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行业壁垒内的肉搏战壁垒外的国际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96554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软件行业壁垒内的肉搏战壁垒外的国际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软件行业壁垒内的肉搏战壁垒外的国际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软件行业壁垒内的肉搏战壁垒外的国际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软件行业壁垒内的肉搏战壁垒外的国际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软件行业壁垒内的肉搏战壁垒外的国际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软件行业壁垒内的肉搏战壁垒外的国际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软件行业壁垒内的肉搏战壁垒外的国际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软件行业壁垒内的肉搏战壁垒外的国际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软件行业壁垒内的肉搏战壁垒外的国际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软件行业壁垒内的肉搏战壁垒外的国际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软件行业壁垒内的肉搏战壁垒外的国际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软件行业壁垒内的肉搏战壁垒外的国际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软件行业壁垒内的肉搏战壁垒外的国际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软件行业壁垒内的肉搏战壁垒外的国际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软件行业壁垒内的肉搏战壁垒外的国际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软件行业壁垒内的肉搏战壁垒外的国际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软件行业壁垒内的肉搏战壁垒外的国际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软件行业壁垒内的肉搏战壁垒外的国际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软件行业壁垒内的肉搏战壁垒外的国际化.docx

《软件行业壁垒内的肉搏战壁垒外的国际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软件行业壁垒内的肉搏战壁垒外的国际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软件行业壁垒内的肉搏战壁垒外的国际化.docx

软件行业壁垒内的肉搏战壁垒外的国际化

我国软件行业“软”在何处?

——壁垒的肉搏战,壁垒外的国际化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国企业和研究机构在操作系统软件、开发工具软件、信息安全与网络管理软件、人机交互软件如汉字识别等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并开发出了相当的自主软件产品。

但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中国软件产业整体规模相对来说仍然很弱小。

我国软件业在系统软件、支撑软件等方面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处于劣势,系统软件市场已被外国厂商垄断,应用软件市场也面临国外产品的竞争。

而且目前我国对软件业的资金投入也远远不足。

有专家认为,作为待业产业化的重要标志,应具备:

一支软件技术力量雄厚的开发队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或实体;一系列技术先进、自主的产品。

就此而言,中国软件产业化的道路其实还很漫长。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目前,我国软件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前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在招手,后有政府部门上上下下的众多优惠与扶持,正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黄金时代。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我国软件产业在市场占有率、企业规模、国际竞争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还不是同一个量级的水平。

症结在于,中国软件产业存在四大挑战:

一、总体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对外依赖度高;二、全球化思维不强,软件产业国际化程度低;三、出口能力差;四、国际竞争能力低。

中国软件产业的出路是:

树立全球化思维模式;走国际化之路,改变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的地位;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我国软件企业壁垒的肉搏战

目前我国软件行业发展迅速,企业数量很快由2001年的4000多家,增长到了今年的8000多家,其中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软件企业已经占到23%。

然而,我国软件企业在国际国市场“两条腿”走路的过程中,明显还存在出口的“短腿”。

目前我国软件行业每年的总产值与印度大体相当,都占到全世界产值的2%左右,但印度软件产品的出口规模却是我国的几十倍。

这是从日前召开的2004年中国软件年会上得到的消息,该则消息表明我国软件企业的“生存费用”大部分是从本土“吸收”的。

而由于我国大部分软件企业的“底盘”不稳,和高端技术未曾打过交道。

使得我国软件企业在近期阶段都在竞争以下的各种工程项目:

 

何为壁垒?

中国的国情(如财务制度、教育、电子商务)和汉字环境犹如两道无形的壁垒,在一段时间会有效的遏制外国软件企业的扩势头;而在中文和财务上,国产软件的辉煌与之不无关系。

这就使得国的部分软件行业可以不顾与国外的软件势头,专心的在壁垒部“肉搏”。

电子商务工程与关键软件 随着因特网应用的迅速普与,电子商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

  

教育软件与家用软件 高质量的教育和教学软件需求很大。

壁垒残酷的竞争?

