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经济状况doc 41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85028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堰经济状况doc 41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十堰经济状况doc 41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十堰经济状况doc 41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十堰经济状况doc 41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十堰经济状况doc 41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十堰经济状况doc 41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十堰经济状况doc 41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十堰经济状况doc 41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十堰经济状况doc 41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十堰经济状况doc 41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十堰经济状况doc 41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十堰经济状况doc 41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十堰经济状况doc 41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十堰经济状况doc 41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十堰经济状况doc 41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十堰经济状况doc 41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十堰经济状况doc 41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十堰经济状况doc 41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十堰经济状况doc 41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十堰经济状况doc 41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堰经济状况doc 41页.docx

《十堰经济状况doc 4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堰经济状况doc 41页.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堰经济状况doc 41页.docx

十堰经济状况doc41页

十堰经济状况(doc41页)

十堰经济状况

自然资源                                          地灵人杰

1.十堰经济综述

(1)经济地位

  十堰的城区综合实力已在全国五十强城市中居第22位。

1967年4月1日,东风汽车

公司在十堰正式破土兴建。

十堰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以工业为主体

的十堰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到1978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

按80年不变价计算)达11.29亿元,比建市之初的1969年增长了2.14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十堰市的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东风汽车

公司由基本建设阶段进入到以产出为主的发展阶段,汽车生产发展迅猛,十堰成为全

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到1994年已年产汽车16.65万辆。

随着汽车生产快速发展,汽

车工业已成为带动整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地方工业80%以上的企业与汽车工

业相关。

十堰人提出了符合本地实情的“服务、依托、开拓、振兴”的战略构想,即

“服务东风公司,依托东风公司,开拓进取,振兴十堰”的发展战略,并通过制定各

项政策措施具体实施,使得十堰经济高速发展,到199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按90年

不变价计算)达102.2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241.74元,与1978年相比,年平均增长

速度分别为17.83%和17.39%。

经济发展总水平由1978年的全省第八位上升到1994年

的全省第四位。

同时,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调

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农民的商品意识、经营意识、市场意识都

大大增强,过去许多贫穷的农村现在已摆脱或基本摆脱了贫困,开始走向奔小康之

路。

199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22.1亿元,比改革之初的1978年增加了11.89亿元,年

平均增长3.9%,农民人平均纯收入为732元,比1978年增加了10倍,年平均增长

16.34%,农民人平纯收入过千元的乡镇已有24个。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明晰产权

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的企业改革,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到1994年已取得重大进展,全市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到45家,股本总额

为7.7亿元;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到125家,股本总额为1.9亿元。

全市先后组建了八

个企业集团,优化了企业组织结构,增强了企业整体实力,特别是以明晰产权关系为

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开始起步,一批重点企业已完成了清产核资,界定产权的工

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创造了前提条件。

开发开放步伐的加快,为十堰市走向全

国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

在对外交往方面,十堰市先后与美国俄亥俄州的奇里科绥市

和我国福建省的三明市结成友好市。

为吸引投资和引进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外

向型经济,十堰市于1991年8月和1992年6月先后建立了白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武当山

旅游经济开发区。

城区内又建立了东城、西城两个小型开发区。

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

大大改善了十堰市的投资环境,成为十堰经济新的生长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十堰市的市场体系也逐步发育形成。

1994年集市贸

易成交额达12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3.86倍,年平均增长10.38%;全市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为35.39亿元,比1978年增加13倍,年平均增长18.02%。

生产资料、资

金、劳动力、技术、信息、房地产、产权转让等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促使市场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抓住发展机遇,大力推行改革开放,使十堰市的

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堰市在整个湖北经济格局中占有

举足轻重的地位。

199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十堰市与原郧阳地区合并,实行市

领导县体制,历史的进程又一次为十堰带来了发展机遇。

新体制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

的统筹规划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也有利于城乡开通,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有利于

开发山区资源,改善投资环境,实现农村脱贫致富。

地市合并后的新十堰,优势互补

,将大大加快城乡建设的步伐。

 

(2)经济结构

  从产业结构来看,十堰市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由1978年的“二、一

、三”演变到现在的“二、三、一”。

这充分说明,在十堰经济的发展历程中,以

汽车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带动着一、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1994年十堰市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4.23亿元、88.17亿元和30.01亿元,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分别为17%、61.9%和21.1%。

