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总复习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62679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政治总复习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政治总复习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政治总复习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政治总复习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政治总复习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三政治总复习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三政治总复习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三政治总复习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三政治总复习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三政治总复习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政治总复习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

《高三政治总复习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总复习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政治总复习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

高三政治总复习我们的中华文化

3-3-6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

1.18世纪英国著名建筑师威廉·查布斯说:

“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是无与伦比的。

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文化(  )

A.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B.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

“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这表明我国文化在世界领域独树一帜,独领风骚,C正确切题。

A讲的是如何推动文化创新,与题意不符。

B、D在材料中未体现。

2.在嫘祖故里,“嫘祖传说”、“舞蚕龙”、“蚕姑庙会”等已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体现了我国文学艺术的丰富多彩。

下列对我国的文学艺术认识正确的有(  )

①历史辉煌悠久②内涵丰富绚丽

③风格鲜明独特④主题时尚奋进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文学艺术的特点,我国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等特点,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①②③正确,我国的文学艺术有优秀和落后之分,并不都是时尚奋进的,故④排除。

3.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由上古时代的华夏民族发明创制并作改进。

目前其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历经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

下列对汉字理解正确的是(  )

A.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B.对于展示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C.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D.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答案] C

[解析] 文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排除A;文学艺术对于展示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排除B;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排除D。

故选C。

4.长江作为“天堑”,从相邻的江苏、安徽两省中南部穿过,江南和江北的自然地理景观迥然不同,因此就形成了苏北与苏南不同而与皖北相近,皖北与皖南有别而与苏北相近的文化空间格局,苏南与皖南尽管不同省,但同归吴越文化区,而苏北与皖北一起,则另有所属了。

上述材料说明(  )

①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的文化带有明显的民族性特征

③文化的特征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

④文化的特征是由单纯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A.①③B.③④

C.①④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说明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也说明了文化的特征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故答案为A。

题干没有涉及文化的民族性特征,排除②;④夸大了自然条件对文化的影响,错误。

5.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这体现了(  )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具有对立性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④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巧用汉字的笔画反映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故①③④符合题意。

材料说明,从汉字的不同笔画中能品味到不同的文化,但没有反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立,故②不选。

6.中华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生命力和无限魅力,除了其蕴涵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华文化(  )

A.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和源泉

B.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C.具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D.比其他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把握和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考查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生命力和无限魅力的原因,答案为C。

7.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由隋代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敞肩石拱桥。

这一工程说明了(  )

①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③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④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和最具创造性的民族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①②③正确说明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地位、作用和特点,④表述不当,故应选B项。

8.西方人常常将《论语》等同于《圣经》,将儒家文化称为儒教,鲜有知《老子》者,更不知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说法。

《论语》和《老子》分别为儒道两家的经典,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论语》主要讲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方,而《老子》五千言之主旨在于把握客观事物变化之常规,从而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这说明中华文化(  )

A.异彩纷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B.核心在于传播传统道德精神

C.正确把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是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总称

[答案] A

[解析] 中华文化包括儒家和道家等不同文化,说明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9.五河民歌的特色源于当地富有特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

五河地处淮北、淮南、苏北交界之处,其语言、文化等方面,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吴文化和楚文化的影响。

五河民歌旋律中既包含淮北那种侉腔侉调的元素,又揉进南方吴侬软语的婉转。

材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包容性。

材料反映的是,在特殊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下,五河民歌融合多种文化的内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故①④符合题意。

材料通过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反映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但没有反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故②不选;③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10.严复指出: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

这说明(  )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D.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差异性。

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差异性,选D。

A、B、C不符合题意。

11.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

这说明(  )

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C.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渐趋融合

[答案] B

[解析] A混淆了文化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不同区域的建筑文化“异中有同”体现了B;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区域性而非民族性,C不符合题意;D错在“日趋同一”,且材料没有涉及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问题。

12.流头节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日,朝鲜族男女老少都到向东流的河里洗头沐浴,祭拜农神祖先,求丰收、求健康。

2012年8月2日,在黑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头文化节开幕式上,朝鲜族民俗文化表演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上述材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中华文化已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

④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华文化的特征的理解。

流头节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而开幕式上朝鲜族民俗文化表演精彩纷呈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不同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②排除;③在材料中未体现;朝鲜族的流头节受到欢迎且入选该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④。

二、非选择题

13.西湖LOGO(徽标)蓝白二色,好似勾勒一幅水墨画,巧妙融合“一湖一月一潭一印”四大元素,既有杭州东方品质之城内涵的阐述,又有幸福和谐之湖的直观感受。

LOGO以中国传统水墨画表现手法,辅以中国印,体现出了西湖文化景观历史的源远流长。

LOGO中的潭由三个白色圆点变形而来,包含“三生万物”的内涵理念,表达出西湖大气开放的包容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阐释西湖LOGO的内涵。

[答案]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水墨画和印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西湖LOGO采用了这些元素增加了国人的认同感。

(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西湖LOGO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既有杭州东方品质之城的内涵,又体现了西湖幸福和谐之感受,做到推陈出新。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西湖LOGO既有中华传统艺术,又富含中华的传统思想,展现了西湖的包容性。

(4)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西湖LOGO融合了西湖“一湖一月一潭一印”这些杭州西湖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特色,突出了西湖的个性特征。

14.材料一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

新疆的沙粒画、维吾尔族舞蹈等都极具民族特色,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新疆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材料二 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美称。

居住在那里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都能歌善舞,艳丽的服饰和热情奔放的表演呈现出新疆歌舞浓郁的塞外风情。

长期以来,新疆各族人民交流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新疆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艺术宝库。

解放后,中央加大对新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从文化生活角度对材料二进行解读,简要回答所得出的基本观点。

[答案] 

(1)①新疆民族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文化色彩。

②新疆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③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与发展,这是新疆民族文化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2)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纠错笔记]

我做错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因及改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师支招]

老师讲评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笔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心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