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99209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5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

《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

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各组成部分都是90%为水,7%-9%为蛋白质

B.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C.正常人的血浆为中性,PH大约在6.75-7.35之间

D.健康成年人的腋窝温度应始终在37℃

【答案】B

【解析】血浆中90%为水,7%-9%为蛋白质,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要较血浆中少的多,为此,并内环境的各组成部分都是90%为水,7%-9%为蛋白质,A错误;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于Na+和Cl+,B正确;正常人的血浆为中性,PH大约在7.35-7.45之间,C错误;健康成年人的腋窝温度维持在37℃左右,D错误;故本题的答案选择B。

2.下列反应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是 (  )

A.葡萄糖氧化分解生成CO2和水

B.抗体与抗原的结合

C.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

D.人体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答案】B

【解析】葡萄糖氧化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的结果,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A错误;抗体和抗原在组织液中进行结合,B正确;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在核糖体上完成,C错误;人体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可以在口腔中或是小肠内完成,D错误;故本题的答案选择B。

3.下图表示人的反射弧模式图,③表示位于脊髓的神经中枢,箭头表示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的传导方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刺激④既可以引起⑤的活动,也可以导致a处的兴奋

B.结构⑤是指神经末梢

C.兴奋在②上传导时,其膜内电流方向同箭头方向一致

D.人体的反射弧至少由3个以上的神经元组成

【答案】C

【解析】根据该反射弧模式图提示的信息可得,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为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效应器可以是传出神经的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B错误;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递,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则刺激④可以引起⑤的活动,但无法导致a处的兴奋,A错误;兴奋在②上传导时,其膜内电流方向同箭头方向一致,C正确;反射弧一般至少有三个神经元:

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但是膝跳反射中包含两个神经元:

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D错误;故本题的答案为C。

4.运动性失语症所表现的症状及脑中相关区域为 (  )

A.不能发声,W区B.不能阅读,V区

C.不会讲话,S区D.听不懂别人的谈话,H区

【答案】C

【解析】运动性失语症,指的是由于支配语言表达的肌肉等处的运动障碍导致的不会讲话,主要是脑中的S区出了问题,故本题答案选择C,A、B、D均错误。

5.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进入休克状态,要使其及时苏醒可注射适量()

A.甲状腺激素B.生理盐水

C.性激素D.葡萄糖

【答案】D

【解析】胰岛素是降血糖的激素,小白鼠进入休克状态,说明血糖含量较低,要使其及时苏醒可注射适量注射葡萄糖。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等.给正常的小白鼠注射胰岛素后,由于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因此小鼠的血糖过低,如果要使其快速复苏,可以适量注射葡萄糖使其恢复.

6.甲、乙两人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给两人分别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然后测定两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结果见下表(正常值为10~40μg/L)。

据表推测,甲、乙两人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分别是 (  )

项目

类别

促甲状腺激素浓度(μg/L)

注射前30min

注射后30min

6.2

28.2

6.5

6.5

A.下丘脑垂体B.甲状腺垂体

C.下丘脑甲状腺D.垂体下丘脑

【答案】A

【解析】由图表的信息可得,甲在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该激素能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最终使得其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达到正常值,故甲的病变部位应该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下丘脑;对于乙个体而言,即使注射了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也没有变化,仍然不在正常值范围,故该个体的病变部位应该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垂体。

则答案选择A,B、C、D均错。

7.激素在人体内起调节作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激素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

B.寒冷条件下有些激素可以通过参与有氧呼吸过程而增加机体产热量

C.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通过血液循环运输

D.激素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答案】B

【解析】不同的激素化学组成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故A、C、D正确;寒冷条件下,激素可以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加速代谢过程,增加产热,但不会通过参与有氧呼吸过程而增加机体产热量,B错误。

8.下列哪些现象属于人体在炎热环境中的生理变化 (  )

①皮肤血管收缩 

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③汗腺分泌增多 

④人体总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⑤代谢活动增强

A.①④⑤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

【答案】D

【解析】在炎热环境中,人体要减少产热或增加散热,其生理变化有增加皮肤的血流量、加快汗腺分泌等;皮肤血管收缩、代谢活动增强是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生理变化;人是恒温动物,总散热量等于产热量。

