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明代德化窑瓷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8371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0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docx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明代德化窑瓷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docx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

《福建文博》  2005-04-14  11:

00  霍吉淑(英·大英博物馆)王芳翻译  阅读:

4977

明代德化窑瓷器的代表作品是粗糙的甜白胎、施泛冰蓝或浅玫瑰红色泽的奶油色亮泽釉的器皿和人像,烧制于中国东南部福建省的德化窑。

在西方这些单色白瓷器因19世纪中叶法国鉴赏家使用的术语“中国白”而闻名。

因为19世纪的法国独步于中国瓷器和其他手工艺品的鉴赏、研究领域,故用来描述这些器物的许多词汇都出自法语。

大英博物馆的收藏是世界上明清德化陶瓷收藏最多最好的之一,约有一千件;主要由帕特里克·唐内利积累而得,但少为人知的是,还有其他的收藏家如奥古斯塔·沃勒斯顿·弗兰克斯爵士和乔治·尤默弗坡卢斯也有收藏。

事实上,唐内利遗赠自己的庞大收藏之前,他形容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就范围和品位来说已然非凡”。

显然涵盖明代收藏的全部于本文的编目是太多了,故从这大量收藏中仅选择15件文物于此。

其他的明代德化器物将另卷与清和现代德化器并述。

选择这些器物是因为他们半数以上就铭文或海洋考古资料可确切地断为明代。

有铭文或海洋考古记录的包括1件1511年的供养水盂(见编目17:

1),1610年的瓷塑像(见编目17:

8)和1643年的“哈彻”沉船打捞的6件德化器,后者包括3个盒、1个杯、1个碗和1件水注(编目17:

2—17:

7)。

无法定年的物品仅限于明代的佛像和民间神像。

不像景德镇,在德化不设御窑厂,年款在此使用甚少,但主要在明晚期和清朝许多匠人在作品上签名或钤自己的印鉴或钤作坊名于皮革般坚硬的瓷土胎上。

这种在个人手工制品上签名的做法与宜兴陶工在紫砂茶具上刻划或钤印名款类似,在中国陶瓷业圈他处使用甚少。

对这种款识的兴趣导致某些当时匠人名声鹊起,如何朝宗,他的签名为后人仿制。

对于签名的兴趣与贵族阶层当时时兴的鉴赏趣味紧密相关。

德化瓷器的款识有上釉前刻划的,釉深入到笔划里,也有在上釉前用铁锈色或釉下蓝彩书写的。

生产中国白的瓷窑遍及厦门以北110公里(70英里)、景德镇以南480公里(300英里)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全县。