这就使的国的软件企业之间竞争某种软件项目,引发本土软件行业的肉搏战。

最近几年大家可能都发现,做软件这行利润越来越薄了,一些公司甚至经营上出现困难,其实这种现象都很正常。

由最初的暴利转变为利润接近平均水平,这是每一个行业发展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平均利润说明这个行业走向了成熟。

到了这个阶段,就要看每个企业具不具备持久的竞争能力,毕竟靠泡沫托起来的行业长久不了。

国软件企业之间的竞争严重的影响我国软件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软件企业整体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在行业狂热褪去、消费者理智恢复、竞争主体增多、竞争水平升级的情况下,人才资源难以为继、创新能力不能持久,市场定位摇摆不定。

对于一个成熟行业和企业,如何保证其竞争力持久不衰最为核心,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则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人力资源和创新能力、企业和行业的市场定位等等,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忽视。

人是软件行业全部价值的体现,对于软件企业来说,如今人力资源直接关系到技术创新,正在成为一种竞争能力。

中国的企业在谈到人力资源开发的时候,不太愿意花很多的钱去做投资,这造成中国在高级人才的使用和引进上不如外国,技术创新水平跟不上,经营和服务方式不够精细,产品附加值低。

现在我们制造的产品虽然世界远销,但是很多是在别人的设计、销售网络和知识产权下来进行的,我们的人力资源正在被别人用于创造。

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出卖加工能力,只是一种劳动力的外包。

肉搏战的持续将对我国软件行业的发展进行抑制

首先,我国的软件行业正处于国际化的阶段,需要大量的高、尖端的人才和优秀的软件管理方法和软件开发框架,战的持续,将会使的各个企业所生产出的软件不符合国际化的标准,从而造成人才的流失与浪费,人才的流失是因为企业只注重软件开发的速度,对软件的规化的要求降到让人嗔目结舌的地步,越来越多的跨国软件公司来中国挖掘高素质人才,使的对该企业不满的人被恭手相让。

反过来说跨国软件公司来中国挖掘高素质人才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全世界的人才流动,就是哪有机会他们就往哪走,哪个国家的技术人员都有表现价值的需求,我们应放开眼界,在全球围寻找我们需要的人才,以更好地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竞争力。

同时重点培养国人力资源,使他们也能工作在管理层和技术开发层上,这对我国IT行业在全球的竞争能力提升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其次,会让这些企业的眼光变的短小,中国的国情(如财务制度、教育、电子商务)和汉字环境犹如两道无形的壁垒,在一段时间会有效的遏制外国软件企业的扩势头;而在中文和财务上,国产软件的辉煌与之不无关系。

这就使得国的部分软件行业可以不顾与国外的软件势头,专心的在壁垒部“肉搏”。

但中国的软件产业的发展是不能靠壁垒活下去。

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融入到世界软件这样一个大市场中去。

如果大家还是得意于财务和中文软件,那么我国的软件也就永远不能进步。

应该说,软件的国际化对我国的软件产业发展是积极的,因为它能够促使我国的软件业和世界接轨。

也许只有这样,中国的软件产业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站在壁垒外看软件行业

软件是一个国际化的产业,中国的软件市场是国际软件市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因此,我国软件企业必须认真把握自己在国际分工上的定位,迎接加入WTO和ITA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大力发展软件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化水平,并提高我国软件产业的产业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印度是世界主要的软件出口国。

冲说,印度软件业成功“走出去”得益于抓住了国际市场几次重大机遇。

通过与国际市场项目的紧密对接,印度软件业一直跟踪世界先进技术、国际操作理念和管理方法,保持着出口的领先优势。

相比印度软件业的发展,我国软件业出口则面临三大门槛需要跨越,即人才、管理和技术产业化门槛。

冲说,印度软件业之所以能争取到国际软件项目,在于其拥有市场导向的软件人才队伍和国际化的管理操作理念。

我国大专院校每年有几万软件专业毕业生,但很多人找不到工作,说明我国的软件人才队伍存在结构性的问题,与市场需求明显脱节;同时,国许多软件企业还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管理阶段,根本无法与国际大型软件项目实现对接。

此外,每年我国软件业产生了许多先进的技术成果,但很多被束之高阁没有能够与时产业化,白白浪费了。

由于我国的软件行业不规,不与国际化接轨,造成我国的软件企业不停的遭受国外软件企业的风暴、飓风、雪崩。

我国的杀毒软件企业就遭遇过这种状况。

日前,赛门铁克隆重推出的网络安全特警2004,全面集成防病毒、个人防火墙、隐私控制、反垃圾和父母控制功能,针对家庭和小型办公室PC用户提供在线安全和隐私保护,是一款功能全面并且简单易用的个人网络安全软件包。