故本题答案选择D。

 

9.以下是关于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

A.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下丘脑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也可以在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下丘脑含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pH调节中枢等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产生的兴奋可以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答案】C

【解析】下丘脑是体温、血糖、水盐平衡调节中枢,故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此外,下丘脑还可作为神经细胞传导渗透压的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但下丘脑不是pH调节中枢,A、D正确,C错误;下丘脑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在低温下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最终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故B正确。

10.人体中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相同点是 (  )

A.产生抗体B.没有细胞周期

C.导致靶细胞裂解D.与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答案】B

【解析】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A错误;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均没有细胞周期,B正确;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导致靶细胞的裂解,C错误;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均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D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择B选项。

11.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病患者往往会因恶性肿瘤而导致死亡

B.共用注射器和纹身器械是传播艾滋病的危险行为

C.该病的病原体是HIV,其细胞结构非常简单

D.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大多数能被免疫系统摧毁

【答案】C

【解析】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

HIV是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最初进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的病毒,C错误,D正确;艾滋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A正确;艾滋病感染性极强,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主要以预防为主,共用注射器和纹身器械是传播艾滋病的危险行为,B正确。

故本题的答案选择C。

12.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

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a、b、c、d四种免疫细胞中,能迅速增殖分化的是 (  )

A.aB.bC.cD.d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由图可知,a为T细胞,b为B细胞,c为浆细胞,d为记忆B细胞。

二次免疫:

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大量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达到快速消灭抗原的目的。

故选D

考点:

二次免疫过程

13.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A、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A正确;

B、成熟茎韧皮部的筛管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B正确;

C、幼嫩的植物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C错误;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正确.

故选:

C.

14.为了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一位同学设计了实验(如图所示),过一段时间,发现下端的琼脂块逐渐有了生长素。

作为其对

照组,最合适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取两段生长状况相同的等长的胚芽鞘甲、乙,分别切去等长尖端,甲形态学上端在上,乙形态学下端在上,分别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上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下端,一段时间后,测甲乙两胚芽鞘的下端的琼脂中有无生长素.明确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完善实验过程,然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

题干中的图示表明形态学上端在上,放置在上端的琼脂块含有生长素;根据实验对照原则,对照组应该是形态学下端在上,放置在上端的琼脂块含有生长素.即单一变量是胚芽鞘的上端在上还是在下.

故选:

D.

考点: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15.如图中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A点(10-10mol·L-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C点之前的生长素浓度均能促进根细胞的生长

B.a侧的生长素浓度为最适浓度,细胞伸长生长快,b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a侧,相当于曲线FE段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慢

C.AD属于抑制生长的范围,所以根不再生长

D.a侧细胞比b侧细胞分裂分化速度快

【答案】A

【解析】依据生长素浓度曲线图可知,C点之前生长素浓度所涉及到的曲线均在促进生长范围,均能促进根细胞的生长,A正确;a侧生长素浓度处于最适浓度,细胞生长快,b侧生长较慢,但浓度不一定低于a侧,如B点,B错误;AD段中AC段属于促进生长的范围,C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CD段属于抑制生长的范围,C错误;植物生长素是促进生长,而不是促进细胞分裂,a侧细胞比b侧细胞生长的快,D错误。

故本题的答案选择A。

16.甲、乙、丙及NAA等植物激素或植物激素类似物的作用模式如下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NAA在形成无子果实的过程中,起到了抑制种子发育的作用

B.甲、乙、丙都是有机物

C.乙、丙最可能代表赤霉素和生长素

D.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

【答案】A

【解析】依据模式图可得,NAA促进单性结实,此外,在形成无子果实的过程中没有种子,A错误;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均属于有机物,B正确;乙能促进植物生长但抑制种子休眠,可能是赤霉素,丙能促进植物生长和单性结实,故丙有可能是生长素,C正确;通过图中各植物激素或是植物激素类似物,可看出,甲和乙的功能刚好相反的,则说明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D正确。

故本题答案选择A选项。

17.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A.①③⑤B.②④C.②④⑤D.③⑤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的,种群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解:

A、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不一定是同一物种,A错误;

B、池塘中的所有的鱼也不一定是同一物种,B错误;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C错误;

D、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同一物种,是一个种群,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正确.