德化县以制作塑像和器皿的瓷土来自本地的30多个瓷土矿。

最有名的是位于德化县北部的屈斗宫窑址,这里从宋代至清代生产白垩质胎的陶瓷器;祖龙宫生产富有装饰感的杯、柱状刻槽的香炉、小杯和碗;安溪生产盒。

德化县,像环绕景德镇的地区,多山、主要河流穿境而过于福州入海。

此地区沟壑纵横,适于提供动力给锤子以击碎岩石做瓷土以及水运成品。

瓷土的制作方法与景德镇的相似。

例如,1604年由陈懋仁编撰的《泉南杂志》,提到瓷土从山侧的竖井挖出,研磨并使用浸洗的过滤方法制作。

虽然德化器的瓷土是以类似景德镇的方法制作的,德化白瓷在外观上与景德镇瓷大不相同。

首先,德化瓷石甚至比景德镇的白,它的使用使得德化瓷胎更显白净,白是由于相对缺少铁杂质。

实际上德化的瓷石氧 化铁含量低于0.5%(0.2%),而景德镇胎的氧化铁含量刚好略低于1%,宜兴紫砂器的含量为9%。

其次,德化器呈现的粉红或黄粉红的色调是由于在氧化气氛约1280℃烧制的结果,而景德镇的青白色泽是对相似温度烧还原焰的反应。

第三,德化瓷烧制时,胎与釉完美接合,因此在接合处没有聚釉或釉起翘。

德化釉的助熔剂氧化钾含量很高,根据奈杰·伍德的最新研究结果,德化釉含氧化钾高达7%,是景德镇釉氧化钾含量的两倍。

这是德化器透明质感的原因。

第四,德化胎所用材料颇能对抗高温导致的变形,故极适于生产由复杂部件组成的塑像。

德化窑炉构建也与景德镇不同。

在龙窑的基础上,利用当地山地的地理特点,德化窑炉被划分成宽长方形窑室,一级高于一级、像轩敞的楼梯,以取得烧瓷时火焰的均匀。

虽然是工业生产规模的,德化窑的产量少于景德镇。

除了“中国白”外,还生产青花、釉彩瓷和酱釉器。

德化瓷生产到北宋时期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而不是从明代才开始。

发掘于菲律宾的北宋时期的德化青白釉盒用化妆土堆塑花纹并溢出釉线,通常腹壁呈多边形。

碗、盒、执壶和瓶有粗白垩质的胎、平底或窄足缘,施浅黄釉。

德化从南宋至元代,特别是屈斗宫窑,通常有莲瓣纹装饰。

装饰与雕花银器和卷草纹堆朱雕漆器紧密相关。

宋元时期的这类器物在菲律宾和中国国内都发现过。

德化白瓷中确切的年代为14世纪晚期到15世纪(约1368-1490年)的一段为公立博物馆收藏所无。

生产肯定是延续着的,但实物证据的欠缺使得难以为这一时期的器物断代。

据1490年版的由黄仲昭编撰的《八闽通志》载,弘治期德化烧制瓷器。

现在存世一批可断代的16世纪正德、嘉靖、万历时期的器物。

这些白瓷与元代产品迥异,光滑的高温烧成的胎、闪亮的釉面,而不是元代的白垩胎和薄釉。

例如,大英博物馆藏的有纪年的1511年的供养水盂(见编目17:

1),高温烧成的光滑的细胎和略带粉红的奶油色釉,与元代器物截然不同。

附带说一下现在在德化陶瓷博物馆藏有两组福建墓葬里发掘出的器物。

其中一组包括(图1)两带扦的烛台及烧在一起的底座,两敞口附耳球腹长颈瓶,一个小的盛清水的钵,一个三足圆香炉,一个供食物的碟子和一方墓志铭。

这些瓷器都是从一个1519年正德期的墓中发掘出的。

它们奶油白的胎质特征与大英博物馆藏1511年正德期的水盂相似。

另一座发掘过的德化1559年嘉靖时期的墓葬,出土两敞口长颈瓶,两柱形三足香炉,一个盛清水的钵,一个插香用的小碗,三个带底座但无头的塑像(可能塑的是神仙)和一方墓志铭(图2)。

▲图1 一组德化瓷器,包括一方釉下蓝彩书的墓志铭,出土于1519年的墓葬,现藏于德化陶瓷博物馆(陈建中摄)

▲图2  一组德化瓷器,包括一方釉下蓝彩书的墓志铭,出土于1559年的墓葬,现藏于德化陶瓷博物馆(陈建中摄)

正德和嘉靖时期的塑像很难溯源,但文字资料似乎能证明其时有生产。

大规模生产瓷塑至万历时已经进行得很顺遂了。

万历时产品的代表是大英博物馆藏1610年的塑像(见编目17:

8)及私人收藏的曾被唐内利图示过的有1593年年款的花瓶。

由此我们可知至17世纪早期胎土益发精细,同时德化窑工的技能益发提高。

崇祯期产品的标本比之前的万历时更丰富。

例如在伦敦帕西瓦尔·大卫中国艺术基金会有1639年的瓶。

1639年的“哈彻”沉船船货的不到1%是“中国白”,即23,000件陶瓷器里的845件。

这条船载着贸易货品从中国驶往东南亚,途经南海时沉没。

在“中国白”里有柱状香炉、水注、玩赏杯和盒。

船货的几件也将在后文描述。

实物资料证明在南明时期德化的生产仍在延续。

一件写有“大明隆武元年”(1645年)的墓志碑现藏于德化陶瓷博物馆。

1

2

3

4

5

下一页

1/5

为清代德化瓷断代则容易得多,因为有许多有铭文的物品、油画描绘的德化瓷,财产清单和大量的文字材料。

1655年的Blaeuw'sNieuw地图装饰着一组德化观音像的版画。

汉普顿宫的玛丽二世女王的收藏里有六尊大型观音像。

“带底座的狮子”列为肯辛顿1696-1697年玛丽二世女王收藏的一项。

还有伯利大屋(1688-90年)的财产目录和1721年德累斯顿萨克逊选帝侯的财产目录。

至于油画,如1681年列奥那德·库依夫即在画中画了“中国白”。

德化瓷在“平顺”号船货中占了13%,此船于17世纪90年代沉没在越南南部沿海。

船货的大部分是青花,其中的德化器包括锥状的杯、碗、盘、汤匙、盖上有模印桃花的盒、观音塑像、槟榔盒、神仙和动物塑像。

沉没于南非海岸的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伍斯特兰德”号上打捞的“中国白”塑像残片里有1697年的佛教狮子狗香炉。

1745年沉没于瑞典水域的“哥德堡”号上也有一些“中国白”的船货。

1745年沉没的“捷尔德马森”号装载了“中国白”的塑像——立在长方底座上的道教的民间神像、盖盒和带人物的龛。

能为清代器物作断代依据的还有德化陶瓷博物馆藏的两个德化瓷瓶,两件皆有釉下蓝彩书。

一件带环状耳,彩书“康熙七年”(1669年);另一件无錾,纪年日“雍正七年”(1729年)。

例外的是1817年沉没的“黛安娜”号,船货里没有“中国白”。

德化窑的生产在19、20世纪一直延续着,这一点从大英博物馆藏的一对烛台可以看出,烛台是为迄今尚在的供奉张公相公的董坂宫烧制的,董坂宫靠近德化陶瓷学院。

明代“中国白”塑像有五个主要特点:

1.甜白色的粗糙的胎;2.釉呈奶油白或粉红或天鹅白;3.胎很厚,用模制,再辅以手工添改的细节;4.常有装烧时因空气释放形成的釉面开片;5.衣纹刻划很深,褶皱处线条僵硬。

清代的德化器一般来讲胎较薄,刻划不深,有更多附加的细节从而显得更繁缛。

现代产品则常为注浆,胎更纯白有糖状的解理,一般很轻。

景德镇亦仿德化的白瓷塑,但胎极易区别开。

日本的仿烧品则“过于完美,呈一种技术化的表象,不同于中国的器物”。

其他的仿烧塑像在福建福州、广东潮州都有,制作时先用德化原始塑像拓出模具再翻模。

今天在中国仍烧“中国白”塑像,如1995年德化陶瓷学者由东方陶瓷学会资助访英时赠与大英博物馆的一尊布袋和尚像,就出自福建厦门的瓷厂。

与明晚期德化白瓷塑像生产同时,16世纪晚期和17世纪在漳州制作着牙雕像(图3)。

因瓷土比象牙便宜多了,瓷塑原本是作为牙雕的廉价的仿制品存在的。

明代的瓷塑和牙雕像基本上都是本土风格的,刻画的是民间信仰的神佛,他们能带来好运,送子、旺财、护佑、保长寿、仕途发达等。

明代送这样的塑像可能约略等于21世纪德化人送祝福卡片或其他祝福的礼品。

对16世纪晚期闽人家居的描述显示出房子装饰着许多小雕像,它们寓意吉利、健康、财富和欢乐。

1575年马丁·德拉达在他的《叙述》里写道:

“我们极目之处充斥着如此 多的偶像,数不胜数,每个房子都有庙宇和专门供奉处之外的自己的偶像……”德化器也模仿了其他奢侈品如犀角杯和银器。

瓷器上的银介质因 _很久以前明末银 荒时熔化铸钱而缺失。

▲图3 牙雕张果老,明代,16世纪晚-19世纪(由L.E.S.大卫女士赠,OA1952.12-19.9)

