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练三十 高考生物总复习精品专题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68523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跟踪练三十 高考生物总复习精品专题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课时跟踪练三十 高考生物总复习精品专题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课时跟踪练三十 高考生物总复习精品专题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课时跟踪练三十 高考生物总复习精品专题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课时跟踪练三十 高考生物总复习精品专题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课时跟踪练三十 高考生物总复习精品专题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课时跟踪练三十 高考生物总复习精品专题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课时跟踪练三十 高考生物总复习精品专题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课时跟踪练三十 高考生物总复习精品专题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课时跟踪练三十 高考生物总复习精品专题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课时跟踪练三十 高考生物总复习精品专题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时跟踪练三十 高考生物总复习精品专题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

《课时跟踪练三十 高考生物总复习精品专题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跟踪练三十 高考生物总复习精品专题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时跟踪练三十 高考生物总复习精品专题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

课时跟踪练三十高考生物总复习精品专题学案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练(三十)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72分)

1.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不选单子叶植物

C.外来入侵生物种群增长曲线一直呈“J”型

D.可以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等,A错误;单子叶植物一般是蔓生,不容易区分株数等,一般不可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B正确;外来入侵生物种群增长曲线最终也趋于平衡,不会一直呈“J”型,C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错误。

答案:

B

2.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性别比例,人类的性别比例接近1∶1

B.②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④为年龄结构,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D.③为种群数量,其增长方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J”型增长

解析:

①应为年龄组成,A错;④为性别比例,可通过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C错;③为种群数量,其增长方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S”型增长,D错。

答案:

B

3.(2019·济南模拟)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及其调査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出生率和迁入率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B.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斗争较为激烈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D.随机取样可降低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误差

解析: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C错误。

答案:

C

4.(2019·武汉调研)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种群特征

B.样方法可用于估算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

C.当种群数量达到

时种群的出生率最大

D.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

解析:

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当种群数量达到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错;K值是环境允许动物生存最大容量,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不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D错。

答案:

B

5.(2018·海南卷)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

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

解析:

大肠杆菌为异养生物,在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无法生存,硝化细菌为自养生物,可利用培养液中的铵盐合成有机物,呈“S”型增长,C正确。

答案:

C

6.(2019·东北二模)某种生活在我国北方的蚜虫通过吸食落叶乔木幼嫩枝叶的汁水来生活,如图为不同月份温度对蚜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食蚜蝇和瓢虫以蚜虫为食,蚂蚁从蚜虫处获得蜜露,并赶走食蚜蝇和瓢虫。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数学模型的数据来自样方法

B.6月之前蚜虫种群的生活环境阻力很小

C.蚜虫种群数量速降的主要原因是天敌增多

D.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4种种间关系

解析:

蚜虫的活动范围很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因此图中数学模型的数据来自样方法,A正确;6月之前,蚜虫的个体数急剧增加,说明其种群生活的环境阻力很小,B正确;已知生活在我国北方的蚜虫通过吸食落叶乔木幼嫩枝叶的汁水来生活,6月之后因乔木的幼嫩枝叶很少,蚜虫因缺乏食物来源而导致其种群数量速降,C错误;依题意可知:

蚜虫与乔木之间存在寄生关系,食蚜蝇和瓢虫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食蚜蝇与蚜虫、瓢虫与蚜虫之间存在捕食关系,蚂蚁与蚜虫之间存在共生关系,D正确。

答案:

C

7.(2019·全国卷仿真模拟)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用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则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的模拟步骤是(  )

A.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B.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C.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混合均匀→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D.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混合均匀→统计白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解析:

由于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而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因此设置该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的操作应为:

取出50粒黄粒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然后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由于抓取的白粒数占总抓取数的比例等于50粒白种子数占烧杯中总种子的比例,可求出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即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B正确。

答案:

B

8.(2019·武邑模拟)下图是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种群呈“S”型增长,3时以后的数量变化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关

B.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C.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该种群的K值会发生变化

D.图中1时到3时的变化过程中,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逐渐增大

解析:

由图可知,从1到2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逐渐加大,即二者的比值逐渐增大;从2时到3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逐渐减小,即二者的比值逐渐减小,由此判断D项错误。

答案:

D

9.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先将培养液滴在血球计数板上,轻盖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

D.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

解析:

制片时,应先将盖玻片盖上,再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的一侧,A错误;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所以在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B错误;早期培养和培养后期每天都需要取样一次,C错误;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D正确。

答案:

D

10.(2019·全国100名校高三示范卷)科研人员对某湖泊中一个岛屿上的社鼠种群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下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C.社鼠种群增大过程中,种群的雌雄性别比例下降,且雌性死亡率低

D.性别比例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

解析:

读曲线知,与春季相比,夏秋季种群数量下降,说明社鼠在夏秋季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错;该种群是位于某湖泊中一个岛屿,迁入和迁出不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性别比例则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B错;社鼠种群增大过程中,种群的雌雄性别比例下降,说明雌性死亡率高,C错。

