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军兴衰的历史透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66487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洋海军兴衰的历史透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北洋海军兴衰的历史透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北洋海军兴衰的历史透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北洋海军兴衰的历史透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北洋海军兴衰的历史透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北洋海军兴衰的历史透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北洋海军兴衰的历史透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北洋海军兴衰的历史透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北洋海军兴衰的历史透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北洋海军兴衰的历史透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北洋海军兴衰的历史透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北洋海军兴衰的历史透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北洋海军兴衰的历史透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洋海军兴衰的历史透视.docx

《北洋海军兴衰的历史透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洋海军兴衰的历史透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洋海军兴衰的历史透视.docx

北洋海军兴衰的历史透视

北洋海军兴衰的历史透视

方堃

海洋问题和海军史专家

 

课程前言

田桐:

学术前沿,思想对话,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

1894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而中日两国的战争结果也使两国国家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战胜者进入了现代列强的行列,而失败一方不仅要忍受着割地赔款之辱,就连刚刚要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也不得不中断,那么明年呢我们都知道就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的纪念了,在现在世界发生如此空前变化的今天,中国正在崛起当中,那么如今我们再回首看中日那一场战争,除了痛楚之外是否应该有更多的思考,为何操练了十几年的北洋海军却在那一场战争当中输得一败涂地,而我们是否应该正确地看待北洋海军的兴衰呢?

就这些问题我们今天荣幸请到了方堃老师,由他来给我们演讲,他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北洋海军兴衰的历史透视》。

解说:

方堃,海洋问题和海军史专家,长期从事军事历史和海洋问题研究,曾经合作出版《中国海疆通史》、《中国战争发展史》等专著,撰写并发表相关论文数10篇,现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历代海洋管理开发历史和海洋军事安全领域。

田桐:

方老师,刚才在开场的时候其实我也提到了,那明年是一个大家不得忽视的一个时间点,就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年的一个纪念,那么我们时间过去这么久远了,如今在现在这个角度再看历史的问题会得到哪些新的启示呢?

方堃:

可以说这个发生在120周年以前的这场战争呢,从它结束那天开始起到今天国人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反思和思索,那么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对它的观察的角度和思索的角度是不一样的,那么从我们今天21世纪的国人如何看待当时的这场战争呢?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重视它,一个呢就是海洋安全问题,同是作为海洋时代19世纪的上一个海洋浪潮和现在的海洋浪潮它的这个发生和发展的背景是不一样的,但是海洋安全问题同样都是引起当时的国家和今天的国家必须重视的这个问题,那么海洋问题呢它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有一句话说的好叫做没有安全的发展,是没有基础的发展,而没有发展的安全是虚假的安全,在今天我们特别要重视海洋安全,这是一个角度。

第二个角度呢,我们反思甲午战争呢实际上还应该从民族的海洋意识这个角度来进行反省,为什么中国失败了?

为什么国土如此之狭小和后起的日本却战胜了?

如果从文化领域来反思这个问题呢我们不能不重视,海洋意识对全体国民对民族的这个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地讲甲午战争,对军事问题的探讨,那么对军事的问题的探讨呢这里边有很多细节,我想呢大家应该有一个认识,我自己的一个重要的领悟吧,比如说中国处于防守的一方,防御的一方,那么中国的防御政策、防御的方略是不是应当检讨?

今天我们依然是防御,但是今天我们强调的是积极防御,什么叫做积极防御?

有人曾经形象地打过一个比喻,叫做我不开第一枪,允许敌人开第一枪,但是绝不允许敌人开第二枪,这叫积极防御,那么在晚清时期我们被迫采取的防御战略那么它的失误在哪儿?

这是应该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另外呢包括装备,包括军队建设等等都需要我们反思,待会儿我要向大家谈到的呢就是我们需要认真地深刻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按照军事力量自身的发展的内在规律去推进它的建设,这是我的看法。

田桐:

那我们抛开其他都不讲,就单纯从中日两国的这个海军实力来讲的话,中国的失败是必然的吗?

