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64426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

上海市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上海市十三校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2014.12

一阅读题80分

(1)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被高估的民国学术

①近年来,随着“民国热”的升温,一批“民国范儿”的故事流传日广,更成为影视作品的新宠。

与此同时,一批民国的“学术大师”如出土文物般现身,或者被媒体重新加冕。

于是在公众和年轻一代的心目中,民国期间成了大师众多、高峰林立的学术黄金时代。

②其实,民国期间的总体学术水平如何,具体的学科或学人处于何种地位,有哪些贡献,还是得由相关的学术界作出评价,并不取决于他们的社会知名度,更不能“戏说”。

③那么,今天应该怎样看民国期间的学术呢?

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学术史上重要的篇章,是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化的关键性时期,也是现代学术体系创建的阶段,各个学科几乎都产生了奠基者和创始人,并造就了一批学贯中西、融会古今的大师。

④民国时间的学术水平如何,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言是有国际标准的。

至于杰出的个人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天才获得了发挥的机遇,与整体水平没有必然联系。

而且历史上出现过的学术天才,或许要经过相当长的年代才可能被超越,甚至永远不被超越,民国时期也是如此。

⑤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情况,到了今天,民国的学术往往会被高估。

因为每门现代学科几乎都是从那时发轫或成长的,今天该学科的专业人员,除了直接从国外引进的外,一般都是由当初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一代一代教出来、传下来的,这些创始人、奠基者自然具有无可争辩的、崇高的地位。

解放后留在大陆、以后成为大师的学人,大多是在民国期间完成了在国内外的学业,已经崭露头角。

尽管他们的成就大多还是在解放后取得的,但也被看成民国学术水平的代表。

⑥历次政治运动的消极影响和破坏作用更加剧了这样的高估和偏见。

有的学科和学人因学术以外的原因被中止或禁止,形成了二三十年的空缺,以至到了改革开放后这门学科恢复,还只是民国时期的成果独领风骚,一些学者的代表作还是当初的博士、硕士论文。

例如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本来早就应该被他自己的新作或他学生的成果所超越,但由于1952年院系调整时社会学科被“断子绝孙”作为资产阶级反动学科彻底取消。

等费孝通当了右派,连《江村经济》也成作毒草批判,从此消失。

⑦毋庸讳言,一些人对民国学术的评价、对民国学人的颂扬是出于一种逆反心态。

是以此来显现、批判今天学术界的乱象,表达他们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学术垃圾、学术泡沫、学术腐败的不满,对某些混迹学林的无术、无良、无耻人物的蔑视。

就像赞扬民国时的小学课本编得多好,就是为了对比今天的某些课本编得多差一样。

⑧当然,舆论与公众出现这样的偏差,学术界本身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由于学术界往往脱离公众,或者不重视社会影响,对一些本学科视为常识性错误或胡编乱造的“史实”不屑、不愿或不敢公开纠正,以至积非成是,形成“常识”。

例如,在季羡林先生的晚年,从大众媒体到全社会无不将“国学大师”当成他的代名词。

但大家都明白他的主要学术贡献并不属国学的范畴,而滥用国学实际是贬低了其他学问,如季先生主要研究的印度学和梵文的地位。

但谁都不好意思或不愿意向公众捅破这一层纸。

当我在报纸上发表质疑季先生“国学大师”身分的文章时,好心的朋友劝我应该给老人留点面子。

我说:

正因为我尊敬季老,才要在他生前纠正他身不由己的被误导,而不是在他身后批评。

(选自2014年10月17日《文汇报》,略有删改)

1.第②段加点词“戏说”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2.第③段从和两方面对国民学术作了定位。

(2分)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人文学科的具体人物或具体成果很难找到通用的国际标准。

②如果在中国内部进行阶段性比较,则除了个别杰出人物外,总体上远没有超越清朝。

③如果用现代学科体系来衡量,显然还处于初级阶段。

④而今天的总体学术水平,已经大大超越了民国时期。

⑤尽管有少数科学家已经进入前沿,个别成果达到世界先进,但总的水平还是低的。

A.⑤①③②④B.⑤③①②④C.①⑤③②④D.①⑤④②③

4.下列有关“民国学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国学术产生了众多大师,并创建了现代学术体系。

