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94429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docx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docx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图1战国货币图2秦半两钱

图3汉五铢钱图4唐开元通宝钱

过渡:

货币的发展与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业的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这一目。

(板书)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问题情境1:

“商人”的“商”最早的意思是什么?

A.商朝B.商量C.买卖D.钱币答案:

A

过程叙述:

古往今来,人们为什么把买卖人称作商人?

原来“商人”一词的由来与我国商业的起源与形成有着一段有趣的故事。

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

到了夏代,在社会上便游离出一部分专门从事交换的人。

公元前1000多年,黄河下游居住着一个古老的部落,他们的祖先叫契。

由于契在大禹治水时有功,被封为商,这便是古代的商族。

契的六世孙王亥聪明多谋,很会做生意,经常率领很多奴隶,驾着牛车到黄河北岸去做买卖。

一天,王亥在贩运货物途中,突然遭到狄族易氏的袭击,狄族易氏抢走了货物和随从的奴隶,并杀死了王亥。

王亥有个儿子叫甲微,听到父亲被害的消息后,便兴兵伐易,最后终于灭了易氏,商的势力从此扩展到易水流域。

到了孙汤时,商族的手工业已相当发达,特别是纺织业,花色品种优于其他各族。

孙汤为了削弱夏的国力,便组织妇女织布纺纱,换取夏的粮食和财富,把贸易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最后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商朝的农业和手工业均十分发达。

周朝建立后,商族人由统治者一下变成了周朝的种族奴隶。

过惯了奢侈生活的商族贵族,每况愈下。

商族人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便纷纷重操旧业,到处去跑买卖。

久而久之,便在周族人的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概念,即跑买卖的人都是商族人。

后来,慢慢地“族”字也去掉了,简呼为商人了。

这些称呼一直沿袭至今。

“商人”之说,在古代是分为两类的,一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经营者,如开店坐铺则称为“贾”(读古)。

“春秋”时代鲁国曾设有“贾正”这种官职,专门管理市场贸易事务。

而流动在外面进行贸易的,才叫“商”。

然而,现在“贾”“商”已经不分,凡是作买卖的,统称为“商”。

至于在市场上所流通交换的物资叫“商品”,从事这种行业活动叫“经商”,固定在一个地方用来销售物品的铺面叫“商店”。

一些带有“商”字的叫法,都源于此。

问题情境2:

请概述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

多媒体课件展示:

历史时期

概括

商朝

“商人”出现,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

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局面被打破

秦汉

商业初步形发展,逐渐艰难

隋唐

商业繁荣

两宋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元朝

商业繁荣,国内外商品汇集

明清

城镇商业繁荣,“商帮”出现

师生互动:

学生讲述,老师完成对应表格。

自主学习1:

春秋战国:

商业繁荣。

合作探究: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是什么?

自主学习2:

原因: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自主学习3:

表现:

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商人有弦高、范蠡和孔子的弟子子贡;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人有魏国的白圭、吕不韦。

战国时期各国铸造流通的货币种类增多,形状各异,有的模仿农具,也有的模仿贝的形状。

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

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过渡: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秦汉时期的情况。

自主学习4:

秦汉:

商业初步发展,逐渐艰难。

合作探究:

秦汉时期既然商业初步发展了,为什么会逐渐艰难呢?

请大家来分析一下原因。

自主学习5:

秦朝: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改变战国时期货币种类繁多的现状,决定统一货币,把原来秦国流通的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流通的标准货币,这就是通称的“秦半两”。

他还统一度量衡,修建驰道。

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特别是统一货币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后各封建王朝大都掌握铸币权,钱的形制也保持着类似“秦半两”的圆形方孔模式。

自主学习6:

两汉:

伴随着统一局面的形成、巩固和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两汉政府实行“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的政策,商业出现了初步的发展。

当时的都城长安和洛阳,以及邯郸、临淄、宛(南阳)、成都等大城市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自主学习7:

两汉又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

张骞通西域之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再经过今天的新疆进入中亚和西亚。

汉武帝之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交往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中外贸易的发展。

自主学习8:

主要是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的限制太多。

过程评价:

同学们对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及逐渐艰难的原因分析得很好。

下面我们来分析隋唐时期的情况。

自主学习9:

隋唐时期:

商业繁荣。

合作探究:

为什么隋唐时期商业会繁荣?

