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88434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在哲学的各个领域都曾受到过致命的批判和打击,唯独在历史观方面一直处于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的创立最终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中驱逐出去,其根本的原因是唯物史观认为()

A.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D.社会历史规律是可知的

2.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梁启超认为: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这一思想()

A.正确肯定了英雄在历史中的作用B.根本忽视了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C.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属于历史决定论的观点

3.“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

”这一观点属于()

A.英雄史观B.唯心史观C.唯物史观D.宿命论

4.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

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是因为()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5.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表明()

A.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作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因为()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先进的社会意识就是先进文化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都是通过文化体现出来的

7.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

A.人们总是依据生产工具以及分工状况来建立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B.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必然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变化上

D.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优越,其优越性表现在生产工具的进步上

8.在当今信息社会,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在信息社会,智能化的综合网络将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

“无论何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人们都可以获得文字、声音、图像信息。

这说明()

A.信息社会改变了生产力的内容和性质,从而改变了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由虚拟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新型的社会基本关系

C.在信息社会中,网络信息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D.网络信息关系影响并推动社会发展,但并不能成为新型的社会基本关系

9.马克思说: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这段话表明()

A.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B.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性质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D.生产关系可能阻碍生产力发展

10.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这里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指的是()

A.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社会现实存在着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经济关系的总和

D.与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1.马克思说: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两者区别开来:

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下列关于上层建筑的说法,属于意识形态形式的是()

A.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B.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

C.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等思想观点

D.国家政权机构、地方组织机构

12.由于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及其他矛盾与外部各种因素、条件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的发展表现为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

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是()

A.民族利益B.民族交往

C.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D.对本民族特点的把握

13.“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制造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世界的社会状态革命化。

”这表明()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B.生产工具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C.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由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决定

D.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形态的标志

14.列宁指出: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

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这句话揭示了()

A.社会发展具有不可逆转的客观必然性

B.历史发展规律最终通过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选择表现出来

C.人民群众不会永远是新社会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排斥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5.恩格斯指出: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

A.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B.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改革可以代替社会革命D.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6.“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这表明()

A.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B.随着社会的发展,革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C.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D.社会主义中国所取得巨大成就都要归功于改革

17.20世纪初以来,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技术的进步对民主的运作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做客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揭开了中国互联网发展新的一页,网络成为领导干部汲取民意的新渠道、服务群众的新平台。

马克思曾经指出: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这表明()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推动社会政治革命

18.“到现在为止,历史上的一切伟大的活动之所以一开始就是不成功的和没有实际成效的,正是因为他们引起了群众的关怀和唤起了群众的热情。

换句话说,这些活动之所以必然得到悲惨的结局,是因为作为它们的基础的思想是这样一种观念:

它必须满足于对自己的表面了解,因而也就是指望博得群众的喝彩”,这种观点()

A.意识到了群众的盲目性与不可控性B.是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是科学历史观D.否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19.德国唯心主义者、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鲍威尔兄弟认为,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英雄”的精神,而人民群众是历史中的惰性因素。

这种观点产生的认识根源是()

A.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只有少数人从事精神活动

B.出于阶级偏见,为了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

C.他们停留于历史的表面,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D.剥削阶级独断专行,可以为所欲为的主宰历史

20.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指出“夫霸王之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如今,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以人为本”,这两者()

A.思想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

B.思想实质是一样的,都重视人民群众对国家的作用

C.前者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不具有积极意义

D.思想实质是不同的,前者是统治人民,后者是服务人民

21.“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和“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两句话表明()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B.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自己决定的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22.恩格斯指出:

历史发展“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的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

”这说明()

A.社会发展是由多种力量最后决定的B.社会发展规律是自发实现的

C.社会规律同自然过程的规律是相同的D.社会发展像自然一样有自己的客观规律

23.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A.自然环境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24.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是()

A.是否承认个人的作用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运动的特殊性

25.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A.同自然规律一样自发实现

B.与自然规律不一样有其阶级性

C.客观的,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

D.主观的,因为它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自觉活动

2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技能B.科学技术C.生产管理D.生产工具

27.生产关系是一种()

A.物质利益关系或经济关系B.思想关系

C.血缘关系D.经济区域关系

28.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哪句是不正确的?