德化的民间神形象已与同时期的木版制图紧密相关,它们追随的是类似的程式化的传统。

如第12章所讨论的,16-17世纪印刷业和木版插图的方言小说、戏剧和节略本在文化圈和识字的人中的流通盛极一时。

印刷业者分布在福建建阳的麻沙和书坊,安徽徽 州和江苏苏州。

德化器的收藏在海外不计其数。

在国内,北京故宫博物院、泉州外销瓷博物馆、福建博物院、厦门南普陀寺、广东省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也都有重要的收藏。

德化器促生了很多欧洲仿制品,其制造地如麦森、圣克劳德、文森斯、商蒂利、切尔西、伦敦东区的BOW和布利斯托尔。

-------------------------------------------------------------------------

17:

1    水盂,有奶油色化妆土

透明釉和釉下酱彩书

福建省德化窑

明正德,1511年

高8.4cm,口径16.6cm

购买,OA1930.7—15.1

这件胎很厚的钵腹壁呈球状,颈部收束,厚直圈足。

外壁施奶油色化妆土,透明釉下于颈部附近铁锈彩曰:

“信士郑璇喜舍水盂壹个人于祭山庵案上供养 正德辛未年(1511年)吉日记”。

由祭山庵之名,我们可以推测这是山腰上的一个小尼庵或庙,这个水盂是置于佛像前的。

施舍钵盂和庆典用的或称“纯”水盂经常像这件一样做成敛口的。

另一件正德“纯”水盂,供养记录日期为1520年,有釉下蓝彩翼龙图案,景德镇制,出土于景德镇郊区附近的墓葬。

这意味着钵这一形式并不专为庙堂供器,亦用作正德时的随葬器皿。

这件供奉水盂特别重要,因为仅少量有纪年的16世纪德化器尚存。

有两组此时的器物,现藏于德化陶瓷博物馆,分别出土于福建1519年正德时的墓葬和1559年嘉靖时的墓葬(见p504和p505)。

曾出版于:

唐内利1969,图版6A;阿耶斯1987,p19,图6

I冯平山博物馆1992,编目号312

17:

2透明釉“中国白”杯

福建省德化窑

“哈彻”沉船出水

明代,约1643年

高3.5cm,口径6.2cm

购买,OA1985.11—19.5

这个小酒杯腹壁斜弧,敞口,低圈足,用纯白德化瓷土制胎,施透明釉,底粘砂。

酒杯是沉没于1643年的“哈彻”沉船出水的(见编目12:

15,12:

16)。

阿姆斯特丹的克里斯蒂拍卖行拍卖的22178件器物中,只有579件是“中国白”,其中439件每5件为一组相叠的碗。

此外还有266件“中国白”器物由埃尔卢姆和霍华德售出,其中83件是小酒杯,100件为盖上有模印花、壁饰直棱的盒。

ISheafandKilbun1988,p72

17:

3透明釉“中国白”碗

福建省德化窑

“哈彻”沉船出水

明代,约1643年

高5cm,口径9.2cm

购买,OA1985.11-19.7

这个小碗球腹,撇口,矮圈足。

内底有3个支钉痕,表明是在窑内支烧以求扩大装烧量的。

用纯白的德化瓷土做胎,施透明釉。

圈足做的很粗糙,出水自沉没于1643年的“哈彻”沉船(见编目12:

15,12:

16)

17:

4有流釉痕的印花“中国白”盒

福建省德化窑

“哈彻”沉船出水

明代,约1643年

高6cm,口径13.5cm

购买,OA1985.11-19.2

圆盒的盖上模印突起的山石和盛开的菊花,外环绕两圈凸弦纹,弦纹之间是半个铜钱形组成的菱纹。

盒盖侧壁饰卷草纹,盒身侧壁竖槽状,平底无釉。

盖内壁施釉而盒内壁无釉,可能此盒的两部分来自形状相似的两个盒。

单色的白釉为海水所磨蚀。

盒出自沉没于1643年的“哈彻”沉船(见编目12:

15,12:

16)

曾出版于:

Vainker1991,p153

17:

5有流釉痕的印花“中国白”盒

福建省德化窑

出水自“哈彻”沉船

明代,约1643

年高4.5cm,口径1O.3cm

购买,OA1985.11-19.3

圆盒,盖上模印山石牡丹,外环绕两圈凸弦纹,盖侧和盒侧壁均起棱。

单色白釉被海水严重腐蚀,现在呈现的是一种暗灰色调。

平底无釉,盒内壁施釉但盖内壁无釉。

1643年沉没的“哈彻”沉船出水(见编目12:

15,12:

16)

17:

6有流釉痕的印花“中国白”盒

福建省德化窑

“哈彻”沉船出水

明代,约1643年

高3cm,口径5.8cm

购买,OA1985.11-19.4

模制圆盒,盖上饰突起的山石缝里的菊花,外绕两圈凸弦纹;盖侧壁和盒壁竖槽状。

单色的白釉大部为海水腐蚀,呈暗灰色。

盒内施釉但盖内无釉。

出水自1643年沉没的“哈彻”沉船(见编目12:

15,12:

16)。

17:

7透明釉“中国白”水注

福建省德化窑

“哈彻”沉船出水

明代,约1643年

高10cm,宽7cm

1984年3月14日阿姆斯特丹克里斯蒂拍卖时购,

第312批,OA1984.3-3.17

这件“中国白”水注模制成小男孩模样,手握含苞待放荷花的茎,坐在带流的鼓上。

身着肚兜,头顶有一小撮头发。

鼓的上下缘各模印鼓钉纹。

仅有3件这样的“中国白”水注从“哈彻”沉船出水(见编目12:

15,12:

16),它们于四次克里斯蒂的拍卖会上拍出。

另两件水注其一造型为青釉透雕桃形,另一件则塑作一位高僧。

相似产品的稀少,暗示了这件水注如果不是一件样品,就可能是某位船员的用品。

小孩的形象具有古风,让人联想到宋代纺织品、陶瓷和银器上刻画的儿童。

从流处给水注注水后可用于给砚台添水,以磨墨作书绘画。

ISheafandKilburn1988,p168

17:

8透明釉“中国白”民间神塑像

福建省德化窑

明代,1610年

高26.5cm

购买,OA1930.11-13.1

这件“中国白”塑像表现的是坐在多边形宝座上的神仙。

他左手持一颗明珠在胸前,右手放在上层腰带上。

他被塑造成中年人,着铠甲上覆官服龙袍,脚下的靴子刚好可以看见。

袍服的正面和下面的裙摆处各刻划出一条显示官阶的腾龙;头戴乌纱帽。

目光下垂,态度谦恭,嘴上方穿孔以粘附真的髭须来增添真实感。

底座上象征财富的如双犀角类的吉祥物。

人像刻划的笔触很深,施一层泛黄的釉。

宝座背面刻有平行的3列15个字铭文,说明了雕像的日期时间曰“万历庚戌年(1610年)季春念六日壬寅未时(下午1-3点)造”。

制模的风格、胎土和装饰的特性都与铭文一致。

这样优质的胎土厚实的塑像只能是17世纪前半叶明晚期德化窑的作品。

清代的塑像在风格上与之迥异,这么深的刻痕和诱人的暖色釉是没有的。

识别这尊人物很成问题。

唐内利把他归为财神,他解释说财神的历史原型是周朝的赵公明,单手握锭。

不过人像也可能是关帝,民间的武圣,在明晚期也成了财神(见编目17:

9)。

曾出版于:

唐内利1969,图版71A;史密斯1974,编目号217;阿耶斯1987,p25和p27,图12、13;《东方陶瓷学会》1984,编目号117

I唐内利1969,p174

17:

9透明釉“中国白”民间神像

福建省德化窑

明代,约1610-1620年

高19.6cm,宽9.5cm,厚8cm

用乔治·尤默弗坡卢斯的募捐款购买

OA1938.5-24.27

这个民间神的塑像立在正面有锯齿叶片状凹陷的小型长方底座上。

人像皱着眉,手藏在长袖筒里偏在身体一侧。

他穿着长袍,上有刻划的官阶标记“龙翔如意卷云”,腰系官带,内覆一件Y形的索子甲。

他的布帽在发髻处打结,长飘带垂覆在肩部。

下巴、唇上方和鬓角都穿了孔以粘附真的胡须、唇髭和络腮胡。

耳朵也穿孔以便烧制时释放气体防止在窑炉里开裂。

塑像除了头部皆中空,内壁在施釉前刮过。

塑像施一层薄的泛黄的透明釉,这在明晚期很典型。

清代德化瓷塑通常施更亮泽的釉。

衣褶的雕塑感也体现了明晚期的特点。

后来的清代塑像时更注重制模和设计,较少注意衣物要有飘逸的线条。

此塑像的制作方式,即做出实心的头部、刮过的内壁,都体现了明代的特点。

此后,人物塑像并不经常如此厚实地制胎,许多作品的内部都很平滑。

塑像是武圣关帝的,是对历史上蜀国大将关羽(殁于217年)这一英雄人物和忠诚化身的神化。

他是一员武将,以注重名节和勇敢而闻名。

关羽历来被刻画成内着Y形索子甲外覆袍服的形象,有长髯和连鬓胡子,有类似这尊像的发饰和厚实的靴子,在明晚期和清代还常坐于宝座或马上(见编目18:

31)。

他是明代罗贯中(约1330-1400年)著的小说《三国志演义》的主要人物。

与刘备、张飞起誓永葆兄弟情义的桃园结义是中国人心目中忠诚、守信用和正直等概念的同义词。

到9世纪,关帝信仰已从属于佛教,成为佛教信仰的一部分,尽管事实上佛教在中国流传之前关羽已去世。

宋代他被列为值得崇拜的众神之一,如同基督教列为圣徒的概念。

在明代和以后的清代,关帝崇拜是国家提倡的信仰,由礼部法规管理。

1614年明政府封关羽为“帝”,他也由单一的武圣变为武圣兼财神。

这个双重身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武圣关帝的武将形象,在明晚期常被塑成一个文官神——财神。

作为忠诚的象征,能为自己的信条而死,他也成为商人的保护神和驱邪者。

曾出版于:

霍布森1923,罔版CV;霍布森1927,第四卷,编目号D.282,图版LVIII;阿耶斯1987,p28,图16;《东方陶瓷学会》1984,编目号118

17:

10透明釉“中国白”文昌和魁星

福建省德化窑

明代,约1600-1644年

高28cm,宽15cm,厚10cm

帕特里克·唐内利遗赠

OA1980.7-28.54

这组雕像表现了文昌——民间或道教的文学神,坐在有孔的太湖石上,身边是他的助手——小鬼模样的魁星。

文昌着明代文官袍服,腹胸处系两条宽的官用腰带,胸带在背后两侧压在腹带之下。

他的袍服的背部有一个方形的刻划的官阶标志,绘一双如意卷云巾的飞鸟:

袍正面是一个圆的纹章,戳点的地纹衬着波浪云朵(纹章中的动物或鸟被文昌抬起在魁星拿着的书上用毛笔写字的右手遮住了)。

文昌的鞋鞋尖翘起,露出棉线纳的鞋底的针脚。

他的帽子戴于耳上方,呈圆形,后半部高起,垂下两根带子于肩部。

他神色平静,下巴、唇上方和鬓角都穿了孔以粘附真的髯、髭须和连鬓胡。

耳朵也穿孔以便烧制时释放气体防止在窑炉内开裂。

魁星是分派文才的神,他站在文昌左边,形体较小,体现他们各自重要性的不同。

他捧着一本翻开的书,书上刻着竖行的条代表文字。

他有典型的野性的外貌,像牛角似的两簇头发披在头的两侧;赤足、张着嘴、麻脸。

他肩缠飘动的长披巾,着一短袍,腰部打了个宽结并系腰带。

雕像除头部外中空,内壁在和外壁一起施泛黄釉前被刮过。

文昌的指尖和魁星披巾的尖角都残缺。

文昌被认为是一个历史人物的神话形象,即唐代的张禹或晋时的张达咨。

魁星,则如名所示被认为居于魁宿——北斗七星的勺部;通常这一星宿被塑在他的头上方。

文昌和魁星的形象出现在丁运鹏(活跃在约1584-1638年)1596年作的墨绘手卷《文学神》中,画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画里的魁星持笔和一个升(量米用具),两字合用谐音“必升(仕途发达)”。

