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修辞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57470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7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的修辞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常用的修辞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常用的修辞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常用的修辞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常用的修辞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常用的修辞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常用的修辞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常用的修辞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常用的修辞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常用的修辞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常用的修辞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常用的修辞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常用的修辞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常用的修辞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常用的修辞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常用的修辞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常用的修辞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常用的修辞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常用的修辞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常用的修辞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的修辞格.docx

《常用的修辞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的修辞格.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用的修辞格.docx

常用的修辞格

第四节 常用的修辞格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各种修辞格式的特点和长处,明白在何种场合该选用何种修辞格式,了解修辞格的连用和兼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双关、反语、仿词、婉曲等常用修辞格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效果;借喻和借代的区分;排比喻层递的区分;对比与陪衬的区分。

【教学时数】8课时。

 

修辞格,也称辞格,是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

修辞格在修辞学中最为引人注目,但是以为修辞格就是修辞学,那只是一种误解。

其实修辞格不过是修辞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已,它只是语言修饰描摹的一些特殊方法,这些方法是人们长期以来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产生的,今后,还将继续为增强汉语的表达效果而发挥作用。

从它与其他修辞手段的联系来看,它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修辞方法,而且新的修辞格还在不断产生,值得进一步去发掘、整理。

修辞格既是修辞的一种特殊方法,这种方法又有着结构上的特点,因此,修辞格往往被人理解为一种程式,以为只要掌握这些不同的程式,就可以增强表达效果。

程式总是比较固定的,而程式的运用却是千变万化的。

比喻的程式很容易掌握,但要寻找一个好的比喻却像寻找一颗红宝石那么难。

修辞格在修辞学中的意义,并非只在于它对增强表达效果提供了一些程式,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程式为基础,可以不断地进行语言艺术的创新。

中国修辞学著作所列修辞格往往多寡不一,修辞格的名目,也有名同实异或名异实同的;修辞格如何划分大类,至今多有分歧。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所列举的修辞格及其分类,较有代表性,一般修辞学的论著大多在这个基础上增减变异。

《修辞学发凡》列举了38种辞格,即(甲类)材料上的辞格:

比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移就,共9种;(乙类)意境上的辞格:

比拟、讽喻、示现、呼告、铺张、倒反、婉曲、讳饰、设问、感叹,共10种;(丙类)词语上的辞格:

析字、藏词、飞白、镶嵌、复叠、节缩、省略、警策、折绕、转品、回文,共11种;(丁类)章句上的辞格:

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针、倒装、跳脱,共8种。

每一种修辞格有它自己的特点,如借代不同于比喻,排比不同于对偶,但修辞格之间又有共同之处,因此可以归成大类。

另外,张弓先生有描绘类、布置类、表达类的三分法,王希杰先生有均衡、变化、侧重、联系的四分法,也有将辞格分为形象类、强调类、气势类、含蓄类的。

划分大类的方法虽有好多种,但主要的依据不外乎语言结构和修辞作用(表达功能)两种。

修辞格既是根据表达效果建立的,表达功能自然更值得重视。

本节试将常用的修辞格依据其主要表达功能和突出的修辞效果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修辞效果生动形象的辞格四种,它们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第二类,修辞效果鲜明突出的辞格八种,它们是对偶、对比、衬托、排比、层递、反复、设问、反问;第三类,修辞效果含蓄幽默的辞格十种,它们是双关、反语、拈连、仿词、移就、通感、顶针、回环、婉曲、引用。

这样分类是就其最突出的修辞效果而言的,毋庸讳言,三大类之间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错综联系:

有些形象生动的辞格也不乏幽默(如借代、夸张),而含蓄幽默的辞格中也不乏形象生动者(如双关、通感),同时,形象生动、含蓄幽默,自然也就会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

但就总体而言,三大类的修辞效果确实是各有侧重的。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这二十二种常用的辞格中,有一部分是世界上各种语言都有的修辞手段,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辞格是汉语所独具的,如:

对偶、拈连、仿词、顶针、回环等,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汉语修辞格的某些特点同汉民族的语言文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修辞效果生动形象的几种辞格

(一)比喻

比喻,俗称打比方。

它是在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时,根据联想,用跟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比喻中,被描绘或说明的对象叫本体,用来描绘或说明的事物或道理叫喻体,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叫比喻词。

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必须具备这样两个条件:

第一,它们必须是有着质的差别的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第二,它们之间有某种相似点。