答案:

D

11.(2019·株洲质检)如图所示为鲈鱼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Q时,鲈鱼的种群增长倍数λ为0

B.N时,是捕获鲈鱼的最为适宜时期

C.N时,该区域的鲈鱼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D.P-Q时段,鲈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解析:

Q时,鲈鱼处于稳定型,则种群增长倍数λ为1,A错误。

捕获鲈鱼的最为适宜时期是超过

时,而N时为

,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不利于捕获鲈鱼,B、C错误。

P-Q时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但其数量还在增加,因此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正确。

答案:

D

12.(2019·德州模拟)下图表示某草原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七年内乙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甲种群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

C.甲乙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

D.甲乙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解析:

甲种群数量先多于乙种群数量,然后甲种群数量下降多于乙种群数量,甚至消亡,甲种群数量有增加、消亡等,不呈“S”型增长,A、B错;若乙为捕食者,第7年时,被捕食者为0,则捕食者数量也为0,而七年内乙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错。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28分)

13.(10分)(2018·海南卷)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乔木树种

老年树

成年树

幼年树

密度/(株·hm-2)

%

密度/

(株·hm-2)

%

密度/

(株·hm-2)

%

A

1267

100.00

0

0

0

0

B

50

31.06

55

34.16

56

34.78

C

50

4.95

80

7.92

880

87.13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知:

________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________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________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C树种中的老年树、成年树所占比例较小,而幼年树所占比较大,属于增长型。

A树种全部为老年树,应为衰退型。

B树种的各年龄期所占比例差别不大,属于稳定型。

(2)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调查松鼠的种群密度时,之所以采用标志重捕法,是由于松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3)演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取代,即可能因为后一群落中的物种处于优势地位,或者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答案:

(1)C A B 

(2)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标志重捕 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4.(10分)(2019·淄博模拟)下图为大草履虫在池塘中的种群增长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

(1)某同学从池塘中取水样0.1mL于凹玻片上,在显微镜下看到有游动的草履虫时,用滴管取一小滴鲁哥氏固定液于凹玻片上杀死草履虫并计数,得到一个数据。

若要获得较准确数据,还需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大草履虫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增长,该池塘中大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大约是________个·cm-3。

若在实验室内培养该草履虫,增大其环境容纳量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3)将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在容器中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大草履虫死亡,表明两种草履虫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而在池塘中两种草履虫能共同生存,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然状态下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仍有生物进化,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为了使所取水样中草履虫的计数更准确,应做重复实验,最后求各组平均值。

(2)图示大草履虫的增长曲线呈S型增长。

图示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在K=700左右上下波动,即该池塘中大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大约是700个·cm-3。

实验室内培养该草履虫的空间条件是固定的,要增大其环境容纳量常用的方法是适当增加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量。

(3)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在容器中因食物和空间竞争激烈,导致大草履虫死亡。

两种草履虫放置在池塘中,二者能够共存,主要是因为池塘的空间大,食物又充足,且有天敌的存在,不可能大量繁殖。

(4)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仍有生物进化。

答案:

(1)重复多次,取平均值 

(2)S 700 适当增加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量 (3)竞争 空间足够大、食物充足、由于天敌的存在二者不可能大量繁殖 (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15.(8分)(2019·东北三省模拟)“种群存活力”分析可用于研究一些因素如何影响到种群灭绝的可能性,这种研究方法目前已被用来评价秦岭大熊猫现有种群的存活能力,并借此探讨相应的保护措施。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秦岭大熊猫种群动态,常需要调查种群密度,它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特征。

(2)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秦岭大熊猫进行“种群存活力”分析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数据,请据表分析回答。

初始种群规模/只

10

20

25

28

30

40

50

70

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

0.412

0.132

0.076

0.065

0.041

0.010

0.002

0

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在________只之间。

(3)若以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偷猎和捕捉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阻力为“限制压”,下图曲线表示不同“限制压”下(以小数表示)初始规模不同的种群与其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的关系。

请据图分析:

由图可知,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________,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会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5%,则当限制压为0.02时,“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__________只。

(4)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请你提出2个针对秦岭大熊猫的保护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2)由表格数据分析,初始种群规模为28只时,种群灭绝概率为6.5%,初始种群规模为30只时,种群灭绝概率为4.1%,因此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在28~30只之间。

(3)据图分析,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的灭绝概率越来越高,即种群灭绝的可能性增大,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也会增大;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5%,则当限制压为0.02时,由曲线图可知,该种群的“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是160只。

(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影响种群存活率的因素有限制压、初始种群规模,因此针对秦岭大熊猫的保护建议为:

保证现有的环境状况不恶化、将偷猎和捕捉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答案:

(1)数量 

(2)28~30 (3)增大 增大 160 (4)保证现有的环境状况不恶化(或逐步恢复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将偷猎和捕捉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