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一中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64920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泾川一中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泾川一中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泾川一中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泾川一中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泾川一中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泾川一中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泾川一中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泾川一中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泾川一中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泾川一中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泾川一中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泾川一中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泾川一中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泾川一中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泾川一中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泾川一中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泾川一中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泾川一中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泾川一中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

《泾川一中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泾川一中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泾川一中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

泾川一中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

泾川一中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和链接材料,完成1—7题。

①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

“要是在古代该多好啊!

”古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

“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出现,《诗经》中也有关于霾的记载,说明霾很早就有了,并非现在才出现。

②在古代,霾主要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

《晋书?

天文志》中对霾有确切解释:

“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③搜罗史料,我们发现古代关于霾的记载,通常并不使用“霾”一词,而是仅描述现象,如《汉书》中的“蒙黄浊”“蒙,微而赤”。

也偶有直接用“霾”字记载的,比如《明宪宗实录》记载:

“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

”再如,《清史稿》载,康熙六十年,“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

④面对严重的霾灾,古人如何治理呢?

⑤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治理”之法。

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有“灾异谴告”之说,将灾异的发生视为帝王治理国家失职造成的后果。

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对施政方针进行反省。

《汉书》记载:

“西北有如火光。

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

”这是由大风卷起尘土所形成的黄霾天气,情形严重,朝野震恐,以为上天降下灾异来“谴告”当政者。

汉成帝看这阵势,赶紧下罪己诏说:

“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谬,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

咎在朕躬。

⑥第二个“治理”的办法是推荐贤才,贬黜奸佞和贪腐。

这是皇帝“罪己”的一部分。

帝王检讨自己的种种失职,自然包括任用奸佞小人之误,要认真纠错,就要“□□□,□□□”,起用贤良方正之人,免掉不称职的官员,处罚违法犯罪的官员,期望以此诚意打动上天。

《后汉书·郎顗[yǐ]传》载:

“自从入岁,常有蒙气,月不舒光,日不宣曜。

”意思是自新年以来,经常有灰霾,一派天昏地暗,日月不明,世人忧忡,视为异象。

名士郎顗就向皇帝举荐贤才,理由是因为皇帝没有选贤任能,上天为之生气,如果“爵贤命士”,彰显帝王仁德,天气就会转好,月朗星列。

⑦第三个“治理”的办法,是要求文臣武将斋戒数日,焚香祭天,祈求神灵驱赶霾灾。

这大约是古人将霾视为妖孽作恶,横空来世,人力无可抗拒,只能“求神打鬼”,通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办法来治霾。

《元史》中记载了一起大风霾:

“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

”这次风霾来势凶猛,皇帝分明感觉这是国家朝政有不妥之处,让上天生气了,赶紧召集礼部官员,点上高香,对天祭拜,恳求上天息怒。

⑧第四个“治理”的办法,就是在生产上作些应对。

比如康熙年间发生风霾,京畿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加强通风,让庄稼免于倒伏。

⑨在古代,霾是一种“不可抗外力”,古人并没有,但是值得学习的。

(取材于2014年《南都周刊》廖保平的文章)

【链接材料】

雾,是指形成于地表,由大气中悬浮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当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达到饱和,温度下降到水汽凝结点时,空气里的水蒸气就很容易凝结生成雾。

霾,也称灰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现代汉语大辞典》对“霾”的解释有两种:

一个是“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另一个是“乱风中降下灰尘的现象”。

据此,“霾”可分为“雾霾”和“尘霾”(或“风霾”)两种。

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微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

空气中的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和其他微小的尘埃能使大气混浊,能见度恶化。

当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时,人们就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

大气混浊,能见度差的天气现象,其成因往往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相对湿度小于80%时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因是霾。

霾的厚度可达1—3千米左右。

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通常呈黄色或灰红色。

1.第③段中“自春徂夏”的“徂”意思是“”,与《诗经·卫风·氓》中“,”的“徂”意思相同。

(3分)

2.第⑥段方格处引用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后主刘禅的劝勉之词,请补充完整。

(2分)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关于霾的记载,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霾是古已有之,并不是现代社会才开始出现的。

B.从古书中对霾的解释可以看出,古时霾持续的时间并不确定,有时持续几天、半月甚至一个月,有时也就一会儿。

C.古代的记载中很少直接使用“霾”一词,仅描述霾出现时的现象,间接反映出霾或许在古代出现得并不十分频繁。

D.本文既引述了古代出现霾的情景,又介绍了古人治理霾的办法,对我们当今治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4.文章介绍了古人应对霾的哪几种办法?