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试比较下列各例: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③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④成绩都不错,特别是那几门基础课还得了高分,像现代汉语和文学理论等。

例①本体是出水很高的叶子,喻体是亭亭的舞女的裙,它们属于性质不同的事物,它们在形态上有着相似点,叶子出水很高跟舞女盘旋起舞时那婆娑的裙子相似。

这是比喻。

例②虽有相似点,即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但相比的都是眼睛,一是指“他”的眼睛,一是指的“他的父亲”的眼睛,没有质的差别,不具备构成比喻的第一个条件,不能构成比喻,仅仅是比较。

例③中“火把排成的形状”和“之”字形,两者的形状完全相同,而不是什么在某一方面有相似点的问题,不具备构成比喻的第二个条件,也不是比喻。

例④中的“基础课”包括现代汉语和文学理论等,既不是不同事物,也不存在相似点,不能构成比喻关系,其目的不在于打比方,而在于举例。

比喻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一般的事物形象化,从而获得较好的表达效果。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1.明喻明喻是明确地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是十分明显的比喻。

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

常用的比喻词有:

用在喻体之前的“像”“好像”“好比”“如”“如同”“犹如”“有如”等一类动词和用在喻体之后的“似的”“一样”“般”“一般”等一类比况助词,有时这两类比喻词也可以搭配使用构成“像……似的”、“如同……一样”等格式。

这些词语表示比况关系时,人们一见就知道是比喻。

例如:

⑤大家注视着陈伊玲:

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

⑥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

⑦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像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

例⑤把“陈伊玲”比作“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例⑥把天山“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比作“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例⑦把“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比作“等待检阅的队伍”,这三例都使用了表示明喻的比喻词。

2.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直接把本体说成是喻体的比喻。

本体要出现,喻体也要出现,它们之间的比喻关系暗藏在对本体的判断中,或本体的变化中,或其他关系中。

本体和喻体之间可用“是”“成为”“成了”“变成”“等于”“算作”等动词作为比喻词,也可不用。

例如:

⑧啊,黄河,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

⑨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海洋。

⑩祖国,我的母亲!

(11)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12)战士们守卫着南海的明珠西沙群岛。

例⑧把“黄河”比作“我们民族的摇篮”,例⑨把“东西长安街”比作“喧腾的海洋”,例⑩把“祖国”比作“母亲”,(11)把“思想感情”比作“潮水”,(12)把“西沙群岛”比作“明珠”,这些比喻关系不像明喻那样一目了然,是暗藏在句中的。

其中,前两例用了比喻词“是”、“成了”,后三例不用比喻词。

不用比喻词时,喻体可以在后(如例⑩(11)),也可以在前(如例12);本体和喻体之间可以有停顿(如例⑩),也可以无停顿(如例11、12)。

3.借喻借喻是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的比喻。

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例如:

(13)他爱捅马蜂窝,所以有的人爱他,有的人恨他。

(14)这个鬼地方,一阴天,我心里就堵上个大疙瘩。

(15)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

例(13)用“马蜂窝”比喻不好招惹的人和事,例(14)用“大疙瘩”比喻怨气,例(15)用“三座大山”比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明喻、暗喻、借喻,是比喻的三种基本类型,由于使用形式的变换,人们又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一步分类,就有了各具特色的下属类型(“缩喻”“回喻”请参见《现代汉语习题解答和教学说明》第673页)。

如:

(16)雨是最常见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17)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18)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这一类比喻,一个本体连用几个喻体去作比,叫博喻。

例(16)用了比喻词“像”,格式为“甲像乙,像丙,像丁……”应当属于明喻。

例(17)和例(18)用了比喻词“是”,格式为“甲是乙,是丙,是丁……”的格式,则应当属于暗喻。

(19)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这一类比喻的格式是“本体喻体”或“喻体本体”,本体与喻体的结构关系是复指关系,叫等喻。

(20)灿烂的阳光下盛开的百花就是您的笑容,巨大的汽锤起落的铿锵就是您的声音,解放军前进的队列就是您的步伐,葱郁耸立的名山就是您的身影。

(21)正如用12音律可以做出无数回肠荡气的交响乐,26个拉丁字母可以构成无数单词,组成丰富的语言,蛋白质是由20个“氨基酸”通过不同种类的排列组成的。

这一类比喻的格式是“喻体像(是)本体”或“正如喻体一样,本体也是这样”,把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倒过来,叫倒喻。