()

A.在阶级社会,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存在

B.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C.在阶级社会中,善与恶标准不同

D.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29.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D.哲学思想

30.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是()

A.劳动者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科学技术

31.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问题是()

A.政治法律制度B.国家政权类型

C.国家D.军队

32.区分社会意识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在于看它是否()

A.反映一切阶级的要求和愿望B.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

C.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D.反映并服务于新的生产方式

33.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

34.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产品的分配方式B.商品的交换方式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资本的组织形式

35.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3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政治思想、逻辑学、语言学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37.“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8.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性质

39.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A.资本主义私有制B.资本主义国家制度

C.资本主义政党制度D.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40.“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

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

”这段话()

A.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

B.确认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

C.承认国家是个历史范畴

D.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41.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政党B.国家政权C.法律D.哲学

42.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

A.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B.被压迫阶级的思想

C.统治阶级的思想D.劳动群众的思想

43.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这标志着()

A.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C.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D.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

44.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是()

A.生产力水平的不同B.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C.先进文化的不同D.文明水平的不同

4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

C.社会意识发展史D.劳动发展史

4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发展要有一定的顺序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47.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决定于()

A.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48.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是()

A.发展先进生产力B.发展先进文化

C.发展科学技术D.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9.“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指()

A.改革是社会形态的质变B.改革也是一种阶级斗争形式

C.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惟一途径D.改革是社会生活深刻变革的“制度创新”

50.“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

C.科技革命对人类的灾难负责

D.科技革命会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5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A.在阶级社会,受历史条件的制约B.在社会主义社会之前受历史条件制约

C.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受历史条件制约D.在任何社会都受历史条件制约

52.“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个观点是()

A.唯物史观B.英雄史观

C.二元论历史观D.不可知论的观点

53.“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由于它只是消极的,所以一定要被摧毁。

”这种观点是()

A.历史唯心主义的B.历史唯物主义的

C.历史人本主义的D.历史自然主义的

54.由于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

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

B.人们可以改造或消灭社会规律

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

5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56.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

A.先进的历史观和落后的历史观B.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C.前进论和倒退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57.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是()

A.唯意志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B.宿命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C.倒退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D.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58.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是唯物史观对()

A.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B.哲学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C.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D.世界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59.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方面是()

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

60.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61.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差异

B.地理环境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C.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形态的变更

D.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意识形态

63.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64.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A.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B.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的总汇

C.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

D.个人意识完全由群体意识决定

65.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表现为()

A.社会心理发展为社会意识形式B.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心理的总汇

C.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指导社会心理

D.社会心理以社会意识形式为基础并指导社会意识形式

6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

A.两者相互并存B.两者相互决定

C.两者相互制约D.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

67.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

A.人们的社会心理B.前人留下的学说

C.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D.人类的社会实践

68.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

A.客观反映B.真实反映C.社会反映D.主观反映

69.“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

A.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B.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C.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D.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

7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71.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是因为()

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B.它有相对独立性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72.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是()

A.人类的智慧B.人类的文化C.人类的思想D.先进文化

73.生产力是指()

A.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力量B.人们解决相互之间矛盾的实际力量

C.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客观物质力量D.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

74.生产资料包括()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一切劳动产品

75.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B.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

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D.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76.“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这段话指出,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

A.生产工具B.生产力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

77.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或主导因素是()

A.劳动对象B.劳动资料C.劳动者D.科学技术

78.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者的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自身的生产力意义,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这说明()

A.劳动资料不能离开劳动者B.劳动对象不能离开劳动者

C.生产资料不能离开劳动者D.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79.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中转化为()

A.需要的生产能力B.重大的生产能力

C.新型的生产能力D.实际的生产能力

80.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

A.强大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B.真实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C.新型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D.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81.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82.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这是()

A.广义的生产关系B.直接的生产关系

C.一般的生产关系D.狭义的生产关系

83.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这是()

A.广义的生产关系B.直接的生产关系

C.一般的生产关系D.狭义的生产关系

84.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B.产品的分配关系

C.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生产、分配和交换

85.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

A.生产关系B.产品的分配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D.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8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下列说法中,哪一个说法不说明上述观点()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B.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

C.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物质基础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87.“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

”下列说法中,哪一个说法不说明上述观点()

A.生产关系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C.变革生产关系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88.“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革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

”这个观点说明了()

A.人为因素使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

B.在一定条件下,拔高生产关系也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C.它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D.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89.下列观点中,哪一个不属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反作用原理()

A.拔高的生产关系能使生产力获得“跨越式”发展

B.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

C.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

D.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90.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