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超全总结.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6371974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PPT 页数:466 大小:3.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超全总结.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6页
传播学超全总结.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6页
传播学超全总结.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6页
传播学超全总结.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6页
传播学超全总结.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6页
传播学超全总结.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66页
传播学超全总结.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66页
传播学超全总结.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66页
传播学超全总结.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66页
传播学超全总结.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6页
传播学超全总结.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6页
传播学超全总结.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6页
传播学超全总结.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6页
传播学超全总结.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6页
传播学超全总结.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6页
传播学超全总结.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6页
传播学超全总结.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6页
传播学超全总结.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6页
传播学超全总结.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6页
传播学超全总结.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超全总结.ppt

《传播学超全总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超全总结.ppt(4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播学超全总结.ppt

传播学,参考书,大众传播理论:

基础、争鸣与未来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清华大学出版社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华夏出版社麦克卢汉精粹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传播,网络学习资源,传播学论坛传媒学术网世界媒体实验室,原文电子书,1.AnIntroductiontoCommunicationStudies作者:

SheilaSteinberg2.IntroductiontoCommunicationStudies作者:

JohnFiske,传播学的十大经典读物,1维纳的人有人的用处:

控制论与社会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学3哈罗德拉斯韦尔的: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4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5霍夫兰的传播与说服6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出版的研究报告自由而负责任的传媒7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8李普曼的公众舆论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种声音,一个世界10帕克的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传播学,传播的发展传播学概述传播分类大众传播理论,导言,导言,传播与传播学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传播学研究的基础,传播(Communication)的概念,“共享”说:

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互动关系”说:

强调传播的双向性。

“信息符号”说:

强调传播是以信息符号为中介的活动。

“目的、刺激反应”说:

强调传播的目的性。

传播(Communication)的概念,社会学传统的界定,(美国库利Cooly),库利认为“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的界定,(皮尔士CharlesSandersPeirce)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得到传达。

传播(Communication)的概念,传播看成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A送给B一个讯息,并对其产生一定的效果。

传播看作一种意义的协商与交换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讯息、文化中的人以及“真实”之间发生互动,从而使意义得以形成或使理解得以完成。

传播(Communication)的概念,归纳上述不同的定义,传播是一切交往的实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它直接表现为社会信息的流动以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既是一种人的社会化意义建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或组织间关系发生、发展和维持的基本机制。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的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从传播的社会关系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与信息,不可分割的整体信息是一切事物的状态和特征的反映。

香农(又译仙农,Shannon)的理论:

信息就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简言之,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传播、消费信息的社会。

信息产业:

专门从事信息产品的生产、处理、传播和服务的产业。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前语言阶段的传播史)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三次飞跃:

广播、电视、网络),口语传播时代,语言的产生:

大约在三万五千年前语言对人类传播的意义:

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MelvinDefleur)认为,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规则与说话的规则相同。

德国著名释义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1900-)认为,语言本身就一种世界观,人类驾驭了语言,也就拥有了一个动物类所没有的“语义世界”。

语言传播的局限性(传播学教程(郭庆光)29传播学引论(李彬)5页),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文字的传播优势:

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文字具有规范、便携、长期保存,所承载的信息也由简单、容易变得复杂、繁多。

减少了语言沟通障碍,增强沟通的效果。

(如,方言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它们使得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变革;它们使得大规模的、超越地理限制的社会管理和控制成为可能。

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和印刷品印刷媒介的优势: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表达性记录永久性迅速性分布性历史意义:

文字信息的批量传播成为可能,可以使众多人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得到相同的信息;(直接意义)结束了人类的手抄传播历史,使承载着教义和知识的精神产品空前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对教育、科技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文明给印刷媒介提供了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诸多条件。

印刷时代新闻事业的兴起,报纸:

通讯社: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报业大王普立策和赫斯特掀起的“黄色新闻”浪潮,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技术发展优势:

实现了空间和速度的突破;内容更为多样化、通俗化、公开化,解决了印刷媒体以来媒介接触上对受众文化素养要求的限制;人类传播的意义:

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影像信息系统;电子媒介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

人的大脑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广播电视的发明和运用参与建构了人类崭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网络传播时代,技术:

有线电视、卫星电视、计算机和数字技术优势:

信号稳定,不易受影响;容量大;功能多。

计算机地球村传播特征:

个人化、目标性、双向性和全球网络传播。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征,社会传播的信息共享性,共享通过信息的扩散、交换实现;社会传播的社会关系性;共同的意义空间是社会传播良性运行的重要前提,包括人们基本一致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以及有文化深层结构决定的基本一致的编码/译码方式;社会传播的过程性和系统性。

人类社会传播的演进规律,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的进步贯穿整个人类发展过程,而且其发展进步呈现加速度累积趋势。

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媒介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的信息传播需要是媒介进化与发展的动力。

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相应的信息传播系统基础之上的。

传播学的性质与对象,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即传播)便是它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传播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媒介因素、政治因素、学科因素),传播学研究的演化,三大来源(行为科学、信息科学三论、新闻学)四大先驱:

政治学家拉斯韦尔(HaroldDwightLasswell,1902-1978)心理学家卢因(KurtLewin,1890-1947)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PaulF.Lazarsfeld,1901-1976)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CarlHovland,1912-1961)两大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WilburSchramm,1907-1988),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从唯物史观研究传播学的现实需要: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12页交往与传播生产和交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传播和美国经验学派的传播的区别: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14页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传播学教程(郭庆光)16页二者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物质决定精神,而是辩证的相互作用。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17页传播学引论(李彬)50、51页,传播学的背景学科,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信息科学政治经济学,现代社会学,以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学,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体,主张利用观察、实验等原子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确立了实证主义的传统,并发展出了机构功能主义、进化论、社会冲突论等范式。

芝加哥学派:

在美国源流中,哲学家杜威、社会学家库利、米德、帕克等人构成的芝加哥学派为传播学的初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芝加哥学派率先创立了社会学系,继承了齐美尔的社会学思想(关注社会交往和冲突),主导了早期的美国社会学研究。

库利镜中我和首属群体米德主我和客我帕克社会距离,行为主义,就是把人的外在行为而不是内在思想作为研究的客观依据,因为人的思想处在“黑箱”里面,看不见摸不着,而人的行为却是实际可见的。

只看“怎么做”,而不管“怎么想”或“怎么说”,三论之信息论,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

创始人申农(ClaudeE.Shannon)又译香农。

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电信工程师通信的数学原理1948在噪声中的通信1949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形成了信息科学信息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信息论为传播学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息概念。

申农与韦弗共同提出的传播过程基本模式数学模式,开辟了图解方式建构传播模式的先河,提出了如“噪音”以及由此产生的“冗余信息”等课题,给予传播效果研究不少新的启示。

三论之控制论,控制论是关于系统内秩序维持的一般法则的科学。

维纳(NorbertWiener)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控制论1948年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就是“反馈”这个概念。

三论之系统论,系统论的基本思想集中体现在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整体大于各个孤立部分之和”。

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方法论上,那就是始终从整体的、联系的、有机的角度看待传播过程,始终将传播活动置于整个社会信息系统中进行考察。

政治学家拉斯韦尔(HaroldDwightLasswell,1902-1978),传播学的一个贡献在于宣传分析研究1927年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深入阅读:

传播理论:

起源、方法与应用第六章传播学的另一个贡献在于传播过程研究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5W”模式和传播的三大功能,即监督环境、联系社会、传播遗产(文化),心理学家卢因(KurtLewin,1890-1947),团体动力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PaulF.Lazarsfeld,1901-1976),提出了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

人民的选择两级传播理论,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CarlHovland,1912-1961),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大大开拓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他从信源的可信性、传播技巧、受众属性等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大量实验考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修正早期的“枪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WilburSchramm,1907-1988),传播学创始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贡献:

把美国新闻学和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

并创立传播学。

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的壮大,主要著作有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等;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了众多知名学者,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我国传播学的引进和发展,始于台湾;1978年复旦大学和北京广播学院1982年施拉姆来中国访问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改革1982年以来开了8次全国范围的传播研讨会,两大学派之经验学派EmpiricalSchool,管理学派或传统学派主要以经验的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

美国学者为代表特征:

方法论上经验性和实证精神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传播效果是核心和焦点问题。

多元主义的社会观,两大学派之经验学派,经验性方法:

一种运用可观察的、可测定的、可量化的经验材料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

该方法需要三个前提:

社会现象具有客观性,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可以得到揭示;人类具有设计出解释社会现象客观性方法的能力;任何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和假设都能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得到证明或否定。

两大学派之经验学派,经验性方法存在的缺陷,两大学派之批判学派CriticalSchool,20世界60年代起源于欧洲,80年代成为主流特点:

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更多地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方法论上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但并不排斥经验调查和量化研究。

