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经济评论第12期美国制造业回归战略成效评析与启示.docx
《赛迪经济评论第12期美国制造业回归战略成效评析与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赛迪经济评论第12期美国制造业回归战略成效评析与启示.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赛迪经济评论第12期美国制造业回归战略成效评析与启示
2014年9月9日第12期总第28期
美国制造业回归战略成效评析与启示
【内容提要】2009年,美国开始实施制造业再回归战略,目标为年内就业人口增加200万,出口额翻一番。
学术界认为,制造业再回归战略对美国自身和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五年将至,从人均GDP、制造业占比、货物出口等指标看,美国的制造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在华投资的美国制造业企业大量回归趋势目前虽然尚未形成,但是美国企业回流情况也是不可忽视的。
美国制造业再回归历程对于新常态下的中国起到重要警示作用,“新常态”下不能忽视实体经济,要重视创新,注重本国自有品牌的打造以及本国企业的壮大发展。
【关键词】美国制造业回归启示
金融危机后,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过分依赖金融等服务业的情况,美国在2009年11月提出增加工业的生产和出口的“制造业再回归”的口号,并于2010年3月,正式提出“出口倍增计划”,目标是在未来5年实现出口总额翻一番,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优越的制造中心和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地方;并创造200万个就业机会。
2013年奥巴马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提出“让美国成为新增就业和制造业的磁场”。
2014年6月,美商务部在“选举美国”夏季论坛提出,袜子、玩具与信息技术服务和有轨电车一样,也可以回流到美国本土生产,进一步提升了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深度和广度。
五年将至,以制造业回流为名义的美国制造业近期发展如何?
制造业回流是否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面对美国不断扩大和深入的推进制造业回归举措,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一、美国制造业再回归战略成效评析
(一)人均GDP明显回升
2003-2007年之间,美国人均GDP保持在年均4.6%的稳步增长状态。
但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人均GDP增幅仅为0.7%,2009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从2010年3月再工业化计划真正开始提出推进法案并实施,美国的人均GDP有所恢复,2010-2013年间的人均GDP年均增速达3.1%,增幅明显。
(二)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占比呈现上升趋势
多年来,由于受美国制造业转移以及美国重视金融等服务业的影响,美国的制造业比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00年美国制造业占其GDP比重为14.5%,到2009年,美国制造业占全国GDP比重下降到11.2%。
从2010年,在美国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制造业回流后,美国制造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
2010-2012年,美国制造业占全国GDP逐步提升至11.7%、12.37%和12.52%,增幅明显。
(三)货物贸易出口明显增加
出口贸易中的货物贸易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2013年美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3,845,707百万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578,851百万美元、增速2.1%,进口额2,266,855百万美元,同比下降0.4%。
与2009年比较,尽管美国的货物贸易仍然为逆差,但是美国的货物出口贸易已经由2009年的递减22.9%变成递增,且增速明显快于货物进口贸易。
可见美国制造业正在逐步恢复中。
无论是人均GDP、制造业比重还是货物出口额,均显示美国的制造业正处于复苏过程中,但是这种复苏是不是由于美国制造业回流而导致的呢?
二、制造业回暖是否等于制造业回流
美国制造业回归战略是通过制造业的复苏推动制造业企业回归,进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就业。
那么制造业的复苏是否会带来制造业企业的回归呢?
可以从制造业从业人口和美国是否放弃中国建厂等方面侧面分析得到验证。
美国未来制造业是否可以继续吸引企业回归,还需分析美国未来对于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支持的持久性。
制造业增加值上升更多得益于自动化水平和效率的提升。
制造业的增加值上升不等于制造业从业人口大幅提升。
尽管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快速提升,但是从业人口并未大幅提升。
从2010年美国正式出台政策鼓励制造业回归到2013年末,美国的制造业创造新就业岗位远低于预期中的200万,仅为64万人次,年均新创就业岗位16万人,而2013年美国总计新增加就业岗位为219万个,制造业创造就业岗位数量仅占年新增从业人口的1/13。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美国自动化水平的再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金融危机后,美国进一步加大了制造业预算投入,而其预算重点用于研发投资促进创新,进一步提升了美国的自动化程度。
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极大地降低了制造业对于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减少了对劳动力需求的数量。
以艾欧史密斯热水器引入自动化流程为例,一个年产能为200万台的艾欧史密斯热水器基地,当实现自动化流程引进并生产后,过去需要1000名员工的生产线,现在仅需要650人,其生产效率提升了35%。
可以说自动化水平提升的意义不仅减少了劳动力人口的需求成本,对于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更大的意义在于对于美国这样劳动力成本较高、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水平世界一流的国家,即使制造业企业在美国设厂,其对于人口就业的需求数量也是有限的,想通过制造业回流解决美国的就业问题,其能力是有限的。
制造业企业回归美国不等于放弃中国工厂。
必须承认,美国的苹果、通用电气、卡特彼勒、福特等跨国企业,正在陆续或者计划将部分生产线从海外迁回,特别是2012年苹果公司提出准备把一款电脑的现有生产线转移回国内,一度成为美国制造业回流的趋势形成的重要标志。
生产线从海外迁回是否意味着放弃在中国生产呢?
