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第三四单元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96119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语文第三四单元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下语文第三四单元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下语文第三四单元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七下语文第三四单元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七下语文第三四单元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七下语文第三四单元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七下语文第三四单元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七下语文第三四单元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七下语文第三四单元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七下语文第三四单元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七下语文第三四单元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七下语文第三四单元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七下语文第三四单元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七下语文第三四单元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七下语文第三四单元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下语文第三四单元知识点.docx

《七下语文第三四单元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语文第三四单元知识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下语文第三四单元知识点.docx

七下语文第三四单元知识点

七下语文第三、四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

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

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李森祥的《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北宋欧阳修所著的《卖油翁》是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

其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二、单元字词汇总

9.阿长与《山海经》

惶huáng急:

恐惧,慌张。

诘jié问:

追问,责问。

疮chuāng疤bā:

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痂。

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渴kě慕mù:

迫切地希望,殷切盼望。

絮xù说:

絮絮叨叨地说。

霹pī雳lì:

又急又响的雷,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孤gū孀shuāng:

寡妇。

疏shū懒:

懒散而不习惯受拘束。

倘tǎng使shǐ:

假如,如果。

惧jù惮dàn:

害怕,畏难,畏惧。

憎zēng恶wù:

憎恨,厌恶。

震悚sǒng:

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粗拙zhuō:

粗糙低劣。

面如土色:

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

深得难以测量。

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情有可原:

根据实情,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掳lǔ:

俘获,抓获。

莫名其妙:

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秘。

形容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名,说出。

10.老王

攥zuàn:

用手抓住或抓稳。

翳yì:

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惶huáng恐kǒng:

惶惧,惊恐。

荒huāng僻pì:

人迹罕至且偏远。

塌tā败:

塌陷破败。

骷kū髅lóu:

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取缔dì:

明令取消或禁止。

镶xiāng嵌qiàn:

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愧kuì怍zuò:

惭愧。

滞zhì笨:

呆滞笨拙。

伛yǔ:

弯(腰)曲(背)。

肿zhǒng胀zhàng:

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淤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11.台阶

凹āo凼dàng:

周围高中间低的水坑。

晌shǎng午:

中午。

尴gān尬gà:

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fán躁zào:

烦闷焦躁。

若有所失:

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

形容心神不定。

涎xián水:

口水。

大庭广众dàtíngguǎngzhòng:

指人数众多的公开场合。

微不足道wēibùzúdào:

事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

三、课内文言文梳理

(一)课文字词详解

卖油翁

陈康肃公①善②射,当世无双,公③亦④以此⑤自矜(jīn)。

⑥尝射⑦于

①善:

擅长。

②射:

射箭。

③亦:

也。

④以:

凭借。

⑤自矜:

自夸。

⑥尝:

曾经。

⑦于:

在。

家①圃(pǔ),有卖油翁②释担(dàn)③而立,④睨(nì)⑤之久而不⑥去。

见其发⑦矢(shǐ)十。

①圃:

园子。

②释:

放下。

③而:

连词,表示承接,可以不翻译。

④睨:

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⑤之:

指代陈尧咨射箭。

⑥去:

离开。

⑦矢:

箭,“发矢”就是射箭。

中八九,①但微②颔(hàn)③之。

①但:

只。

②颔:

点头。

③之:

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康肃问曰:

“①汝(rǔ)亦知射乎?

②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③但手熟(shú)④尔。

①汝:

你。

②吾:

我。

③但:

只,与前一个“但”意思相同。

④尔:

同“耳”,相当于“罢了”。

康肃①忿(fèn)然曰:

“②尔③安敢④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zhuó)油知⑤之。

”⑥乃取一葫芦

①忿然:

气愤的样子。

然,表示“……的样子”。

在翻译句子时“忿然曰”可以翻译为“生气地说”。

②尔:

你。

注意称呼的变化,前面“汝”,这里“尔”,翻译虽相同,但语气实则大不同。

③安:

怎么。

④轻:

作动词用,轻视。

⑤之:

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⑥乃:

于是。

①置②于地,③以钱覆④其口,⑤徐以杓(sháo)酌油沥(lì)⑥之,⑦自钱孔入,⑧而钱不湿。

①置:

放置。

②于:

在。

③以:

用。

④其:

代词,指代葫芦。

⑤徐:

慢慢地。

⑥之:

指油。

⑦自:

从。

⑧而:

连词,表示转折,翻译为“但是”。

①因曰:

“我亦无他,②惟手熟(shú)尔。

”康肃笑③而遣(qiǎn)④之。

①因:

于是。

②惟:

只是。

③而:

连词,表示修饰,相当于“着”。

④之:

代词,指卖油翁。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开。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的老头儿)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3.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的老头儿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4.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滴入(葫芦)。

5.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

(三)揣摩语言

1.“尔安敢轻吾射!