国际巨头发力单机版杀毒软件市场,国际国厂商开始短兵相接,毫无疑问,中国软件企业再次遭遇美洲风暴。

低端竞争带来隐忧

  国厂商的招数看上去凶猛,但却万变不离其宗。

第一招还是价格战。

革命、风暴、飓风、雪崩的口号此起彼伏,时至今日,从厂商到渠道商都没能摆脱“价格战争”的阴影。

第二招是口水战。

只要厂商A有举动,B也必然要站出来反击,甚至严重声明。

杀毒软件市场可谓“高潮迭起”,口水战四处乱飞。

第三招就是炒概念。

从目前市场看,在概念技术上做文章显然要比在单纯技术上突破要容易得多,花样也更多。

业界专家指出:

“这种亚技术发展,最终的目的只是短期的销售行为。

  相对而言,国外的“狼”却一直锻造技术的利剑。

据了解,赛门铁克在全球有6个响应中心,分别设在:

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犹他州,日本的东京,澳大利亚的悉尼,爱尔兰的都柏林,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安全响应与研究机构,7×24小时运转,收集并分析最新的病毒、蠕虫等,可以在第一时间将解决方案传送至客户,平均响应时间大约为25分钟。

  就在赛门铁克雄心勃勃地推广其技术的时候,业界人士对今天杀毒市场的国战役表示担心:

作为价格战、口水战、亚技术战的手段与彩电业已无二异。

而这些手段的发起者虽然可以在短期释放相当多的产品势能、吸纳足够的资金和整体品牌的联动,但代价却是杀毒这个市场上循环不已的恶性竞争。

“洋枪”、“土炮”正面交锋

  在国二三级市场,一直演绎着“三国争霸”的硝烟,江民、金山、瑞星的声音不断,战火不息。

事实上,国软件厂商也只能在有限的二三级市场打“肉搏战”。

而在、、等国一级城市,则由赛门铁克为代表的国外厂商稳固地占据着主导位置。

  一位业人士坦言:

“国厂商也只有靠价格在有限区域取得短期的胜利,真正赢得市场还是需要用技术、服务来说话。

与国外厂商相比,这是国厂商发展的瓶颈。

”确实,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目前国厂商和国外厂商在市场中的位置并不是站在同一级别上,国和国外厂商并没有真正的较量,“洋枪”、“土炮”并未正面交火。

2004年,国厂商仍需苦练功。

国外厂商将会利用自己先进的技术,继续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事实上也是如此,据了解,2004年度赛门铁克除了继续沿用全国总代理的销售机制,以连邦软件股份的销售渠道为核心,将积极拓展在二级、三级城市的市场,以高端技术方面的优势抢占全国市场。

因此,2004年将会发生国厂商和以赛门铁克为代表的国外厂商短兵相接的局面。

招招主攻技术“软肋”

  就在杀毒厂商令人眼花缭乱的活动中,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样的产品才能最终获得用户的认可?

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立足?

事实上,答案就是技术型产品。

一位业人士认为,随着用户消费心理的成熟,安全意识的提高,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产品必将是技术型产品,花拳绣腿只能获得眼球,不能获得用户的心。

  据悉,这一次赛门铁克新品发布,展开了“抢、逼、围”三面合围。

其网络安全特警2004,针对家庭和小型办公室PC用户提供在线安全和隐私保护,是一款功能全面并且简单易用的个人网络安全软件包。

特别是反垃圾和父母控制功能与安全响应中心的庞大技术形成了全面的合围,招招直指国厂商的软肋。

总之,2004年我国的网络安全市场的白热化已经初见端倪,江民拓荒、瑞星求新、金山“变脸”、交大铭泰手握双子……没有了价格战、口水战、升级战、渠道战,2004年国杀毒软件市场依然红火。

相对于2003年浓重的硝烟味,2004年更多了一些理性。

而理性的背后,则是技术的支撑,以与严峻的市场考验。

我国的软件行业要想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就必须跳出“壁垒”,去正面迎接国外软件行业的挑战!