单纯从海军实力来讲。

方堃:

就实力来讲呢,这个我认为应该综合地来看,实力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做软实力,我赞成这种说法,那么观察一支军队,观察一支武装力量,它的实力我们不仅仅应该从装备,从人员面貌,从人员的这个战斗能力来观察,那么同时我们还应该从其他的领域包括文化领域来深刻地观察这支军队它生长生成和发展的这种背景,我认为呢除去硬实力,比如说装备,比如说舰艇,比如说人员的训练,除去这些硬的实力以外,那么我们应当注意到中国和日本在建设近代的海军的时候,它基本上都是走了一条的路,就是开始的引进,那么在引进的同时,我们只是引进了舰艇,但是日本它对西方的引进是全面的,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仔细地去读一读这一阶段这个日本人他自己写的著作,同时我们也可以参照一些现在的人对它的一些评价。

田桐:

谢谢方老师,那么接下来呢我们就请出方老师带给我们今天的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北洋海军兴衰的历史透视》。

方堃:

各位下午好,今天我和大家谈的题目是《北洋海军兴衰的历史透视》,主要从三个方面谈,第一个方面,北洋海军之兴它是晚清国防转型最重要的成果,这是从它的兴起,北洋海军之衰,它是受到封建体制严重束缚的必然结果,第三个呢我谈一谈历史的昭示。

一、北洋海军成军是晚清国防转型最重要的成果

(一)晚清国防转型

第一个我先谈一谈北洋海军成军是晚清国防转型最重要的成果,什么是国防转型?

晚清为什么要实行国防转型?

它如何实行的国防转型?

那么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它转的是什么型,被转型的形态是什么样的,事实上在明代以前生活在这个东亚大陆上的中华民族基本上没有受到过来自海上方向的安全威胁,明代开始有了,但是真正威胁这个在东亚大陆上生存的历代王朝的,是来自北面的游牧民族,因此历代王朝也经常主要地把自己的国防方向摆在了北向,这就是我们要讲的所谓传统的中国国防的形态。

上述国防形态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发生动摇,那么随后开始瓦解,真正引起中国当朝者开始推进自己的国防转型是起源于1874年的日本对中国台湾的侵略,在这一年日本借口牡丹社事件对中国台湾发起了侵略,事实上这场侵略从规模到后果它远远不如第一次和第二次的鸦片战争,但是它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对晚清的统治阶层和士大夫阶层它产生的震动是前所未有的,为什么?

因为在中国(人)传统的心态当中,日本不过是东洋一小国而已,就是这样一个在海上的邻居对我们居然发起了侵略,这对这个当朝者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那么它警示着这个决策者重建国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在处理完台湾事件之后,第五天总理衙门曾经上了一道奏折,那么根据这个奏折清廷第一次以集合重臣奏议的方式,这些重臣都是有权参加这个最高决策的筹划的这样一批晚清政治家,那么他们是朝臣或者疆吏,集合了这样一批人以群臣奏议的方式讨论国防形势,同时要求大家对如何重建国防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事件,叫做第一次海防议,这次海防议拉得时间比较长,在长达七个月的时间里参与奏议的所有的这些晚清的政治家们纷纷就国防形势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对重建国防力量作出自己的建议。

前后提出了大约五种意见,在这五种意见当中有两种意见是影响非常广泛,而且观点极为对立,这就是以湖南巡抚王文韶为首的所谓“塞防派”和以直隶总督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这个大家可能都曾经听到或者读到过。

那么前者认为,在中国碰到的国防问题当中应当以西北方向的防御为主,重建的国防应当以这个方向作为主要的战略方向,这是“塞防派”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塞防派”的观点我认为它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国防观念的一种延伸。

与此相对立,以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这个时候他还不是北洋大臣,那么以他为首的“海防派”认为,中国当前面临的国防最大的威胁来自于海上方向,那么重建国防必须要以海上方向为主,按照李鸿章的话讲,中国现在面临叫做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必须改变历代备边以西北为重的传统格局,这是“海防派”的观点。

“海防派”和“塞防派”之间都是力图站在统筹国家,国防力量建设的这个全局来规划,重建国防体系,但是他们的尖锐对立使得这种战略选择十分艰难。

就在这个时候,清政府谕命时任陕甘总督主持西北大务的左宗棠参加奏议,提出他自己的观点以备咨询,那么接到清廷的指示之后在1875年4月13号,左宗棠上了一道著名的奏折,在这道著名奏折当中,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叫做西则塞防,东则海防,两者并重。