B.民国时期杰出人物的出现与整体水平没有必然联系。

C.政治运动的消极影响是民国学术被高估的主要原因。

D.对民国学术的颂扬包含了批判今天学术的逆反心态。

5.联系全文,分析第⑧段的作用。

(3分)

6.本文在阐述问题时较好地运用了批判性思维,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

(5分)

按:

一般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某种观点或现象进行言之有据、有逻辑推理的质疑、评估,从而得出真实性判断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李家宝

①李家宝是只白面白腹灰背的吊睛小猫,之所以有名有姓,是因为他来自妹妹的好友李家,家宝是妹妹给取的名儿。

由于身份有别于街头流浪到家里的野猫狗,便连名带姓地叫唤他。

我早过了天真烂漫的年纪,宁爱清洁有条理的家居而早疏淡了与猫狗的厮混,因此一眼都不看李家宝,哪怕是连爸爸也夸从未见过如此粉妆玉琢的猫儿。

②有了姓的猫竟真不比寻常,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他像颗花生米似的时常蜷卧在我手掌上,再大一点年纪,会连爬带跃地蹲在我肩头,不管我读书写稿或行走做事,他皆安居落户似的盘稳在我肩上。

天冷的时候,长尾巴还可以绕着我的脖子,正好一圈,完全像贵妇人大衣领口镶的整只狐皮。

③如此人猫共过了一冬,我还不及懊恼就不知不觉被它讹上了,只忙不迭逢人介绍家宝的与众不同。

家宝短脸尖下巴,两只大眼橄榄青色,眼以下的脸部连同腹部和四肢的毛色一样,是纯白色。

家里也有纯白的波斯猫,但再白的猫一到家宝面前皆失色,人家的白是粉白,家宝则是微近透明的瓷白。

④春天的时候,家中两三只美丽的母猫发情,惹得全家公猫和邻猫皆日夜为之倾狂,只有家宝全不动心依然与人为伍,为此我很暗以他的未为动物身所役为异。

夏天的时候,他只要不在我肩头,就高高蹲踞在我们客厅大门上的摇窗窗台上,冷眼悠闲地俯视一地的猫狗。

我偶一抬头,四目交接,他便会迅速地拍打一阵尾巴,如同我与知心的朋友屡屡在闹嚷嚷的人群中默契地遥遥一笑。

家宝这些行径也引起家中其他人的称叹,有说像个念佛吃素的小沙弥,也有说宝玉若投胎做猫一定是家宝这副俊模。

⑤这之后不久,朋友武藏家中突生变故。

新买的一只俄国狼犬“托托”乏人照顾,便转送给我们了。

自打托托来后,以前和家宝相处的时间完全被取代。

由于家里不只一次发现家宝常背地里打托托耳光,我便不得不郑重告诉家宝,托托是娃娃,凡事要先让着娃娃的。

家宝只高兴我与他说话,连忙一跃上了我的肩,熟练到我随口问“家宝,尾巴呢”,他便迅速拍打一阵尾巴。

我和他已许久没玩这些了,而他居然都还记得。

我暗暗觉得难过,但是并没有因此重新对待家宝如前。

⑥家宝仍然独来独往不理其他猫咪,终日独自盘卧在窗台上,我偶尔也随家人斥他一句:

“孤僻!

”真正想对它说的心底话是:

现在是怎样的世情,能让我始终全心相待的人实没几个,何况是猫儿更妄想奢求,你若真是只聪明的猫儿就该早明白才是。

但是只要客人来的时候,不免应观众要求表演一番。

我拍拍肩头,他便一纵身跃上我肩头,从来没有一次不顺从我。

在众人啧啧称奇声中,我反因此暗生悲凉:

李家宝啊李家宝,你若真是只有骨气的猫儿,就不当再理我再听我使唤!