跳出壁垒的软件企业应该如何定位

定位不仅仅是方法学,也是一个过程,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中不断地定位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中国企业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在原点设计的时候找准自己的正确位置。

不然的话会造成这样一种局面:

应该打工的时候,想当老板,本应该当老板的时候,却想打工,这样的企业怎么干得好?

    竞争力有的时候是在忍耐过程中产生的。

天天背着某个人走,一直背到他不会走,这个时候再跟他竞争,你就行了。

人家本来身强力壮,一上来就一定要跟他竞争,一定被人家打得一塌糊涂。

印度在软件产业发展的成功,不能不被认为是一个创新,通过一个过程的安排创造了印度软件的品牌,也创造了产业的价值。

影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适合国情的软件发展战略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应该走以需拉动为主和用整机带动的道路,同时要分层次推进。

需拉动是指在继续推动中国软件产业国际化的同时,首先立足于开拓和占领国市场,在此基础上,扩大出口,逐步实现软件贸易的进出口平衡。

与印度相比,我国拥有较大的国软件应用市场,尤其是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整个社会对软件的需求日益旺盛。

占领国市场,也是为了更好地占领国际市场。

同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占领国市场,就是占领国际市场的中国部分。

实际上,我们现在仅占有国市场份额的1/3左右,今后几年,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一份额提高到50%的话,那么我国软件产业销售额至少可以翻一番。

 另外,走需拉动的道路可以减少全球化带来的风险。

比如说印度软件产业由于过多地依赖出口,特别是对美国的出口,已经遇到了问题。

“9·11”事件以后,其外包和加工出口订单锐减,劳务费从45美元/小时,下降到8美元/小时。

整个产业一下子萧条了许多。

  整机带动是指以整机带动软件,软、硬件协同发展。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微软公司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用软件和INTER公司的芯片进行捆绑,特别是在微软起步阶段,得益于IBM公司给真的OEM订单。

国通过家用电器,带动了嵌入式软件的发展,另外日本也有这方面成功的例子。

软件的发展离不开整机的发展,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四,有较为雄厚的整机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我国在2000年信息产业产值已经超过1万亿人民币(是印度的10倍),因此,完全有可能走出一条与印度不同的软件发展道路----以整机出口带动软件出口,特别是嵌入式软件的出口。

 分层次推进:

各个不同发展水平的领域,要有各个不同的推进策略

我国软件行业的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

因为不同领域的软件发展是不平衡的,我们需要对软件企业进行分类,对不同层面的软件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要分层次推进。

分层次推进具体包含三方面容,其一是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我们要抓紧时间尽快做大。

如教育软件、财务软件、政务软件等行业应用软件、中文信息处理软件等,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国情,国外软件企业不如中国企业了解情况。

其二,对有后发优势的领域,要抓住机遇,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如:

中间件和嵌入式软件,特别是中间件的兴起,为我们在基础软件方面的发展带来了重新“洗牌”的机会。

其三,对于那些我们虽没有优势,但涉与国家利益、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仍然要努力占有一席之地。

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尽管很难,但我们一定要搞,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发展国,如果不搞,就会受制于人。

另外,网络和信息安全软件,我们也必须搞,否则,就像钱锁在我们自己的保险柜里,但钥匙却握在别人手里一样,仍然还要继续受制于人。

在这方面,政府要发挥作用。

我国软件企业在国际化的竞争中,应该手持“屠龙刀”

屠龙刀——人才、教育和创新问题。

软件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教育力度不大,技术缺乏创新,开发方面缺乏产品开发的前瞻性已是我国绝大多数软件企业的通病。

软件行业技术含量高,研发软件自然需要高技术、高素质人才。

业人士认为,如今软件开发、特别是大型基础软件的开发是高度集中的团队行为,要有团队精神。

一人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时代已经过去。

但国很多人才在软件开发中,既不做整体设计计划,也不写文档,只会写程序,规性的整体开发思路也没有。

与国外相比,国的软件研发过程,个人色彩比较浓。

过分地依靠个人无法形成产业规模,而没有规模就谈不上产业化了。

软件是需要高投入并具高风险的产业,特别像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通信软件等基础的系统,它决不是靠少投入、少数人的工作就能完成的。