(22)对,宋寨主轻轻咳嗽一声,比我马二栓打个炸雷还响。

(23)我们四川人还有的用牛粪作燃料,至于那些又臭又长的文章,恐怕连牛粪都不如。

这类比喻的格式是“本体胜过(或不如)喻体”,把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加似比较,强化本体的特征,叫强喻。

(24)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是园中的腊梅,小兴安岭就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蕊。

这类比喻的喻体后一个由前一个引出,一层套一层,叫套喻。

(25)“得啦,我决不要把你们变成红焖牛肉。

你们不必变成红焖牛肉。

”上面那个长官带笑说。

这类比喻的格式是“本体不是(不变成、不成为)喻体”,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异点,叫反喻。

比喻的构成条件之一是相似点,这里强调相异点,为什么还是比喻呢?

因为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是它们相异点的前提,也是反喻赖以存在的依据。

比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得恰当可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上述各例都比直接描述、说明更便于为人们接受。

又如:

说“骄阳似火”、“好风如水”,虽已有“骄”修饰“阳”,有“好”修饰“风”,却待有了“似火”“如水”,才把“骄阳”、“好风”给人的感觉具体而形象地描摹出来。

从表达作用看,要比原来的说法更具体形象,也更易于为人们接受。

有的比喻还给人以无穷余味。

但是,用得不好,就会弄巧成拙。

运用比喻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通俗易懂。

比喻的修辞效果之一是使深奥的事理浅显化,这就要求喻体浅显易懂。

比较下面的句子:

(26)我想: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7)这篇文章的结构像神经网那样严密。

“希望”所表示的是抽象的概念,它的有无,其道理说出来也深奥,例26把它比作路,人们熟悉,道理也就懂了,还可从中得到启发。

例27则相反,“神经网”一般人不熟悉,成了不说还明白,越说越糊涂了。

第二,要注意感情色彩。

什么样的本体用什么样的喻体,往往与从事修辞活动的人的感情密切相关,应高度重视。

例如:

(28)她(指水潭)又不杂些儿沉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29)运动健儿们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活跃在运动场上。

例28中“一块温润的碧玉”,人见人爱,用来表示赞赏的感情,恰到好处。

例29中“热锅上的蚂蚁”是焦躁不安的意思,与生龙活虎的运动员,形似而神非。

第三,要注意贴切。

贴切,涉及的方面很多,比如相似点、环境、对象等。

比较下例:

(30)东京

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

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31)田里的野草夹杂在禾苗中间,就像一个个敌人混杂在群众中间一样,清除时是要费一番周折的。

例30把“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比喻为一座富士山,在“高”上相似,同时,这是“清国留学生”的特征,地点处在日本,从相似点、对象、环境等方面看都相当贴切,如果换成另外的对象、时代、环境,这样作比就不算贴切了。

例31的野草夹杂在禾苗中间与敌人混杂在群众中间没有相似点,没有构成比喻的基础,其他方面更谈不上了。

即使它们有某些相似,仍属不伦不类。

 

(二)比拟

运用联想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这种修辞格叫比拟。

被比拟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比拟的人或事物叫拟体。

根据拟体的不同属性,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1.拟人拟人是把非生物或生物当作人来表现,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声情笑貌,使它们人格化。

例如

①山歌向着高山唱,高山低头把路让。

农民要把土变金,幸福日子长又长。

②那醉人的绿呀!

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③可是,山头上忽然漫起好大的云雾,又浓又湿,悄悄挤进门缝来,落到枕头边上,我还听见零零星星几滴雨声。

以上是把没有生命的事物当作人来写。

又如:

④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⑤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⑥1976年,10月初的一个夜晚,已经有了秋凉萧杀的意思,蟋蟀在一个角隅悲伤地啼哭。

⑦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杨柳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

 以上是把有生命的动物或植物当作人来写。

2.拟物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者使甲事物具有乙事物的属性。

例如:

⑧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⑨牛皮不要吹得太大,尾巴不要翘起来。

以上两例是把人拟作物。

⑩告诉你,祥子,搁在兜子里,一个子永远是一个子!

放出去呢,钱就会下钱!

