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考试完整版wq.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3867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90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考试完整版wq.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考试完整版wq.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考试完整版wq.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考试完整版wq.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考试完整版wq.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考试完整版wq.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考试完整版wq.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考试完整版wq.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考试完整版wq.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考试完整版wq.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考试完整版wq.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考试完整版wq.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考试完整版wq.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考试完整版wq.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考试完整版wq.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考试完整版wq.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考试完整版wq.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考试完整版wq.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考试完整版wq.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考试完整版wq.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考试完整版wq.docx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考试完整版wq.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考试完整版wq.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考试完整版wq.docx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考试完整版wq

第一讲:

导论(1学时)

讲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主要内容、历史发展以及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思考题: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

(1)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2)研究对象:

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研究和考察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和人通过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这里的“自然”,既包括“天然自然”,也包括“人工自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3)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内容涉及自然界、科学、技术、工程和社会等的广泛领域,这些领域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出发,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科学、技术、工程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

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就包括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自然观、科学技术工程观、科学技术工程方法论、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

(4)科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①哲学的分支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

(属于哲学门类:

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

②中间层次

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

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

③交叉学科

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综合性和开放性

2.试述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科学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是使物质文明建设走向新阶段的主要支柱。

对我国来说,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将在根本上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关系到迅速增强国力和民族振兴的大事。

而自然辩证法为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包括科技管理)提供理论基础、科学思维方法和科技方法论的指导,促进知识形态的自然科学技术向物质生产力转化,缩短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建设的周期,有力地推动着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为繁荣自然科学技术与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战略部署和进行科学预测及决策等提供科学理论根据。

学习、研究和运用自然辩证法指导科学研究及进行现代化管理,会促进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协调发展。

(1)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有助于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3)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4)有助于树立科学发展观

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研究,对于真正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都是绝对必需的。

学习自然辩证法,加强对科学技术观的研究,可以为科学技术方针和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科学基础,其重要性正日益突出。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3学时)

第一节:

概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即从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二节:

概述现代自然观三方面新发展的思想渊源和形成基础,重点讲授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内容与意义,分析三者之间的联系,在讲授中要突出强调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生态自然观是指导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理念。

思考题:

1.什么是自然观?

简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思想和特征。

(1)自然观概念:

是人们关于自然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自然观,总是与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它既是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概括和总结,又是指导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历史过程:

17世纪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和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

但它的局限性表现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理论自然科学取得了飞跃的发展,从而确立了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星云说、地质"渐变"论、能量守衡与转化定律、尿素的人工合成、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电磁场理论、元素周期率。

在科学总结了这些自然科学的成果,继承了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并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辨证主义自然观.

(1)基本思想: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出现了“人化自然”,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2)基本特征:

①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相对立,指出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

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统一的辩证法规律。

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这种人化自然界的思想,不仅超越了以往狭隘的自然观念,而且强调了人的参与。

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都不是不受限制的,不是无限的、绝对的。

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的规律性而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性。

2.简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以及自然界系统演化的特点。

一、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

系统反映了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协同的整体性。

系统具有普遍性,万物皆系统。

在一个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相统一。

没有离开部分的整体,也没有离开整体的部分。

(2)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

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理论揭示了自然界演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自然科学从关注存在转向关注演化,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

系统的演化是协同与竞争的统一。

系统内部或子系统之间存在差异,就会存在竞争,竞争是系统演化最活跃的动力。

协同是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的、合作的或同步的联合作用。

(3)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

混沌理论揭示,自然界是非线性的,而线性是非常少的。

线性系统仅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近似。

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4)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

近代经典物理学建立以来,决定论、确定论的观点被视为自然科学的正统,机械自然观是其典型代表。

实质上,经典物理学的确定论是线性的确定论。

系统科学表明,对于那些原来看来完全确定的非线性系统,即使不受外界影响,初始条件是确定的,系统自身也会内在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

线性论不同于非线性确定论,非线性将带来复杂性。

自然界是一个非线性、随机性的开放系统,这就决定了自然界具有复杂性。

二、特点:

(1)突现性

突现是指由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所生成的单个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行为、功能和结构。

它是高层次事物具有而其要素不具有且事先不能加以预测的性质。

突现是生成的,而不是构成的。

突现是一个由各组成要素经局域相互作用进行到全域相互作用的自发过程。

突现出来的稳定模式的功能是由其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

在突现现象中,其要素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其稳定模式不变。

自然界不仅在整体上具有突现性,而且在微观上也存在突现性。

(2)混沌性

混沌是非线性系统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是系统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所出现的一种极为复杂的、貌似无规则的运动。

系统对初始条件的依赖性,这是混沌区别于其他运动的本质特性。

系统长期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和短缺行为可预测性。

非周期定态。

确定性的内在随机性。

(3)复杂性

复杂性是系统因其内部各因素或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表现出的多层次性、多因素性、多变性等特点。

非线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是复杂性的根源。

(4)循环性

物质从一种运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能力是不灭的、无限的。

物质的运动是一个永恒的循环运动,自然界的演化也是一个永恒的循环演化。

3.什么是人工自然?