他的这个建议实际上是中和了“海防派”和“塞防派”的这个主张,两者做了一个调和,但是他这个建议一出,清廷马上予以采纳。

那么在5月30号清廷明发上谕,决策以西北边陲和东南沿海共作为国防建设的重点,由此中国的国防格局出现了“双战略重心”的这样一个局面。

我们说1875年5月清廷做出的这个决策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这个决策的出台是对传统的国防观念进行了重大的修正,它把对海上的重视,对海洋方向的重视加入到了自己的国防统筹之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的进步,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在这次清廷的这个决策过程当中,参加奏议的这些晚清政治家们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就是对自己的对手有了比较明确的判断,那么他们判断西洋各国对中国而言它是一个潜在的对手,那么现实的摆在我们面前的真实的对手是东洋日本,是我们甩不掉的海上邻居,按照李鸿章的话讲,叫做“日本近在肘腋,永为中土之患”,什么意思?

它离我们太近,而且已经向我们发起了攻击。

那么在这种判断之下,那么这个晚清的国防力量的重建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日本而来的,北洋海军就是这样。

第三点就是在重新布局国防力量的时候它打破了传统的国防格局,但是加入海防在清政府来讲,它实际上背后隐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它首先要确保以京畿地区为政治中心的这一地区的安全,这是它首要的东西,它防备从天津包括北线的沿海对这个地区产生威胁。

第二个,它要保证东南财富澳区的安全,也就是要保证它的财政收入,那么事实上晚清的国防重建基本上是以这两点作为自己的核心内容的。

因此在1875年的决策当中加入了海防这样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但是我们必须要清楚这个决策它是一个预示着国防转型的一个起步,它本身带有明显的过渡性,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是一方面它明确地判断了自己的对手,真正对手来自于东侧,东向,但是另外一方面又特别有针对性,有侧重性地强调了陆海两向都要建设,虽然这种两种并重的战略决策有着它历史的合理性,大家注意它有历史的合理性,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从它诞生那天开始起,陆上和海上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所谓统筹,不仅海防建设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发展和支持,国防的其他领域也因此而受到了牵制,为什么?

经费问题,在这个时期国防经费它是一个常数,那么在国防领域的这个领域划块越多的话,它的份额就会越小,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这对起步时期的海防建设它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牵制作用。

1878年由左宗棠主持的西北战事基本处于平息,尽管这个时候中俄之间就伊犁归还问题呢开始了外交谈判,但是西北的战事基本上处于平静状态,就在这个时候来自海上方向的威胁陡然增大,怎么回事呢?

为了配合中俄之间就伊犁归还问题的外交谈判,俄罗斯海军的远东舰队派出了庞大的一支海上编队,游弋于中国海岸线的北端,企图用这样的海上行动给清政府施压,与此同时日本在1879年吞并了琉球,同时它派出自己的舰只游弋于台湾和朝鲜,这使得清政府,北京的清政府陡然之间感觉到自己的来自海上压力增大了,同时更让他们揪心的是什么呢?

他们明确地感到部署于北方的这种现有的海防力量是不足以依靠的,因此在这种形势下,他们开始调整1875年的决策,开始重视北向的海防建设。

1880年,光绪皇帝曾经给李鸿章下过一道谕旨,那么旨意当中明确地要求李鸿章要加快北洋海防建设,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它开始调整自己的国防转型政策,同时呢这个时候它开始真正地重视了这个北方的沿海防御建设。

由此呢这个中国海防的它开始有了自身的一个变化,刚才我们谈的是国防,那么现在海防也开始了一种自身变化,中国有海防,包括鸦片战争时期,也有自己的对海防御,但是它是陈旧的,当时的防御一直到这个时候它的防御的主要形态是什么呢?

以南方为主,以北方为轻,按我们讲叫做“南重北轻”,当清政府重视北方沿海防御之后它开始改变这种格局,开始加强北方沿海的建设,那么这个时候它格局是“北重南轻”了。

1883年法国发起了中法战争,中法战争实际上是对重构过程当中的晚清国防体系的一次全面的冲击,法国军队在陆上和海上两个方向对清军发起打击,那么在海上方向在法国舰队的攻击之下,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一支舰队福建海军一战而溃,不复存在,所谓“樯橹灰飞烟灭”者,由于海战场的失利,清政府企图以海陆统筹作为作战指导的这种战争指导执行不了了。

