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结尾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79246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结尾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结尾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结尾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结尾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结尾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结尾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结尾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结尾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结尾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结尾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结尾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结尾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结尾技巧.docx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结尾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结尾技巧.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结尾技巧.docx

高考作文之高考语文作文结尾技巧

2016高考语文作文结尾技巧

【篇一:

2016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奖惩以后》立意范文】

教育,不能缺失了“掌痕”

(点评:

标题耐人寻味——鲁力)

作者:

广东清远清新一中邹天顺

有人将夏明的漫画稍作改动,其画面清晰可见:

条纹衣男生第一次考100分,得到一个亲吻的奖赏,第二次考98分时得到的却是一个耳光的惩罚;黑短袖男孩,第一次考55分,挨了一巴掌,第二次考61分,得到了一个亲吻。

两幅画面的寓意很明显:

无论基础如何,只要有进步就会得奖赏,退步了必将遭到惩罚。

(开头概述漫画内容,用“条纹衣”和“黑短袖”将两人区分开来,思路清晰,语言平时而简洁,层次分明;接着点明寓意。

——鲁力)

从纵向对比中我们还会发现,条纹衣男生得到了“吻印”之后却难以维持现状而退步了,而黑短袖男孩第一次收获了“掌痕”之后,成绩很快进步了。

(采用“比较“手法,从纵向对比,抓住了“退步”与“进步”这个实质。

——鲁力)

这不是在警示我们:

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能缺失适当的惩罚吗?

(这个反问句看似平常,然而它却非常崎岖:

它一反常态,反弹琵琶,提出了一个让人似乎意想不到的观点:

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就是要有适当的惩罚。

这有点“石破天惊”的味道!

——鲁力)

(本段开头采用“比兴”手法,从松柏说到人:

顽强的意志来自严峻的考验。

接着宕开一笔,以“纵观”领起下文,联系现实,反面举例,点面结合,意在正面突出分论点:

顽强的意志来自严峻的考验。

——鲁力)

在缺失磨难与挫折教育的环境中,我们很难培养出多次被贬而乐观豁达的苏东坡,更难以出现忍辱负重而奋笔疾书的司马迁。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

”,几句批评都无法承受的人,都是因为缺少了磨难;连一点挫折都承受不起,何谈担当大任!

(这两个自然段可以看成是一个段落,文章联系古今,有据有理,从而说明:

要担当大任必须少不了“惩罚教育”。

——鲁力)

受教育者失去了惩罚教育,而教育者必将遭到惩罚!

近年来,老师因批评学生挨打,父母因教训子女而遭杀害的例子已不再是新闻。

(本段虽短,然分论点与论据齐备,正所谓“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鲁力)

我们无意提倡棍棒教育,但棍棒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近年来出现的虎妈狼妈鹰爸们也确实将他们的孩子送进了理想的名牌大学,当今赏识教育环境中的孝子也不一定比“棍棒底下”出现的人数多。

“高薪养廉”并没有减少贪官的数量,“废除死刑”倒是让监狱“人满为患”了。

奖赏远不如严惩更具威慑作用,奖罚不明的军队必定失去战斗力,只奖不罚的教育难以培养出意志坚强者。

在适当的惩罚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仅意志力强,而且更孝顺父母,珍惜生命。

回归适当的惩罚教育,回报我们的不仅仅是孩子优异的学习成绩,更是给了我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本段仍然采用首括句做分论点的形式,先总起,继而高密度地正反用例,信息量大。

——鲁力)

值得欣慰的是,在因失去惩罚教育而遭遇惨痛教训之后,人们终于记忆起了“吻印”与“掌痕”的故事,尤其让大家明白,“掌痕”并没有让人消沉反而是激励成绩提升的有效措施。

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而在某些环境中,磨难与挫折远比奖赏更具教育作用。

(行文在“放出去”后到此“收笔”,回扣命题材料,在“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的比较中,强调“磨难与挫折远比奖赏更具教育作用”。

——鲁力)

只奖不罚的教育必将面目全非,缺失惩罚的教育必将丧失其应有的功能!