更不能说中国人多,所以软件开发人员费用就低。

现在在国外特别是在北美,从事IT特别是软件的天才奇缺,被称之为金领阶层,他们所得的报酬比别的行业平均高出60%。

许多人都纷纷改行学电脑,以便在IT行业中争得一份高报酬的工作。

中国正在逐步走向与国际接轨的大环境,现在的IT产业是全球性的,几乎不分国籍和地区,所以对于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必须从国际大环境来着眼,否则会造成人才的加速流失。

针对我国软件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政府一方面应制定给予软件人才特殊优惠待遇的奖励和分配政策,建立吸引、稳定优秀软件人才的机制,充分发挥软件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保护我国人才资源。

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调整人才结构,抓紧选拔培养急需的系统分析员人才。

同时要重视对软件开发的组织和经营人员的培养,改变我国软件管理人才匮乏的现状。

在教育方面,政府要努力充当好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中介服务工作,积极促进产学研相结合,逐步走市场引导产品的道路。

另外要解决好目前教育体制问题,我国目前的计算机软件教育中很少提到软件的协作性、创新性等等,而这些却是软件研发的核心。

大力培养软件人才

人才是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

培养合格、高素质的软件人才是加快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百年大计。

我国政府为此做出了极大努力,加大了软件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2000年全国近400所高等院校培养的软件专业在校生共14.3万。

目前我国从事软件开发的人员约33万,其中专业人员约19万。

尽管如此,市场对软件人员的缺口依然很大,特别是加人世贸组织后,发达国家凭借高薪和优厚待遇进一步吸引了我国软件优秀人才,造成我国人才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

目前,我国每万人只有研究开发人员3.04名,不到美国9%。

这对我们是非常不利的。

我们在加大培养软件人员的同时,应多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才政策。

首先,应加大培养人才的力度。

我国政府已进行多项准备,最近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选择国35所高等学校,采取多项扶持政策,支持试办示性软件学院以加大软件人才的培养。

这无疑是个良好的开端。

其次,在人才流动方面我国需要制定相应政策。

一方面要大力引进国外高级人才,另一方面要解决好本地人才的科研条件、工作待遇等问题,加大管理力度,留住人才。

在现代社会中,人才的流动是正常的、必然的,只有从根本上改善条件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最后,我们在加大对高级人才培养的同时,应该加强培养初中级软件编程人员,普与计算机教育。

在信息经济时代,能根据程序流程图进行编程的“软件程序组装工人”是软件企业的重要劳动力资源,也是提高国民信息素质的重要保证。

呼唤高质量的软件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的IT行业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特别是为软件行业。

软件企业能否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会,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软件质量保障在软件企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

  软件是人造的最复杂系统。

软件中微小的失误,可能会导致质量事故、产品报废甚至人员伤亡。

软件质量的极大重要性早已为世人所知。

另一方面,随着软件自身价值的提升,软件修复费用也在攀升。

我们要重视软件质量,加大软件质量研究。

  随着人们对软件认识的逐步加深,软件是“产品”的概念也在人们的印象中逐步清晰化。

软件既体现了设计者的思维、智力等逻辑上的东西,同时也像桌椅板凳一样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产品”,进一步讲,是“商品”。

既是商品就分三六九等,就要按质论价,就要经受市场竞争的考验。

实事地说,目前国软件产品与外国软件产品相比,在质量上不占竞争优势。

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竞争是在国际化的大舞台上进行,国软件公司在过去相对封闭环境下占有的一点优势将不存在。

如果国的软件生产企业不能够迅速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那么在未来几年软件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很可能被残酷淘汰。

  虽然中国软件产业现在已经有了飞速发展,但与印度等软件生产大国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在软件质量上。

  我国软件企业的质量控制体系尚待完善。

虽然ISO9000质量体系在软件企业中得到广泛认可,但少数企业只是把获取证书当作目的,并没有把质量控制体系真正贯彻落实。

  对软件品质的多样性重视不够。

软件产品的质量度量有很多方面体现,而一些软件企业对此却重视不够,往往只注意一个或者几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

