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70469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docx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docx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

第一分册第一---第五单元(1-15课)基础知识整理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两河”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古代称“美索不达米亚”。

2、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

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今天伊拉克发现的古代文字;刻在泥版上的文字;也称钉头文字;《汉穆拉比法典》使用楔形文字书写。

3、《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

法典以神的名义颁布;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以严刑峻法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私有财产;法典保留神明裁决、同态复仇等习惯法内容。

历史价值:

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

4、古埃及的地理位置: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尼罗河流经古埃及。

5、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6、金字塔与来世信仰:

金字塔是法老为自己修筑的陵墓。

是古埃及人来世信仰的体现,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

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最负盛名。

7、象形文字与纸草:

古代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以纸草为书写材料。

第3课古代印度

8、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

种姓制度。

分四大种姓:

婆罗门(祭司)、刹帝利(王族)、吠舍(平民)、首陀罗(贱民、奴隶)

9、佛教的创始、经典、传播:

佛教的创始人:

悉达多(释迦牟尼)。

佛教的经典:

三藏经(大藏经、三藏)佛教的传播:

主要向东亚和东南亚传播,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10、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

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

11、玛雅人对农业的贡献:

培育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生活。

第6课古代希腊

12、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

位于今天的希腊,在爱琴海附近。

(地中海的左侧是古代罗马,靠近非洲;右侧是希腊,靠近亚洲。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13、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特征:

“小国寡民”。

14、“古典时代”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

政治繁荣表现:

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全盛;文化繁荣表现:

《荷马史诗》,古希腊哲学高度繁荣,“三大哲人”、希罗多德的《历史》。

15、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2)形成、发展、全盛的三个里程碑:

形成:

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的先河。

发展:

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全盛:

希波战争后,雅典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开创“伯里克利时代”。

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影响:

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时代局限性:

成年男性公民真正享有民主权利,排斥妇女、外邦人和奴隶。

第7课希腊古典文化

16、《荷马史诗》:

古代希腊人创作的《荷马史诗》,有很大的史料价值,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17、史料分为:

实物史料(考古遗迹、遗物)、文字史料、口传史料(民间诗歌、传说)

18、帕特农神庙:

古代希腊的建筑主要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以方顶柱廊式结构造型为基本特点。

恢弘壮丽的神庙建筑集中体现了古代希腊建筑艺术的这一特点。

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利克里时代”,是一座典型的多利亚式建筑,也是古代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19、哲学与史学:

哲学: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三大哲人。

史学:

希罗多德被称为“史学之父”。

《历史》记载希波战争,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和《历史》为标志,诞生了古代希腊的历史学,是欧洲历史学的发源地。

第8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20、罗马共和国的开始:

公元前509年(或:

公元前6世纪),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21、罗马帝国

(1)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以此为标志,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2)公元2世纪初,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罗马帝国疆域包括:

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区域。

)(3)罗马帝国分裂:

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或:

“拜占庭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4)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古代历史(奴隶社会)终结,中世纪(封建社会)开始。

22、基督教的创始、经典:

(1)基督教的创立:

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西亚),耶稣创立。

(2)基督教的经典:

圣经,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

(3)公元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第9课罗马法体系

23、“十二铜表法”:

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基本上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正面)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它按律量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

(反面)表现出维护奴隶主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24、公民法与万民法:

罗马政府颁布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障和所赋予的权利,被称为“公民法”。

进入帝国时期以后,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因而被统称为“万民法”。

25、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古代罗马法律制度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第10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26、伊斯兰教的创始、经典:

伊斯兰教产生的地点:

西亚的阿拉伯半岛。

伊斯兰教产生的创始人:

穆罕默德。

经典:

《古兰经》。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成为世界性宗教。

第11课奥斯曼帝国

27、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后迁都于此,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28、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及其影响:

传统的东西方贸易,地中海区域的商业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迫使欧洲商人另寻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12课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

29、西欧封建制度产生和确立的时间:

封建制度的产生时间6世纪确立的时间11世纪(中世纪:

5-15世纪)。

30、“采邑改革”及其影响:

“采邑改革”内容:

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

影响:

促进封建制度发展,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度。

国王实际权力有限,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分封土地、耕种者,王权衰落,“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形成封建等级制度。

31、庄园的特点:

西欧中世纪农村的基本单位,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由领主和农奴组成。

第13课城市的复兴

32、城市的自治:

中世纪城市为了营造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的环境,和封建领主斗争。

争取城市自治是斗争的主要目的之一。

在城市的自治斗争中,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方式。

33、等级君主制:

(1)等级君主制形成的背景:

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

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2)初步形成:

英国议会和法国三级会议首次召开标志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3)等级君主制的特征:

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

司法和军事权力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和分摊权。

(4)等级君主制影响:

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15课中世纪文化

34、大学的兴起:

大学一词源自拉丁语,原意为“总和”、“联合”,即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联合社团。

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强烈要求开展世俗教育,大学由此而兴起。

教会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和传播神学,也支持大学的创办。

中世纪大学比较重视神学教育,教师也多享有神职人员待遇,但大学的世俗教育性质有助于学术研究摆脱教会控制,有利于师生的自由探索,因此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第二分册第一---第五单元(1-16课)基础知识整理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学号______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

诞生的时间:

距今1万年前。

标志:

栽培谷物、驯养牲畜。

意义:

原始农业,促使定居生活,人们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

典型是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

特征:

聚族定居、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2、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

神话传说、口耳相传。

属于口述史料,是一手资料。

3、炎黄传说:

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于炎帝、黄帝的传说。

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4、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与核心地区:

特征:

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核心地区: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5、《礼记·礼运》中的夏朝(文献中的夏文化):

夏朝建立之前是“大

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夏朝建立之后进入“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6、二里头遗址(考古中的夏王朝):

在时间和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考古资料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7、二重证据法:

文字(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资料相互印证。

历史学家王国维:

“纸上之材料”,即文字史料;“地下之材料”,即实物史料。

两者相互印证,就是二重证据法。

王国维利用甲骨卜辞的记载,即实物史料,证明《史记·殷本记》,即文字史料中有关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正确。

8、商朝的历史是信史: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9、方国联盟:

商朝政治体制是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地区,“外服”是商王间接管辖地区。

商与周边方国存在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

10、青铜器与甲骨文:

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代表。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

主要是礼器,用于礼典、祭祀等活动,是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被赋予沟通天地、支持政权的功能。

商朝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用于占卜,真实记载商朝社会历史状况,是探究商史的一手资料。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西周)

11西周建立: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武王伐纣,西周建立。

12、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西周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功效。

13、礼乐制度:

周公制定了西周的礼乐制度。

礼乐文化的内容:

礼源于习俗仪式,后维护社会秩序,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显示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差异及权利义务。

乐,激发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团结。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东周)

14、社会大变革: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东周建立。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政治上出现社会转型,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朝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

各国变法,如商鞅变法。

经济上,铁制农具、犁耕技术的出现,农业发展。

(影响)随着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活跃,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15、百家争鸣:

背景:

当社会转型之时,“士”提出不同的方案,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主要代表学派、人物和主张:

儒家创始人是孔子,提出“仁”“礼”,用伦理道德协调人际关系、规范社会秩序。

儒家发展者是孟子,提出“仁政”。

荀子,熔礼法于一炉。

法家是韩非子,提倡“法治”,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道家是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辩证法思想。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战国七雄)

16、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秦在最西面),秦对六国的兼并战争,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17、商鞅变法: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实行废世卿世禄、奖励农耕等法规。

秦国由弱变强,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18、大一统帝国(秦朝)的建立:

公元前221年。

19、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秦始皇创建皇帝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其中三公中的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影响:

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20、巩固中央集权体制措施:

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建造驰道、修筑长城、焚书坑儒。

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

21、秦短命而亡的原因是暴政。

表现为:

滥用民力,如兴修长城、驰道等,横征暴敛,如徭役、兵役、劳役、赋税沉重,严刑峻法。

22、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揭开秦末农民起义序幕;刘邦、项羽推翻秦朝。

23、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24、汉承秦制:

西汉继承秦朝的皇帝制度、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疏缓。

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国并行制。

25、西汉初年形成布衣将相之局,标志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

26、文景之治:

西汉初年统治者实施道家的黄老思想。

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采取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恢复社会生产,史称“文景之治”。

第9课汉武帝时代

27、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加强皇权,裁抑相权,形成以皇帝为核心的“内朝”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

创设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权力。

2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将儒学定为官学。

以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其实质:

“儒表法里”。

29、汉武帝对西域领土的拓展:

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匈奴对北边威胁。

为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在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天山南北地区和内地联成一体。

第10课东汉的建立

30、东汉建立:

豪强地主刘秀于公元25年重建汉朝,史称汉光武帝,定都洛阳。

31、柔道政策:

东汉初年,刘秀以“柔道”治理天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32、东汉豪强地主:

经济上自给自足,拥有私人武装,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

第11课割据与分立(三国两晋南北朝)

33、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战胜曹操,奠定三国鼎立格局。

曹丕,定都洛阳,史称“曹魏”;刘备,都成都,史称“蜀汉”;孙权,都建业(南京),史称“孙吴”。

第12课南北朝对峙与民族融合

34、南北朝政权更替:

东魏北齐

北朝(位于北方):

北魏(鲜卑族,拓拔部

西魏北周

南朝(位于南方):

宋齐梁陈

35、东晋南朝时期,北民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农业经济区。

水利兴修,犁耕推广,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发展。

36、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内容:

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推行汉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胡汉通婚、仿汉制、倡儒学)。

影响:

加强民族融合,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的进步。

民族融合具有双向性,汉民族向少数民族学习,少数民族向汉民族学习。

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37、隋朝建立:

581年,杨坚为隋文帝。

唐朝建立:

618年,李渊为唐高祖。

定都长安。

38、三省六部制于政事堂:

三省六部制的内容:

始创于隋文帝,中央设中书省(隋称内史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吏(官员考核)户(户籍财政)礼(礼仪科举)兵(军事)刑(司法刑狱)工(工程营建)。

唐朝还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所。

实质:

皇权逐渐增强,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宰相难以擅权专断。

39、科举制:

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

秦汉采取推举的方式。

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凭声望(门第)把持选举大权。

隋唐,科举取士,沿用至清末。

依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政府扩大政治统治的基础,人才选拔、官员任免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14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40、“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唐太宗贞观年间,虚心纳谏,政治清明;休养生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史称“贞观之治”。

41、唐蕃关系:

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和松赞干布结亲。

42、“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

唐玄宗,李隆基,唐王朝全盛时期,政治清平、经济高度繁荣、社会安定,史称“开元盛世”。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

43、丝绸之路:

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保障丝绸之路畅通。

长安位于丝绸之路东端,是国际大都会。

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汇合。

44、遣唐使:

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交流学习。

大唐盛世,国力强盛,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为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传播汉字、佛教、儒家文化等到日本、朝鲜等国。

第三分册第五---六单元(17-28课)基础知识整理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学号______

第17课宋朝及其制度创设

45、北宋的建立:

960年,赵匡胤(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定都开封,北宋建立。

46、文官体制:

原因:

宋初,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篡夺皇位,宋太祖进行改革。

内容:

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防范武将专权,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47、宋朝科举制的完善:

分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创设“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保证科举考试公正和公平。

考试内容增加“策论”,考核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

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48、辽、北宋、西夏长期对峙;金灭北宋,南宋和金、西夏长期对峙。

元灭南宋,全国统一。

49、辽:

契丹族金:

女真族元:

蒙古族

50、靖康之变:

金(女真族)灭北宋,俘虏宋徽宗等数千人。

51、南宋建立:

赵构(宋高宗),定都临安(杭州)。

52、蒙古崛起:

大蒙古国的建立者:

铁木真(成吉思汗)。

元朝建立的时间:

1271年(13世纪)建立者:

忽必烈(元世祖)

53、南宋灭亡的时间:

元朝建立后,1279年,灭南宋。

第20课经济重心南移

54、海上丝绸之路:

1)外贸港口:

广州、泉州、明州,设市舶司管理。

2)范围:

泉州为起点,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天竺)、波斯、阿拉伯(大食)、东非。

3)传播香料、丝绸、瓷器,被称为“经济贸易之路”;传播中国四大发明,被称为“文化交流之路”。

第21课辉煌的宋元科技

55、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

比欧洲早四个世纪。

活字印刷术向外传播:

东传朝鲜、日本,西传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巨大影响。

56、火药武器发明和使用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火器的国家。

火药武器发明和使用,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57、《梦溪笔谈》:

北宋沈括写的科学著作,保存大量的科技史料,比如:

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石油等。

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第22课元朝统一

58、行省制度:

元朝统治辽阔疆域的措施:

1)中央设立中书省:

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

直辖“腹里”的地区(大都及其周围地区)。

2)地方创设行省(行中书省),形成元朝独创的行省制度。

“省”的名称,从元朝开始。

59、宣政院:

管理吐蕃,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60、澎湖巡检司:

管理澎湖和琉球(台湾)。

第23课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内阁制度)

61、明朝建立的时间:

1368年建立者:

朱元璋(明太祖),年号洪武。

62、内阁制度:

1)形成过程:

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2)内容:

内阁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必须完全遵照皇帝旨意行事,不得妄提建议,不准自行其是。

3)实质:

皇权的组成部分,强化皇权。

63、厂卫制度:

1)地位:

由皇帝直接指挥,权力凌驾于政府司法部门之上。

2)职责:

职掌侦察、缉捕、审刑等,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

3)意义:

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的集权程度臻于空前。

第24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明清交替)

64、清朝建立:

满族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改国号为清。

65、清军入关:

1644年,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后取代明王朝,建立起对全国统治。

第25课康乾盛世(上)

66、军机处的设立:

雍正,设立。

职责:

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意义:

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67、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1)东北:

康熙,抗击沙俄,签《尼布楚条约》2)西北:

历经三位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平准噶尔部叛乱;乾隆,平回部叛乱,设伊犁将军。

3)西南:

雍正,设驻藏大臣;乾隆,驻藏大臣、班禅、达赖共同管理西藏;乾隆,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

4)东南:

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第26课康乾盛世(下)

68、康乾盛世,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

农业:

粮食产量提高,美洲引入的番薯、玉米迅速推广。

手工业:

湖州丝、松江布行销国内外,手工业作坊普遍开设。

商业:

长江沿岸出现商品集散地,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商业繁荣。

69、《四库全书》:

清朝文化典籍:

乾隆时,《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70、文字狱:

清朝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71、明清对外贸易是朝贡贸易的特点:

官方控制和垄断,“厚往薄来”。

72、葡萄牙人占据澳门:

新航路开辟后,16世纪(明朝中后期)葡萄牙人占据澳门,澳门成为东西方经济的枢纽。

以澳门为中心的转口贸易,将中国市场纳入世界性贸易网络中。

73、从海禁到闭关:

清朝逐渐走上闭关道路的原因及表现:

1)原因:

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根本原因),清朝统治者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逐渐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

2)表现:

乾隆时规定外商只能在广州通商,设立“十三行”,对外商实行严格限制。

3)影响:

中国落后于西方,拉开中西之间的差距。

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明清对外文化)

74、早期西学东渐:

1)重要史实:

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成为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2)意义:

引入文艺复兴以后的科技,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西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第四分册第一---第五单元(1-19课)基础知识整理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第1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1、君主专制:

1)原因: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法政治制度从等级君主制转变为君主专制,社会各阶层(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贫民)支持加强王权。

2)时间:

15世纪。

3)影响:

强化王权,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

(英国:

伊丽莎白一世,王权受到议会限制。

法国:

君主专制甚于英国)。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2、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需要黄金,《马可·波罗行纪》刺激西欧人追求财富的欲望。

(2)奥斯曼帝国崛起,传统东西方贸易遭到破坏,促使新航路开辟。

(3)科技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

3、新航路开辟的简况:

(四位航海家及其探航路线)葡萄牙支持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葡萄牙支持达·伽马到达印度。

西班牙支持哥伦布,到达美洲,发现新大陆。

西班牙支持麦哲伦,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