战后为了检讨这场战争的得与失,检讨这场战争的教训,那么清廷再次召集它的朝臣和疆吏,对国防问题进行再议,再讨论,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所谓“海防大筹议”。

这次海防筹议已经明显地比第一次海防筹议,10年前的那一次明显地推进了一步,因为它讨论的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建设海防,而是如何建设海防的问题,讨论的议题集中于两个重要的领域,第一,是否建立一个统一的海军指挥机构,第二,如何对海军指导建设。

第一个问题清政府决定要建立海军衙门,海军衙门的建立在中国海军发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件,它第一次给海军一个独立的名分,同时中国第一次有了一个在名义上可以指挥全国海上武装力量的这样一个统帅机构,也正是由于海军衙门的建立,北洋海军的建设得到了推动。

至于第二个,如何指导海军建设,在清廷发布的上谕当中有这样几句话,叫做重建海防以精练海军为第一要务,国防建设要以建设海军为最重要的内容,同时后边还有一句话,精练海军要以北洋先练一支为先,就是要优先北洋海军的建设。

这个上谕一发,它标志着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从1875年开始实施的晚清国防形态的调整到这个时候完成了,这是一个,第二一个,近代中国的海防格局开始出现端倪,什么格局呢?

叫做“三洋设防”北洋、南洋、广东,而北洋为先,这是一个海防格局,到这儿这个国防转型开始定型了。

(二)北洋海军成军

国策既定,北洋海军步入了它建设发展的黄金时期,1885年宣布要以北洋建设为先,那么事实上呢从1875年李鸿章就任北洋大臣以后,他就开始推动北洋水师的建设,大家注意,北洋海军的正式称谓是在1888年它成军之后,在这之前一般地称它为北洋水师,那么在李鸿章的主持和推动之下,北洋水师先后引进的大约11条从国外或者从本国采购的军舰,形成了初步的舰队规模,当1885年的这个国策一确定,北洋海军加快了它的建设步伐,到1888年它的引进和国内配属的舰艇达到了25艘,总吨位达到了3.7万吨,到这个时候,不仅仅是舰艇装备已经初具规模,而且以大沽和辽东半岛的旅顺,以及山东半岛的威海为三个战略支撑点的环渤海防御带已经建成,这三个海军基地的建成,同时北洋海军训练体制的成熟,标志着这个时候的北洋海军已经进入到了成军阶段,1888年当年《北洋水师章程》公布了,以这个章程公布作为标志,北洋海军正式成军,这是我们谈的这个北洋海军的成军的过程。

二、北洋海军衰亡是受到封建体制严重束缚的结果

下面我们谈一谈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北洋海军它的这个衰亡是受到封建体制严重束缚的结果。

谈这个问题呢我从3个点切入,一个从它建设的起步点,一个从它建设过程当中的推进点,第三一个呢从它衰亡的这个最低点。

首先一个呢这个北洋海军的建设起步实际上它是在先天不足的历史条件下开始发展的,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知道中国军事近代化它是对列强侵略中国的一种被动性的反应,它不是社会发展阶段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自然而然生成的一种事物,这种被动的反应,它的被动性自始至终贯彻在它的这个发展进程当中,而生于封建母体内的所有的它的成果都会受到这个封建母体的严重的束缚,我们说这种束缚呢从一个方面可以理解,也就是这个北洋海军在它发展的头十年,实际上我已经错过了它最好的发展时期,为什么这么说?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1883年的中法战争爆发之间形成了一个所谓中外和好的一个短暂的局面,而这正好是北洋海军起步的时候,如果利用这样一个阶段充分利用这种中外相安无事,列强停止了对中国武力侵略的这样一个间隔,那么快速地发展它的这个发展成效可能会更大,但是恰恰在这个时候它的这个国防建设的指导是在探索和摇摆期间的,所以它在第一个十年的发展是缓慢的,这是我的看法,所以我说它在起步阶段就错过了它最好的发展时期,这是在它的发展的开始。

在发展的推进过程当中北洋海军的发展实际上没有能够按照海军发展建设的自身规律来顺利地推进,为什么这么说?

就在北洋海军成军的当年,由于黄河的郑州段决口,清政府下了一道旨意,那么决定减少海军投资,所有购买外洋枪炮船只及未经奏准之炮台工程一律暂行停止,什么意思?

