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64408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51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欲,提出问题

师:

体育课上,同学们在进行套圈比赛,一起来看看。

比赛分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规定每人套15个圈。

师:

(出示前三轮比赛成绩)这是前三轮比赛的结果,你觉得哪组套得更准些?

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师:

比赛继续进行。

(课件继续出示)现在哪个组套得更准些呢?

(……)我觉得女生组套得更准些。

因为她们套中的个数多呀!

(学生讨论、交流)

师:

由于人数不相等,这次比套中的总个数就显得不公平。

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比每人套中的个数)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师(出示男生套圈统计图):

不计算,你认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

你是怎么想的?

小组里互相讨论讨论

2、移多补少,平均数的意义。

师:

指名汇报,显示移多补少的过程,结果:

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

师:

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

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

(板书:

移多补少)

师:

这里的“7”是什么意思?

是指“王宇”套中的个数吗?

(学生讨论、交流,结合统计图汇报)

师指出:

这里的“7”指这组男生的整体水平。

统计学上把它叫做“平均数”。

(板书:

平均数)在这里,“7”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出示女生套圈统计图):

你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

如果用一条线像表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个数那样表示女生的,你觉得这条线可能放在哪儿?

(学生思考、汇报)出示一条线置于“10”的位置,能放在这儿吗?

为什么?

出示一条线置于“4”的位置,能放在这儿吗?

为什么?

你觉得她们的平均数在哪些数之间?

(4~10)

师:

现在怎么办?

学生汇报“移多补少”,课件演示过程

师:

这里的“6”是哪些数的平均数?

表示什么意思?

(女生组的整体水平)

师(出示男、女生对比图):

现在你们能比较出是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了吗?

师:

这个7就是6、9、7、6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是不是实际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

(不是)把每个男生实际套中的个数与平均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

有的比平均数多(师:

多了几个?

)有的比平均数少?

(师:

少了几个?

(课件分别演示比平均数多和少的直条)

师:

比平均数多的个数和比平均数少的个数怎么样?

(相等、一样多)

师:

会不会是一种巧合呢?

我们再来看看女生组的情况。

谁来说说对这个“6”,你是怎样理解的?

是不是每个女生实际都套中6个,实际是怎样的?

看着屏幕一起来说说。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女生比平均数多和少的直条)

师:

平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

师:

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师:

对了,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它在最小数和最大数之间。

其实,这是平均数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探索计算方法

(1)师:

除了移多补少的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求出平均数吗?

(学生汇报)

师:

好办法,给这种方法也取个名字:

求和均分。

师:

能列出算式吗?

(6+9+7+6=28(个))

师:

28表示什么?

谁来说一说。

(男生组套中的总个数)

师:

为什么要除以4?

(男生有4人)

师:

道理讲得很清楚。

(2)师:

下面请大家自己算一算女生组的平均数

师:

谁来说说你的方法。

(10+4+7+5+4=30(个))

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指着30)30个表示什么?

师:

(指板书)为什么这里用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师:

解释得真好。

师:

同学们,在这次比赛中,两个组的人数不同,实际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看哪一组套得准,我们比的是什么?

(指板书的课题)师:

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现在的先求和再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

生:

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

师:

这样的方法你都会了吗?

三、拓展练习,深入理解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用我们刚刚学习的方法,得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笔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交流

指出: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题。

2、刚才我们知道了,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

把握了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巧妙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师出示如下三张纸条,如图9)

师:

老师大概估计了一下,觉得这三张纸条的平均长度大约是10厘米。

不计算,你能根据平均数的特点,大概地判断一下,老师的这一估计对吗?

 生:

我觉得不对。

因为第二张纸条比10厘米只长了2厘米,而另两张纸条比10厘米一共短了5厘米,不相等。

所以,它们的平均长度不可能是10厘米。

师:

照你看来,它们的平均长度会比10厘米长还是短?

生:

师:

它们的平均长度到底是多少,还是赶紧口算一下吧。

指名汇报

师:

老师想把第三条纸条变一变。

你觉得,当把它变成多少的时候,它们的平均数是10?

(11)你是怎么想的?

师:

你觉得,当把它变成多少的时候,它们的平均数是8?

(5)你是怎么想的?

师:

现在,请大家观察下面的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

我发现,每一幅图中,前三次成绩不变,而最后一次成绩各不相同。

师:

最后的平均数——

生:

也不同。

师:

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

生:

一个数。

师:

瞧,前两个数始终不变,但最后一个数从5变到8再变到11,平均数——

生:

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师:

难怪有人说,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

现在看来,这话有道理吗?

(生:

有)其实呀,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我们还将就此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3、出示第3题

师:

下面这些问题,同样需要我们借助平均数的特点来解决。

瞧,学校篮球队的几位同学正在进行篮球比赛。

李强所在的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1.每个队员的身高一定是160厘米,对吗?

2.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吗?

3.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师:

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

(出示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合影)这是以姚明为首的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

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则数据,这支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厘米。

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

师:

你知道姚明的身高是多少吗?

生:

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

师:

看来,还真有超出平均身高的人。

不过,既然队员中有人身高超过了平均数——

生:

那就一定有人身高不到平均数。

师:

没错。

据资料显示,这位队员的身高只有178厘米,远远低于平均身高。

看来,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

4、夏天到了,同样高的东东和小明都想去游泳。

他们来到了各自选好的游泳场所。

你们觉得,谁的选择是安全的?

为什么?

师:

去游泳池游过吗?

它的地面是平的。

“110厘米”值得是每个地方都是110厘米。

小明的选择是安全的。

冬冬呢?

这里的“平均水深110厘米”什么意思?

(生:

……)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

5、师:

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

当然,如果不了解平均数,闹起笑话来,那也很麻烦。

这不,前两天,老师从网上了解了这么一份资料: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我国男性人口平均寿命约为72岁;女性约为78岁

师:

可别小看这一数据哦。

10年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69岁。

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

生:

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原来长了。

师:

是呀,平均寿命变长了,当然值得高兴喽。

可是,一位71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

你知道为什么吗?

师:

你们懂不懂平均数?

那你们打算怎么劝劝他?

师:

想了解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吗?

有谁愿意大胆地猜猜看?

(师呈现相关资料:

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8岁)

师:

发现了什么?

生:

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性长。

师:

既然这样,那么,如果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寿命一定会比老爷爷长?

生:

不一定!

生:

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

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师:

说得真好!

平均数的知识生活中随处可见。

希望我们同学们做个有心人,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最后,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些实际的平均数据。

 

《平均数》说课稿

张春红

《平均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第二课时的内容。

现在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

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常识。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参与、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

新课标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拫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知识学生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采用尝试教学法为主。

激励、演示、迁移为辅的教学方法。

学生采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流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

第一环节:

教材结合实际情境提出“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的方法,并通过交流,认识到男女人数不相等时,比最好的成绩不合理,比总数也不合理,可以“分别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比较”,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

第二环节:

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的问题。

同时呈现了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是移多补少,二是先求和在平均分。

并结合演示和交流,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指出:

“7”是6,9,7,6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第三环节:

让学生独立解决“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的问题,并对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进行比较,得出男生套的准一些的结论。

第四环节:

最后,学生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在操作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含义的理解,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