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63055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docx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docx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

高考政治复习对策

  高考已迫在眉睫,根据近几年政治高考试题对考生考查的要求,笔者对政治科复习提出几点建议,供老师和考生参考。

  一、抓基础知识落实,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

  复习应该紧扣基础知识,使考生真正领会教材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对原理的理解要准确简练,使用政治术语要规范。

就建构完整、准确的知识体系而言,应做到点、线、面的结合。

  1.对知识点的把握要“全”

  就是要全面地掌握《考试大纲》所列考点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

只有如此,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试题无论怎样的新、奇、巧,终究“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复习过程中只能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即以《考试大纲》为纲要,以课本为根本,打牢基础,切忌根据自己的猜测随意取舍。

  比如复习“认识”这个概念时,不妨联系唯物主义部分的“意识”概念。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而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显然,认识属于意识范畴,认识强调的是“以实践为基础”。

这样一比较,就进一步加深了对“认识”这个概念的理解。

有不少同学仅仅满足于对该概念的熟记,而不是把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比较,这样,对知识点的把握就很难达到“全”的程度。

2003年高考政治试题第36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这考查了考生对“矛盾”这一概念的把握,这道题看起来不陌生,但很多同学失分较多,说明相当一部分同学对知识点的复习是不到位的。

  对知识点的复习还要注意把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区分,例如: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里的“主导”和“主体”容易混淆,要注意加以区分。

“主导”侧重于控制力,也就是说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主体”侧重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而且注重质的提高。

  2.对知识线的归纳要“清”

  所谓知识线,就是把各知识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形成基本线索。

弄清各知识点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弄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否则,零散的识记肯定是不牢固的。

即使知识点背得很熟,在解答具体问题的时候,由于信息库的知识点没有成线,处于零乱状态,就会因某些疏漏而遗憾。

例如当复习“国家宏观调控”这一知识点时,首先应该回忆一下“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这部分内容,接着复习“市场经济为什么离不开宏观调控”,然后再复习“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手段”。

这样围绕“国家的宏观调控”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

再比如,哲学中的“发展”问题,围绕这个知识点,应该弄清以下知识:

什么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什么,怎样坚持发展观,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事物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事物发展的状态有哪些,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如此“点”、“点”相连,就能形成一条明晰的知识线。

  3.对知识面的辐射要“宽”

  知识面是由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和知识线有机联系而形成的知识层面。

即在点线复习的基础上,把教材的内容按性质或特征分门别类,并在各个类别中划分出若干层面,做到“纵横”延伸和辐射。

从纵向来说,首先要把经济常识的八课内容、哲学常识的四大块内容和政治常识的五课内容分别融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如,对经济常识来说,可以把这八课内容按经济理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进行重新整合。

其中经济理论对全书内容具有统领意义,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经济领域内不可分割、顺序不能颠倒的四个环节。

这样就可以把整个经济常识内容串联成一棵完整的知识树:

经济理论是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枝,商品、货币、市场经济、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是叶。

从横向来说,关心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热点,也不要放弃冷点,用复习到的理论分析现实鲜活材料,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把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备考的鲜明特征

  分析近几年来的文综或政治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其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对人文素养的渗透日趋理性和成熟。

这就要求广大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更加注重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一是联系教材中的事例,以往很多学生并不注重课本中的事例,只是满足于对教材黑体字的掌握,现在看来,处理好黑体字与楷书、小体字部分的关系相当重要。

2002年高考综合能力测试(江苏、河南卷)试题第35题中的第③题“我国在核武器使用问题上坚持的原则”,其答案就是书上的小体字材料。

在这里,并不是考试考到了,小字部分才变得重要了,而是因为课本中的事例都是经过精选的,是比较经得起推敲的典型事例,所以才不可忽视。

二是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用所学知识与校园内外、高三学生思想倾向相联系,然后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来分析。

如:

年末岁首,各级政府“追讨农民工工资”问题,可以从社会主义本质、普遍联系、党的宗旨、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基本原理去分析;对校园网络利弊、中学生抗挫折教育等均可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艰苦奋斗”的精神、内外因辩证关系等知识来分析说明。

三是联系国内、外重大时事,把社会热点与高考考点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浅出,以此把握时代脉搏。

要把以知识复习带动社会热点的学习和以分析社会热点带动知识复习结合起来。

具体做法是:

以某个热点问题去分析其所反映的基本原理(一题多理法),或以某个知识点去统率热点问题(一理多题法),两种方法互相渗透,交替使用。

  一题多理法。

比如“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与着陆,可联系以下原理来分析说明: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发扬创新精神,促进事物发展;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国际竞争的实质;国家职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

