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71279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编.docx

《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编.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编.docx

语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编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学常识汇编

第一单元

1、《消息二则》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第二单元

1.《藤野先生》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专集。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回忆我的母亲》作者朱德,字玉玠,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3.《列夫·托尔斯泰》作者茨威格,奥地利作家,评论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

作品有小说《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4.托尔斯泰: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第三单元

1.《三峡》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撰写《水经注》四十卷。

《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有《陶隐居集》。

3.《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文、书、画俱佳,“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文学成就也很高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被称为“三苏”。

4.《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本文选自《吴均集校注》。

5.《野望》作者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唐代诗人。

6.《黄鹤楼》作者王维,字摩洁,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7.《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诗人。

8.《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太原人,唐代诗人。

著有《白氏长庆集》。

第四单元

1.《背影》,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2.《白杨礼赞》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3.严文井,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4.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5.《昆明的雨》作者汪曾祺,现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等。

第五单元

1.《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升,我国桥梁专家。

2.《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作家,教育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3.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作家,代表作《昆虫记》。

第六单元

1.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代表人物。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与其弟子共同编著《孟子》一书,记录孟子的言行。

2.《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文学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作品《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

3.《周亚夫军细柳》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史记》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饮酒》作者陶渊明,晋代著名田园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世称“靖节先生”。

又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

代表作有《桃花源诗并序》《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5.《春望》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等。

6.《雁门太守行》作者李贺,唐代诗人。

7.《赤壁》作者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

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8.《渔家傲》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唐宋八大家”指柳宗元、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

新闻知识点:

新闻要素

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结构

一篇完整的消息有五部分构成: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是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阐述和扩展。

背景往往是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或环境的材料,有时是注释性的材料。

新闻背景从内容分为人物、历史、地理、事件背景等四种,从作用分为对比性、说明性、注释性等三种。

结语则或是对消息内容作一小结,或是指出所报道事件的发展方向。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新闻导语

新闻写作学特有的一个概念,是消息这种新闻体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导语在一则消息中,主要承担两项任务:

一是以最简炼的文字突出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新鲜的事实或思想;二是启发、吸引读者情不自禁地阅读全篇新闻。

采用这种方法写新闻的开头,通称为新闻导语。

新闻正文

新闻正文是导语之后的"展开部分"。

正文的任务,主要是运用具体的事实有层次地回答、说明、解释或补充导语中提到的问题或事件。

消息的正文,是具体展示新闻内容,充分而有力地体现新闻主题的核心部分。

因此,环绕新闻主题,选取典型的材料,并加以巧妙的运用、布局和安排,注意表达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做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这是正文写作中必须做好的工作。

新闻背景

是指新闻中与主体新闻密切相关的历史情况、环境条件以及新闻产生原因和注释性方面的材料。

一条新闻,可以只用现实发生的新闻材料来写成。

若只有背景材料是无法写成一条新闻的。

但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背景材料,要视实际情况和表现新闻主题的需要而定。

比较复杂的新闻,或知识性较深的新闻,一般都不可避免地使用相关的背景材料。

相关信息

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其特点是头重脚轻地组织、安排材料,把新闻的高潮或结论放在最前面,然后按事实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借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

这种结构方式,写好导语尤为重要,并且它的结尾一般都表现为自然而止。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易于材料的组织、利于突出新闻的特点、行文简洁明快、方便读者阅读、便于编辑处理。

缺点是难以有所变化、导语、正文、标题容易重复、文意跳跃性较大。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清单

第三单元借景抒怀言情

篇目文体作者内容精要

写作关键词

三峡

散文

郦道元

描写三峡雄奇险拔、清秀幽美的景色。

语言凝练,动静结合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书信

陶弘景

描写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游览者的自豪感。

结构缜密,语言凝练

记承天寺夜游

小品文

苏轼

借助空明宁静的境界,传达复杂的心境。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与朱元思书

书信

吴均

描绘富春江美景,抒发厌倦世俗官场和寄情山水的情感。

动静忽见,骈散结合

唐诗五首

野望

律诗

王绩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融情于景,动静结合

黄鹤楼

崔颢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使至塞上

王维

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抒发慷慨悲壮的情怀。

比喻生动,遣词精妙

渡荆门送别

李白

登临黄鹤楼,抒发含蓄而悠长的思乡之情。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描绘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意象典型,结构巧妙

