动,来保护哺育中的幼兽。
–后代成活率大为提高。
哺乳纲进化的特征
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大脑皮层加厚,出现沟、回,成为高级神经机能中枢;嗅觉、听觉敏锐;
2、消化系统进一步完善,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食物的摄取能力;
3、体温恒定(约为25℃一37℃),减少了对环境温度的依赖;
4、具有陆上快速运动能力;
5、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生物学特征
一、外形
1、皮肤及其衍生物毛
皮肤的模式结构
皮肤腺
爪
爪、甲、蹄的演变及着地方式
偶蹄
角—防御
2.皮肤功能
二、骨骼系统
1、头骨软腭
2.脊柱双平型椎体
兔的骨骼
腰带:
髂骨与荐骨结合牢固。
耻骨和坐骨形成封闭式骨盆。
三、肌肉系统
表情肌
咀嚼肌
一、消化系统
齿式(dentalformula)齿式表示哺乳类一侧上下颌各类牙齿的数目。
猪:
3.1.4.3/3.1.4.3=44
兔:
2.0.3.3/1.0.2.3=28
人恒齿:
2.1.2.3/2.1.2.3=32
•人乳牙:
2.1.0.2/2.1.0.2=20牙齿着生于上下颌的齿槽中,一生仅脱换1次,包括门齿、犬齿、前臼齿、臼齿;
消化道•食虫类和食肉类
–胃为单室胃,消化道短,盲肠退化;
•食草类–非反刍类:
盲肠发达(内含大量细菌和原生动物);
–反刍类:
具复胃•瘤胃:
同盲肠作用•网胃:
微生物消化•瓣胃:
微生物消化•皱胃:
分泌胃液
五、消化系统
异型齿(槽生)
消化道
食虫类和食肉类
单室胃
消化道短,
盲肠退化;
食草类
消化道长
非反刍类:
盲肠发达
反刍类:
复胃
六、呼吸系统
喉
肺
胸腹式呼吸运动
七、循环系统
兔心脏
完全双循环
八、排泄系统
组成: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肾脏分皮质、髓质、肾盏、肾盂
排泄物为尿素
九、生殖系统--生殖方式
十、神经系统
兔脑
猫脑
胼胝体
十一、感觉器官
课后作业
•1、胎生和哺乳对动物生存有何意义?
•2.试比较脊椎动物亚门各纲动物皮肤结构的异同。
•3.为什么说哺乳纲是动物界中进化最完善的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