简述人工自然的发展历程和规律。

(1)人工自然概念:

人工自然是人工自然界的简称,它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特别是工程技术创造的相对独立存在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界。

人工自然界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

(2)人工自然的发展历程:

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工程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

其中,采取是人工自然界创造的基础,加工是其创造的主导,控制是其创造的关键,保障是其创造的后盾。

人工自然是在人的起源以后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1)采取起源于蒙昧时代的采集和野蛮时代的的种植和狩猎活动。

2)加工起源于蒙昧和野蛮时代(如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真正开始于文明时代。

3)控制起源于古代人对水等自然力的控制。

4)保障中的运输先后经历了人扛舟载和牲畜驮载(石器时代)、车与船载(青铜器和铁器时代)以及火车、轮船、飞机乃至航天飞机等(近现代)等时期;通信先后经历了由通过人畜车船、锣鼓旗号、烽火台和信号杆等工具进行通信(古代),到通过有线电报、电话、无线电通信、广播、电视、雷达、卫星、光缆乃至移动通信和数字通信、网络通信(近现代)等进行通信的阶段;医疗先后经历了由通过望、闻、问、切等手工医疗(古代),到通过各种医疗技术(如诊断技术、观测技术、手术等)等技术手段进行医疗的阶段。

其他保障活动也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历程。

(3)人工自然的发展规律

由于人工自然来源于天然自然,它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即遵循天然自然的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

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人类的自然属性及其生物学规律在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并自发地起作用。

2)天然自然物质运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并自发地起作用。

3)人类不是消极被动而是积极主动地遵循天然自然规律,是有选择地应用天然自然规律。

4)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不仅应用天然自然规律,而且还要应用社会规律。

5)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还要遵循其自身的规律.

4.论述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1)生态自然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总要求

(2)生态自然观为建立生态技术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

(3)生态自然观为构建生态政治提供理论指导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2学时)

第一节:

概述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思想的历史形成,重点讲授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思想的基本内容、科学的本质与特征、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及基本动力。

第二节:

概述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形成、基本立场和基本原则,重点讲授科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

思考题:

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做专题论述,但许多经典的论述分布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之中,其理论内容包括:

(1)揭示了科学的社会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通过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技术的历史,从社会对科学的需求,看到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从而揭示出科学的社会本质的。

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把科学与社会分割开来的片面观察方法,指出:

“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讲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相连”、“相互制约”,是指科学与社会是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2)科学是“知识的形态”的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与物质生产的密切关系,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的力量”也是“另一种生产力”。

在他们看来,“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

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

科学是“知识的形态”的社会生产力,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并进入生产过程”“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

(3)揭示了科技的自然来源

科技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不是无本之木、空穴来风,而是深深扎根于客观世界的,是在自然环境里的创造,所以,科学活动的主体、客体、工具都是自然界的。

(四)阐明了科学发展的动力

在多种社会因素中,物质生产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说: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却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还说:

“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进展的主要动力。

(五)论述了科学的社会作用

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特殊的生产,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学作用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无知和蒙昧;把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大大提高生产率;科学与哲学相结合,产生了唯物主义;科学与实践结合,产生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六)对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从哲学反思的角度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把科学研究方法与哲学方法进行类比:

“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

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

”“正如一切科学的历史进程一样,总要经过许多曲折,才能达到它们的真正出发点。

科学和其他建筑师不同,它不仅画出空中楼阁,而且在打下地基之前就造起大厦的各层住室。

”这是对科学研究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的说明。

科学研究不是随心所欲的,人们在进行相关研究之前,早已有思想中有各种各样的预设。

2.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本质与特征是如何认识的?

(1)科学的本质。

首先,马克思认为,科学同工业一道,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其次,马克思指出,科学也是一种劳动,是属于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动。

第三,马克思指出,科学同技术一样,已经成为一种生产力。

最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

(2)科学的特征。

1、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时人类也将这些科学知识用来进一步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使科学知识获得了实际的价值。

2、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它是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已经成为一种涉及到科学发现、科学创造、科学组织和科学管理的综合性的知识生产过程。

3、科学也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

随着现代科学的诞生和科学潜在应用价值的出现,科学开始出现组织化和社会化,企业、集团、国家乃至国际间合作的科学研究逐步增多,科学研究之外的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到科学研究中来。

4、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精神创造方式,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科学既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性质和价值,同时科学又扎根于文化之中。

5、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等特征。

科学是一般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间接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3.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动力是什么?