 

(11)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以上两例是把甲事物拟作乙事物。

由于比拟是用拟体的属性去表现本体,使本体临时获得拟体的属性,因此爱憎的感情得以鲜明地表示,气氛得以有力地渲染,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使语言真切、生动、形象、新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①说“高山”只好“低头”,例②的“绿”成了可以拥抱的东西了,例③说“云雾”在那里“悄悄地挤”,例④说“鸟儿”也会“呼朋引伴”,会“卖弄”,会“唱”,例⑤说“油蛉”能够“唱”,“蟋蟀”能“弹琴”,例⑥的“蟋蟀”,又会“哭”,例⑦说“杨柳”也“惊疑不定”,“等着”,把这些生物或非生物当作人来写,使人感到亲切,增加了感染力;例⑧说“宏儿”会“飞”,例⑨说“人”有“尾巴”,例⑩的“钱”可以“下钱”,例11的“失败”可以“接起来”“焊上去”,增加了语言的诙谐的情趣,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

运用比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本体不具有拟体的属性,而又把它当作拟体来表现,这不是一种平实的表现手法,弄得不好会显得矫揉造作。

试看下例:

(12)在夏天,太阳刚露出笑脸,大地就火辣辣的。

真要命!

“太阳”露出了“笑脸”,是把太阳人格化,表现它具有人的和蔼可亲的属性,只有当人喜爱太阳时才会有这种感觉。

可是从下文语境来看,人们讨厌这样的天气,因为它晒得大地“火辣辣的”“真要命”,带来的不是舒适,自然遭到人们的诅咒。

对表达的人而言,情感前后矛盾,而太阳呢,它的“笑脸”恐怕也是装出来的。

第二,要贴切自然。

比拟是通过联想把甲当作乙写的,联想的基础是某些相似点,不具备这个基础,又把甲当作乙来写,就别扭。

试看下例:

(13)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军民一心,并肩作战,就连那些蒲公英也雄赳赳地站立在山头上,风吹雨打,从无怨言。

说蒲公英“雄赳赳地站立在山头上”,“从无怨言”,是把蒲公英人格化了。

但蒲公英体态纤细弱小,不管怎么也不会联想到“雄赳赳”这种威武雄壮的形象上去。

比拟与比喻有共通之处,都是两事物相比或人与事物相比。

《文心雕龙·比兴》:

“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

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意思是说,比喻的体例很多,用来相比的方面没有一致的规定。

有的从声音方面借喻,有的从形貌方面取譬,有的从心理方面模拟,有的从事物方面类比)其中既有比喻,又有比拟。

有把比喻叫比拟的,如“姑山半峰雪,瑶水一枝莲”是《诗人玉屑·诚斋论比拟》的例子。

也有把比拟叫做比喻的,如艾青《和诗歌爱好者谈诗》说:

“比喻的作用,在于使一切无生命的东西活起来,而且赋予思想感情。

”这只能是比拟。

从比喻、比拟混称的情况看,这两个辞格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但是,自从《修辞学发凡》出版以来,人们都把比喻、比拟分为两个辞格,它们之间是有着明显差别的。

下面结合两组例子对比喻和比拟的联系和区别作一比较:

(14)海燕像一个勇士。

(15)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

(16)他是一条疯狗。

(17)他夹着尾巴逃跑了。

例14是比喻,例15是比拟。

都是把“海燕”比为“勇士”,在勇敢这一属性上将“海燕”和“勇士”联系起来了;例16是比喻,例17是比拟。

都是把“他”比为“狗”,在令人憎恶这一点上将“他”和“狗”联系起来了。

但是,比喻和比拟毕竟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比喻中的喻体,一定要出现,明喻、暗喻、借喻无一例外,如例14中的“勇士”和例16中的“疯狗”。

比拟的拟体一定不出现。

如例15和例17中都没有出现拟体。

其次,比喻中的喻体是明确的,确定了的,如例14中的“勇士”和16中的“疯狗”,内容是限定了的,不包括具有这种特性的其他事物的可能性。

比拟的拟体是什么?

没有专定于一,如例15只是说海燕勇敢,并不说它像什么那样勇敢;而例17,凡是有尾巴的畜生,都可能是这里的拟体。

再次,比喻中如果相似点是可想而知的,喻体的某些属性就可以不一定出现,如例14和例16就是这样。

当然为了明确相似点,也可以让它出现。

比拟中拟体的某些属性一定要出现。

最后,比喻通常都可以转换成“甲像乙”的格式,而比拟一般不能或不必这样做。

如例15不能转换成“海燕像勇敢”,例17也不必说成“他像畜生一样夹着尾巴了”,更不能说成“他像尾巴”。

因此,像下面这个例句,其中既有比喻又有比拟,应区别对待:

(18)有些河活像调皮的小姑娘,突如其来地从岩洞窜出来,蹦蹦跳跳,在河谷中晒晒太阳,换换新鲜空气,闲荡一阵,人不知鬼不觉地又躲进岩洞,杳无踪影了。

上例中,第一个分句属于比喻,是明喻;后面几个分句都是将“河”当作小姑娘来描写和表现,属于比拟,是拟人。

(三)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和事物,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格叫借代。

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人和事物叫借体;借体之所以能代替本体,是因为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还是实在的,而不是想象的。

根据借体和本体的不同关系,将借代可以分为若干类。

1.特征代本体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来代替本体事物名称。

例如:

 ①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地问道:

“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

究竟是什么事?

②像吴三桂那样首鼠两端的人,在初对于自成本有归顺之心。

只是尚在踌躇观望而已。

这差不多是一般的史家所公认的事。

假使先给其父子以高爵厚禄,三桂谅不至于“为红颜”而“冲冠一怒”。

③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下升上来。

旧毡帽下面浮现着希望的酱赤的面孔。

例①用“花白胡子”称代长有花白胡子的那个人。

例②用“红颜”称代面施红妆、容颜美貌的妇女。

例③用“旧毡帽”称代戴着旧毡帽的农民。

这些是借人的特征代替人的例子。

④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在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⑤老栓看着灯笼,已经熄了。

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

⑥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日。

例④用“红的”代替有这种颜色的人血。

例⑤用“硬硬的”代替银元。

例⑥用太阳的光“曦”代替太阳。

这些是借物的特征代替物的例子。

2.专名代泛称用人或事物专用的名称代替与它有密切关联的人或事物。

例如:

⑦我们所进行的空前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不管在哪一条战线上,都需要有成千上万的雷锋。

⑧这一群贪婪而又卑怯梦想着征服全世界的现代凯撒和现代拿破仑,一心期希西欧各国供给全部炮火。

⑨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例⑦是用专名“雷锋”代替像雷锋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青年。

例⑧是用专名“凯撒”、“拿破仑”代替梦想征服世界的野心家。

例⑨是用专名“诸葛亮”代替像诸葛亮那样聪明多智的人。

3.具体代抽象用具体的、形象的、能给人以直观感受的事物代替可以被人理解的某种含义。

例如:

⑩我们随时像李先生那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11)我们中间还有东北人,我就是一个。

东北人听你们的话,最能够知道斤两。

(12)别那么轻易地把饭碗丢掉了。

例⑩用具体的“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代替“牺牲”。

例11用具体的“斤两”代抽象的“分量”。

例12用具体的“饭碗”代替抽象的“职业”。

4.部分代整体每种事物都有最显著最有代表性的部分,这部分最引人注意,人们就用这部分代替事物的整体。

例如:

(13)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

(1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5)解放军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例13用文言的部分词语“之乎者也”代替文言,例14用船的部分构件“帆”代替“船”,例15用细小的财物“一针一线”代替任何财物或哪怕是一点点财物。

借代的方式远不止上述几种,其他的方式还多。

例如:

(16)当皇帝或蒋介石出来的时候,街道上便打扫干净,洒上清水;可是他们的大轿或汽车不经过的地方,便永远没有见过扫帚和水桶。

(17)我们就在这条巩固的战线上和敌人比赛意志,比赛技术,而且还要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和他们比一比钢铁。

(18)翻译莎士比亚是一个艰巨的工作,需要很多具体的条件,才可以担当。

(19)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20)出了医院正要转弯,一辆草绿色的“丰田”擦过他的身边。

(21)在这里,龙井的销售量特别大。

(22)302是我们店里的标兵。

例16用打扫的工具“扫帚”代“打扫”,用洒水的工具“水桶”代“洒水”。

例17用“武器”的制造材料“钢铁”代“武器”。

例18用作者的名字“莎士比亚”代他的著作。

例19用死去的结果“倒下”代“死去”。

例20用汽车的商标代汽车。

例21用“龙井茶”的产地“龙井”代替那里所产的茶。

例22用人的代号“302”代替人。

总之,借代这种辞格使用的频率高,使用的方式也多。

恰当地运用借代这种辞格,可收到特点鲜明的效果,如“花白胡子”、“红颜”、“旧毡帽”等;可收到形象突出的效果,如用“红的”代人血,用“硬硬的”代银元,用“曦”代太阳等;可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