(结尾,再次强调文章的中心论点。

至此戛然而止,有“豹尾”之力度,又有“余音”之韵味。

高!

——鲁力)

2016年6月7日星期二

【点评一】邹天顺先生《教育,不能缺失了“掌痕”》是一篇很好的下水作文。

其中心论点是:

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不能缺失适当的惩罚。

文章主题鲜明,思路清晰,结构合理,文从字顺,可予考生以多层面思考与启迪:

1.立意辩证奇卓,发人深思:

文章从“掌痕”入笔,谈适当的惩罚不可少,很有胆识。

其深层次的意蕴是:

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有如鸟之双翼,相辅相成,天然地具有互补性。

赏识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激励,惩罚教育的基本功能用以警示;二者各有优长,也各有缺憾。

而其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规范着学生的学习行为,故尔不可偏废。

2.使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是高考作文常用的写作方法,但在考场上,考生常犯错误有:

或堆砌论据,缺少理性阐发;或空洞说理,没有论据支撑;或面面俱到,却不痛不痒;或顾此失彼,易头重脚轻?

?

《教育,不能缺失了“掌痕”》则给考生提供了典范:

文章不长,却综合使用了引证、例证、演绎、归纳、类比、对比等方法,恰如其分的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这种写法值得学习借鉴。

3.整体结构依“总—分—总”格局展开,纲举目张且疏密有度,如阐发“缺失适当的惩罚”的后果,不惜浓墨重彩;结论部分却惜墨如金,点到即止。

这对于高考作文的写作,很有帮助。

4.全文字数不多(近1200字),语言通俗流畅,不刻意雕琢,不以奇词丽句取悦于读者,值得考生学习效仿。

(点评:

湖南著名特级教师吴同和先生)

【点评二】本文有几个鲜明特色:

观点标新立异,不落俗套,以人棒喝;中心论点的引出别具一格(一二介绍画面内容,为第三段提出中心论点做好了铺垫);比较中说理,正反论证,收放自如,信息量大。

在说理中我们看到了“比较、对比”“多层论证”等要素,而在拓展方面,我们又看到了开放型作文的写法。

正是二者合一,才使本文如此多彩多姿,这也许正是今年作文的一大创新!

其它,如结构严谨、语言朴实,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留待读者去品评!

总之,这是一篇大胆的发人深省的说理文。

(点评:

深圳鲁力)

【点评三】都说“文章以意为先”,立意要“新”要“深”,发人所未发,见人之未见。

邹老师的文章可谓是既“新”也“深”。

邹老师的立意的“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从漫画里读出来的,通过纵向对比,得到“吻印”之后而退步了,而收获了“掌痕”之后成绩进步,从而引发对“赏识与严责”的教育问题思考,看似简单,实则也符合漫画的意思。

此漫画的解读可以多元,也许邹老师

的观点与很多人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相反,但这样的解读也未尝不可,因为读的视角“新”,所以观点也“新”。

邹老师的文章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下教育问题,比较深入地论述了教育环境的恶化,这与挫折教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是相辅相成。

有句话说得好,缺乏惩罚的教育就好像一口没了牙的嘴,是羞于张开的。

(点评:

长沙刘超衡)

【篇二:

高考满分作文结尾】

1.有时候一句话就能让我们泪流满面,有时候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远的路。

泪流满面是因为内心还温柔,咬着牙走了很远的路是因为依然倔强。

对于这以后遥远的未知的生活,我们温柔的倔强。

2.人生百年,何其短暂,何须要让自己变得如此沉重。

超然物外方为圣贤,品一杯清茗,翻一卷诗书,有何等悠闲!