  一理多题法。

如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可以说明许多热点问题:

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

  三、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

  1.时代呼唤具有一定的科学精神、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较高人文素质的人才。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都不同程度地凸现了这一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命题理念。

这就要求考生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的命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培养人文精神。

  2.注意学科渗透,提高综合能力。

高考命题是以“现实问题立意”的形式来体现“能力立意”原则的,而客观事物并不是按照人安排好的学科路线进行发展的。

因此,在复习时就要根据客观事物本身发展的内在联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评价和论证这些事物。

  就拿文综来说,政、史、地三个学科尽管在知识上有许多内容互相渗透,但这三个学科在能力要求上大相径庭。

地理重在考查较为形象的空间判断和思维能力;政治考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历史重在对事件的回顾和思考。

文综试题要求考生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将大脑中储存的三个学科的信息不断地进行转换使用,具有较大的难度;更难的是要求考生将三个不同学科的学科能力不停地变换运用。

鉴于此,我们在跨学科复习过程中,要从现实生活和历史中选取能够承载多个学科的学术信息,适合不同学科进行设问的情景材料,或对某些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内容延伸,触及到多个学科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过去所学知识进行重组整合,并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解释、评价、论证这些问题,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高考政治:

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

一、唯物论部分(主要原理、观点)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按规律办事。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始终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可变性、多样性)

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还具有客观性。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所以在一切活动中,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出发,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整体和部分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所以要达到整体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就必须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十分重视搞好局部,以便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原因和结果的辨证关系原理:

(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和结果是辨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二)发展的观点(规律性、原因、状态、趋势)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2、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含义)

3、内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

(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充分重视内因,同时不忽视外因。

4、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新质的基础上又进行新的量变。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

5、事物发展道路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发展壮大,同时,正确对待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三)矛盾的观点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不仅具有普遍性,还具有客观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反对一风吹,一刀切。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内容及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者相互联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

学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有什么指导意义

(1)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2)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4、主次矛盾的辨证关系原理:

(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二者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l)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5、矛盾的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6、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辨证关系:

(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我们应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三、认识论部分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辨证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方法论意义:

既要重视实践,又要掌握科学理论,达到理论(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区别: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多变易失,凭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联系:

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

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区别:

含义、阶段、可靠程度不同。

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

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原理:

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应当在实践基础上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向前推移,逐步深化,不断扩展。

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方法论意义:

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5、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原理:

二者密不可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在综合的指导下深入的分析。

方法论: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四、价值观、人生观部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的含义、本质、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哲理内容:

价值观是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集体主义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

3、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辨证关系原理:

二者是辨证统一的,两者互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进而发展。

方法论要求:

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发生矛盾时,以全局利益、根本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4、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原理: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社会发展制约个人活动。

要求:

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条件,推动社会发展。

5、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哲理内容:

人生价值的含义(贡献和索取),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是因为: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6、理想与现实的辨证关系:

(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哲理内容:

理想与现实是辨证统一的,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把握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求:

同群众实践相结合,实现两个境界。

2007年高考政治复习的基本必备步骤

1、信息的搜索和研究

A、考纲的比较研究一年一度的考试大纲稳中有变。

对考试大纲的研究中,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同时,要比较研究近三年的考纲特别是近两年的变化,重点要把握变化的知识点。

2005年高考考纲政治部分与2004年有15处变化,其中删去两个考点,修改五个考点,增加八个考点。

要注重研究2005年与2006年考纲的变化,2007日的高纲没下,下了后再进行比较。

B、高考前全国性大考的研究。

2006年全国各省地市高考试题、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2007年公务员考试试题、2007年成人高考试题等都是在高考前的全国性大考。

特别是2006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从对这些大考试题的分析中基本上可以研读出当年高考的基本走向。

一般来说,周边地区、一些有水平的重点中学高考前都要进行大型模拟考试,有些地区、学校对教学和考试有较高水平的研究,那么,这些试题所反映的信息可以成为对当年高考研究的重要启示。

如前些年广西有些地区的模拟试题所提示的信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基础过关整理和梳理基础知识,这是高考复习的第一步,是提高高考复习质量的前提。

要把握五点。

即要点、重点、难点、考点、热点。

在这一阶段要做到要点过关,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考点清晰,热点熟练,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题讲座

这是一个巩固和梳理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依据课本的知识点,把相关联知识分析整理成若干专题,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和把握知识,有促于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4、热点解读