但是,应当看到第三产业

的发展水平与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相适应。

对此十堰市政府已制定了有关

政策,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可以预见,十堰市第三产业将会以更快速度向前发展。

  从国民经济部门结构来看,十堰的农业尽管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传统农业结构特

征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始终以种植业为主,比重保持在50%以上。

十堰的工业始终占

主导地位,内部结构则是以汽车工业为主,相关行业并存,“大、重、专”突出等为

显著特征。

汽车及配件产值占工业总值比重一直保持在80%以上,城区轻重工业基本

以1:

27的比例发展。

十堰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比重较大的仍是以金融保险、商贸流通等

为主的传统行业。

  在十堰经济的发展历程中,中央及省属企业一直占有相当大的份额,1994年中央

企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1.6%,省属企业占1.93%,中央及省属大企业的发展为

十堰经济的腾飞作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所有制结构也发生了深

刻变化,形成了国有经济为主体,集体、股份制、“三资”、私营及个体等多种经济

成份并存的经济格局。

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所占份额已由1978年的92.68%降到

1994年的71.98%,国有商贸经济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49.78

%降到1994年的25.12%,与此同时,“三资”企业,私营个体经济等其他非公有经

济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

社会劳动者的经

济成份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国有经济的职工人数所占比重下降,说明多渠道就业

已经得到社会的承认。

  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加快培植经济发展后劲

的主要途径。

1994年全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9.96亿元,比1993年增长了58.26%

,合理的投资方向直接关系到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保障产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

  (3)综合经济效益

  建市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十五年来,十堰市的国民经济不仅保持快速发展,

经济运行质量也明显改进,综合经济效益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从近两年看,1994年社

会劳动生产率为35428元/人,比1993年的27045元/人增长31%,比1978年增长了5

倍多。

1994年的物质消耗率为62.1%,比1993年的62.38%减少了0.28个百分点。

测算目前十堰市的综合经济效益水平处于全省中等偏上位置。

  工业是十堰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推动十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动力。

因此,工业经

济效益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着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十堰的工业企

业推行现代化管理,提高企业素质,深挖内部潜力,降低消耗,特别是通过深化企业

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使得工业整体经济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产销率已达到较高水

平,资产使用效率及人均劳动效率普遍提高。

1994年全市工业产销率达97.2%。

1994

年全市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6.34亿元,其中利润为13.97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

25.8倍和21.2倍。

这一年的资产利税率达到8.8%,成本费用利税率为13.1%,好于全

省平均水平。

1994年人均劳效又有提高,全市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已达到27935元/

人,比上年增长了12.9%。

2、东风汽车公司概况

3、工业及配套工业概况 

  

(1)汽车工业概况

  十堰市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汽车工业城市,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现已

发展为全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基地之一,形成了年产18万辆载重汽车的生产能力,并

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公司建立了贸易联系;生产经营已辐射到全国24

个省、市、自治区的306家企业。

汽车轮胎已形成年产150万套生产能力,除与东风

牌系列汽车配套外,还打入国际市场。

目前全市生产与汽车配套的产品、汽车改装、

汽车零部件总成的企业已发展到1000多家,汽车零部件产品发展到4000多种。

在汽车

工业强有力的牵引下,机械、电子、轻纺、冶金、采矿、化工、建材、医药、食品、

皮革等行业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以汽车、汽车零部件生产为主体,

多种行业并举的发展格局。

目前企业在装备上已拥有机械设备3万多台,800多条生产

线,其中自动化流水线200多条,东风系列汽车产品已有7个基本车型,87种变型车,

300多种改装车及4个系列的16种发动机,东风系列的载重车已成为国家A级产品。

仅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还有一批居国内领先地位的新工艺、新技术,更

为重要的是有着一支高水平的技术人才队伍。

1992年城区工业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在全

国187个地专级以上城市评比中名列第19位,进入国家城市综合实力50强行列,居第

22位。

1994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汽车166537辆,改装车8316辆,轮胎155万套,发

电量47.8亿千瓦时,水泥54万吨,化肥2.04万吨。

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19亿多元,

销售收入203亿元,利税总额26亿多元。

工业总产值居全省第四位,工业实现利税居

全省第二位,市级财政收入居第五位。

  

(2)市属汽车及汽配业

  截止1994年底,市属企业87家,其中生产企业30家,营销公司7家,大型企业1

个,中型企业12个,小型企业24个和两家电子生产企业。

职工总数达21893人,其中

工程技术人员1938人;固定资产6.34亿元:

主要设备7000多台(套)(不含东汽公司)生

产汽车零部件1300多种,总成120多种;改装车(专用车)30多种;拥有机械加工、铸

造、锻造、压铸、冲压、焊接、热处理、电镀、油漆等工艺手段。

1994年完成工业

总产值12.5亿元,销售收入12.79亿元,实现利税1亿多元。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