傲立于高山之巅,抚琴一曲,弄箫断玉,卧看云卷云舒,又何其自在。

3.心硬如钢便不可摧,刚毅冷峻,坚硬如斯,所向披靡,心软若柔则亦欣然,不失温柔,不畏凶顽,不曾软弱。

亦刚亦柔,和谐人生,刚柔并济,两番精彩!

4.梁晓声有言:

“以敢憎而与可憎较量,以敢爱而捍卫可爱。

以与可憎之较量而镇压可憎之现象,以爱可爱而捍卫可爱在我们生活中的发扬光大。

”善哉斯言!

必要的强硬,才可守住所真爱的柔软;适当的柔软,方可凸显出真正的强硬。

柔软与强硬虽泾渭分明,但并非南辕北辙,事实上,他们相傍相依。

愿我们皆能追求刚柔相济的健全人格,收获自我的和谐统一。

一定会明了歌手hita在《天命风流》中唱出的“灵秀上眉头,浩气存胸口”的洒脱,因为心坚如石或豪情满怀的人依然需要情感的滋养;一定会欣赏词作者荀夜羽表达的“击鼓动远雷,琵琶脆涟漪”的和谐,因为勇气与温柔的契合才是生命最本真的构形。

所以,要想造就一个和谐的自我,要想活出一世动人的精彩,最重要的,便是让这方寸之地,亦坚亦柔,亦刚亦让。

心在方寸,所求为何?

亦坚亦柔,成和成谐。

如此,方能一路撷美好而行,方能一生尽光明磊落。

6.大地实诚,一份汗水一分收获;镜子老实,是什么就是什么;天平忠厚,小小砝码量人生。

让我们像大地一样本色不减,像镜子一样实话实说,像天平一样不掺水分。

7.“深山必有路,绝处总逢生。

”生逢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黄金时代,创客们更需有一种敢入深山的闯劲,一种勇履绝处的干劲,从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去激励和感召一批又一批的追随者,才能催生一个革故鼎新的“创造”中国!

8.路遥有言: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但我们需要为之努力,让它不枉此生。

”或平凡,或夺目的我们,应将台前幕后的生活结合起来,使自己的世界充满精彩。

我们甘愿无闻在此刻,去陪伴亲人,拥抱友情。

我们也能绽放在此刻,用

笔尖书写豪情,大声呐喊出梦想,用行动让世人瞩目。

这样的生活,不浮躁,不枯燥,既充实,亦美好。

愿我们能心向往之。

要相信,台前幕后,相辅相成,方能共筑多彩人生。

9.纷繁的世界里,我们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一线距离,人与物之间的一尺距离,人与事之间的一丈距离。

或许,曾经你想保持的美感足以让你回味无穷;拉近一线距离,那些曾经美的故事、事物会在瞬间瓦解。

保持一线距离,别让显微镜破坏了你,更远你在我眼中更美。

10.张晓风说:

“让我们这一季,充满发亮的记忆。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只有老实坚守做自己,大智于心明真理,才能让生命之花花开不败。

如延参法师在从容中,还人间以人间,还山水以山水,我们要沧笙踏歌,敦实聪颖,坚守本心,让今世的芳华纷至沓来。

陌上花香,蝶舞身旁,老实坚守,大智于心,即使“出自幽谷”,亦能“迁于乔木”!

11.既然已经让梦想高悬前方,哪怕没有翅膀与千里腿,我们也要坚定信念,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寻觅,足够的毅力去坚持,曲径延展,梦想其实并不遥远。

12.春风飞扬,春意浩荡,又是一年春光明媚,岁月在春色中苏醒。

愿亲近大自然,遍赏春光烂漫,生命芳香弥漫,清欢相伴。

13.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

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14.生活向前,注定还要面对更多的磨擦和矛盾,那么一样会有更多的突破和崭新,不为纠结恼人,不为小事抓狂,在那些盲目的固执里清醒,当然也要适应生活的苦辣酸甜,该坚持的坚持,该放弃的放弃,让生活成为一种轻松的前行,而不是苦苦纠结往日的创伤,既然在生活里伴随生活,记得一句忠告,不管生活什么脸色,不要和生活撕破脸,尝试着把生活活成一场友好。