曾出版于:

唐内利1969,图版96A;阿耶斯1987,p27,图14

17:

11透明釉“中国白”民间神塑像

福建省德化窑

明代,约1600-1644年

高33.5cm,底宽15.5cm

帕特里克·唐内利遗赠

OA 1980.7-28.134

这尊民间神的塑像作文官状,两足分立,皱眉,两手袖在长袖管里抱于胸前。

身着长袍,系两腰带;头戴布帽,帽顶系结,后披长幔。

下巴和唇上方穿了孔以粘附真的髯和唇髭。

塑像施明晚期瓷器常见的泛黄釉。

从底部发出一道烧出的长裂隙。

尽管着文臣的服装,此塑像可能还是关帝——民间的武圣,在明晚期兼着财神(见编目17:

9)。

虽然唐内利认为塑的是道教的文学神文昌,但一个文学的神一般应塑成持笔或书籍的。

曾出版于:

唐内利1969,图版96C(侧视);阿耶斯1987,p27,图15

图1唐内利1969,图版96C

17:

12透明釉“中国白”民间神塑像

福建省德化窑

明代,约1600-1644年

高20.5cm,宽11cm,最大厚度7cm

帕特里克·唐内利遗赠

OA 1980.7-28.41

民间神的塑像站立在卷云状的基座上,双手攥在一起,两足分立;眼睛突起且皱眉。

他身着军服:

靴子、铠甲,再上身的甲外覆宽袍并系以宽带,宽带前还束着腰带。

头戴一顶紧帽,帽带在头顶处打结。

不寻常的是,他的袍袖也分别扎住以防拍动。

下巴、唇上方和鬓角处均穿孔以便粘附真的髯、唇髭和络腮胡。

耳朵也穿孔以释放气体防止在窑炉里烧裂。

塑像中空。

但在施泛黄釉前空穴里塞上了一个瓷土塞子,占据了大部空间。

塑的可能是民间的武圣关帝(见编目17:

9)。

17:

13透明釉“中国白”菩提达摩

福建省德化窑

明代,约1600-1644年

高16.5cm,宽10.5cm,最大厚度7cm

弗兰克斯收藏,OAF.54+

这个塑像是传说的中国佛教奠基人菩提达摩。

他坐在椭圆形高台上,一膝耸起,另一腿叠在身下,着僧袍,赤一足。

辨认他是从其蜷曲突起的眉毛、连鬓胡和短髯。

作为佛教的神祗他有长耳垂和圆耳环,他皱着眉、头剃过,门牙突出,鼻孔和耳朵皆穿孔。

高台座刻着细线,呈羽状的花样。

塑像除头部外中空,内壁在施釉前粗粗刮过。

透明釉呈明晚期的泛黄色泽。

17:

14 “中国白”菩提达摩塑像,釉面开片

福建省德化窑

明代,约1600-1644年

高30.5cm,宽17cm,最大厚度12cm

得乔治·尤默弗坡卢斯收藏募捐款之助购买

OA1938.5-24.26

此塑像是传说的中国佛教奠基人菩提达摩,趺坐于一椭圆形高台,闭目沉思。

他着僧袍,辨认他是从他蜷曲突出用划出的细线勾勒的眉毛、鬓须和短髯;他剃过的头发也用类似线条表现。

作为佛教神祗他有长耳垂。

高台座刻着细线,营造出羽毛图案。

塑像除头部外中空,内壁在上釉前粗粗刮过。

釉在窑炉里烧得过火产生泛粉红的奶油色,釉面有褐色开片。

塑像头部断裂过又重新粘上。

我感谢约翰·阿耶斯让我注意到这尊塑像,以及与有多年研究经验的他就德化器做的全面的信息交流。

17:

15透明釉“中国白”观音塑像

福建省德化窑

明代,约1600-1644年

高46.3cm,最大宽度14.5cm

帕特里克·唐内利遗赠

OA1980.7-28.290

这个衣袂当风的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