,中型卡车零部件生产已形成15-25万辆份的生产能力;中型改装车、轻型专用车及

底盘分别具备1万辆、5000万辆的能力;汽车基础件类产品也具备相当规模,已形成

年产铸件9万吨、铸钢件2600吨,有色金属压铸件1500吨、汽车锻件1万吨、冷拔型

钢4000吨的生产能力。

部分企业产品已与五十铃、夏利、宝马、金杯、奥拓等车型配

套,初步形成了品种系列化生产格局。

“八五”前4年立项40项,总投资需11.38亿元

,含有技术引进项目5个,中外合资项目2个,利用国外贷款200万元,到1994年底累计

投资4亿多元,已竣工项目19个,预计“八五”期间可累计完成投资7亿多元,占总投资

的62%,竣工投产项目28个,占总项目的70%。

  通过发展和完善汽车轮胎及橡胶、塑料、汽车原材料辅助材料、汽车扩散产品及

零配件、改装车生产配套系列等,形成了一批地方汽车工业的拳头产品,并成为十堰

地方工业发展的支柱。

东风轮胎厂、湖北工程塑料厂、汽车改装厂、车桥轮毂厂、

汽车缸套厂、汽车制动蹄厂、橡胶厂、钢砂厂等汽车配套骨干企业及其他配套企业,

为东风汽车公司生产汽车配件产品达4000余种,主要产品有汽车轮胎、橡胶配套件、

塑料配套件、原材料辅助材料等,逐步形成了一种立足东风汽车公司,面向国内外汽

车市场的经营机制。

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其中金星牌铸钢丸荣获国家银质奖,汽车轮

胎、举升液压缸等三个品种获部优、30个产品获省优、20个产品获市优、30个产品

获东风汽车公司信得过产品。

1990年国家监督检验载货汽车质量抽查中,汽车改装厂

生产的加长车,综合评定为一等品,产品行销全国。

 (3)轻纺行业

  全市轻纺行业包括纺织、一轻工业和二轻工业三个行业。

一轻纺织行业拥有企业

44家,其中中型企业7家,职工总数达9712人,固定资产达3亿多元,1994年工业总产

值达3亿多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37%,实现利税1747万元。

其主要产品有棉纱、

棉布、汽车蓬布、汽车内饰面料、汽车座垫、服装、手套、毛巾、纺织器

材、打字纸、书写纸、卫生纸、食品、饮料、白酒、啤酒、糖果、糕点、米醋等20大

类,1600多种。

毛巾生产1986年被评为部优产品,武当牌2913割绒毛巾于1991年获第

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铜奖。

汽车座垫面料、复合面料,1990年获纺织工业部“七五”

新产品三等奖。

94年全市二轻企业达71家,其中市塑料厂、制革厂为中型二类企业。

主要产品有:

皮革、皮鞋系列;皮包、皮箱系列;服装鞣制牛皮猪皮、木制板式家具

,钢化玻璃铁丝元钉、标牌、汽车座椅、汽车塑料、汽车零配件、工艺美术等系列

800多种产品。

截止1994年底,二轻企业固定资产为8155万元,企业职工总数2000多人

,实现工业总产值8298.77万元,销售收入7733.1万元,实现利税725.8万元。

  在技术改造方面,1994年技改项目14个,技改投资达1588万元,开发新产品194

个。

在产品结构上汽车配件总产值占二轻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锻造生产能力已达

14万套。

从整体上看二轻工业发展的重点正在向为汽车配件上倾斜。

 (4)冶金、燃料工业

  冶金燃化工业包括冶金、煤炭和化工三个行业。

截止1994年底,有企业41个,其

中:

冶金13个,煤矿6个,金、银矿3个,化工20个。

企业国定资产总额28亿多元,

企业职工8785人,完成工业总产值4.4亿元,税金1893万元。

1994年基建和技改项目

14项,完成投资3274万元。

已投产6项,新增产值8650万元,新增利税824万元。

冶金

行业的主要产品有:

黄金、白银、锑、钢材、铜材、钢丸、炉料和耐火料9大类。

中:

十堰市钢砂厂生产的金星牌钢丸89年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其产品除供应国

内市场外,还远销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炉料生产在生产能力、生产技

术和产品质量上均处于全省上游水平。

有色冶金在冶金工业中占有特别重要位置。

我市有色金属资源特别丰富,前期投资8000万元建成的湖北银矿是一个融采、选、

冶为一体的联合企业,在选、冶技术上处于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黄金产量居全省

第三,正在建设的郧县许家坡金矿,将使我市黄金产量更上一层楼。

“八五”重点

建设项目湖北银矿扩建工程,总投资8498万元,扩建后,年产白银22吨、黄金233公

斤。

年新增产值1204万元,销售收入2472万元,利税1584万元。

计划投资1300万元,

建设郧县许家坡金矿预计1996年投产,年产黄金65公斤,白银1吨,年产值400万元,

利税400万元。

  煤炭行业的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南三县,主要产品是石煤洗选精煤。

每年生产

30万吨左右,技术经营处于全省先进水平。

 (5)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发展到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化学纤维、日

用化工等多种行业多个门类,居十堰市工业第二位,92年全市化学工业总产值达9亿

元,比80年增长3倍,占全市工业的10%,实现销售收入6.3亿元,占全市工业的6.7%,实

现利税1.5亿元,占全市工业的8.1%。

截止94年,有化学工业厂家18个。

市虹宇集团、

丹江工贸合营化工厂生产的铁系列颜料是出口免检产品,郧县天神股份有限公司生

产的火工材料,产品质量处于全省同行业先进水平。

成田油墨公司的建成投产将填

补我省油墨生产的空白。

在橡胶行业中,东风轮胎厂是湖北省唯一的一家生产载重、

轻卡、轿车子午线轮胎的企业,也是中国橡胶行业的五大骨干企业之一,是十堰市城区

内除东汽公司之后的第二大企业,也是为东汽公司生产轮胎配套的最大配套企业,拥

有年产轮胎130万套的生产能力。

该厂有6种产品被评为A级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

平。

1992年总产值达7.8亿元,占十堰地方工业总产值地35.5%。

  在技改投资上“八五”期间重大投资项目五个,计划投资7000万元,新增利税900

万元。

投资500万元新建年产1000吨油墨的油墨公司,1995年建成后,产值将达到1300

万元。

计划投资9200万元新建竹山石煤综合利用工程,建成后年产值为3400万元。

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竹山庙垭特大型铌椣储量121.51万吨,是我国第三大稀土矿

床。

铌的氧化物(Nho)储量121.51万吨,也属特大矿床。

建成后,销售收入将达

1.588亿元,税金达2223万元、利润达4349万元。

 (6)建材工业

  94年底,建材工业乡以上企业270家,从事建材生产的职工达18600多人。

主要产

品水泥、摩擦材料(汽车配件)、玻璃及玻璃制品、水泥制品、砖瓦陶瓷、石材料等

十余种,1994年工业总产值达3.24亿元,实现利税1100万元。

市二砖厂生产摩擦材

料,建成年产1000吨规模的摩擦制品生产线,年产刹车片、离合器片、阻力片等近

20个规格的产品,1994年达1800吨,是东汽公司的免检产品。

为东汽配套450吨,社

会销售遍及全国29个省(市)用户943家。

市水泥厂1984年投资183万元形成年产4.4万

吨的能力,改造后年产水泥4.5万吨超过了设计能力。

“九五”期间拟在丹江或郧县

采用预热器回转窖或窖外分解新工艺建设一条年产60万吨高标号的水泥生产线,改变

我市只有立窖工艺生产水泥的现状。

 (7)医药行业

  经过近20年发展,到1994年底医药工业企业发展到20家,固定资产约5000万元,

企业职工总数1742人,全行业完成总产值9054万元,实现利税157.8万元。

主要产品

产量:

片剂8000万片,针剂4500万元,中成药350吨,皂素150吨,生产中西药品种

100多个。

基本形成了中西药制剂,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为主的工业体系。

“七五”

和“八五”期间固定资产投入资金3490万元,目前已形成过千万元产值的企业3个。

为加快发展医药行业的支柱产业,现已投入资金600万元扩建郧西医药化工厂,建成双

烯醇酮醋酸酯项目30吨规模,产黄体酮5吨,从而使我市医药步入激素药的生产领域.