请分条概括,每条不超过4字。

(4分)

5.为文章最后一段横线处补写句子,使文意完整、贯通。

(4分)

6.按照文意判断,《清史稿》“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中的“霾”属于哪种霾?

(2分)

7.根据文章有关内容(含链接材料),比较古代与现代的霾的异同。

(4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耶律休哥,字逊宁。

祖释鲁,隋国王。

休哥少有公辅器。

乾亨元年,宋侵燕,北院大王奚底、统军使萧讨古等败绩,南京?

被围。

帝命休哥代奚底,将五院军往救。

遇大敌于高梁河,与耶律斜轸分左右翼,击败之。

是年冬,上命韩匡嗣、耶律沙伐宋,以报围城之役。

休哥率本部兵从匡嗣等战于满城。

翌日,将复战,宋人请降,匡嗣信之。

休哥曰:

“彼众整而锐,必不肯屈,乃诱我耳。

宜严兵以待。

”匡嗣不听。

休哥引兵凭高而视,须臾南兵大至,鼓噪疾驰。

匡嗣仓卒不知所为,士卒弃旗鼓而走,遂败绩。

休哥整兵进击,敌乃却。

圣宗即位,太后称制,令休哥总南面军务,以便宜从事。

休哥均戍兵,立更休法,劝农桑,修武备,边境大治。

统和四年,宋复来侵,其将范密、杨继业出云州;曹彬、米信出雄、易。

时北南院、奚部兵未至,休哥力寡,不敢出战。

夜以轻骑出两军间,杀其单弱以胁余众;昼则以精锐张其势,使彼劳于防御,以疲其力。

又设伏林莽,绝其粮道。

曹彬等以粮运不继,退保白沟。

月余,复至。

休哥以轻兵薄之,伺彼蓐食,击其离伍单出者,且战且却。

由是南军自救不暇,结方阵,堑地两边而行。

军渴乏井,漉淖而饮,凡四日始达于涿。

闻太后军至,彬等冒雨而遁。

太后益以锐卒,追及之。

彼力穷,休哥围之。

至夜,彬、信以数骑亡去,余众悉溃。

太后旋斾(pèi)。

封宋国王。

及太后南征,休哥为先锋,败宋兵于望都。

时宋将刘廷让以数万骑并海而出,约与李敬源合兵,声言取燕。

休哥闻之,先以兵扼其要地。

会太后军至,接战,杀敬源,廷让走瀛州。

休哥以燕民疲弊,省赋役,恤孤寡,戒戍兵无犯宋境,虽马牛逸于北者悉还之。

远近向化,边鄙以安。

休哥智略宏远,料敌如神。

每战胜,让功诸将,故士卒乐为之用。

身更百战,未尝杀一无辜。

(选自《辽史》,有删改)【注】①南京:

这里的南京指今北京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休哥整兵进击,敌乃却却:

退却2M;S2D9P;f8R/j8\+b8`

B.休哥以轻兵薄之薄:

靠近、迫近,K&G9R6_!

j'B2j'G

C.太后益以锐卒益:

更加

M#J/J"U+P(fC

D.身更百战,未尝杀一无辜更:

经历*a%A0A3E*X*W"L2Q6d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耶律休哥军事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休哥率本部兵从匡嗣等战于满城        ②彼众整而锐,必不肯屈,乃诱我耳

③又设伏林莽,绝其粮道                ④伺彼蓐食,击其离伍单出者

⑤先以兵扼其要地                      ⑥每战胜,让功诸将,故士卒乐为之用

A.①③⑤/J#^(^-C.D)R7B:

aB.②③④7E$D%U3[,d3N,]C.①④⑥0]3M;d/G3^1X8Q+jD.②⑤⑥/f%R;V*I'L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耶律休哥出身贵族之家,年少的时候就表现出做王公辅相的才能,乾亨元年深受皇帝器重,耶律休哥不负所望。