可是家宝一如往昔。

⑦家宝渐不像以前那样爱干净勤洗脸了,他的嘴里似乎受了伤,时有痛状,不准人摸他的胡子和下巴一带,因此鼻下生了些黑垢。

但就是如此,家宝仍旧非常好看,像是很有风度修养的绅士唇上蓄须似的,而我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日益消瘦。

⑧元宵节晚上家中宴客,商禽叔叔的小女儿奴奴整晚上皆猫不释手,妹妹遂建议把家宝送给奴奴,反正家宝是最亲近人且尤需人宠惜的,现在遭我冷落,不如给全心疼他的奴奴好。

我想想也有道理:

一来奴奴是真正爱猫,非如其他小孩的好玩没常性,二来趁此把长久以来的心虚愧歉作一了断。

至于家宝的离开——到底是猫啊!

此一去有吃有住,断不会如人的重情惜意难割舍吧,便答应了奴奴。

⑨一星期后,商禽叔叔把家宝带回,说家宝到家后几天不肯吃饭。

我又惊又喜地把纸箱子打开,家宝已经不再是家宝了,瘦脏得不成形状,我喂他牛奶替他生火取暖擦身子,知道这几天里他是如何心如死灰形如槁木了。

不错,他只是只不会思不会想的猫,可是我对他做下无可弥补的伤害则是不容置疑的。

⑩此后的一段日子,我天天照医师指示替家宝清洗口腔和灌服药剂牛奶,家宝也曾经有恢复的迹象。

直到有一天晚上,天气太冷,我特别灌了一个热水袋放在他窝里,陪着他,摸了他好一会儿,他瘦垮得像个出了故障的玩具。

我当下知道他可能过不了今晚,于是他摆放好一个最平稳舒适的睡姿,轻轻叫唤他各种以前我常叫的绰号昵称。

有时我叫得切,它就强撑起头来看看我,眼睛已经睁不圆了。

我问他:

“尾巴呢?

”他的尾巴尖微弱地轻晃几下。

他病到这个地步仍然不忘我们共同的老把戏,我想但凡有一丁点儿可能,他一定会再一次爬上我的肩头。

重要的是,他用这种方式告诉我已经不介意我对他的种种了,他是如此有情有义有骨气的猫儿。

11次日清晨,我在睡梦中清楚听到妈妈在楼下温和地轻语:

“家宝最乖,婆婆最喜欢你了噢……”我寻到后院,见妈妈正在桃树下掘洞,我过去摸他、端详他,他还暖软的,但姿势是我昨晚替他摆的。

家宝眼睛没合上,半露着橄榄青色的眼珠。

便去拨他的眼皮,就合上了,是一副乖猫咪的睡相。

他的嘴巴后来已经快被我医好了,可是,我医好了他的伤口,却不知把他的心弄得如何破烂不堪。

12家宝被埋在桃树下,那时还未到清明,风一吹,花瓣便随我的眼泪闪闪而落。

现在已浓荫遮天,一树的桃儿尖已泛了红,我常在树下无事立一立,一方面算计桃儿,一方面伴伴坟上已生满天竺菊的李家宝。

(选自《猎人们》,略有删改)

7.第③段加点的词语“讹”用了拟人手法,请对此加以分析。

(2分)

8.第④段作者的家人为什么说李家宝像个“小沙弥”?

(2分)

9.第⑤段划线句在语法结构上很独特,请结合全句加以赏析。

(3分)

10.对第⑧段的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奴奴喜爱猫,所以“我”毅然把李家宝送给了她。

B.“我”意识到了心虚愧歉,但仍没有真正领会猫情。

C.妹妹建议将猫送人,我也急切想找个更疼家宝的人。

D.“到底是猫啊”一句表明“我”内心瞧不起李家宝。

11.简要概括作者对家宝情感态度的变化。

(4分)

12.联系全文赏析“李家宝”这一形象。

(5分)

(三)默写。

(6分)

13.默写出下面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执手相看泪眼,。

(柳永《雨霖铃》)

(2),栗深林兮惊层巅。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4),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5)潭西南而望,,明灭可见。

(柳宗元《小石潭记》)

(6)倚南窗以寄傲,。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7)日暮乡关何处是,。

(崔颢《黄鹤楼》)