 (8)电力工业

  十堰市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境内有大小河流2500多条,水能理论蕴藏量达500

多万千瓦,占全省的八分之一。

现已开发利用的有丹江水电站,6台机组总装机容量

90万千瓦,年发电45亿度;黄龙滩水电站,装机15万千瓦,年发电7亿度;各县、市

的小水电装机容量10.8万千瓦;再加上东风汽车公司建设的热电厂,装机容量10万

千瓦,年发电量4.7亿度,共计装机容量125.8万千瓦。

目前5县1市的电力网络已联成

一体。

基本形成了一个安全、可靠、经济的输变电网络。

现已有输配电线路总长

31273.3公里。

其中220KV148.7公里,110KV650。

25公里,35KV737.4公里,10KV6235

公里,低压线路有23502公里。

十堰电力工业经过40年的历史,现已发展到电力直接用

户41512户,用电设备容量128.05万千瓦,全市所有乡镇全部通电。

 

1994年全市过百万元利税工业企业排序(前61名)

东风汽车公司、东风实业开发公司、东风金狮轮胎有限公司、郧阳卷烟厂、湖北华

阳企业集团公司、湖北汽车工程塑料厂、湖北汽车附件厂、湖北华产汽车股份有限

公司、水利部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湖北省通达集团、十堰供电局、湖北神

鹰汽车公司、郧县石林公司、十堰市车桥轮毂厂、丹江化工一厂、十堰市绵纺厂、十

堰市缸套厂、郧县改装厂、丹江可锻件厂、郧县天马实业公司、十堰市毛巾厂、丹

江口市白兰服装集团公司、竹山同步器厂、湖北虹宇化工公司、十堰市制革厂、十堰

市塑料厂、十堰市皮革公司、房县化肥厂、十堰市汽车车架厂、丹江纺织总厂、十

堰市摩擦材料厂、丹江口市三官殿电石厂、郧县水泥厂、丹江均州钢厂、丹江传动轴

公司、丹江太和水泥厂、十堰市橡胶厂、十堰市车身附件厂、郧县汽车齿轮总厂、十

堰市制动蹄厂、湖北金星集团、十堰市玻璃厂、十堰市汽车配件铸造厂、郧县汽车塑

料厂、丹江铁马集团、郧西汽配总公司、十堰市汽车蓬布厂、十堰市华神实业公司、

丹江均州合金厂、丹江武当精密铸造厂、十堰市第一针织厂、十堰市汽车车身有限责

任公司、郧县标准件厂、郧县杨溪机械厂、十堰茅箭区档圈材料厂、郧西医药化工厂

十堰市特种铸铁厂、竹山材化厂、竹山化工化肥公司、竹山水泥厂、十堰市汽车附件

厂。

4、农业

 

(1)概况

  建国前十堰农业十分贫弱,生产条件极差,生产工具落后,农民终处不得温

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以往抓农业生产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农业

的新思路新设想。

“绝不放松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要坚定不移地走改变

生产条件依靠科学种田的活路。

1994年农业总产值达到34.8亿元(不变价为22.1)亿

元,比上年增长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总产值占全市国内总值的17%(按不变

价)。

在农业内部结构中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9.6%,比1978年增长31.2个百分

点。

在种植业中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为62.7%,比1978年下降7.1个百分点,经济作物

比重为37.3%,比1978增长7.1个百分点。

全市农口现有各类从事科研和技术推广的

专业技术干部1848人,占全市农口干部总数的80%以上。

已取得专业技术职务的1646

人,其中高级职务72人,中级职务438人,初级职务1136人,依次占农技干部总数的

3.9%、23.7%和61.5%。

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全市农口系统现有10多个科

技服务专职或兼职部门,全市43%的农户现都有一名科技致富带头人。

从产值构成

看:

1990年,全市农村社会产值681563万元(现行价),其中农林牧渔产值343264万

元,比重由1978年的81.6%下降为50.4%。

二、三业产值338299万元,比重由1978年的

18.4%上升为49.6%。

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产值122520万元,所占比重由1978年69.8%

降至62.7%,其他经济作物产值所占比重由1978年30.2%升到37.3%。

1994年,全

市农产品商品产值达14649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2.7%,其中种植业和畜牧业分

别为73948万元和51148万元,畜牧业已成为发展农业商品经济的第二大支柱。

 

(2)基地建设

  四十多年来,全市以自力更生为主兴办了竹山的九华山、丹江口市的武当山、房

县的五台山、竹溪的标湖、郧西的六官坪以及当时归属郧县的黄龙等14个国营林场,

嗣后,建起了竹溪县龙王垭茶场、竹山县圣水茶场、郧西县神雾岭茶场、丹江口市

老营峰园场等20多个国营特产场。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又制定了

“三兴”战略,按照“商业化、基地化、庭园化”的要求,实施了小片商品粮、

“六五”工程等10多个林特牧渔粮菜骨干产品基地建设,使整个农村基地建设得到

长足发展。

到1994年,全市各种基地面积已达1109.17万亩。

在这些基地中,生漆和

杜仲分别成为全国四大基地之一;柑桔为湖北省第二大生产基地;龙须草和五倍子

为湖北省乃至全国重点产区;丹江口市晒烟,为全国42个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