主要流派:

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两大学派比较,传播的类型“四分法”,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communication)人际传播(personalcommunication)组织传播(organizationalcommunication)大众传播(masscommunication),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communication),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或自身传播。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进行的信息处理活动。

信息交流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传播信息的主体和接受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

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感情等正常形式,以及做梦、催眠等异常形式。

传播学对人内传播的研究不深入,更多集中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特征:

社会性、实践性,系统性,积极能动性,基础性。

人际传播(personalcommunication),含义: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地或凭借简单的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是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分类:

面对面非面对面同步传播(打电话)异步传播(发短信),人际传播的主要动机,获得对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有用的信息;认知自我(形成自我意识)和与他人的相互认知;社会协作中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需要;满足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人际传播的过程分析,施拉姆的传播模式,人际传播的过程分析,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符号互动,编码和译码都是主观认识活动。

认知行为:

感知(感性认识)和理解(理性认识)影响感知的因素:

类似与相近;完形趋向;残缺闭合;共同命运。

制约理解的因素:

心理预设;文化背景;动机;情绪;态度选择性定律:

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人际传播的特征,直接性多符号性反馈迅速保密性强非制度化的传播,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对于个人社会化的重要作用,一是自我观念的形成,二是社会观念的形成。

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人际沟通言语素养,两条原理,三个层面:

音调掌控(壳):

语音标准,字字分明;语调鲜明,声声有情。

话语表达(幔):

语意正确,头头是道;语脉清晰,井井有条;语言流畅,滔滔不绝;语句生动,津津有味。

人际沟通(核):

语用得体,句句入耳。

(最高境界),正确沟通清晰沟通生动沟通得体,恰如其分语境:

沟通双方言者和听者沟通场合时间和空间,四个环节,心想口说耳闻脑辩言者听者信源信道信宿,四条原则,切合言者切合听者切合时间切合空间,组织传播(organizationalcommunication),含义:

由各种互相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了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的过程。

具体而言,组织传播就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组织传播的功能,手段性的功能:

内部协调,形成整体;指挥管理;控制环境,决策应变。

满足性的功能:

形成共识,进行情感交流;鼓舞士气。

与组织传播有关的理论和学派,功能主义学派:

科学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社会系统论社会文化学派组织传播研究的批判学派,大众传播(masscommunication),概念:

美国学者梅尔文德弗勒认为:

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持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

我国学者认为: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讨论这个概念,大众传播的特征,以往的研究结论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或个人;大众传播所运用的是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讯息的传递是大量的、迅速的、连续的和公开的;大众传播的对象是具有“多”、“杂”、“散”、“匿”等特征的受众。

大众传播的传播过程单向性很强,反馈间接、迟缓、零散,具有积聚性。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播作为一项产业,其所传播的信息既有文化属性,又具有商品属性。

大众传播的特征,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新特征大众传播受众从被动走向主动,多样化的信息接受渠道使得受众能够和大众媒介一样接触新闻来源,掌控和发布社会信息,同时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信息发布专业机构的特点更显突出。

大众传播双向、同步的特征更为明显,受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反馈渠道实现与传播者的实时,传播者也可以根据实时地反馈调整传播策略。

大众传播形态走向以“离散”(单一媒体的分众化)为特征的新“整合”(大众)时代。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拉扎斯菲尔德赫默顿的功能观大众传播社会功能总结:

信息告知协调关系教育大众文化传承提供娱乐,大众传播的负面效应,麻醉作用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异化”降低大众的审美水平和鉴赏力(法兰克福学派)暴力内容民族文化生存与文化认同危机传播与全球化李普曼的“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理论*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或译为虚假环境,指的是大众媒介创造出来的,来源于真实环境却不尽一致的一个媒介环境,是一种间接的感知,却常常被社会公众当作真实世界而接受下来。

“刻板印象”(Stereotype)或译为固定成见,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大众传播研究模式,概念功能类型传播模式体系,模式的概念功能类型,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功能:

组织(organizing)、预测(predictions)、启发(heuristic)、测量(measuring)类型:

结构性模式和功能型模式,传播模式体系,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拉斯韦尔德“五W”模式、申农-韦弗的数学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德大众传播概念模式)系统传播过程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模式、德弗勒的双模式),拉斯韦尔德“五W”模式(1948),申农-韦弗的数学模式(1949),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1954),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1954),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1970),韦斯特利-麦克莱恩德大众传播概念模式(1957),说明:

X代表社会环境中的任何事件和事物;A有意图的传播者,如,政治家、广告客户、新闻来源等,是“鼓吹者”角色。

C媒介组织和其中的个人。

B受众或“行为”角色,可以是个人,群体,还可以是一个社会系统。

X传播者为进入信息渠道而作出的选择;X”是指媒介组织向受众传递的加工过的信息。

BA受众B向原始信源A的反馈。

BC受众通过直接接触或受众的研究向传播组织的反馈。

CA传播者C流向鼓吹者A的反馈。

赖利夫妇模式(1959),马莱茨克模式(1963),德弗勒的双模式一(1966),德弗勒的双模式二(1976),导言思考题,简答题传播学产生在美国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传播的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有何异同?

从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到社会系统模式,说明传播学研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传播学派中,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在方法论、社会观以及传播观的分歧。

简单阐述人类传播活动经历了哪些阶段?

导言思考题,2论述题谈谈你对我国当前传播学教育现状的了解和评价。

试论网络传播与传统的传播有什么不同?

请你提出一种网络传播过程的新模式。

(作业1)有研究者发表题为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的论文,认为“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不单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请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举例说明大众传播功能失调产生的社会不良后果。

试论“研究传播学”与“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关系。

试论新闻业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传播技术发展的基本关系。

传播学的基础学科(社会科学)有哪些?

试述传播学与其中一门学科的渊源与互动。

传播者与传播制度,传播者概述,传播者即传播活动中运用特定的手段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行为主体,其所使用的传播手段包括自身的生理性手段(口语和副语言)和外在物质手段(文字、印刷等)。

传播者可以是普通人,也可以是组织化了的职业传播者。

传播者的基本职能:

收集、制作、传播信息。

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传播者是实现社会控制的手段之一(包括施控和受控),因此传播者研究又被称为“控制分析”ControlStudies控制分析包括:

考察传播过程中微观研究考察社会制度对传播过程潜在的控制的宏观研究,美国学派的控制研究,微观视角把关研究群体与组织的控制分析宏观视角传播制度传播的社会控制类型传播制度对社会制度的能动作用传播制度的规范理论传播者的权利传播者的社会责任,把关研究,卢因提出怀特的把关研究不足:

过分强调把关者的个人权限,忽略了各种联系所形成的必然性和社会性。

麦克内利的把关研究不足:

每个把关人都处于等量齐观的地位,不分主次,忽略了个把关环节重要性的不同。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把关”的原因,信息的差异性传播者的差异性受众的差异性,“把关”的过程,搜集信息过滤信息制作信息传播信息,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技术因素信息自身因素组织自身因素受众因素传播者个人因素美国学派的控制研究,群体与组织中的控制分析,布里德与潜网存在潜网的原因:

社会的主要问题就是维护秩序和加强凝聚力,尤其是保持价值体系的一致。

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是群体传播的主要控制机制。

任何社会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与流言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非典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主要有: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

群体与组织中的控制分析,流言是集合行为中主要的信息形式。

流言传播是一种典型的“葡萄藤”传播形式。

分类:

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属于紧急事态下的流言。

特点:

快速增殖奇异的回流现象伴随大量的谣言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流言发生的两个条件:

流言通常围绕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问题发生;正式渠道的证据信息不足会推动人们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

组织传播中的控制分析,组织及其结构决定了组织传播的控制方式。

正式渠道,如班会非正式渠道,如旅游、晚会等等。

美国学派的控制研究,传播制度,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更为重要的是传播制度体现的是上升的统治地位的规范体系。

美国学派的控制研究,传播的社会控制类型,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规定媒介组织的所有制形式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利益集团的控制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自律美国学派的控制研究,传播制度对社会制度的能动作用,社会制度对传播制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传播制度对社会制度起着能动的反作用:

传播制度要维护本社会的社会制度,为巩固和发展该社会制度服务,传播制度首先要效力于社会及其根本制度;传播制度的基本状况与形态也影响着社会中其他派生制度的发展,因此,只有传播制度与其他社会派生制度协调互动才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

传播制度不适应,乃至失控将可能影响到社会其他制度乃至根本制度的稳定,要注意传播制度的合理化、完善化和可控化。

美国学派的控制研究,传播制度的规范理论,集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美国学派的控制研究,大众媒介的四种理论四大控制观念,传播者的权利,知晓权编辑权版权消息来源保护权安全保护权美国学派的控制研究,传播者的社会责任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1947年发表的自由而负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