故选:

D.

考点:

种群的特征.

18.下列哪项叙述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A.稻田中杂草的种类达20种

B.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稗草随机分布

C.农技站对棉蚜虫害监测结果为2只/叶

D.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稻田中杂草的种类达20种属于物种的丰富度表述,A错误;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稗草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B错误;农技站对棉蚜虫害监测结果为2只/叶是种群密度的表述,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C正确;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变化极少数是曲线X,其余的都是曲线Y的趋势

B.曲线X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N0表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C.不考虑迁入迁出,BC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同一群落中不同种群的K值不同

【答案】A

【解析】在自然状态下,生物的生长都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一般都是曲线Y的趋势,A错误;依据图示可知,曲线X是表示的“J”型曲线,曲线Y表示的是“S”型曲线,故曲线X可建立数学模型:

Nt=N0λt,其中N0表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t表示年份,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B正确;在曲线Y上,BC段表示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只是比开始增长的要慢些,但仍然在增长,如果不考虑迁入和迁出,那么,种群的出生率还是大于死亡率,C正确;K值是环境对该种群数量上的最大容纳值,对于同一群落中的不同种群,K值是不同的,D正确。

故本题的答案选择A。

20.某研究小组正在对一池塘进行研究。

下列有关该池塘群落的分析,正确的是()

A.该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该池塘群落只存在垂直结构不存在水平结构

C.研究该群落不需要了解“池塘中的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

D.在自然环境条件稳定的情况下,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不变

【答案】A

【解析】群落与群落之间区别的重要特征是群落中物种的组成,A正确;池塘群落中不仅有垂直结构也存在水平结构,B错误;研究群落需要了解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和物种组成等,C错误;在自然环境条件稳定的情况下,人为因素也能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错误。

故本题的答案选择A。

21.如图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乱石窑裸地到针阔混交林群落的演替是次生演替,与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演替方式相同

B.在灌木植物群落中,地衣和草本植物在竞争中均被淘汰

C.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阔叶林群落

D.上述演替中,光照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答案】D

【解析】乱石窑裸地到针阔混交林群落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在灌木植物群落中,地衣和草本植物在竞争中不会均被淘汰,B错误;从图形上分析,杂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带和凹谷地带由于环境因素的不同,发生了不同方向的演替,凹谷地带的杂木植物群落向阔叶林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C错误;无论是图示中的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在整个的演替过程中,光照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D正确。

故本题的答案选择D选项。

22.下表是某学习小组调查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析正确的是(  )

取样地点

取样时间

动物种类及数量

蚂蚁

蚯蚓

蜈蚣

溪边土壤

上午10点

很少

较多

非常多

晚上10点

较多

旱地土壤

上午10点

非常多

较少

较少

晚上10点

较多

很少

A.表中所列出的三种动物均为消费者

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表中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

C.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

D.调查时应尽量在土壤深层取样

【答案】C

【解析】表中列出的动物中,蚯蚓是分解者,A错误;对于个体不太小,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我们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而这对于蚂蚁和蚯蚓显然是不适合的,B错误;根据图表中设置的变量,可知,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于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C正确;调查时尽量在适合生物生活的土壤层中取样,D错误。

故本题的答案选择C。

2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答案】B

【解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该包括其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故答案直接选择B,A、C、D均不全面。

24.下图所示为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组成

B.图中初级消费者只有植食性鸟

C.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

D.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共3种,该图只体现了两种成分

【答案】A

【解析】根据该食物网的信息,可知,该食物网一共有5条食物链,A正确;在这些食物链中,作为初级消费者的有植食性鸟和食草昆虫,B错误;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鹰、食虫鸟、蜘蛛和青蛙4种,C错误;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的生物部分有3种,该图体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D错误。