  不能很好地处理灵活与严谨的关系。

软件灵活性应该表现为可以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扩展能力较强;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存在明显的管理流程方面的漏洞。

  文档化程度与商品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少数企业的用户文档、操作说明的缺乏、文档资料版本控制的混乱,说明软件产品的商品化意识还有待加强。

  软件企业的测试水平偏低。

一些企业还没有建立一支测试队伍,没有把项目产品测试放在与开发并重的位置。

  开发周期较短。

有些企业为了能够尽早收回开发成本或与同行业企业竞争,产品尚未测试并验收就急于推向市场。

  软件设计需求不明确,新技术应用还不成熟。

一些软件企业的需求分析能力尚待提高,由于需求分析阶段出现缺陷而导致重复开发的例子并不鲜见。

软件技术更新常常令软件企业目不暇接。

国软件企业要直接参与国际软件市场的竞争,开发高质量软件产品的关键是软件企业自身的能力。

我国软件企业生产力的提高应依赖于有关软件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性活动。

软件企业应重视效率、质量、面向用户的快速反应,加强软件的需求管理,降低软件产品的开发风险和质量目标的失效。

软件企业还应进一步建立产品质量度量和质量体系度量的现代质量评价观念,坚持走质量求效益的推动产业发展的道路。

追根求源旨在提升

  可能许多用户在使用软件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例如:

按常理应该输入数字的地方却可以任意输入汉字或者其他字符,还可以进行统计汇总,在这些过程中间丝毫没有提示或者告警,最后留给用户的是系统崩溃或者整个数据库的混乱;或者当安装了某些软件后,原先正常运行的软件就无常运行了,整个系统也伴随出现不稳定的现象;某些软件一旦安装之后,另外的一些软件就无法安装了,也就是两种或者多种软件无法并存运行。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软件产品产生这些问题呢?

如果仅仅认为是程序员个人能力的缺陷,那么眼光未免太过狭隘。

软件产品的质量不可能通过提高某个人的素质而获得提升。

这里面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是产品开发过程不规。

许多国软件产品来自于某个项目中的软件编程部分。

由于项目的成功或者项目中软件部分使用比较稳定,开发者便认为不再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和大规模开发,而把这段程序稍作修改就变成了一个通用的软件产品。

问题也就由此产生。

  某个项目中的软件编程部分具有该项目的独特性,由此转化而来的产品可能在通用性上有很大欠缺。

而且由于开发当初没有考虑到通用的问题,有可能这段程序根本就不具备扩展成为通用程序的基础条件。

  为项目进行开发时,重点考虑的是在特定硬件、软件、操作人员围的功能实现,而忽略兼容性、容错性、速度与效率等问题。

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为了配合特殊硬件或者实现某种特定功能,而采取某种非常规手段编写代码,这使得系统其它功能缺失。

由此带来的问题会在整个项目开发阶段潜伏下来,直到变为通用产品。

  其次是对产品的测试过程不规。

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检测只是针对成品。

许多软件开发者直到认为产品开发完成,甚至连说明书和包装盒都作完才对产品进行测试,以期取得一个结论性的结果。

这就完全丧失了测试的意义和作用。

开发者应该认识到测试是开发过程的一部分,应该逐步开发逐步测试,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最短时间、最少投入和最高质量的目的。

开发者应该区分“评”和“测”的涵,把针对市场宣传和针对产品质量的不同工作加以区分。

只有这样,才能让“评”和“测”各自起到应有的作用。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国的软件开发者应该注意服务和市场跟踪。

在国产软件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软件产品,其中一些也曾经凭借完善的功能和优良的品质一统天下。

最著名的就是DOS版的WPS软件,还有汉字平台系统、多媒体视频解压缩软件、翻译软件、手写输入软件等。

每个产品都闪烁着开发者的智慧光芒和对中国化软件的精准理解。

但是到了Windows加互联网的今天,它们中的一些已经风光不再。

究其原因,不外乎服务不精,市场跟踪不紧。

保证质量多管齐下

  应该从哪几个方面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呢?

这是一个软件工程的问题。

软件产品质量的提高应该从方方面面入手,同时也是一个可以细化、可以量化的问题。

具体到某一个软件产品,可以从以下8个方面详细考察产品质量:

功能度、兼容性、安全性、可扩充性、性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