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68520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

1917年3月2.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结果:

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4.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二、十月革命革命的爆发与胜利:

1.背景:

(1)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

(2)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临时政府掌握实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3)1917年4月,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国,受到广大工人和士兵的欢迎。

2.经过:

(1)起义总指挥部:

斯莫尔尼宫。

(2)爆发:

1917年11月6日(俄历十月,故称为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3)胜利:

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4)参与者:

工人、革命士兵。

(5)特征: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6)性质:

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7)任务:

推翻临时政府。

(8)结果:

①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3.巩固措施;①政治上:

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②经济上:

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③外交上:

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

结果:

1917年至1920年,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苏俄)。

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补充:

十月革命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

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十月革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2课、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启示:

新经济政策:

(改革主义的方法)

⑴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⑵领导人:

列宁。

⑶实施时间:

1921年——1924年。

⑷内容(特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⑸作用: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6)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苏联成立:

(1922-1991)⑴时间:

1922年底;⑵国名: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当时加入苏联的有: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巧记:

俄外乌白)

三、(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⑴工业: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特点重点发展重工业。

作用: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⑵农业:

基本实现农业集体化。

★四、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的标志:

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2、基本特征: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积极作用:

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国防实力也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础。

因此,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2)存在严重弊端: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③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启示:

国民经济比列要协调发展,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经济要保障农民的利益。

三、补充:

俄国名称的变化:

1917年二月革命前──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苏俄;1922至1991年──苏联;1991年后──俄罗斯。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一、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的召开:

(1)目的:

为了宰割战败国,重新瓜分世界、瓜分殖民地。

实质:

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

(2)时间:

1919年1月-6月,27国参加。

(3)主宰会议的三巨头: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和·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4)主要内容:

 ①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补充:

和会无视中国的主权和战胜国的地位,把德国原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国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说明弱国无外交。

②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③根据和约规定,1920年1月成立了国际联盟,被英法操纵。

(5)影响:

协约国与战败国签署的《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二、华盛顿会议及其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华盛顿会议:

(1)背景:

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矛盾尖锐,日美之间矛盾尤为激烈。

(2)时间:

1919-1922年

(3).参加国:

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九国代表参加,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 

(4)目的:

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5)主要内容:

①《四国公约》和《五国条约》。

②《九国公约》:

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实际上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在华侵略势力的扩大,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

(6)评价: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会议签订的《四国公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三、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问题:

福熙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后的战争,如何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持久?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

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如法德)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如美日)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此外,战胜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

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二十年后爆发了二战。

第4课、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一、世界经济大危机:

(1)时间:

1929——1933。

(2)导火线:

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

(3)国家:

美国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4)特点:

涉及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

(5)范围:

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6)危机的影响:

①广大人民深受其害,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流离失所;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

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1、时间:

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

2、背景: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为对付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

3、目的:

摆脱经济危机(直接目的),巩固资本主义统治(根本目的)。

特点:

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主要措施:

①包括对工业、金融业、农业的调整,大力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②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反危机的主要措施):

1933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经济过剩。

5、影响(成效):

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

1背景: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势力壮大。

2、建立过程:

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统、总理大权一身,自称国家元首(德国法西斯化的标志和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标志)。

3、措施(暴行):

①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和迫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

②解散工会和其它一切政党。

取缔除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

③加强思想控制,焚烧大量进步书籍,妄图毁灭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

④反犹狂潮,大肆迫害犹太人。

三、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

①时间:

1922年②背景:

一战后,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

③标志:

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④法西斯头子:

墨索里尼。

2、日本法西斯的建立:

(1)背景:

经济危机打击下,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以军部为主力的法西斯好战势力迅速抬头。

(2)主力:

军部法西斯。

①时间:

1936年2月26日,②事件:

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

③影响:

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在亚洲策源地的形成。

(3)表现:

对内残酷镇压进步组织,对外加紧侵略中国。

四、法西斯势力的勾结 

1.表现:

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

2.危害:

世界和平面临严重威胁,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五、美德两国摆脱危机的不同方式: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危机,保留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摆脱危机。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1、背景:

希特勒上台后,大肆扩军备战,公开吞并奥地利,却没受到国际社会的有效抵抗和制裁,侵略气焰更加嚣张,又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希望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求得一时太平。

2、参加国及首脑:

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法(达拉第)、英(张伯伦)。

3、内容:

签署《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4、结果:

1939年3月,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这一事件标志着英法等西方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5、影响:

严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加速了一战的爆发。

二、绥靖政策

1、含义:

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纵容侵略,以维护自身利益,换取暂时和平与安全的政策。

2、推行者:

英法3、绥靖政策目的:

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4、绥靖政策的影响:

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补充:

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被出卖;严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给世界带来更大灾难;最终也损害了西方大国(英法)自身利益,以至于自食其果。

三、二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直接原因: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③大战加速器:

英法等大国采取绥靖政策。

2、爆发:

(1)开始标志: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2)初期战况:

①英法宣而不战,坐视波兰亡国。

②1940年4、5月间,西欧和北欧溃败;6月法国投降。

③英国遭到德军空袭,丘吉尔带领英国人民顽强抗拒,但损失惨重。

(3)败亡原因:

绥靖政策的影响、战术思想陈旧、各自为战。

3.规模进一步扩大

(1)标志:

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2)主要战役:

莫斯科保卫战役,德军在二战中遭到第一次大失败(打败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4.日本偷袭珍珠港

(1)标志:

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12.7)。

(2)概况:

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

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

(3)影响:

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⑴原因:

法西斯国家大肆侵略激起人民广泛愤怒。

美、英、苏等国家为对付共同敌人,逐渐走向联合。

★⑵建立标志: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

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⑶影响(作用):

极大鼓舞各国人民斗志,团结反法西斯力量,为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奠定基础。

二、雅尔塔会议

⑴背景: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苏军解放全部领土,并从东面向德国逼迫;美英粉碎了西线德军的抵抗,解放法国,并从西面攻入德国。

⑵原因(目的):

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⑶经过: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邱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

★⑷主要内容:

①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②决定成立联合国。

③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⑸影响:

战后形成了美苏两级格局,即雅尔塔体系。

补充:

a.雅尔塔会议,体现大国强权意志,出卖弱小国家利益(如会议期间美国背着中国政府同意苏联提出的包括承认外蒙古独立,租用中国旅顺港为军事基地等条件,使中国主权受到严重侵害);

b.与巴黎和会的相似点:

①大国强权政治明显;②重新确立战后欧亚政治版图;③都有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内容;④都有损害中国主权的做法。

三、斯大林格勒战役

1、概况:

1942.7~1943希特勒集中兵力进功斯大林格勒,苏联取得了胜利。

2、作用(影响):

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欧洲战场的转折点。

四、诺曼底登陆

1、概况:

1944年6月6日美苏等反法西斯盟国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诺曼底登上欧洲大陆。

2、作用(影响):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苏军和美英盟军东西夹击之中,加速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五、柏林战役

1、概况:

1945年5月苏联军队攻克柏林,德国投降。

2、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结束。

(标志: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六、日本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彻底地改变了世界面貌,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两极格局,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③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补充: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启迪:

⑴性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正义战争(德意日法西斯vs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

⑵胜利的根本原因: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相互支持。

⑶启示:

①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②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系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④国与国应该和平相处;⑤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第8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一、战后的繁荣

1、时间:

20世五六十年代。

2、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①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第三次技术成果,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3、表现(特点):

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尤其迅速,呈现繁荣景象。

 

二、危机和经济调整

1、时间:

20世纪70年代2、原因:

经济发展弊端显露;1973~1975年经济危机严重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成为世界上最大负债国。

3.特征:

“滞涨”,即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互相交织。

4.情况:

70年代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5.调整: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6.结果:

经济形势好转,但美国成为最大的债务国,经济发展受制约

三、新经济的出现:

1、时间:

20世纪90年代 2.原因:

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3.成效(特点):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在保持低通胀、低失业和减少财政赤字的同时,速度名列西方发达国家前列,进入新经济时代。

 

4.新经济的主要特征:

信息化和全球化。

 

四、启示:

坚持改革开放,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大力发展科技,重视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