(8)君子使物,。

(《管子》)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8分)

[双调]折桂令·九日①(元)张可久②

对青山强整乌纱。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

又称“重九”,即我国传统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②张可久:

曾任典史等小吏,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

此为张可久晚年之作。

14.综观全曲,一个“”字贯穿全篇。

(1分)

15.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强整乌纱”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B.“归雁横秋”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C.“金杯错落”是写昔日繁华热闹的官场生活。

D.“西风白发”极写诗人未能建功立业的惆怅。

16.作品末尾三句表达情感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曲作简要赏析。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

(17分)

义田记[北宋]钱公辅

①范文正公,苏人也。

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②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

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

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

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

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仕而居官者罢其给。

此其大较也。

③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

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④呜呼!

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

况于施贤乎!

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①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②者,又岂少哉?

况于他人乎!

是皆公之罪人也。

[注]①廪稍:

公家给予的粮食。

②沟中瘠:

指饿死在沟壑中。

瘠通“胔”,没有完全腐烂的尸体。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以养济群族之人

(2)葬者如再嫁之数

(3)此其大较也(4)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18.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9.对下列两句中“焉”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而时共出纳焉②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A.①②中的“焉”都是代词B.①中的“焉”是助词,②中的“焉”是代词

C.①②中的“焉”都是助词D.①中的“焉”是兼词,②中的“焉”是代词

20.第③段中“尝有志于是矣”中的“是”具体指代。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1.文末“是皆公之罪人也”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2分)

书《震川文集》后[清]曾国藩

①近世缀文之士,颇称述熙甫,以为可继曾南丰、王半山之为文。

自我观之,不同日而语矣。

或又与方苞氏并举,抑非其伦。

②盖古之知道者,不妄加毁誉于人,非特好直也,内之无以立诚,外之不足以信后世,君子耻焉。

自周诗有《崧高》、《烝民》①诸篇,汉有“河梁”之咏,沿及六朝,饯别之诗,动累卷帙。

于是有为之序者,昌黎韩氏为此体特繁,至或无诗而徒有序,骈拇枝指②,于义为已侈矣。

熙甫则未必饯别而赠人以序,有所谓贺序者、谢序者、寿序者,此何说也?

又彼所为抑扬吞吐、情韵不匮者,苟裁之以义,或皆可以不陈。

浮芥舟以纵送于蹄涔③之水,不复忆天下有曰海涛者也,神乎?

味乎?

徒词费耳。

③然当时颇崇茁轧④之习,假齐梁之雕琢、号为力追周秦者,往往而有。

熙甫一切奔去,不事涂饰,而选言有序,不刻画而足以昭物情,与古作者合符,而后来者取则焉,不可谓不智已。

“人能弘道,无如命何!

”——藉⑤熙甫早置身高明之地,闻见广而情志阔,得师友以辅翼,所诣固不竟此!

[注]①《崧高》、《烝民》:

两篇皆是《诗经》中送行之作。

②骈拇枝(qí)指:

喻多余无用的东西。

骈拇,足拇指与第二指连为一体;枝指,手有六指。

③蹄涔:

牛马蹄印中的积水。

④茁轧:

指盲目拟古,使用生硬晦涩的词汇。

⑤藉:

假使。

22.“书……后”属于古代文体中的。

(1分)

23.可填入第①段和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哉也B.矣哉C.也乎D.也哉

24.对第②段画直线的句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深明事理的人不随意毁誉他人主要是因为崇尚正直。

B.君子不仅正直,而且耻于无以立其诚和不被后世所信任。

C.因为崇尚正直、怕无以立诚信世,故君子不随意毁誉人。

D.不随意毁誉他人且品行正直的人就能被后世的人所信任。

25.第②段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

(3分)

26.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求有观点有分析。

(4分)

 

二写作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要求800字的文章。

(不要写成诗歌)。

当下,各行业都涌现出很多敢于打破传统束缚的人。

当然,老话也说“枪打出头鸟”,认为保持低调才能安身立命。

当“出头鸟”会带来更多挑战和风险。

上海市十三校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案

译文:

范文正公,苏州人。

生平喜欢以财物助人,选择那些亲近而贫穷、疏远而贤良的人,都给以救济。

当他显贵的时候,买了靠近城市而且常年丰收的田约千亩,叫做义田,用来供养、救济全族的人。

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娶丧葬,都有供养、补贴。

选择同族中年长而又贤明的人管理这件事,按一定时间共同结算收支账目。

每天供给吃的,每人一升米;每年供给穿的,每人一匹绢绸。

嫁女的给五十千钱;再嫁的给三十千钱;娶妻的给三十千钱,再娶的给十五千钱。

葬的跟再嫁的补贴数目一样,葬小孩的给十千钱。

族人聚居在一起接受供给的共九十人,从每年的收入中,供给稻谷八百斛。

用千亩田的收入,供给聚居的族人,绰绰有余,并且没有穷尽的时候。

退职回家的等待缺额的人,可以享受供给;出去做官的,便停止供给。

这就是他举办义田的大概情况。

起初,范文正公尚未显贵的时候,就曾有志举办义田,由于力量达不到,耽搁了二十年。

后来,他做了陕西路的大帅,接着参与了国家的大政,于是才有俸禄赏赐的收入,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他死了以后,后世的子孙继续他办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施舍的遗志,就像他活着的时候一样。

他虽然官位高俸禄厚,但是贫穷一生;他死的时候,连殡殓的衣服也没有,子女没有钱给他办理丧事;他只是把布施穷人和养活族人的义举,传给子孙罢了。

唉,世上久居三公爵位,享受万钟俸禄的人,他们官府宅第的雄伟,车辆服饰的华丽,声色女乐的繁盛,妻室子女众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人享受罢了;但同族的人连他的门也不能进的,难道少吗?

何况是疏远的贤人呢?

三公爵位之下是卿、大夫、士,他们享受着公家的供给,奉养优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人享受罢了;而同族的人,拿着壶瓢讨饭,以至饿死在沟渠中的,又难道少吗?

何况是对于其他的人呢?

这些人都是文正公的罪人啊!

  

[译文]

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游子思念故家。

忆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

西风萧萧人已衰老满头白发,玉蝶愁飞明日黄花,回头看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

【赏析】

《折桂令·九日》是张可久创作的一首元曲。

这支令曲以重九游为题,抒发了作者暮年的愁怀。

作者有意设置一个跌宕片段,回忆起做官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此时人已垂垂老矣,官场倾扎,无力挣扎,斜阳、寒鸦使人感到无限凄凉。

这首小令既写“重阳”的美好,更写了游子的愁肠。

此时正值秋高气爽,同时万物也开始萧疏。

大雁南归,更易引发游子思乡。

秋野丰美多姿,而秋景却最令游子泪下神伤,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

前三句“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意思是说,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的游子思念故家。

这是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

这种感情,正如晋代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所写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样。

张可久的一生是在时隐时仕、辗转下僚中度过的。

他自己所说的“半纸虚名,万里修程”(《上小楼•春思》),是很形象的概括。

此时,已逾古稀之年的他,早已厌倦官场的倾轧,望着南归的大雁,内心感到无限惆怅。

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诗人由写眼前景转为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其中“翠袖”“金杯”“玉手”就是诗人忆往昔欢乐生活时浓缩而成的意象。

这里化用了宋代词人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写尽了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

昔日官场生活,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是多么热闹,这里用的是以乐景写哀的反衬之法,与前面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凸显诗人此时的孤寂心境。

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化用了苏轼的诗句: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由于添加了“西风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筹;同时,倒装加对偶的句式,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

这也是这首曲中的名句,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有思于今非昔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

西风吹着满头白发,突然省悟到,人终有衰老之时,花亦有凋败之日,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何况人呢。

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末三句: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这里又化用宋词人秦观的《满庭芳》的诗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诗人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凉景象:

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

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

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

诗人由眼前实景写起,触景生情,忆往昔欢乐事,更添此刻思乡之愁,最后,以景结情,回顾漫漫天涯路,抒迟暮思归之情。

语言清丽,对仗工整,特别是巧妙地引前人诗词入曲,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