或者生产线是迁回还是生产线再造呢?
与其说是美国制造业企业的回流,笔者认为美国福特公司公关经理克里斯蒂娜·亚当斯的描述更为准确,即她认为这是美国制造业的“再投资”。
之所以美国不可能放弃中国工厂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中国的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尽管在减弱,但依然存在。
按照美国2009年发布的最低工资标准,工人每小时工资不得低于7.25美元,按月计算,美国每月最低工资1390美金以上。
而按照中国最新统计的工资标准,全国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城市上海,每月的最低工资也仅为1620元人民币。
美国的工资水平依然是中国5-7倍。
二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的现实不容改变。
生产就近市场是最基本的经济原则,毫无疑问,无论是电器、汽车还是日常消费品,中国市场目前是世界上主力消费品市场之一,甚至很多产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
在综合考评成本、市场等多项因素看,企业在中国制造的利润空间依然较大,在具有较大利润空间的情况下,企业放弃中国完全回归美国的可能性依然较小。
制造业再回归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长久战略。
美国能否长久实施制造业的再回归战略是未来制造业回流能否成为趋势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
美国制造业的再回归是美国短期的缓兵之计还是一项长久的经济发展战略?
笔者认为美国支持制造业再回归是一项长久的经济发展战略。
原因如下:
一是制造业的发展确实对于美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前面三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就业、产值还是人均GDP,美国的制造业对于经济再起航都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是金融危机教训告诉美国,只有在人口极少的个别国际化城市才适合运用将制造业完全剥离出来,仅发展服务业的模式,如新加坡、迪拜等。
而美国作为一个区域范围大、人口也相对不少的国家不可能每个城市都是国际化大都市,也不可能每个城市都发展服务业,否则按照服务业的服务半径理论,美国很大部分服务人口将失去服务对象。
三是美国高度发达的自动化程度将继续缩小美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之间的差距,而且也提升了美国制造产品的精细化水平,当自动化水平提升到其成本足以抵消国外劳动力等相关成本优势时,而产品质量有大幅提升时,企业回归的可能性将大幅提升。
三、应对美国制造业再回归的建议
从短期内看,美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美国企业回流的作用并不明显,但不得不承认,美国制造业企业回归将会继续。
从美国的制造业回归过程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中国又将如何应对美国制造业重振呢?
(一)“新常态”下,不忽视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
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新常态”,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国内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经济主体。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吸取美国经验,不忽视实体经济对于经济的支撑作用。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相互依存的。
当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时,实体经济更加壮大;也只有壮大的实体经济才会需要更多、更好的外部环境。
实体经济是根本、是基础,就好比一栋大楼,没有良好的根基,外观再漂亮都会倒塌。
如果过度强调虚拟经济的作用,扩大虚拟经济的力量,很容易形成经济泡沫,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如此,美国1998年的金融危机也如此。
(二)加大创新力度,力争站在产业链前端
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是本次美国制造业再发展过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以自动化快速提升为代表的美国不断创新和自我突破工业精神是美国制造业再回暖的重要原因。
美国历来重视科技的发展,是世界上科技研发投入最多的国家,2009年美国的科技投入4005亿美元,占全世界研发投入的三分之一。
本次制造业再回归过程中,美国政府再次将创新作为重点推进,政府提出出资1.48亿美元建立先进制造业中心,并首次提出建造创新研究所。
而美国也不断探索完善的鼓励科技研发方式,如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的建立等。
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创新科技投入,另一方面对于我国科技创新机制的突破,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在核心关键技术和重要工艺方面实现突破和改进,站着制造业产业链的前端,才能有制造业大发展和再起航资本的机会。
(三)打造自己品牌,重视本国企业的壮大发展
美国制造业再回归口号提出重点针对的对象是美国的跨国公司。
其提出和实施的基础是美国自有品牌和美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制造业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美国制造业企业实力和基础不容忽视。
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世界汽车巨头均为美国企业,苹果、史密斯、惠普等世界知名企业也均为美国企业。
这说明只有自有品牌和本国企业的强大,才能创造制造业重振的基础。
因此,在未来中国制造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支持外国企业在中国设厂、吸引国外资本,更加关注的通过各种方式扶持本国企业壮大发展,打造中国的“国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