就是你不要再买枪了,也不要再买炮了,我现在财政拿不出钱来,这是1888年,当年它的财政结余有1千万两,这是一个研究成果揭示的,再过两三年1891年,清政府的户部经过奏准,明确地下达了一个叫做南北洋海军再停购外洋船炮军火两年,事实上从这个时候开始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作为中国海军的第一大舰队北洋海军没有再添一枪一炮,这种以政治的权力通过财政干预束缚海军发展的这种模式,为甲午战争当中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埋下了深深的一笔,这是从它的建设推进过程当中(看)。

那么作战,甲午战争爆发,客观地说呢这个北洋海军的将士在这场战争当中与它的对手日本海军进行了殊死的对决,作战相当英勇,有一种设想,如果没有北洋舰队英勇的作战,恐怕甲午之败来得更快,后果将会更为惨烈,但是呢尽管北洋将士们很英勇,它的整体的作战行动是受到了这个传统的封建的军事制度的重大束缚的,比如说在开战之初,清廷就命令北洋舰队要它退守,扼守渤海湾,配合陆军确保京畿地,这个作战部署实际上扼杀了北洋海军机动性高,打击性强,突击性强的这样一个军种特征。

那么在整个作战当中,事实上呢清军从来没有形成过一个统一指挥的系统,它没有一个战时指挥的系统,一以贯之地指挥海陆两个战区的这个所有的部队。

所谓“散无统筹,陆海分属,事权不一”,这是后人对它的甲午战况的一个评价。

我们都知道北洋海防它的建设是三部分力量,一部分是北洋海军,一部分是淮军的部分主力营队,还有一部分是湘军的部分营队,那么后两者是陆军,前者是海军,在陆军之内它各属其军,没有统一的指挥,在海军它归丁汝昌指挥,但是陆海之间它叫做陆海之间几无配合,比如举个例子,驻守这个北方最重要的海军基地旅顺的有六个陆军的营,这个营呢是它的作战单位,陆军这六个营的统官各不统属,相互并不协调,离它很近的大连已经失陷三四天了,这几位营官仍然就战、和、走、守争论不已,就连在这个北洋海军的这个指挥中枢威海,在威海海军部队归北洋提督丁汝昌指挥,他的炮台部队和陆军的守备部队归戴宗骞指挥,丁戴二人在战争当中曾就协调指挥权开始作战发生过多次争吵。

战后有人在谈到这个北洋海军在刘公岛全军覆没的时候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南北岸之陆师炮台,明知海军依之为命,竟不战而溃,置之不理,要其所以敢溃者,以各有专权、无人节制故。

什么意思?

就是在这个时候的南北岸炮台对支撑北洋海军的港内的这些舰艇继续作战,同时保卫这些舰艇的安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海军依之为命啊,但是呢它不战而溃,没有打它就溃散了,使得海军的舰艇呢陷入到了一个绝境,那么它所以敢溃者以各有专权无人节制故,没人管它,因为没有人能够指挥它。

以军事制度落后,形成了中国军队的全面失利,这是导致甲午战争当中海陆战场全面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北洋海军就是在清军的全面失败当中走上了自己的绝路,这是我谈的第二部分。

三、历史的昭示

第三部分,向大家谈一谈历史的昭示,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曾经有过一句话,他说呢,对一个大规模的战争事件或它的计划进行纯军事的评价是不能允许的,甚至是有害的。

发生在120年前的这场战争它留给了后世许多重要的昭示,留下了非常重要的教训,其中之一我在这儿要谈的一句话,就是海军的建设与运用必须要按照它自身的内在规律推进。

海军的建设与运用的规律有多种,我在这儿呢谈两种。

就甲午海战而言,就北洋海军的兴衰而言,我觉得第一种呢我们应当这样讲,必须站在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一以贯之地实践做出的战略决策,任何半途而废都是不能够允许的。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陆海两向都有安全需要的国家,陆上有安全威胁,海上也有安全威胁,因此在陆海两向它都有自己的安全需求,那么当我们明确地判断了主要的威胁来源,做出一种符合全局的战略判断以后,决策应运而生,我们战略的执行者就必须要严格地按照战略的部署来推进自己的战略力量的建设,科学地有效地使用自己的战略力量,这是战略学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如果半途而废,如果以政治权力对它束缚,北洋海军就败在这里,由此而产生的后果是任何人也承担不起的一种历史的悲剧。