4e7N7R9F(`,P

B.耶律休哥深知兵不厌诈,看出宋军假降后,规劝韩匡嗣。

韩匡嗣不听而兵败,幸亏耶律休哥才得以击退敌军。

+_/C$O%Q2N3j"C&K"I

C.耶律休哥追随太后南征,为先锋。

耶律休哥预先扼守住要道,恰好太后大军赶到,宋军大败,耶律休哥被封为宋国王。

8I9Y#I&X1M5e

D.耶律休哥戍边有方,重视边境的建设,创立轮休法,鼓励农桑,整修装备,教化边境百姓,因此边境安宁。

.@(C)W'dF5M5Y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军渴乏井,漉淖而饮,凡四日始达于涿。

(5分)

⑵省赋役,恤孤寡,戒戍兵无犯宋境,虽马牛逸于北者悉还之。

(5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12.阅读下面两首苏轼的诗词,完成①—③题。

(12分)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轼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1】。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

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miǎo)。

注释:

【1】浮玉:

喻指金山。

①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②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试作简要分析。

(6分)

③这两首诗词对于音乐演奏有很多精妙的描写,有的句子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句子,如“细捻轻拢”在《琵琶行》中的原句是“”,而“欲断哀弦”所表达的意境同《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

,此时无声胜有声”也有相似之处。

(3分)

四、本大题共8小题,共3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22题。

半山园情思

沿着南京城古老的明城墙,从中山门进入城区,南向行驶一段路程,便会在路边的站牌上,与一个令人怦(pīnɡ)然心动的名字【甲】(萍水相逢/不期而遇):

半山园。

熟知历史的人,莫不知道这个称谓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这个称谓记录着一段王朝兴衰的沧桑历史,更纪念着与那段历史【乙】(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一代政治巨擘和文化大家,中国历史上最清正廉洁、最实干有为的官吏代表——王安石。

公元1076年,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屡屡受挫,56岁的他第二次罢相,退居南京(时称“江宁”),在城外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名为“半山园”的不起眼的小宅院,过起隐居生活。

在这里,王安石度过了人生最后近十年的时光。

如今的半山园,隐藏在一所海军院校的角落里,后面紧挨着古老残破的明城墙,左侧是一个小土墩,右侧是十余幢高大壮观的现代建筑。

静立一隅的半山园大门紧锁,青瓦白墙的小屋一看便知是现代粗糙复制的产物,充满了矫作和伪饰。

门前肃立着一尊汉白玉荆公雕像,长须飘然,神色静穆。

由于这里尚不对外开放,我们无法进入屋内。

但我并不十分在意。

能在半山园近周徘徊,遥想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当年斗笠蓑衣、瘦驴独行的身影,感知他的悲愤心情、千古遗憾,追慕他的伟岸人格、高大精神,便已足矣!

足矣!

离开半山园,陪同的朋友指着旁边的土墩告诉我,这就是著名的“谢公墩”,是东晋谢安的埋葬之所。

我恍然明白王安石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建设他的“半山园”。

史载,一代名相谢安原本名叫谢安石,当年王安石之父王益给儿子起名的时候,本有希冀儿子直追古贤之期。

想必,曾被推誉为“安石不肯出,天下苍生何”的谢安,一定是王安石自小心向往之的偶像。

在政坛叱咤(chà)风云多年,历经起落坎坷后,王安石一定想到了谢安的“东山再起”。

怀着以退为进、伺机再起的强烈愿望,他选择在谢公墩旁,建起了自己的半山园,等待着重整改革局势、再掌国运航舵的历史机遇。

只可惜,支持他的宋神宗骤然去世,使他梦想破灭,终究没能实现报效国家、造福民众的理想,给后人留下了千古长叹。

似乎是上天有意安排,历史上两位名相,不但同名,而且魂归同处……

站在谢公墩上,我不由再次浮想连篇。

想当年,王安石流连于此时,一定会反复总结自己的功过得失,他一定会深深地不解,为什么以他这样的勇气和信心、这样的地位和能力,还不足以挽救那个王朝一步步倾颓?

他或许会联想到,为什么以谢安那样的风流才情、崇高威望,同样也挽救不了东晋的覆灭?

