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7180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docx

《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docx

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

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

【篇一:

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孝文帝】

材料一:

(485年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

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

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

正光(521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材料三:

(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

(注:

北魏分裂于534年。

——以上材料均摘自《魏书》

(1)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及结果。

(8分)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题目所给四个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每题2分,共48分)

1.赵翼《廿二史札记》载: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

?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

?

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c.贵族政治进一步破坏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

2.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b.削弱了专制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d.促进了文化发展

3.中国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和相关长官共商对策。

但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官员提出应对调兵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

以上场景最可能发生于

a.汉代匈奴侵入河套b.唐代吐蕃入侵河西

c.宋代西夏侵入陕西d.明代蒙古入侵山西

4.“?

?

在这九卿之上,更无首长,成了一个多头政府。

刑部不能管吏部,吏部不能管户部,政府诸长官全成平列,上面总其成者是皇帝。

”这是著名史学家钱穆对某朝代中央机构的论述,他所指的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5.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l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

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

据此可知密折制

a.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c.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d.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6.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秋七月,初税田”b.“除井田,民得买卖”

c.“庶人食力,工商食官”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7.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

其中第二次“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

a.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d.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8.“它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

这里的“它”指的是

a.官营手工业b.私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d.小农经济

9.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

“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10.“由于考试制度是以只承认一家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并引起一部

分知识分子的傲慢,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船出现时中国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

”下列对该材料理解不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a.对考试制度缺陷的抨击b.对正统思想持否定态度

c.对儒家独尊持不同意见d.对中国陷入困境原因的全面分析

11.在修养论方面,明代王守仁提出: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

”下列观点,实质上与其相同的是

a.李贽: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b.二程:

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c.王夫之:

天地之化日新d.张载: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12.文化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下列时代风貌与文化艺术特色对应关系不正确的一组是

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b.隋唐时期盛世气象——杜甫诗歌体现忧国思家情

c.宋代社会生活丰富——反映市民生活的话本流行

d.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小说逐渐发展为文学主流

13.16世纪后期,传教士利马窦来到中国,他说汉语、穿儒服,同时宣传西方科学知识,赢得一部分开明封建士大夫的好感。

他得到士大夫好感的主要原因是

a.带来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b.符合了士大夫经世致用之学

c.天主教有利于新儒学发展d.借天主教冲击儒学统治地位

14.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

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5.郑观应曾批评洋务运动: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这实际是指

a.中国失去了发展的机遇b.洋务派没有根本变革制度

c.中国和西方差距太大d.西方国家阻挠中国工业化

16.

这一现象造成

a.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中国的对外贸易开始出现逆差d.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17.甲午战争后“中国新式产业发展进入民营化为主阶段”,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诱导b.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8.中国近代某人物传记中的前言这样表述:

他是我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启蒙思想家,他又是一位划时代的、独具特色的翻译家,正是通过翻译,他把当时先进的欧洲思想文化系统地输入中国。

这个人物最有可能是

a.林则徐

b.梁启超c.严复d.陈独秀

19.下表是小王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

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ac.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d.都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20.太平天国控制南京之时,居民抱怨太平天国对经济生活的改变,建立圣库制度,管理市场,将人们按照性别和职业分离,以及强化严格管束人们行为的法令。

人们通过逃离、为朝廷做奸细,或叛投清朝等方式消极地反抗太平天国。

这说明太平天国

a.对民众的管理过于严苛b.缺乏科学的政权建设纲领

c.失败是历史的必然d.未能关注农民阶级的利益

21.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

“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

a.中国意识到变革制度的迫切性b.传统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c.天朝上国的观念被彻底粉碎d.促进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

a.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b.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c.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

d.辛亥革命使中国真正走上了民主共和的道路

23.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

“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

”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反割台斗争

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

24.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二.非选择题(25题22分,26题15分,27题15分,共52分)

25.(22分)资金的流动反映了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材料二在西方人需要的东方商品中,最重要的是香料、黄金,其次是丝绸等等,包括各种手工艺品和奢侈品。

中世纪晚期、西方的生产力有所提高,个人的收入有所增加,于是对香料的需求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到中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这种短缺(贵金属外流造成的)变得更加严重了。

在15世纪里,正常年份、西方大约有30金杜卡特(意大利铸造的金币)输往列万特(西班牙城市),集中到列万特的贵金属则流往印度和远东。

买的多卖的少,就是贸易入超,靠输出金属货币来维持与东方的贸易,几百年间都是如此,这

就使西方的货币材料日益紧张。

——王加丰《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动因问题》

材料三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在1894年估计约有1亿美元,1914年时已经增至9.6亿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

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

(6分)

(2)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5世纪后欧洲货币流入东方的原因。

(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的特点。

(4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当时中国对列强的资本输出有何积极回应?