15.“春是自然界一年中的新生季节,而人生的新生季节,就是一生只有一度的青春。

”西塞罗这样定义青春。

身处于青春的我们面对生活的选择,唯有坚定正确的人生价值,乐享精神的情怀才能真正充实自我,走向成功的境界,让人生走的坦然而精彩。

【篇三:

2016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25作文之开头与结尾、文体与构思(含解析)】

作文之开头与结尾、文体与构思

【高频考点解读】

历年高考对考场记叙文给予很高的期望,但是考场记叙文的情况却并不令人乐观,究其原因有很多,写不好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是其中之一。

开头和结尾是吸引阅卷老师眼球最重要的部位,必须练好过硬的方法技巧。

【热点题型】

题型一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

【满分样卷】

温柔的目光

在这个数码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照片不泛黄,不模糊。

然而,我却在两位老人的那些黑白照片上,看见了温柔的目光和永恒的回忆。

以科技时代的老照片切入,引出两位老人黑白照片上的记忆,简洁而扣题。

十一年前

一位老人翻箱倒柜在寻找东西。

小女孩凑过去,抓着辫子,待在一旁看着老人。

老人急切地在翻找着,一个柜子接着一个柜子地找着。

终于,压在箱子底的那东西找到了。

老人笑了,那笑容灿烂如花,像阳光一样温暖。

原来,老人翻找的是一本相册,里面的相片早已泛黄、模糊不清。

“孩子,你的奶奶明天生日,我把它拿出来,要去相片馆过些胶。

”爷爷,也就是这位老人,这样对我说。

看着那些照片,爷爷露出了我从未见过的温柔的目光。

奶奶的生日席上,那些照片被放大,播放到荧屏上,我跟着大人慢慢看着那一张张泛黄、模糊的照片。

有一张是爷爷娶奶奶时拍的,两人目光刚好对视,那种温柔,无法言语;还有一张是奶奶刚生完我父亲,怀里抱着我父亲和爷爷合照的相片,两人在相片中,没有看向镜头,只是共同温柔地望着襁褓中的婴儿,那种温柔,无法言语。

以“小女孩”十一年前的视角,通过爷爷珍藏老照片,回看老照片,写爷爷与奶奶的温情记忆。

两年前

在阳台上,爷爷和奶奶相互依靠着,手里拿着那本相册。

当年的小女孩已经长成一个让他们欣慰的青春少女了。

他们把我拉到身边,低头共同翻看那本相片早已模糊不清的相册。

“为什么要看这些相片,根本看不出样子了,怎么看?

”我傻傻地问爷爷奶奶。

奶奶一如往常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相片,用那双布满皱纹的手轻抚着相片,然后,她抓起爷爷的手,和自己的手叠在一起放到心脏的位置。

轻轻地说:

“它已经在我们这里了。

”爷爷对我颔首微笑。

写两年前的爷爷奶奶依偎在一起翻看老照片的情景,“它已经在我们这里了”一句感人至深。

是的,这些相片在两位老人心中永不模糊。

一年前

奶奶是在爷爷的怀中去世的。

当我们踏进房间时,奶奶手里还放着那本相册。

爷爷在翻着,喃喃地说:

“这是我刚娶你时拍的,这张是我们有了第一个孩子拍的,这张是我们结婚五周年拍的?

?

”看看那些相片,爷爷的目光依旧温柔,只是这次他的目光里还有着深深的悲痛。

写奶奶去世,爷爷翻老照片来怀念奶奶。

奶奶入葬后,爷爷抱着相册坐在床边。

我进去看他时,他突然哭了。

说:

“孙女,我该怎么办?