当然,在他之后,如他们一样的张居正、曾国藩、李鸿章们,都曾试图以一己之力,挽救一个王朝的命运。

但无论他们怎样付出,最终依旧是徒劳。

历史大势,就如半山园后明城墙外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一样,一去不复!

半山园后的明城墙,有一段已经坍塌,到处是散落的青灰色巨大城砖。

朋友说,那些城砖是南京市保护文物,每一块砖上都记录着一段别样的历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坐稳江山后,一如秦汉唐宋诸朝开国之君,同样梦想着江山万年不替。

为了让城砖坚固耐用,他让所有工匠和监制官吏都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砖上烧制出来。

如果哪段城墙因为城砖质量不合格而坍塌,便可通过上面的名字追责相关人员。

朱元璋这一招“问责制”的确令工匠烧制出了至今仍然坚厚无比的城砖。

但是,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城墙牢固与否,不仅取决于每一块城砖的坚硬程度,更重要的是地基是否牢固以及城墙的整体形制设计如何。

再结实的城砖,依然阻挡不了城墙总体上的坍塌。

看着那散落满地的城砖,我忽然想到,这一块块坚硬无比的城砖,岂不就如封建王朝那一位位忠臣良吏?

比如“①□□□□□□□□□,□□□□□”(出自《游褒禅山记》)的王安石、“②□□□□□□□□□,□□□□□□□□□”(出自《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当然,还包括所有从数千年封建火窑里烧制出来的、世界上最吃苦耐劳的民众——即便他们忠贞如斯、智慧如斯、坚忍如斯,却终究难以抵挡封建王朝的最终崩溃。

徘徊在坍塌散落的城砖之中,大家好奇地一块块翻看着砖上烧刻的文字。

这些五百多年前的陌生名字,让我们感慨万千,反思良多。

当年的朱元璋一定想不到,他意图用以建筑他那万年不倒王朝的城砖,不但没有让他的王朝金瓯永固,反而以这种坍塌暴露的方式,让后人记住了那些创造了历史的工匠和基层官员,以及那些文字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

这些城砖让我们见证了一句名言:

历史终究是人民创造的。

同时让我们真切地感知到: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

(取材于徐兵博的散文)

13.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怦(pīnɡ)然心动B.静立一隅C.叱咤(chà)风云D.浮想连篇

14.在文中甲、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萍水相逢息息相关B.不期而遇一脉相承

C.萍水相逢一脉相承D.不期而遇息息相关

15.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巨擘:

擘读bò。

本意为大拇指,文中比喻在某一方面居于领先地位的杰出人物。

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曰:

‘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

’”

B.东山再起:

文中指退职隐居后重新出任要职。

出自《晋书·谢安传》:

“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C.汗青:

古时在竹简上记事,采来青竹,要用火烤得竹板像出汗一样冒出水后,才容易书写。

文中指著作完成。

出自《史通·忤时》:

“故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

D.金瓯永固:

瓯读ōu。

文中比喻国土像黄金做的盆一样完整,政权永远牢固。

出自《南史·朱异传》:

“尝夙兴至武德合口,独言:

‘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

’”

16.根据文意,在①②句方格里填写出诗文原句。

(4分)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王安石给自己的宅院起名为“半山园”,蕴含着对王朝兴衰的历史回忆,寄托着清正廉洁的政治追求,含义深远。

B.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在半山园隐居,直到去世,但他却始终没有放弃再度出仕,继续推行变法运动的改革理想。

C.如今的半山园被现代建筑包围、侵占,原本的屋舍已荡然无存,作者徘徊在门前,为后人渐渐淡忘王安石而痛心。

D.无论地位多高、能力多强,都无法阻挡历史的前进,王安石、谢安等人不懂这一点,是他们的阶级局限性造成的。

E.封建统治者想让自己的王朝不朽,却终被历史无情淘汰,原本默默无闻的工匠,却在历史中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18.结合全文,分析文章中写谢公墩和明城墙的用意是什么。

(8分)

19.本文认为“历史终究是人民创造的”。

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说明你的理由。

(5分)

20.文章结尾说“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

请简要解释这里的“文化”指什么。

(4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5分。

21.微写作(5分)

阅读下面文字,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①近期,教育部发布文件,取消了体育比赛、理化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等获奖考生的高考鼓励类加分。

对此,你是否赞同?