自主学习10:

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

自主学习11:

隋唐时期对外贸易不断发展。

唐朝前期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出现商旅不绝的繁忙景象。

安史之乱后,对外商业交通的重点,由西北陆路转移到东南海道。

过程引导: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请同学们一起看“学思之窗”。

自主学习12:

唐代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过程评价: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商业发展可以理解。

那么到了两宋时期,商业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情况?

自主学习13:

两宋时期:

商业空前繁荣。

合作探究:

为什么两宋时期商业会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自主学习14:

北宋建立以后,消除了晚唐、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自主学习15:

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自主学习16:

宋代市场上虽然仍然使用金属货币,但在北宋时,四川益州的富商开始发行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后来,官府在益州设立“交子务”,印制和发行“交子”。

南宋时,纸币使用的地区广,发行量也大大增加。

自主学习17:

两宋时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自主学习18:

元朝:

商业繁荣,国内外商品汇集。

合作探究:

为什么元朝会出现国内外商品汇集的景象?

自主学习19:

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重新疏浚了大运河,疏浚后的大运河从杭州直达大都;开辟了海运,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抵达直沽(天津);元政府还在各地遍设驿站,横跨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也重新繁荣起来,这些都促使元朝商业继续繁荣。

自主学习20:

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

东欧、中亚、非洲海岸、日本、朝鲜、南洋各地,都有商队来到大都。

城内各种集市三十多处,居民不下十万户,国内外各种商品川流不息地汇聚于此。

多媒体课件展示资料(见“参考资料”之“原始资料”)

合作探究:

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此阶段商业的发展状况如何?

自主学习21:

城镇商业繁荣,“商帮”出现。

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入团体商帮,其中,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

多媒体课件展示:

列表比较徽商、晋商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徽商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茶叶、木材、粮食

典当、走出国门

晋商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丝绸、铁器、茶叶、棉花、木材

票号,走出国门

过渡: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经了解了商业发展的过程,随着商业的发展,作为商业活动的场所“市”以及城市的职能也在发生变化,城市的发展从一个角度反映着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概貌。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目“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板书)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这一目。

在我国古代,“城”与“市”是彼此分开、相互独立的两个不同概念。

城就是城,是统治阶级居住的地方;市则是人们交易的场所,开始并不在城内。

问题情境3:

请概述“市”的变迁。

历史时期

概括

特点

西汉

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

定时、定点、管理严格

唐朝

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各占两坊之地

定时、定点、管理严格

宋朝

市分散在城中,“草市”更加普遍,出现四大商业名镇

突破时间、地点限制;管理松散

明清

出现单一的商业城市

师生互动:

学生讲述,老师完成对应表格。

自主学习1:

西汉:

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

多媒体课件展示:

唐长安城平面图

自主学习2:

唐朝:

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各占两坊之地,仅东市就有220行,西市有西域、波斯、大食的商人。

过程叙述:

唐朝长安的城市布局和商业活动情况:

长安内城内有“市”有“坊”,“市”为商业区,“坊”为住宅区;“市”和“坊”是分开的,它们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

“市”只能从事商业活动,不能住人,而且时间规定得很死,只允许每天下午进行商业活动,暮鼓一响,所有的人必须回到住宅区——“坊”里面;而“坊”只能住人,不准从事商业活动。

合作探究:

这样的城市布局好不好?

请说明理由。

自主学习3:

这样的城市布局不利于商业活动的进行,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多媒体课件展示:

北宋东京平面图

宋朝:

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合作探究:

北宋的东京城在城市布局和商业活动上与唐都长安有何异同?

自主学习4:

虽然商业区仍然叫做“市”,但东京城布局图上找不到“坊”的痕迹,也就是说,“东京城的布局打破了‘市’,和‘坊’,的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的区域”。

自主学习5:

商业活动打破了唐都长安只准每天下午进行的时间界限,出现了“夜市”和“早市”。

自主学习6:

东京出现娱乐场所“瓦肆”,而长安没有。

自主学习7:

“草市”更加普遍,出现四大商业名镇。

过程评价:

自唐中后期以来逐步出现商铺侵街现象,至北宋则完全打破“坊”“市”界限的情况。

合作探究:

这种城市布局和商业活动情况的改变,说明了什么问题?

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源又是什么?