故本题的答案选择A。

25.下图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示意图,图中Q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Q1、Q2、Q3分别表示流入昆虫、牲畜、鼠的能量。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牲畜粪便中的能量可以被植物利用

B.人类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直接获取更多第一营养级的能量

C.可通过标志重捕法对鼠的年龄组成进行精确调查

D.当此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鼠的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可能为0

【答案】D

【解析】能量不能重复利用,A错误;人类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获得牲畜第二营养级的能量,B错误;通过标志重捕法可以对鼠的种群数量进行粗略调查,但不能对它们的年龄组成进行精确调查,C错误;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那么各生物种群的数量会维持一个相对稳定,鼠的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可能为0,D正确。

故本题的答案选D。

26.某生物小组调查了某种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72年该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该种群的幼苗数比成熟个体多,所以是增长型种群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答案】B

【解析】分析图示曲线可知,1972年种群密度比1975年的大,个体间生存斗争也大,A选项错误;纵坐标为种群密度(每样方个体数),横坐标为时间,而死亡率可看成单位个体数在单位时间死亡的个体数,从图中数据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B选项正确;该图中给的幼苗数将来继续生长,最后到成熟个体,而不是在一个种群中的幼苗数和成熟个体数,C选项错误;从5年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故D选项错误。

故本题的答案选择B。

2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

B.生物的行为信息只作用于异性

C.各种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生物的种群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可以来源于生物,比如声音等,A错误;生物的行为信息也可以作用于同性,如蜜蜂,B错误;信息的传递不依赖食物链,C错误;生物种群的生活和繁衍都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正确。

故本题的答案选择D。

28.科研人员对某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连续七年监测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由此推断(    )

A.这两种蜂不可能属于同一条食物链中的相邻两个营养级

B.两种蜂的种群数量在未来五年可能仍然会是波动性变化

C.长尾小蜂的数量变化只和栗瘿蜂有关

D.这两种蜂数量的增多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两种蜂的数量变化情况可知,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滞后,为此他们可能属于同一条食物链中相邻的两个营养级,A错误;由于生态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生物种群的数量也会随之产生波动,B正确;从该图中无法得出长尾蜂的数量变化只和栗瘿蜂有关,此外,任何一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绝不是单一一个生物所能决定的,C错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提升,不在于某种或某几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在于其物种的丰富度的提升和营养结构的复杂化,D错误。

故本题的答案选择B。

29.设计制作生态缸应该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要求,下面说法合理的是 (  )

A.应该将生态缸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的地方,以保证获得足够的能量

B.应该经常向生态缸中通气,从而保证缸中生物的呼吸

C.其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应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其中投放的生物必须有很强的生命力,投放的动物数量要多一些

【答案】C

【解析】应该将生态缸放在散射光下,A错误;生态缸是密封的,它里面的物质是自给自足的,不需要外界额外通气,B错误;生态缸中的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正确;投放到生态缸中的生物比例要适中,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本题答案选择C。

30.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图中②→③的过程发生在左右锁骨下的静脉处

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渗透压降低,②增多

C.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

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D.如果食物过咸,系统B会增加对水的重吸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图示可得,在细胞外液中,①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A错误;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那么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低,导致血浆中的渗透压下降,从而使得组织液增多,B正确;从外界环境摄入的钾离子进入细胞首先要经过消化系统,消化后通过吸收进入到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需要的地方,钾离子穿出毛细血管壁经过组织液到达组织细胞,故C正确;如果食物过咸,那么泌尿系统(排泄系统)中的肾小管会加强对水的重吸收,以减少水分的排出,以维持内环境稳态,B正确。

故本题答案选择A。

31.下列有关人体内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②和⑥是发生在肝脏细胞中的可逆反应

B.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②③过程

C.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同时能抑制②③过程

D.在肌肉细胞中,⑤的过程不一定都在线粒体中进行

【答案】A

【解析】糖原的分解反应和合成反应所需要的催化酶是不同的,二者并不是可逆反应,A错误;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一方面促进糖原的分解,另一方面加快非糖类物质转化成糖来提升血糖含量,B正确;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有效的降低血糖产生量的同时,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