第9课《三峡》

1.文学常识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重点字词

【字音】

阙处(quē)襄陵(xiāng)绝巘(yǎn)

属引(zhǔ)沿溯(sù)飞漱(shù)

御风(yù)猿鸣(yuán)曦月(xī)

素湍(tuān)长啸(xiào)郦道元(lì)

林寒涧(jiàn)肃重岩叠嶂(zhàng)

【通假字】

略无阙处

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

古义:

有时。

今义:

或者。

(2)虽乘奔御风

古义:

即使。

今义:

虽然。

(3)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

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

今义:

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

(1)自

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

(2)绝

沿溯阻绝动词,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

衷转久绝动词,消失

【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回清倒影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空谷传响

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2)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

4.重点问题

(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

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2)结尾引用了渔歌: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

探究1:

本文融情于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探究2:

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探究3:

结尾引用渔歌,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总结了全文,升华了文章中心。

第10课《短文两篇》

1.文学常识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

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文章思想内容

《答谢中书书》: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3.重点字词

【字音】

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

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相与(yǔ)

遂(suì)藻(zǎo)荇(xìng)

竹柏(bǎi)猿(yuán)

【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

古义:

季节

今义:

某个时候

(2)晓雾将歇

古义:

消散

今义:

停止、休息

(3)夕日欲颓

古义:

坠落

今义:

衰败,萎靡

(4)盖竹柏影也

古义:

大概是

今义:

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清闲的人

今义:

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6)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

考虑,想到

今义:

想念

(7)月色入户

古义:

单扇的门

今义:

主要指人家

【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2)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3)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2)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4.重点问题

(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2)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人。

第11课《与朱元思书》

1.文学常识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3.重点字词

【字音】

缥碧(piǎo)急湍(tuān)

轩邈(xuānmiǎo)泠泠(líng)

嘤嘤(yīng)鸢飞(yuān)

戾天(lì)经纶(lún)窥谷(kuī)

【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2)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

(1)一百许里

古义:

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义:

应允,或者,可能。

(2)鸢飞戾天者

古义:

至,到达。

今义:

罪过,乖张。

(3)经纶世务者

古义:

筹划,治理。

今义:

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一词多义】

(1)绝

猿则百叫无绝(动词,穷尽、断绝)

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2)上

负势竞上(动词,向上生长)

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3)直

直视无碍(形容词,一直)

争高直指(形容词,笔直)

(4)百

一百许里(数词,指十个十)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

这里指不停地,相当于副词。

(5)无

直视无碍(副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副词,不)

【词类活用】

(1)负势竞上

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2)互相轩邈

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3)任意东西

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4)风烟俱净

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5)横柯上蔽

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6)猛浪若奔

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7)望峰息心

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小船”)

(2)急湍甚箭(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

倒装句

鸢飞戾天者(后置定语,应为“飞戾天之鸢者”)

4.重点问题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

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第12课《唐诗五首》

文章思想内容

《野望》: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

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荆门送别》:

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

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

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

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理解性默写

《三峡》(郦道元)

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使我们想到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清荣峻茂

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9.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晨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表现山水相映之美)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复杂而又旷达心境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与朱元思书(吴均)

1.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文中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

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

水色、水深、水清、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的句子是: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文中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1课《孟子》两章

《富贵不能淫》

1.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注:

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

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

【通假字】

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

真正,确实

今义:

诚实

(2)父命之

古义:

教导,训诲

今义:

命令

(3)丈夫之冠也

古义:

成年男子;

今义:

女子的配偶

【一词多义】

(1)戒

戒之曰(告诫)

必敬必戒(谨慎)

(2)之

往之女家(动词,到)

妾妇之道(助词,的)

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

【词类活用】

(1)威武不能屈

使动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形容词使动用法;苦:

使……痛苦;劳:

使……劳累;饿:

使……饥饿;空乏:

使……受到贫困之苦。

4.重点内容

大丈夫的做法: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

这样才叫大丈夫。

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2.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

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

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重点字词

舜(shùn)畎(quǎn)亩胶鬲(gé)

曾益(zēng)拂士(bì)

【通假字】

(1)所以动心忍性

忍,通“韧”,坚韧

(2)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3)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梗塞,不顺

【古今异义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

这;

今义:

判断动词

(2)富贵不能淫

古义;使……惑乱、迷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