(6分)

26.(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叶。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变的,如果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的变化。

此观点称为“停滞论”。

同时,不少学者提出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说”“市场经济萌芽说”“近代化萌芽说”等新概念,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该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内部出现了人类近代文明因素。

此观点称为变迁论。

材料二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

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停滞论”“变迁论”中的任一个观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概括你支持该观点的依据。

(8分)

(2)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由“注视过去”到“开眼看世界”。

试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这一时期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7分)

27.(15分)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文仁孝好学?

?

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

?

宗室勋旧,不悦者多,?

?

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

?

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

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

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

?

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

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

?

?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

?

?

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

?

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

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

(8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

结合民国时期社会的演变评析材料二立足点转变的原因。

(7分)

高二历史答案

25、(22分)

原因:

①秦: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致,不利于商品流通和国家的统一;

秦统一六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分,二取一)

②宋:

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地区之间商品交流频繁,货币流通量大;四川地区交通阻隔,金属货币使用不方便。

(3分,二取一)

原因:

欧洲人消费结构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东方的商品;

生产力有所提高,个人收入增加,提高了消费水平;

殖民掠夺到的大量黄金货币,为在东方购买商品提供了条件;

东方商品在价格和质量上的传统优势;

东方自然经济的盛行和闭关政策,对西方商品需求不高。

(6分,五取三)特点:

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增长迅速;(2分)

资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中国的赔款即对中国的暴力掠夺。

(2分)

反应: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推行较为全面的改革——清末新政;(2分)民族资产阶级掀起要求实现民主政治的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2分)

思想上出现实业救国思想(或者兴办实业的热潮)。

(2分)

26、(15分)

(1)观点一:

支持停滞论。

即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不具备社会转型的因素。

(2分)政治:

专制集权极端强化,达到顶峰。

(2分)

经济: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耕文明没有实现突破和转型。

(2分)思想文化:

理学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

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2分)

观点二:

支持变迁论。

即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表现出社会转型的迹象。

(2分)政治: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分)

经济: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2分)

思想文化: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萌发;开启西学东渐之风。

(2分)

经济: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开始卷入整个世界市场;

洋务企业、民族企业等近代工业开始出现。

(2分,二取一)

政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逐渐加深;

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了新的阶级:

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分)思想文化:

出现了西学东渐的新思想和维新变法思想等。

(2分)

27、(15分)

同:

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向汉族封建王朝模式的转换(或汉化、封建化都可)。

异:

材料一认为孝文帝改革过大于功,改革中蕴含着危机;盲目的汉化的过程中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汉族的文弱之风,激化了内部矛盾,是导致北魏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篇二:

2016高考文综全国卷3历史题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Ⅲ/丙卷)

文综历史试题

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

?

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

”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

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30.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32.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

“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

这反映当时雅典人

a.宗教意识淡薄b.反对神灵崇拜c.注重物质生活d.强调人的价值

33.19世纪60年代,总长度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

南部采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采用最普遍的轨距四4.9英尺,部分地区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

这反映当时美国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34.图5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35.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

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利。

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a.有利于政局稳定b.确定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

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

明律规定: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苦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

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者,在家接受济贫;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

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7)分

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

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实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7分)

46.【历史——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

1895年,严复说:

“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

国谁窃?

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

”“西洋之言治者曰: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他认为,开民智是今日一大要政。

1905年,严复在与孙中山交谈中说:

“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

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

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组建筹安会,严复参与其中。

同时他认为:

“吾固知中国民智卑卑,号为民主,而专制之政不得不阴行其中,但政体改变,已四年矣。

袁公既有其实,何必再居其名。

——摘编自《严复集》

(1)根据材料,概括严复关于“民智”的认识。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严复的“民智”主张。

(10分)

47.【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81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

其主要内容包括:

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

《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

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

“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

(7分)

48.【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

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

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

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

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

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

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

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