对热点的思考和把握是政治学科的重中之重。

首先要整理高考年度内的国内外重大时事,然后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发生的背景、内容、影响等,再根据高考考点找到时事切入点。

热点解读采用专题讲座的办法进行。

热点解读的关键是寻找切人点,从什么角度、什么层面应该根据学科知识点和基础性考试的性质来确定。

5、技巧培训

技巧培训是提高复习效果的极为重要的环节。

近几年来,政治试题高考基本理念变化很大,但是,题型基本稳定。

可以归纳基本题型答题的基本模式和基本技巧。

如审题技巧包括审材料,审问题,审题眼,审答案,通过朗读材料,读出试题答案等。

又如五子法(戴帽子——切入语非常重要,点题,观点明确;标号子——能分段就分段,能分点就分点;采点子——术语到位;扣料子——扣住题眼,引用材料。

挖坑子——多角度思考),八字法(理论、实际,正面、反面),扒皮法(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等等都是值得试用的方法。

6、综合训练

必要的训练是提高复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经过对基础知识、重点热点、技能技巧的学习和培训,然后,集中进行模拟训练,巩固和提高复习效果,做到全面掌握,融会贯通。

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基础阶段、学科内综合、学科间综合。

政治学科在学科间综合学习和训练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及时、准确地把通过政治学科所感悟和研读出的重大时事问题展示和分析给地理与历史学科,让学生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去把握重大时事问题,做到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有机的给合。

7、心理辅导与考前的话

大考进行考前的心理辅导是相当必要的。

克服考前和考场恐惧心理,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于学生的考场发挥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把知识准备、物质准备、心理准备结合起来。

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考场的基本知识,考场的基本经验,要告诉学生如何走进考场,如何面队第一份试卷,如何面对难题。

特别是遇见从未谋面的材料和问题,应该如何处理。

两军相遇,勇者胜,要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

讲好考前的话是让学生向颠峰冲刺的重要手段。

高考复习,不应该猜题、押题,要重视基础知识,全面进行复习。

一般情况下,对高三老师来说,具有经过多年高三教学经验的老师,经过对高考年基本情况的思考和研究,应该会把握当年高考的基本脉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高考出题的角度,思考当年的高考题,把自己看成高考试题专家组成员或者受聘人员,不妨做一回专家,出一套考题,检测一下自己水平和判断力,在临近高考前,这与猜题、押题是完全不同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走自己的路,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超越自己,超越极限,理想会化为现实。

高三政治指导社会热点与书本知识相结合

南京一中蒋可备课组长

进入高三阶段的同学在学习政治学科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将夯实基础与提高能力相结合,将社会热点与书本知识相结合。

首先,夯实基础与提高能力相结合。

大家知道高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特别是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然而这些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离不开书本知识这一基础。

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对书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相互渗透。

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要根据《考试说明》熟练掌握每一个考点,真正弄懂、吃透,需要指出的是掌握考点,记忆是必须的。

同时,还要注意每一个考点可能涉及的命题角度。

比如,哲学常识中“联系”这一知识点,我们不仅要知道这一概念的内涵及方法论要求,还要理解这一知识点可以从生活中事物之间的联系,人们在各种实践中有没有和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等角度进行命题,考查学生,对于考点的复习要做到点点清,在此基础上构建知识体系。

由点到线,即将各知识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弄清知识点的前因后果,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达到融会贯通。

比如,复习“国家的宏观调控”时,我们必须将其与“市场经济”的知识联系起来,搞清楚“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场经济为什么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我们只有将零散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此外,在夯实知识基础的过程中,做适量的题目是必须的。

通过做题可以使知识条理化、规范化和熟练化。

同时,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做到拾遗补缺,提高实战能力。

第二,社会热点与书本知识相结合。

关注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是政治学科高考的显著特点,大量的高考试题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能否准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高考试题所用的背景材料虽在书外,但其根却在书本之中。

因此,我们在熟练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人生。

关注热点,要学会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政治术语,比如,哲学中的“主要矛盾”在生活中往往是用“重点、中心、第一位”等词语表述,我们看到这些生活语言,就要将其转化为所学的术语,从而明确该用什么原理去分析。

关注热点,更要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

如“建设节约型社会”可以运用哲学常识中“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的观点、按规律办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知识分析,可以从经济常识中“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的角度去思考,也可以从政治常识中的“我国的国家职能、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等角度分析。

我们长期坚持这样做不仅能够熟练地掌握相关知识,学会如何运用知识,而且能够提高我们的思维水平。

高考政治试题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例析

高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