过程评价:

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是农业、手工业发展的结果;而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政府的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也就是说由于政府的重视,促使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而农业和手工业的兴盛又促使城市的繁荣。

自主学习8:

明清出现单一的商业城市,如丝织业的中心——苏州、杭州。

合作小结:

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繁荣与城市发展联系在一起。

由于商业贸易发展水平的不同,古代城市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总之,城市是考察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状况的一个窗口。

问题情境4:

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分析古代城市职能是如何变化的。

(1)我国古代城市在战国时为政治中心、手工业中心、商业中心合一型城市,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

(2)唐朝开始,分为手工行业中心城市地区,如丝织业的定州、益州、扬州,陶瓷业的邢州、越州,造纸业的宣州、益州,还有都市商业区如长安城中的东市、西市和外贸中心城市广州。

(3)两宋时期出现手工技术中心地区,如定窑、汝窑、景德镇,城市中商业区界限消失,外贸城市增多,有泉州、广州、明州。

(4)明朝时期手工业、商业、外贸各有中心城市,如苏州、杭州、松江、景德镇为手工业中心,成都、武昌、扬州为商业中心,广州、宁波、泉州、福州为对外贸易港口。

问题情境5:

中国古代发展城市的特点是什么?

(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问题情境6: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

(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3)商品经济一方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4)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的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过程小结: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知道了商业发展与城市的变化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板书)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这一目。

问题情境7:

概述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多媒体课件展示:

历史时期

概括

西汉

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唐朝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两宋

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及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

元朝

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明清

中国对外贸易萎缩

师生互动:

学生讲述,老师完成对应表格。

自主学习1:

西汉:

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自主学习2:

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概念讲解:

丝绸之路有“沙漠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三个概念。

人们通常所指的丝绸之路是穿越中亚、翻过帕米尔高原、抵达西亚的线路。

若再往北走,则是北路,往南走是南海路。

历史上丝绸之路并没有严格的界定,三条线路皆由众多干线与支线所组成。

北路是指北纬500横跨东西穿蒙古高原、越喀喇昆仑山(Karak。

ram)的草原之路。

这条路主要是中亚牧民西去的线路,历史上称为北路。

从北纬40度向西至北纬35度偏南的这一带沙漠中,曾经有数条线路,但以北纬40度贯穿东西的最长一条线路作为丝绸之路的中路。

人们通常所指丝绸之路从狭义上讲就是该线路,即史书记载的商队(西域以骆驼为交通运输工具的商队)所经路线,史书上记载最多的也是这条丝路。

南路基本上是指经印度、东南亚至红海、波斯湾的南海路。

古代相当多的东南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都利用此道。

自主学习3:

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自主学习4:

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自主学习5:

明清时,由于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萎缩。

问题情境8: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什么?

(1)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形象。

(2)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互补互利。

(3)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作为封建王朝,开展对外交往的最根本目的当然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但我国古代开展对外关系是与近代西方殖民者以商业为目的、抢占殖民地、抢占商品市场有根本区别的。

问题情境9: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什么?

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

我国古代的对外交通,可以唐朝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汉朝至唐朝,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同西亚、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与交流;唐朝至明朝,海路对外交往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j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造船技术的长足进步所致。

以友好为主流。

例如两汉同朝鲜、日本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唐代对外关系发达,同亚洲国家交往频繁,对彼此经济文化产生了影响。

南宋的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到非洲一些国家。

元朝时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有使团、商队来大都,泉州港异常繁忙。

明朝郑和下西洋密切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汉朝至明朝的一些封建统治者实行对外友好政策,促进了我国和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我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清前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探讨了古代商业的发展,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

(1)封建社会初期: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

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

(2)封建社会中期:

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3)封建社会后期:

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导入新课

1.请各组出示课前收集的古代货币图片和实物,然后师生一起选择各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货币图片或实物。

2.教师在与学生一起选择各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货币图片或实物时,适时表扬学生的正确选择或独到见解,并在学生疏漏时出示自己课件中收集的相关货币图片进行补充完整。

3.教师总结: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由自然货币(海贝为代表)向人工货币(商朝铜币)、由杂乱形状(战国铲币、刀币、蚁鼻钱等)向统一形状(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汉五铢钱)、由文书重量(半两钱、五铢钱)向通宝、元宝(唐朝“开元通宝”始)、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五次重大的演变。

货币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折射出“古代商业的发展”。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推进新课

一、梳理教材,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兴起、发展、繁荣的概貌

学生:

分成五个小组分别代表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这五个历史时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再把小组成员的观点汇集起来,提炼出自己所代表的这个时期商业发展的概貌。

教师:

倾听各小组代表的发言,鼓励其他小组学生补充、修正,适时出示反映该时期商业发展概貌的关键词句,并及时吸收学生的好意见,当场修改课件内容,使文字表达最优化。

多媒体课件逐一显示:

古代商业兴起、发展、繁荣概貌,并配合播放有关这个时期商业发展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1.先秦时期

商:

商朝人善于经商,使用的货币是贝类,已经有了金属铸造的货币铜贝。

春秋战国时期: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时期

出现商业中心;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中外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

3.隋唐时期

商业发达的城市除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外,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也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唐代长安城内有东市和西市,各有220行;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会;农村集市也有了进一步发展;柜坊和飞钱出现。

4.宋元时期

“市”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和元大都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繁荣的商业大都市;商业交换品种增加,出现各类集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海外贸易发达。

5.明清时期

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棉花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很快。

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在梳理教材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教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1:

我国为什么视范蠡为商人的祖师?

学生:

第一学习小组代表出示有关范蠡的资料,并概述理由。

教师:

引导学生质疑,提出其他观点。

资料库:

(一)精彩描述:

范蠡经商也如从政一样,胸有成算,看得准,拿得稳,而且提得起,放得下,绝不像守财奴那样为金钱所困扰。

这是因为他文化底气厚,以谋略家的态度对待金钱和利润,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活得十分潇洒,干得十分漂亮,看上去舒服。

经商当然是为了赚钱,但高明的大商业家就得有气派,并不是整个脑袋都钻在钱眼里。

那些专打小算盘,一点小钱都斤斤计较的吝啬鬼,肯定委顿颟顸,做生意也赚不了大钱,成不了气候。

如《儒林外史》里的人物严监生,连点两根灯草也怕费油,不挑掉一根就死不瞑目的角色,便只能当当土老肥,不是经商兴业的料。

《史记》叙范蠡辞掉齐国的相位后,也像辞别越国一样,立即开路,把在齐国积储的数十万资产统统施舍掉,“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

他主观上也许并不期望别人报答,但实际效应是结了人缘,肯定会在以后的事业中获得方便,所以没多久,范蠡在经商中致资累巨万(《史记集解》引徐广:

巨万即万万),成了亿万富翁。

范蠡的一生,先是以一介书生成为越王勾践的谋士,尽职尽力为越王报仇灭了吴国;此后功成身退,在齐国变名致富,佩齐国相印;又立即弃相迁陶,成了亿万富豪陶朱公。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他的定评:

“故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

(二)专家观点:

范蠡最早发现并运用了三个规律:

①价值规律。

②二六丰歉规律。

③三八调控规律。

价值规律似乎是西方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但是考察一下历史,考察一下范蠡经商运用的实践,我们就会发现在距今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的老祖宗范蠡就已经提出来了,所以这个规律最早是我们提出来的。

二六丰歉规律,也就是说粮食的丰收与前期的投入是密切相关的,农业又决定了手工业的发展。

二六丰歉规律是六年有一个丰收年,六年有一个灾害年,十二年有一个饥荒年,这样形成一个循环。

再一个三八调控规律,三八调控规律主要讲的是力度,就是八和三,就是高不能过八千钱,低不能低于三千钱。

如果高了政府就开仓放粮打压价格,如果过低了政府就买进粮食,保护农户的利益。

探究2:

中国古代的“市”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学生:

第二学习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

总结并多媒体展示:

西汉至唐:

坊市分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有专职人员管理

唐后期始:

坊市界限被打破

宋代:

买卖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早市、夜市

城市中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集市

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督

探究3:

概述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及特点。

学生:

第三学习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

总结并多媒体展示:

表现:

西汉:

由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贸易也逐渐发展

唐代: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

北宋:

特别重视海外贸易。

南宋:

海外贸易成为国库财富的重要来源之一。

元代:

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特点:

朝贡贸易。

探究4:

播放《乔家大院》电视剧中开设票号片断,让学生判断票号与唐朝的什么机构职能相似,分析此类经营活动对商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师总结:

与票号相似的是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

此类经营活动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探究5:

结合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貌,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概括说明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第四、五学习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学习小组补充。

教师:

在学生探究有困难时提示学生分析各个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如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商业迅速繁荣。

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政府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加上水陆交通便利,海运、河运发达。

师生小结1:

促进商业发展的多种因素:

稳定的政治局面,农业、手工业的发达,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内外交通便利等。

师生小结2:

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

(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阶段性特征明显。

(3)城市逐步增多,商业性和综合性逐步增强。

(4)内地贸易、民族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展开。

(5)专营货币存放、借贷、汇兑的部门和纸币很早出现。

延伸新课

多媒体展示材料:

延伸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