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

2.“手熟”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不以为意的态度。

3.“以我酌油知之。

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

4.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对陈尧咨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也得以突出。

5.第一段写“公亦以此自矜”,又写卖油翁“微颔之”为下文两人起冲突做铺垫。

(四)课文分析

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是什么?

陈尧咨由生气到不得不为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巧所折服。

__因为他从卖油翁的表演中明白了“无他,但手熟尔”的道理。

2.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

又该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要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

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汲取所长、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

3.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的道理。

第四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从治学、待人、为文等方面记叙叶圣陶先生生前的一些琐事,表现了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语言平实朴素,感情真挚动人。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

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

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最苦与最乐》中,梁启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

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短文两篇》中《陋室铭》《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

我们要体会古人立身处世的崇高境界。

二、单元字词汇总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诲人不倦huìrénbùjuàn: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商酌zhuó:

商量斟酌。

不妥tuǒ:

不好,不合适。

付之一笑:

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累léi赘zhuì:

指拖累、麻烦。

别biè扭niu:

这里指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拖沓tà:

形容做事拖拉。

14.驿路梨花

延伸:

延长,伸展。

迷茫:

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

(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

悠闲:

闲适自得。

恍huǎng惚hū:

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这里指梦中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暮色:

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润:

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漫步:

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

光亮而透明。

折损:

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修葺qì:

修理(建筑物)。

15.最苦与最乐

契qì:

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

本文取第二种意思。

失意:

不得志。

达观:

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mǐn人:

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

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

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

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无入而不自得:

语出《礼记·中庸》。

意思是,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三、课内文言文梳理

短文两篇

陋室铭

(一)课文字词详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①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②灵。

③斯④是⑤陋室,⑥惟吾⑦德馨。

①名:

出名,有名。

②灵:

灵验。

③斯:

这。

④是:

判断动词。

⑤陋室:

简陋的屋舍。

⑥惟:

只。

⑦德馨:

品德高尚。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①上阶绿,草色②入帘③青。

谈笑有④鸿儒,往来无⑤白丁。

可以⑥调⑦素琴,阅⑧金经。

①上:

长上。

②入:

映入。

③青:

青色。

④鸿儒:

博学的人。

鸿,大。

⑤白丁: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⑥调:

调弄。

⑦素:

不加装饰的。

⑧金经:

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无①丝竹②之③乱耳,无④案牍之⑤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⑥之有?

①丝竹:

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②之: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乱:

使……乱,扰乱。

④案牍:

指官府文书。

⑤劳形:

使……劳神伤身。

形,形体、躯体。

⑥之:

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7.孔子云:

何陋之有?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课文分析

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那么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

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类比的写作手法。

__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4.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

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景色之雅: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之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情趣之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特征:

雅。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

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反面虚写。

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为什么要这样写?

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

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

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9.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

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爱莲说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说:

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

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水陆①草木之花,②可爱③者甚④蕃(fán)。

晋陶渊明⑤独爱菊。

⑥自李唐来,

①草木:

草本。

②可爱:

值得喜欢。

③者:

……的花。

④蕃:

多。

⑤独:

只。

⑥自:

从。

世人①甚爱牡丹。

②予③独爱莲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涟而不⑧妖,

①甚:

特别,十分。

②予:

我。

③独:

只。

④之: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染:

沾染(污秽)。

⑥濯:

洗。

⑦清涟:

清波。

⑧妖:

过分艳丽。

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远⑥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

①通:

贯通,通透。

②直:

挺立。

③蔓:

生藤蔓。

④枝:

生枝茎。

⑤远:

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⑥益:

更加。

⑦亭亭:

耸立的样子。

⑧植:

竖立。

⑨亵玩:

靠近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予①谓菊,花之②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③君子者也。

①谓:

认为。

②隐逸者:

指隐居避世的人。

③君子:

指品德高尚的人。

①噫!

菊之爱,陶后②鲜(xiǎn)有③闻。

莲之爱,④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⑤宜乎⑥众矣。

①噫:

叹词,表示感慨。

②鲜:

少。

③闻:

传闻。

④同:

和……一样。

⑤宜:

应当。

⑥众:

很多。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5.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三)课文分析

1.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

2.莲之爱(君子形象)。

(1)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2)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

(3)气质风度: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3.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

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

把牡丹比作什么?

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

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

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

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名远播的君子。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