以后再也没她陪我回忆了。

”那一刻,我只是觉得无比心酸,然后,轻轻抱着爷爷。

昨天

白居易说:

“老来多健忘,惟不忘相思。

爷爷记忆力不再那么好,他只是喜欢抱着相册,目光温柔,一一跟我絮说他与奶奶的人生。

引用白居易的诗点题扣题,爷爷忘记了很多,却忘不了奶奶,简洁的语言,无尽的意味。

我突然发觉,在那个黑白胶片时代,那两位老人的生命中,那些泛黄的照片,仍然被他们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那些相片,即使模糊,在他们心中却永不褪色。

回扣立意,照应开头,升华情感。

【亮点点评】文章以时间的变迁为小标题,既显示出黑白照片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价值,同时自然形成时间为经、照片为纬的脉络清晰的文章结构。

文章画面感突出,画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画面描摹细腻深情,再细读来,该文的开头与结尾简约不简单。

新材料作文如果写成记叙文的话,既要“见料”又要开启下文。

该文能从材料的第一段切入,这叫“见料”;接着笔锋一转,写起了两位老人黑白照片上的回忆,既扣住了材料的另一半,又开启了下文,并且全段只有两句话,干净利落。

结尾既照应开头又“见料”,更把这种“少年夫妻老来伴”的相濡以沫、生死与共的情感推向高潮,令人感动。

【提分秘籍】

一、雕饰凤头,别开生面

“好钢用在刀刃上”,“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记叙文就是要求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而且在评价记叙文优劣时主要瞄准的首先就是故事情节是否完整,是否有精彩的描写。

故事情节要等到故事看完才知道,描写则不然。

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开头就描写,开头就“赢人”,开头就得分。

而常见的描写主要有以下几种:

1.描写景物(环境)开头法

即文章的开头先描写物、景,渲染气氛,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为烘托人物、触景生情做铺垫。

例如高考江西满分作文《月儿弯弯》开头:

月光如水一般铺天盖地而来,桌面上仿佛铺了一块洁净的纱,风轻轻吹来,窗外桂树、棕榈树和木芙蓉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我把这本泛黄的磨了棱角的《呐喊》浸在如水的月光里,温暖再一次涌上心头,眼前仿佛有两只眼睛注视着我,眼睛里漾着两湾深邃清澈的湖水,月弯弯的,照着那熟稔的一页,一些文字跳入我的眼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

?

我轻轻抚摸这些温暖而优美的文字,眼前仿佛飘来了阵阵水草和豆麦的清香,还有那哗哗的水流声;弯弯的月儿仿佛在偷偷地笑着,游荡着。

评点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恬静闲适的环境,渲染自己闲适的心情,才有下文的看书情节。

2.描写人物开头法

人物描写的入手点很多,如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等,选择一种即可,这种方法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刻画人物,吸引读者的兴趣。

例如2012年高考江苏满分作文《忧与爱》开头:

都说“父爱深沉”,于是,一直以来,我都安慰自己:

你爱得太过深沉,而我,感觉不到。

我坐在书桌前,面对着惨败的“战卷”、猩红的叉号发呆。

你刚从厂里回来,便撞上这一幕,我从书桌的镜子里看见站在身后的你,眉头紧锁,黝黑的,扭成一股麻绳,扯得我窒息。

评点人物神态与行为的反常,引人思考,促人联想,激人兴趣。

3.高潮情节率先展示法

故事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高潮处了,文章先将高潮环节“抖出来”,可以有效地设置悬念,更好地吸引读者兴趣。

例如小小说《儿子的信》开头:

丁博士从诺贝尔授奖会上回来,就感到一种不安。

当他走进实验室时,这种感觉就被证实了,那架“单程超时空飞船”不翼而飞,而电脑被打开了,丁博士的目光在蓝色屏幕上搜索,是儿子留给他的一封信。

评点这篇科幻小说如果采取平铺直叙的结构方式,就应该是:

①丁博士儿子的母亲因车祸去世,丁博士答应其母亲要让儿子成为杰出的人。

(开端)②为达到目的,丁博士把儿子当作记忆移植的实验品,对其“洗脑”后移植了许多科学家的记忆,使儿子对世界失去了兴趣,而感到难受。

(发展)

③儿子趁父亲外出参加诺贝尔授奖会的机会留下一封信,驾“单程超时空飞船”逃离了。

(高潮)

④丁博士回来后,遭到沉重打击,便按下了彻底毁灭的按钮。

(结局)

但作者却采用了“高潮情节率先展示法”,对材料进行了剪接,这样安排不仅动人心魄,而且主题集中,并且大大节约了篇幅。

二、手有余香,韵味无穷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

古人说过:

“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

”与开头一样,结尾也很重要。

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一个不妙的结尾扫了兴,岂不可惜!

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还要受“开头”的制约,这样说来,结尾就更难写了。

古人在谈到结尾时常以“豹尾”为标准,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

由此看来,作文的结尾显得特别重要。

如何写好结尾,提高考场作文的质量呢?

下面的结尾技巧,都是考场作文中常用的:

1.画龙点睛,卒章点题

记叙文结尾一般都要点题,尤其是新材料作文命题下的记叙文,结尾是点题最重要的部位,否则,有可能被误判为偏离题意。

所以,结尾点题,不仅需要一句画龙点睛的话,有时还需要浓墨重彩的文字,这样,才能给阅卷老师强烈的视觉冲击。

例如:

这世界需要你,需要你的爱,你的爱如春风,吹化了我心底的坚冰;你的爱如细雨,滋润了我心田的渴望。

在此刻,多么想在短暂的寂寞之后睡在你的怀里。

我知道有你的存在,便永远是晴空。

花若能言,口自芬芳。

爱若能言,心香弥漫。

这世界需要你!

(2011年山东卷

满分作文《这世界需要你》结尾)

该结尾不仅以比喻的方式形象地诠释了“母爱”,而且总结全篇,两次直接点出标题,使主题在文章的最后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和最大的张扬,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

新材料作文命题背景下的记叙文结尾点题如能明点更好,最好是暗合(不出现材料,而是出现材料的题旨),两者结合更妙。

当然点题语言是议论式,或者议论抒情相结合式。

请看下面两例:

(1)是啊,人应该如洞中的蝶,当外界环境侵扰时,寻找适合的环境。

这样,才能守住自己的本真。

(2013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寻找适宜的环境》结尾)

该结尾系用明暗结合点题法。

(2)微小的改变有时恰如历史的节点,看似巧合寻常,却决定了整个的方向。

勤转毛笔,以微小之变书博大之韵,依稀裙裾飞扬。

(2013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捺的一转》结尾)

该结尾的议论方式是暗点题旨。

2.创设情境,留下想象

在记叙文的结尾,简单地创设一种情境,使文章在一种特殊的氛围中结束,这样,就会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如高考重庆卷作文《难题》,有考生写了一篇记叙文,全文通过写与幺叔的交往,表现出幺叔“欠情如欠债,头顶锅儿卖”的朴实的情操。

作者在结尾听了二哥的讲述后写了这样一句:

我“噢”了一声,怔在那里,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作者创设了一个无话可说的情境,表现出对人物特殊性格的心理反应,也让读者去想象:

面对这种难题该怎么做呢?

3.融情于景,深化主旨

通过融情于景、渲染氛围等手法彰显美感和韵味,给人一种余味未尽之感。

此法多用于记叙文之结尾。

例如: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白雪飘零的情愫不知能与谁共。

落花悄然成了芬芳的泥土,抚慰了刚出芽的嫩柳,那细细的情思便成了文学的归宿。

(2009年高考湖北卷满分作文《站在文学的门口》结尾)

这个结尾景物烘托的作用十分明显。

作者以“落花”“泥土”“嫩柳”等景物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意境,烘托出作者内心对文学的浓浓情思,情与景有机地融为一体,效果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