(1)基本模式

1、在纵向上:

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

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2、在横向上:

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

综合——则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当代产生的新兴学科大部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都兼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

3、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

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

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2)科学发展的动力

科学外部的动力。

科学外部的动力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层面的科研需求,社会生产需求,技术仪器和技术问题,国家政策引导,政府和企业的投入,教育和人才培养,文化价值观和人文传统等

科学系统外部的动力。

科学系统外部的动力要与内部的动力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

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来源于科学系统内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研究手段的进步;科学家的研究兴趣与热情;科学问题历史和科学实验提供的题材;科学实验(事实)与科学理论(假说)的冲突,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冲突等。

3.4科学方法论的立场与原则。

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立场

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立场是历史唯物主义。

首先,自然科学虽然没有阶级性,但是现代科学的社会化程度加大,历史唯物主义是支配科学家从事科研活动的好的哲学。

其次,自然史和人类史是统一的。

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人口、能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都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以审视和思考。

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

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

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实践也是科学认识、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在科学实践中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科学问题的解决也是在实践中完成的。

科学研究与科学实践离不开科学方法的运用,而科学方法本身也是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离开了科学研究和科学实践主体,就无所谓方法。

方法是相对于人而存在的。

坚持实践性原则,就是要在现代科学与现代实践的发展中,勇于发现,勇于探索,不断提出新观点、新课题,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进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的发展与创新。

2.客观性原则。

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实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与社会科学研究不同,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自然科学家不是研究对象的参与者。

自然科学是无阶级性的,其是非评价往往有着客观标准可循。

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决定了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客观性原则。

科学研究应坚持客观性原则,摒弃先入之见、权威之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现实出发,直面客观事物本身。

“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不能将构想的东西塞到事实中去。

3.整体性原则。

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辩证法可理解为“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不仅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的生命界与无生命界、自然与社会、思维与物质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现代科学发展无不揭示了世界具有普遍联系的整体性特征。

在科学研究中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要坚持整体性原则。

当今时代,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它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必须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部统一的整体角度来来认识自然,探讨科学认识的本质。

正如恩格斯所说:

“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习常过程的干预所造成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

……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

4.开放性原则。

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总特征。

变化与发展是客观事物的本质,也为科学发现和科学创造所必需。

科学研究对象是有限的、具体的,它只是关于世界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规律性知识。

研究对象的有限性和具体性,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发展性。

所谓开放性原则是指科学研究主体对于科学研究与方法,要采取一种开放的、发展的态度。

有海纳百川的心胸和眼界,不将方法本身模式化或对之作僵化的理解。

因为科学研究与科学发现,就是要不断地以新颖独特的角度、多样变化的方式方法去探索无尽宇宙世界的未知与奥秘。

3.5.辩证思维方法的特征

答: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一致的,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辩证法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就成为辩证思维方法,它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工具。

邓小平要求我们“照辩证法办事”,就是要求我们把辩证法转化为认识论和方法论,转化为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一个整体,它是由一系列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方法所组成的,其中主要有:

一、归纳方法

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其主要特征为:

(1)它是根据过去推断未来,依据个别、特殊而推断一般、普通,依据已观察到的事件推断尚未观察到的事件,其结论所包含的内容超出了前提所包含的内容。

归纳逻辑所反映的是人们扩大知识、增加认知新内容的思维过程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具有扩充性,但同时这种方法也带来了归纳结论的或然性特点。

(2)归纳逻辑的推理过程的合理性,以及前提和结论的正确性,不可能从蕴含的形式及蕴含关系的有效性和完全性来判定,归纳逻辑的推理过程必须与事件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接触,以检验其前提和结论的客观真实性,有时还要利用演绎的逻辑证明。

(3)归纳逻辑的思维过程与假设和猜想有本质的不同,归纳要求逻辑思维按照观察和实验所显示的端倪,朝着反映客观必然性的本质联系的方向不断上升、逼近,而不是像假设和猜想那样允许具有较自由的遐想和回旋空间。

二、演绎方法。

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方法,其主要特征为:

(1)一个演绎推理的结论。

通常是隐含的,即已经被隐含在前提之中了,具有非扩张性,演绎推理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展开的过程,所以在前提为真的情况下,其结论具有可靠性,演绎法较高的可靠性是它具有非扩充性的直接结果。

(2)演绎法在科学发展中具有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