请简述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②你打算报考什么大学或专业?

假设你的某位家人或朋友不赞同你想要报考的大学或专业,请写一段文字说服他。

要求条理清楚,有说服力。

③即将毕业离开母校了,请给母校写一段临别赠言,表达你对母校的情感。

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22.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材料一:

乔布斯把艰涩深奥、高不可攀的科技,变成了一种谁都可以拿在手上,把玩在指尖上享受的艺术,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有人说,乔布斯改变了世界,但更多的人说,是科技改变了世界。

材料二: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与电子产品密不可分。

有报道称:

由于使用拼音拼写法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用笔书写汉字不再重视——不论是字体是否漂亮,还是汉字是否正确。

有调查显示:

2072名受访者中,83%的受访者承认书写汉字有不同程度的困难。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泾川一中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班级姓名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1.(3分)

2.(2分)3.(3分)

4.(4分)①。

②。

③。

④。

5.(4分)

6.(2分)

7.(4分)相同:

相异: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

8.(3分)9.(3分)10.(3分)

11.⑴军渴乏井,漉淖而饮,凡四日始达于涿。

(5分)

⑵省赋役,恤孤寡,戒戍兵无犯宋境,虽马牛逸于北者悉还之。

(5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12.①(3分)

②(6分)

③(3分)

四、(本大题共8小题,共32分)

13.(2分)14.(2分)15.(3分)

16.(4分)①,

②,

17.(4分)

18.(8分)

19.(5分)

20.(4分)

五、写作1.微写作(5分)

泾川一中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1.(3分)往(或“到”)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评分参考】每空1分。

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

2.(2分)亲贤臣远小人

【评分参考】每句1分。

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

3.(3分)D(“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理解不当)

4.(4分)①皇帝罪己。

②举贤贬奸。

③斋戒祭天(或“祈神”)。

④生产应对。

【评分参考】每点1分。

超过4字不得分。

意思对即可。

5.(4分)有效的治霾办法其敬天畏命的精神

【评分参考】每空2分。

意思对即可。

如与答案不一致,能符合文意、自圆其说即可。

6.(2分)尘霾(或“风霾”)

7.(4分)

相同:

①都是由悬浮颗粒导致大气混浊、能见度差的现象。

②颜色为黄色或灰红色。

相异:

①主要成分不同:

古代的霾中主要是尘土,现代的霾中多了化学成分。

②出现频率不同:

现代的霾比古代的霾出现得频繁。

【评分参考】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

8.C试题解析:

益:

添加,增加。

推断方法如下:

1.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

2.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

3.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

4.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5.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6.语境分析推断。

9.B试题分析:

①句只是客观地叙述耶律休哥率军跟随匡嗣作战。

⑥句说的是耶律休哥让功劳与于其他将领和士卒对他的爱戴。

点评:

本题考点为筛选文中的信息。

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却是隐含的,这就需要悉心揣摩。

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

10.C试题分析:

耶律休哥被封为宋国王是在战败宋将曹彬、米信之后,在南征之前。

考点分析: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点评:

对于该题型,一般情况下都是选“不正确”的一项,因此该题中的选项对理解文章有很好的指导性作用,可以参照本题的选项进行分析。

不过也有该题这样的选择“正确”的,所以同学们首先要先看清楚题干。

11.①宋军缺水没有井,就过滤烂泥中的水喝来解渴,一共四天才到达涿州。

②休哥减少赋役,照顾孤寡,告诫戍边士兵不要侵犯宋朝的边境,即使是跑到北边来的马和牛,也要全部归还给宋人。

试题分析:

注意得分点:

(1)“军”宋军;“乏”没有;“漉”过滤;“凡”一共。

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省”减少;“虽”即使;“逸”跑。

各1分,“牛马逸于北者”定语后置1分,语句通顺1。

翻译一定要把握句子中的关键词。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12.①(3分)D(“一喜一忧,迥然不同”有误)

②(6分)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1分,手法)。

“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1分,解说诗句)。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1分,解说诗句)。

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