北洋海军之所以惨烈,是一方面将士们有英勇的血战到底的气概,有一种民族气节,但是另外一方面仅仅凭着民族气节和英勇气概是不能够在一场殊死搏斗中取得自己的胜利的,因为它涉及到了现代的一种作战方式,涉及到了近代以来的战争的变化,这是我要谈的所谓第一个昭示。

第二个呢,我要谈一谈呢就是建设海军和运用海军是同样重要的,历史告诉我们仅仅建设好一支海军是不够的,必须要按照海军的军种特性来正确地使用它,这样才能够把这支海上武装力量它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海军呢它是一个特殊的军种,它的这个作战和活动空间完全不同于传统,因此海军有它自己的军种特性,如何使用这支海军,如何使用有着先进装备的海上武装力量,实际上是近代以来各个濒海国家和海洋国家不断摸索,同时呢不断推进的这样一个历史的摸索或探索过程。

北洋海军从它建设之初到它成军之后,到它覆亡,实际上晚清统治者从来没有能够真正地解决好海军的建设与运用之间它所形成的一种结构性的矛盾。

我们举个例子吧,比如说李鸿章,李鸿章是他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对世界的了解程度远远高于把同时代的那些晚清的政治家们,在他一手的推动之下,这个北洋海军从无到有到住进发展成军,可以说北洋海军是他缔造的,那么他曾经在和平时期对北洋海军的运用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所谓极致,为什么这么说?

李鸿章曾经派北洋海军两次访问日本,一次在1886年,一次在1891年,这两次访问日本产生了非常大的效果,就是成功地对日本进行了威慑,但是呢今天我们反过来看,这种威慑行动它产生了两种效应,一种是让当时的日本看到了中国国防转型和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巨大的成果,看到了北洋海军的装备之精良,训练之有素和规模之庞大,由此日本人心里害怕,他怕这支海军,也有研究者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叫做北洋海军的建设使得日本侵略者被迫放缓了他侵华的步伐,推迟了他侵略中国的时间,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观点,就是这样一种使用的理念。

但是同时呢它也刺激了日本,日本在这个北洋海军访问之后,它举全国之力建设海军,从这个落后到赶超,最后战胜了自己的对手,北洋海军覆灭,这是北洋海军对日本的访问。

反过来我们继续说,李鸿章曾经成功地运用了这支舰队对日本实施威慑,但是当甲午战起,甲午战事爆发以后,作为这个战争的指挥者之一,李鸿章对这支舰队他采取的是什么样一种指导呢?

四个字,叫做保船制敌,何谓保船?

保船就是要保全这支舰队,要让它存在,不能被消灭,正面地讲,如果这支军队存在,日本侵略者他是要心有忌惮的,对他是一种威慑,但是就李鸿章而言,他是对封建体制下的封建士大夫出身的封建官僚,在他的脑子的深层的意识里边,他是需要有自己的政治本钱的,那么北洋海军是他的政治本钱之一,因此李鸿章不想让这个北洋海军真正地在海战场上受到重创,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之后退缩到这个刘公岛,那么在这之后它再没有大的作战行动,事实上北洋海军没有能够真正地发挥出自己的应有的作战效能,我认为也许正是因为李鸿章们对海军认识的不足,对海军认识的偏颇,导致了远东这支最大的舰队最终走向了自己的绝境,这是我今天要和大家谈的内容。

四、现场提问

田桐:

我们感谢方老师带来的精彩演讲,那么我们现场的同学朋友们也有很多问题想向您请教的,有同学准备自己的问题,对吗?

想向方老师请教请举手,来后面那位同学。

现场观众:

我的问题是呢就是说随着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我们大量的财富聚集在东南沿海,我们与国外的贸易量也是逐渐地递增,那我们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呢来保卫我们的财富,保卫我们的海洋运输线,想请问一下方老师,您对中国海军的建设和发展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谢谢。

方堃:

你这个问题呢实际上我觉得应该从下面几个这个方面去理解吧,海军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个军种的发展,首先海军它是作为国防力量的一种,它应当是在国防全局当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一个军种,那么海军的发展应当是在整体国防力量全面发展之内来进行自己的发展,这是第一个,第二一个海军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这个内在要求,刚才我讲了,这种要求是要符合自己发展的规律的,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